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多久回一次孃家?

為啥我是打工狗


以前年輕不把距離什麼的放在眼裡,認為和家只隔著”一腳油門“的距離。

心情好,回孃家啊;心情不好,去兜風啊,收拾好心情再回孃家啊。我的人生追求很簡單,就是帶著孩子到處玩,再有就是和家人在一起。

我現在所有的努力,仔細想想,追根究底都是在為這兩個終極目標努力。可能在大家的眼裡我是“嫁的遠的”那一撥,所以,改變不了現狀的我,暫時無話可說。

我有專門一個腹稿來說“遠嫁”,題目都想好了——《一個人可以走的很遠,不要嫁的太遠》

等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再寫,等我把現狀改一改再來吹牛不上稅。

放心,今天不談“遠嫁”,就只談“回孃家”。

嫁人之後,再回家就叫“回孃家”,沒有孩子之前回孃家還是很勤快的。回到家就和大學放暑假在家一樣,收拾收拾家務、洗刷刷、上街買菜、操持一桌子飯,吃飽飯就窩到床上和爸媽侃大山。不然就全家出動去壓馬路,順便再買一兜子水果回來,“臥談會”和“夜談會”是家常便飯。

後來你生娃兒了,再回孃家就拖家帶口了,哪還有精力收拾家務,更別談往廚房那屋走一步。

一門心思撲在孩子身上,好容易哄睡了孩子大多數情況下跟著孩子就睡著了,哪還有時間再陪爸媽聊會兒天呢?爸爸開始專門操持著你愛吃的飯,媽媽在搶著幫你洗尿布,不然就是總惦記著和你搶著抱孩子。瞅準時機就一把搶過孩子就一直抱著,讓你能多休息一會兒就多休息一會兒。

等孩子再大點,凡是全家一起去逛街,最先去的就是童裝童鞋,不然就是玩具區,嬰幼兒用品區。下個館子點的菜全是孩子能吃且愛吃的,一家人默契的避開了辣的菜,涼的菜。你的“孃家”默默的為了你和孩子做出了改變,這些都是在我孩子漸漸長大了,我回頭細想的時候才發覺的。後知後覺!!!

人們土話不是說麼“都興往下疼,不興往上疼”。就突然想來一次不帶孩子回孃家的歸程,

就單純的回家賠爸媽說說話,再來一次不會被孩子打斷的“臥談會”。

就回家買菜做飯,做我爸媽愛吃的菜,水果什麼的擺滿桌子,暫時不必擔心孩子看見了吃壞肚子。就回家掃地,拖地,擦桌子,洗衣服的時候才會發現他們磨破的衣領口,褪色的T恤

在你帶孩子的這幾年間。不出意外的話應該也是咱們的媽媽在和更年期作鬥爭的時期吧?真是差勁啊,我問都沒問過一句,咱們在孩子生病的時候都能瞬間變成“聖鬥士”,可是卻沒能在365天裡,抽出一天去陪父母做個體檢。

知乎裡有個提問,大概意思就是“為什麼人們越長大越怕死”。其實應該不是怕死,是害怕失去,害怕告別,害怕一個轉身就物是人非

所以,我們放開了腳去追趕也追不上歲月流失的速度。歲月它帶來的衰老,應該是這世上最無能為力的吧,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一種遺憾,

就是,至親離世卻沒能趕回去,沒看到最後一眼

最難過的就是,不但沒看到最後一眼,就算很努力的去回憶和至親生前最後見面的場景,也回憶不起來,真的是,很惱怒,心酸,後悔

形容不出的難受。

從那以後我似乎在刻意記錄每一次的告別,刻意用眼睛記錄,用心記錄,無比珍惜每次回孃家一定要去奶奶家,姥姥家轉一圈。每次去姥姥家,姥姥都會蒸一鍋豆包等著我,豆餡不是超市現成的,是姥姥自己種的紅豆,從紅豆變成紅豆餡要幾個小時不斷的忙碌,有時候我只是拿了豆包就走,忙不迭說幾句話。看一眼,我就安心!!!

我姥說,你們年輕人啊,總是忙也忙不完,沒有抱怨,只是很平淡的說著一個事實。我想,如果我不帶孩子回孃家,就能一整個下午聽我姥姥拉家常了,每次去奶奶家,臨到我說要走的時候,我奶奶都從四樓送到一樓,兩腿都有滑膜炎,還堅持一定要送送我,看到我車發動了再跟著走一段。我拐了一個彎,還能在後視鏡看見奶奶的身影。最近這幾次回家,她一直埋怨自己,說自己老了,孫女帶著孩子們回家來看爺爺奶奶,卻著急忙慌的包不出一鍋餃子

我想,如果我不帶孩子回孃家,就能幫著奶奶張羅一鍋餃子,餃子餡一定是我愛吃的韭菜肉。

以前還小,不知道送別的真正含義。每次看見老人們一送就送到村口,還嗔怪他們麻煩。或者是提前得到消息就去村口站著張望著等待著孩子們回家,也不敢離開半步,怕一眨眼就錯過,為了早一刻的看見,一直站著,寒冬酷暑的不妨礙他們的等待!!

