深度阅读:中距离逐渐式微?解析小球时代生存战略

众所周知,NBA已经进入了速度和节奏主宰的小球时代,三分球在这个时代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相比较之下这是性价比最高的得分方式。而且,三分浪潮已经有了“全民化”的趋势,不仅仅局限于后卫和锋线这几个位置,就连内线球员都开始逐渐练习自己的三分球能力;而那些坚守传统没有随时代变化的中锋们,都逐渐边缘化成为蓝领球员了。

中距离已死,小球时代效率为王

深度阅读:中距离逐渐式微?解析小球时代生存战略

过去七个赛季中距离和三分出手比重

根据美国媒体ESPN知名数据专家Kirk Goldsberry的统计,过去七个赛季三分球和中距离这两项得分方式,在比赛中的演变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2013-2014赛季的中距离和三分球,在总出手占比中分别是27%和26%,这显然是一个相对均衡且科学的分布;但是到了2019-2020赛季,中距离和三分球的出手占比分别是15%和38%。

从这一方面就可以明显看出其中的巨大差异了,三分球对于比赛的影响力越来越重要,而中距离则处于逐渐式微的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得分讲究的是效率以及性价比,通常而言“离篮筐越近得分越容易”,虽然三分线较远看起来得分“较难”,但是在一个回合中投中三分球却能直接得到三分,这样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

所以,篮下油漆区内的得分体现的是“效率”、而三分线外的得分则体现出了“性价比”;而油漆区外到三分线外的一大片中距离区域,虽然投篮难度比内线大但是又小于三分球,而且在一个回合中只能得到2分。综合考虑效率和性价比的话,中距离逐渐被抛弃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而且如今小球时代节奏越打越快,球员们都在寻找相对更轻松的得分方式。

深度阅读:中距离逐渐式微?解析小球时代生存战略

通常来说中距离得分需要面对更加严密的防守,也就意味着更高强度的身体对抗;但是三分球如果能够达到一定的射程,对手很难在三分线外对进攻球员施加身体对抗,想要提升防守强度也就意味着内线很可能因此失守。而且,同样是利用无球掩护出手投篮,在三分线外利用这项技术出手投篮,获得的出手空间和在中距离利用这项技术出手投篮,是完全无法相比的。

所以,“空间”这两个字成了小球时代最重要的词之一。小球阵容目前还处在疯狂的试验阶段,前有勇士队摆出的“死亡五小阵容”,后有休斯顿球队交易卡佩拉打“终极五小”,甚至还出现了让哈登开场跳球这样近乎荒诞的一幕。这样做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保障场上五人都拥有三分射程,从而让球场上的空间延伸到整个进攻半场区域,这对于对手的防守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五年后预计三分球占比超过五成

从上面的那组图表中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本赛季三分球的出手占比已经接近了40%,按照这样的发展规律进行推算的话,预计到2025年三分球的出手占比会达到50%甚至更高,而且——中距离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被压缩,几乎90%的得分都会集中在油漆区内和三分线外。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构想,毕竟已经有不少球迷对小球时代表达出强烈不满了。

深度阅读:中距离逐渐式微?解析小球时代生存战略

预计五年后三分球将占据半壁江山

众所周知,篮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之所以吸引球迷们的喜爱甚至热爱,根本原因在其中的身体对抗和竞争精神,虽说联盟一直都严打球场冲突,但是大多数球迷们对此却并不排斥,甚至认为剑拔弩张的比赛有点火药味才会更加精彩。但是,小球时代的到来让比赛的身体对抗程度呈直线下滑,球员们也开始逐渐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保养,不再愿意用复杂的技术动作为自己争取投篮空间。

所以,那些打法相对传统的外线球员,在这个时代已经生存得有些艰难了。比如说马刺队的当家球星德罗赞,他已经不止一次因糟糕的投篮选择而遭到诟病,本赛季在三分线外场均出手0.6次是除新秀赛季外的新低,场均23分5.7篮板5.2助攻倒是可圈可点,但是他已经连续两个赛季无缘全明星了,此前在猛龙队它可是连续两个赛季入选了全明星的首发阵容。

新一代球星们也已经完全没有了老一辈之间近乎“敌人”的态度,大家不光在场下称兄道弟、休赛期可以一起训练,甚至在球场之上也可以互相嬉皮笑脸,打完比赛握手言和其乐融融更是不用说。当然,这并不是说必须为球星们制造出“老死不相往来”的气氛,场下球星们保持友善也一直是NBA极力推崇的,但是在球场之上——大家就应该拿出非赢不可的气势。

中距离在季后赛能够起死回生?

深度阅读:中距离逐渐式微?解析小球时代生存战略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三分球在比赛中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高,而中距离的则几乎成了被放弃的选项,但是我们也同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实——中距离在季后赛却往往有起死回生的迹象。这其实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情,小球阵容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定存在优劣两个方面。季后赛相比常规赛比赛强度和身体对抗是有所提升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三分球的命中率出现下滑是正常现象。

以之前几个赛季常规赛和季后赛的数据为例——2017-2018赛季常规赛综合产量与效率,三分线外表现最好的勇士队,以39.1%的命中率场均投进11.3记三分球;但是到了2018年的季后赛,他们的三分球命中率和命中数分别是35.7%和11.2记三分球,从这几项数据中就已经可以明显看出差距了。而接下来的2018-2019赛季的数据则差异更大。

