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法西斯以外,最讓人深刻的應該就是美英法三巨頭會晤的照片了。在回憶起雅爾塔會議的時候,英國首相丘吉爾幽默中不無心酸地說道:“一邊坐著飢餓的俄國北極熊,另一邊是強悍的北美野牛,夾在中間的則是可憐的英國小毛驢。”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德黑蘭會議中的三巨頭

首相這麼說也有些謙虛,試想能夠與斯大林和羅斯福坐在一起談判合作,丘吉爾多少是有些過人之處的。在他的這本半自傳《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就披露了二戰期間的細節,也側面體現了作為那個時期的首相,丘吉爾是如何通過他的軍事才能,周旋於併成功與美蘇兩國統一戰線的。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丘吉爾也因為這本回憶錄於1953年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在這場世界大戰中,這位軍事天才是如何運用他的軍事才能的。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丘吉爾軍事才能的四點表現


1. 善於作出總結

從這本二戰回憶錄中就可見丘吉爾對於戰後總結反思的重視程度,二戰開始之前,1928年,在丘吉爾所寫的《戰後》一書中,通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總結反思,就提出了對世界未來局勢的擔憂。

一戰中,德國是一個不容小覷的角色,然而德國戰敗後,英美法各國開始整頓國內經濟,根本無暇顧及德國正在幹什麼,唯一對德國的關心就是催促德國支付賠款。

一個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戰爭中被擊敗,它一定會嘗試儘可能地快速重整軍備。

雖然在《凡爾賽和約》有相關解除德國武裝的條款,但是德國每次都在試探性地越界,這並沒能引起其他戰勝國的警惕。時任英國首相的是張伯倫,和美法兩國的領袖一樣,絲毫沒有注意到危險正在悄悄來臨,甚至迫於財政危機的壓力,決定對本來就夠少的軍備加以削減和限制,這樣一來,德國更有機會更充分地準備。

1935年,德國開始破壞《凡爾賽和約》恢復徵兵,接著開始重建海軍,同時還在秘密製造軍械,建立空軍,這一切英國都表示默許,直到希特勒開始宣佈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英法這才開始慌張起來。

丘吉爾多次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本可以避免或是縮小為局部性的戰爭,但是當時的人們都沉浸在一戰勝利榮譽和喜悅中,對戰敗的德國完全沒有將其放在心上,這就導致戰勝國一次又一次錯過撲滅這場災難苗頭的機會。

當希特勒以“要解放、保護這片土地1000萬以上的日耳曼同胞”為藉口,要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英美法竟然同意將捷克斯洛伐克境內日耳曼人最多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以此來平息戰爭。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1938年10月,納粹德國正式吞併蘇臺德地區,一名婦女含淚致納粹禮。

英國人似乎還沉浸在他們“光榮革命”(不流血的戰爭)的勝利之中,認為這種割地講和的方式是正確的,然而在英法等國與德國簽訂《慕尼黑協定》割讓蘇臺德地區之後,德國完全背棄協定,毀滅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美蘇曾想插手,但是英法都沒有給予支持,於是德國又將目標瞄準波蘭。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1938年,四國簽署《慕尼黑協定》(從左往右依次是張伯倫、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

丘吉爾寫道:“如果我們在1938年為捷克斯洛伐克而戰,那是明智的,因為德軍那時還不一定能派出五六個訓練有素的師到西線駐防。

由於德國突破華沙後,就已經瀕臨前蘇聯領土,既然之前提出保衛捷克斯洛伐克,保衛波蘭的建議都不被理睬,這一點斯大林還是很在意的,於是蘇聯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不久之後,英國內閣重組,丘吉爾終於登上政治舞臺。在此之前他所為戰爭做的總結和觀察,以及這一良好的習慣,都為他取得今後的支持和戰爭勝利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莫洛托夫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上簽字,裡賓特洛浦(右三)和斯大林在其身後


2. 前瞻性和遠見

其實丘吉爾的前瞻性和他對戰爭和世界形勢的思考和總結是分不開的。

作為一個在那段日子裡生活並工作過的人,我希望能夠向讀者說明:為什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在於原本可以避免;善良的軟弱如何助長了惡者的兇狠;各民主國家如果不聯合為更大的機構,其體制的常規是如何缺乏唯一能給民眾帶來安全感的恆心和信心;在10~15年的時間裡,我們在自衛問題上為什麼沒有政策可言。

在丘吉爾1929年1月1日就發表文章稱:

某些令人擔憂而確切無疑的事實,已像從漂浮的雲層中出現的山峰那樣逐漸顯露。可以肯定的是,一旦打起仗來,全部人口都將加入戰鬥······可以肯定——在下一次的戰爭中,他們使用的必然會是一些大規模、無限制的毀滅性武器,甚至可能一旦發射就無法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都被丘吉爾預料打了,即便如此,但他當時還不是首相,只能建議張伯倫,不幸的是,很多建議並未被採納。

世界大戰在波蘭被入侵後徹底爆發,而丘吉爾也因此登上歷史舞臺,發揮他的軍事才能。各國都是基於本國利益做出決策,這也正需要領袖人物的格局和遠見。

雖然之前蘇聯和德國已經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希特勒的野心是膨脹的,儘管斯大林一直在有意識地建立和保持蘇德之間誠摯的關係,希特勒還是突襲了蘇聯十幾個未設防的村莊,並打算進攻蘇聯。

