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導言:

在古代人們信息交流比較緩慢,口耳相傳則是最主要的方式,以童謠這種形式不僅朗朗上口,不需要什麼成本,而且殺傷力極強,所以童謠一直是古代政治,社會,經濟,戰爭等宣傳重要的載體。

(一)為統治者歌功頌德,抨擊嘲諷無道統治者

為統治者歌頌功德的童謠作品,以〈康衢童謠〉為最早,童謠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石刻康衢謠

中國自堯舜時開始就有了童謠。傳說中我國最早的聖人堯,治理天下五十年之後,很想知道百姓是否擁戴自己,他問左右的人,他們都說:"不知道";問朝野的官員,也都說:"不知道。"於是,堯便微服私訪。

在大街上他聽到兒童在唱一首童謠:"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堯聽了很高興,就問孩童:"這是誰教你唱的呀?"兒童回答:"我是從大夫那兒聽來的。大夫說,這是一首古詩。"於是堯返回宮後,召來了舜,把天下禪讓了給他。舜也不推讓,就接受了。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堯禪讓舜

上面這則歌謠是堯治理天下五十年後,為了視察民情而微服至民間。途經康衢,聽見兒童所唱的歌謠。這首歌謠歌頌天下在堯的治理下,呈現太平安樂的氣象。歌頌堯的清靜無為,注意民生,不以主觀意志治理國家,讓人民順己之心自然的生活。

對於良好的賢明的君主,童謠不吝嗇給予榮耀,但相對的,童謠對於隳壞的政治,抨擊嘲諷從不留情,即使是最高權力中心的國君,童謠亦敢於針鋒相對。以下由幾則童謠內容,認識童謠如何抨擊無道的統治者。

在三國時代,吳國的暴君窮奢極欲,末帝孫皓,粗暴驕盈,多忌諱,好酒色。即位第二年就因南京的宮殿有些破舊了,他便要遷都到武昌去,並且要長江下游的廣大人民負責一切搬遷費用,遠道運輸,供其揮霍。當時便有童謠唱道:“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東吳末帝孫皓影視劇中形象

在謠中,百姓對於暴君和苛政,提出了極有力的抗議:寧願喝南京的廉價的水,也不願吃鄂城名貴的魚:寧願回到南京而死,也不願意在鄂城待下去。

這裡面,反映了百姓對孫皓執行不合理的政治措施的憤慨,表達了強烈的怨恨和反抗之情。童謠以"寧……,不……"的選擇句式重疊使用,使童謠的感情色彩更濃郁,表現出老百姓與統治者決裂的態度。再如〈晉惠帝永熙中童謠〉:

<code>“二月末,三月初,桑生裴雷柳葉舒,荊筆楊板行詔書,宮中大馬幾作驢。”“時楊駿專權,楚王用事,故言‘荊筆楊板’。 二人不誅,則君臣禮悖,故云‘幾作驢’也。”/<code>

很明顯,這首童謠帶有諷刺性質。而諷刺對象就是晉惠帝,把他形容成蠢驢。而這首童謠也不僅僅諷刺晉惠帝一人,更直指歷史上種種傀儡皇帝,都是蠢驢。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晉惠帝司馬衷

當全民臣服於統治者的淫威之下,面對權力威脅而噤若寒蟬的情況,童謠卻對最高權力中心展現睥睨的態度,將無能的君主比擬為驢、豬、狗、貓等,真是極盡嘲諷之能事。

(二)反映民眾的反戰思想,支持人民正義的反抗戰爭

戰爭是人民最大的惡夢,家中的壯丁全上了戰場,田裡的事只好委諸女人,所有的怨氣與無奈也藉諸童謠加以抒發。

據《後漢書志十三‧五行志》記載,後漢桓帝元嘉年間,西北地區"涼州諸羌"一時俱反。漢王朝徵調大量兵力,"命將出眾,每常戰負,中國亦發士卒",戰爭的重擔又壓在百姓的頭上。這首童謠生動的反應出這場戰爭所造成的損害,表現了民眾渴望和平、希望過安定、正常生活那願望。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古代戰爭模擬圖

又如〈興定中童謠〉:青山轉,轉青山;耽誤盡,少年人。——《金史·五行志》這首童謠據《金史‧五行志》說明:"蓋言是時人皆為兵,轉闘山谷,戰伐不休,當至老也。"童謠反映邊關戰事,表現人民厭戰情緒。

例如〈唐僖宗時童謠〉:金色蝦蟆爭努眼,翻卻曹州天下反。唐朝末年,朝政隳壞,民不聊生,各地群眾紛紛起義,給正在走下坡的唐朝以致命一擊,此童謠乃是起義軍所作。

又如:元朝末年,韓山童、劉福通發動紅巾軍起義,在此之前,他們在修河工地埋下一個獨眼石人,並製作童謠〈至正十年河南北童謠〉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於是當修河的民工真的挖出一個獨眼石人時,他們便以為天意要反,遂跟著韓、劉扯旗造反。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三)神秘模糊的政治表述