2018-2019赛季常规赛综合产量与效率,三分线外表现最好的勇士队,以38.5%的命中率场均投进13.3记三分球;但是到了2019年的季后赛,他们的三分球命中率和命中数分别是32.7%和12.2记。别忘了——如果一个球员拥有38.5%的三分球命中率,那就已经是远投能力联盟顶尖的优质射手了;至于32.7%的投篮命中率,只能说具备一定的远投威胁,但是还不足以让对手改变防守阵型。

所以,常规赛再准的三分投手到了季后赛,也难免会面临一定程度的效率下滑;在这样的情况下,常规赛几乎被丢掉的中距离,又一次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那些拥有出色中距离投篮能力、而且身手全面的锋线球员们,开始在季后赛成为一锤定音的超级球星。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在季后赛的防守会更具有针对性,三分线和油漆区会重点防守,中距离区域其实是有一定机会的。

深度阅读:中距离逐渐式微?解析小球时代生存战略

对比一下过去几个赛季在季后赛发挥出色的球员,2017年和2018年的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杜兰特,2019年的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莱昂纳德,无一例外都是身手全面、可以在半场任意区域发起进攻的全能得分手。他们拥有出色的三分球投篮能力,但是他们的招牌是中距离的面框或者背身单打,而这才是在季后赛真正不可阻挡的武器,这也是他们力排众议拿下总决赛最有价值球员奖杯的根本原因。

角色球员们的功能逐渐单一化

随着小球时代到来并且逐渐到达顶峰,明星球员和角色球员之间的特点区分更加明显。如今角色球员的特征单一而且固化,而以往的角色球员往往拥有多种技能,而且相对而言比较接近各个位置的“本质”。比如说,后卫位置的角色球员司职控球、组织和得分等,而锋线位置的角色球员负责保持对抗优势得分等,内线位置的角色球员保护篮板、防守以及“吃饼”等等。

但是这个时代的角色球员单一化的情况非常严重,除了少数没有顺应时代发展练出远投能力、继续担任内线蓝领的球员们没有变化外,大部分后卫和锋线位置的角色球员功能都变成了投三分和防守,也就是球迷们俗称的“3D球员”。3D球员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了最吃香的角色球员类型,甚至有不少球队愿意为此付出价值连城的首轮签。

深度阅读:中距离逐渐式微?解析小球时代生存战略

36岁“高龄”的伊戈达拉的三分球连年下滑,但是却凭着3D球员的标签和丰富的经验,让热火队甘愿将他交易到手并且续下3年5000万的合同。不妨翻开本赛季的薪资榜单,来对比一下3D球员的薪水到底有多高吧:布罗格登1976万美元、巴恩斯1897万美元、克拉布1841万美元、小哈达威1815万美元、雷吉-杰克逊1809万美元、伊戈达拉1719万美元、博格达诺维奇1697万美元……

年薪在1000-2000万美元这个区间的,有超过85%的球员都是3D角色球员。基本上只要在三分球和防守两项能力上,达到平均水准就已经能够拿到不错的合约了,而且这些球员的年薪基本上都达到了顶薪的40%,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如今这个时代的角色球员,除了少数内线蓝领之外,大部分的球员主要目标就是练习三分球和防守。

球迷们一直在吐槽比赛变得越来越不好看,角色球员功能单一化也是重要的原因,3D球员在进攻端负责的任务非常有限,投篮比赛当然不是球迷们乐意看到的,更何况角色球员很难保障明星球员那样的效率,连“投篮比赛”都没多少人爱看、更何况“打铁比赛”?明星球员在场时,比赛强度和观赏程度尚可;但是当比赛进入轮换,没有了明星球员的指挥,一群3D球员很难打出观赏性。

明星球员全能身手是必备条件

深度阅读:中距离逐渐式微?解析小球时代生存战略

说完了这个时代角色球员功能单一化,我们再来看看明星球员吧,明星球员不同于角色球员,明星球员是一支球队的建队核心,在进攻端全面的身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西部分区排名前四的球队(掘金队核心数据相对平均暂不考虑)中,湖人队的当家球星詹姆斯、快船队的当家球星莱昂纳德、爵士队的当家球星米切尔,无一例外同时拥有中距离和远投能力。

东部上半区四支球队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的,热火队的巴特勒以防守起家、三分球和中距离是他的招牌得分方式,凯尔特人队的沃克、塔图姆和杰伦-布朗,都是几乎没有进攻死角的球员,猛龙队的西亚卡姆也是如此。雄鹿队的字母哥是一个值得重点突出的例子,在印象中他似乎三分线外的能力非常堪忧,但是事实上他本人已经在逐渐练习投篮能力了。

本赛季字母哥在三分线外场均出手4.9次,相比上个赛季的2.8次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这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新高。虽然字母哥上赛季就已经拿到了常规赛最有价值球员奖,但是他的弱点在季后赛会被无限放大,所以他本人也在极力弥补自己技术上的缺陷。相比于角色球员的功能逐渐单一化,这个时代对于明星球员的要求和标准可是越来越高了。

深度阅读:中距离逐渐式微?解析小球时代生存战略

明星球员和角色球员之间有实力差距非常正常,但是如今这种差距有了进一步扩大的迹象。这对于比赛提升观赏性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NBA作为一个商业联盟主要目的就是盈利,比赛不好看自然就会流失受众和球迷。面对小球时代的=带来的各种影响,不知道联盟会对此做出什么应对策略呢?不过可以确认的一点是,无论规则如何调整,一定是以比赛提升观赏性为目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