巴巴羅薩徹底打響了蘇德戰爭。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德軍轟炸中遇害的蘇聯母親和孩子

而此時的英美兩國,除了在蘇聯與德國交好時期不斷寫信或使用具體情報提醒斯大林,在蘇德交戰後,英美也不遺餘力地宣傳對蘇聯實行援助的重要性——這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共同事業。

對於對蘇德戰爭的支援,美國一年間向蘇聯前線提供了超出商定數目的飛機,共計3600架,雖然英國無力提供這麼多的軍事援助,但是丘吉爾依舊用行動表達自己的誠意——募集醫藥救助基金為蘇聯提供後方的醫療物資。這也為今後英法美三國合作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在歐洲,丘吉爾主要將注意力放在了德國身上,而對亞洲地區的日本法西斯,似乎早已被他看透。原本美國並沒有完全加入這場世界大戰之中,但是日本竟然不自量力地偷襲了珍珠港。美國總統羅斯福在珍珠港被突襲後,就告訴前來詢問的丘吉爾“現在,我們大家是風雨同舟了。”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遭到轟炸時的情景

某種程度上來說,丘吉爾是有一絲高興的,當然,這並不是幸災樂禍,而是由於日本的魯莽行為,讓反法西斯陣營成功招入了美國,這樣一來,戰爭就變得簡單了,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提前預告了戰爭的勝利。

3. 傑出外交能力

一直以來,英國都不遺餘力地拉攏美國和蘇聯共同抗擊法西斯力量。

美國總統大選之後,羅斯福說:“我們的政策,是向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對面堅持抵抗侵略的國家提供一切可能的物資支援。”英國在不列顛空戰之後損失慘重,於是丘吉爾向羅斯福寫了一封長信,不僅闡明瞭倫敦有關方面對整個世界形勢的共同看法,而且也提出了對戰爭走向的展望。以及誠意滿滿地向美國提出對作戰飛機的借用和結算方式。

然而正是丘吉爾這一封長信,打動了美國,美國並不打算向英國收取費用,同意以租借的形式將作戰飛機志願給英國。於是,永垂不朽的《租借法案》草擬完成並通過,英國也因此渡過了難關。

在蘇德戰爭爆發不久,丘吉爾與羅斯福會晤,在此之前,二人已經日漸親密地通信了將近兩年,可見丘吉爾對於英美關係和羅斯福總統的支持的重視程度。不久,二人簽訂了《大西洋憲章》,相互約定了兩國的義務和要求,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對英國自身的一種保障。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威爾士親王”號甲板上

爾後,丘吉爾分別參與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並與斯大林有更多機會充分交談,然而在交談中,丘吉爾認為斯大林誤以為英國要停止執行“霸王”作戰計劃,而一直隱隱擔憂,並致力於消除英國和蘇聯之間的雙重誤解。

在二戰中,武器最有優勢的是美國,損失最慘重的是蘇聯,然而英國卻能周旋於這兩個強國,不可否認這其中羅斯福面對戰爭格局很大,但是也並不能因此否認丘吉爾傑出的外交能力。

4. 巧用群眾基礎

在墨索里尼垮臺不久前,反法西斯陣營開始在羅馬和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上空散發傳單,這是以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名義給意大利人民的一封信,揭露法西斯的邪惡本質,並在傳單最後慷慨陳詞:“現在這個時刻要求你們決定:意大利人究竟是要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賣命,還是為意大利文明求生。”

意大利的軍隊士氣漸漸一落千丈,士兵們不願意再打下去,墨索里尼成為意大利人最痛恨的人······

就這樣,羅斯福和丘吉爾利用群眾打下基礎,加速了墨索里尼政府的垮臺,也成功瓦解了法西斯陣營軸心國的一部分。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1943年,聽到爆炸聲的意大利人

在德黑蘭會議上,當斯大林問起如何對待德國的問題上,斯大林表示要消滅德國的總參謀部,將五萬軍官和技術人員全部槍斃,這樣便可以一勞永逸。丘吉爾對此表示強烈反對,並堅決表示英國議會和公眾永遠不會容忍集體槍殺。

雖然這只是丘吉爾與斯大林在德國戰俘處理問題上的不同意見,但是能夠看得出丘吉爾更願意用和平的方式對待同樣受到戰爭迫害的士兵,這也是他能夠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的原因和一貫作風。


從二戰回憶錄中分析丘吉爾的軍事才能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密蘇里”號上代表日本簽署了投降書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以日本投降結尾的。1945年7月,美中英對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在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無果後,決定在廣島長崎投放原子彈。

但是作為反法西斯陣營的美中英並沒有以慘無人道的突襲方式,而是在7月27日開始散發傳單警告日本11個城市,警告中寫道他們將遭受猛烈的空中轟炸,8月9日在廣島投放第一顆原子彈,在長崎投放第二顆。

9月2日,日本簽訂投降協議書。在這最後的掙扎中,日本法西斯明知必敗,不顧無辜百姓是否會遭到轟炸影響甚至喪命,與同盟國在投放炸彈前對各城市的預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法西斯力量的剷除是民心之所向,如果一味膨脹野心,而不顧無辜百姓的死活,這樣的政權也必將覆滅,這是歷史的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