元代以前的童謠常有各種迷信的色彩,尤其是政治性童謠常常託言於神言或是神異事件,以至於隱約難斷,如同玄文。關涉重大政治主題的童謠,所以採用神異方式表達,這是由於造童謠者自身安全和策謀二因素之故。首先,就製作童謠的策謀因素而言,亦即童謠藉由模糊性文字表達,以便擴大附會的餘地,同時增加其神秘性。

歷史上有許多讖言就是以"談言微中"的方式而應驗的。就是說,有些讖言的應驗與其含糊、多解的語言形式有關。所謂含糊、多解的語言形式就是指這類讖言在表達形式上是晦澀難解的暗示姓語言組合,多運用各種模糊、多解的隱語和模稜兩可的推斷。

這種含糊、多解的語言形式給予人們以無限想象的餘地,你可以提出任何一種推斷或解釋,而只要其中一種與歷史上的某種事件相吻合,那麼就可以認為是這條讖言應驗了。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古代童謠中暗含讖言

預言的法則就是,人對未來的感受都不是具體的,而是朦朧的、模糊的。相應地,作出的預言也必須是模糊的、大致的、寬泛的。而偽預言要想使人相信他的真實性,也必須按照預言的法則,用朦朧模糊的語言去表達。童謠的預測與結果之間畢竟存在著差距的風險。

此外,由於古代民眾相信天命論及陰陽五行思想,所以將嚴肅的預言披上神秘隱諱的外衣,似乎更容易為大眾所接受。其次,就童謠創作者的自身安全而言,在專制集權的時代,明確地預測事情有可能觸怒最高當局,招來殺身之禍,尤其是針對國家政權走向及君主命運的童謠內容,用神秘的形式及語彙,以擴大影射的空間,更為安全、適合。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古代民眾信仰陰陽五行

舉一童謠為例,如《北齊書‧元海傳》載童謠道:元代以前的童謠常有各種迷信的色彩,尤其是政治性童謠常常託言於神言或中興寺內臼鳧翁,四面側聽聲雍雍,道人聞之夜打鐘。《古謠諺卷十˙孝昭時童謠》這首童謠字面就比較模糊,隱諱。中興寺是指丞相府時,丞相府在北城中,即舊中興寺。臼鳧翁是雄雞,實指武成,他的小名叫步落稽(諧雞音)。道人指濟南王,他的外號就叫道人。打鐘,意思是將被打破。

武成參與了孝昭帝誅殺楊倍的行動,孝昭帝許以事成之後必有重報。及事成,武成被授以重任,在都城鄴主掌軍事。這就是"中興寺內臼鳧翁"之意。因武成行丞相事,聲震四方,故稱"四面側聽聲雍雍"時濟南道人住在北城,太使奏言北城有天子氣,孝昭帝怕道人應謠僭位,遂遷道人於幷州,這就是"道人聞之夜打鐘"之意。顯然這首童謠的字面十分隱諱模糊,為人附會解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孝昭帝影視劇中形象

(四)重視效果與針對現實

就元代以前的童謠內容分析,童謠的政治功能傾向顯著,古代童謠的政治功能,無論是為了爭奪政權的宣傳造勢,或是詆譭政敵的造謠,或是作為政治決策的依據,均是講究童謠內容傳播之後的效應,重視效果的用心明顯可見。就預言性與評論性童謠的內容屬性分析。

筆者發現童謠的社會功能表現於兩方面:一是具有預測作用,即具有預測社會未來走向和政局發展的預言功能。

在關於童謠作者的探析中,吾人歸結童謠是一些"具有遠見"的"有識之士",面對紛亂的政局,預測政事的未來發展及走向,然而所謂的"有識之士"為何甘冒人身安危,也要涉足於當代敏感的言論,甚至是禁忌的話題呢?

這絕非是為了馳騁識見或是提升個人聲名所能解釋,因為絕大多數的童謠作者都是"隱身"的,童謠作者的預測應有更高的理想,即是期待言論能達到"指導性"的作用,所以才要在狀況未明或是事件未發生前,提前發出"警示";

童謠的另一社會功能是具有輿論作用,即藉由批判當代社會現象,以喚起群眾的認同感,進而操縱群眾力量,以改變社會現象。

古代童謠的功能,童謠是如何預言成功的?

古代孩童唱童謠

古代童謠基於上述種種的功能性作用,故其內容均是當代或是可預見的未來時空之議題,相當具有現實性,扣緊社會現象之發展,與社會脈動同步,亦即針對性顯著,這種強調現實性與功能性的特點,使得童謠不同於一般文學性的詩歌創作。

所以元代以前的童謠,在內容及表現方式、功能屬性上,除了文學性之外,表現更多的是文學以外的文化現象。


參考文獻:

《北史》

《宋書》

《晉書》

《全唐詩》

《南唐近事》

《舊唐書》

《元史》

《神秘的預言——中國古代讖言研究》

《中國讖謠文化研究》

《讖謠文化精粹——大預言全書》

《政治民謠與《詩經》的比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