後來發覺,他們是應該早於我們懂了《後會無期》裡的那句“每一次告別,要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後一眼。”

最近在和結了婚的閨蜜聊天,說起我們好久沒聚會了。其實我們的孃家在一個地方,見面還挺容易的,但是她說,好容易放天假,抽空回趟孃家,就不捨得再出來逛悠,推掉一切聚會,應酬,就想一直在家窩著,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嘿,我們的心態如此心照不宣。

要知道年輕時的假期,我們可是進家丟掉行李就跑出來逛街一天,不然就是大白天悶頭就睡

歲數大了白天可不敢睡過去,中午還要全家一起吃飯呢。

前幾年流行的一道計算題,你們仔細算過得數麼?

假如你一個月回一趟家,在家待三天,一年中你能在家待幾天?

假如你的所有法定假期都回家,一年中才增加幾天在家裡的時間?

假如你如期回家了,家中的父母還能站在原地等你幾個十年?

我反正算不清楚,但是算的我心慌。所以回孃家的夜晚我都抱了被子和我爸媽擠到一個屋睡

所以所有的節假日肯定不出去旅遊,一律回孃家;

所以我媽每次問我,哪天哪天回家來麼?我都說回;即使真的臨時有事暫定的日期回不去,也會盡快找個週末飛奔回去。我就知道我媽肯定又想我了,估計還準備了好吃的。我不回去,她該多難過,我沒啥本事,就是能在我媽想我的時候出現在她面前。

我覺得,你們也具備這樣的本事!!!



二本正經1987


哎呀,回答這個問題我是樂滋樂滋的[呲牙][呲牙]

找對象前我給自己定三個目標:其中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必須嫁在淮安,和父母一個城市的;結果如小芳所願,我嫁出了和孃家一條街的距離

要說我多久回一次孃家,我幾乎每週至少兩次回家,陪伴家人和父母;每次回去我都會買些好吃的菜品,有父母喜歡吃的,有老哥嫂子侄兒愛吃的...

好像經常回家吧,感覺自己還沒有嫁出去;有時候因為工作忙,沒時間回家;父母會打電話讓我回家,老哥老姐也會打電話讓我回去吃飯.....

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我公公和我爸爸是好朋友。兩家還經常在一起聚餐,小芳生活在這樣的氛圍大家庭中,感到很幸福很快樂[可愛]



話嘮小芳


我屬於遠嫁,已經結婚四年了。回孃家基本都是在過年回一次,且每次回家都會小住幾天,平常都沒有怎麼回,就去年夏天懷孕期間有在孃家住了半個月,當時是帶著大寶。這一次回家發現了“嫁出去的女兒回家都是客”。可能是不常回家的原因,回家了哥嫂很熱情,整了一大桌子菜……

哥哥的女兒跟我的大寶相差一歲,兩個小朋友在一起水火不容,我的大寶仗著她是客人老是跟舅舅舅媽撒嬌告狀,還動不動欺負小姐姐(玩具一大框,老是兩個人搶一個玩具)導致她小姐姐特別煩躁,舅舅舅媽一是想著大寶不常來,二來又是個小客人,對我女兒是有求必應,寵得我都接受不了,更不要說是他們小孩了,原本我的大寶在家都特別鬧人了,我在家管教的時候,她會尋求爺爺奶奶的庇護,打算回孃家好好教教她,誰知道護她的人更多了,哎……我只好改變計劃提前回婆家了……


花非霧秋水伊人


這個問題,我突然覺得很慚愧。我很少回孃家。

我家是農村,找婆家也是很近的。

騎電瓶車,也就20分鐘。

這麼近的距離,按理說經常去才是,我都不知道自己整天在家忙啥. 電話也很少打。

前天去了我媽那裡,這是從去年臘月26,第一次去。

去了我媽就罵上了。說你們都在家忙啥,不來就算了,連個電話也沒有打的。

我們姐妹三個還有個哥哥。現在除了我在家他們都在城裡住,沒什麼事,都不怎麼回來。

想想,我們真是太狠了,父母老了最大的心願就是兒女多回家看看。

不圖我們有多大貢獻,去給她買什麼東西。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那首歌唱是最實在的。

只要有父母,我們永遠是小孩。

常回家看看吧。父母老的速度,比我們掙錢的速度快的快。




秦時月兒


有人說,遠嫁的姑娘註定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認識一位阿姨,早年間和老公定居在廣東,女兒嫁到離家兩千多公里之外的北京。幾乎每年都是她跟老公去女兒那裡過年。後來她女兒小產,親家母說不會照顧人,她就跟她老公又跑到北京去照顧女兒。反正總是她和老公跑來跑去,她女兒和女婿從來都沒見來看過她。

由於我媽和這位阿姨經常一起在小區附近跳廣場舞,所以倆人也算比較熟悉。自從見阿姨這麼辛苦後,只要我順道蹭飯,家裡的保留環節就變成了“還好你沒嫁太遠,我暈車暈船暈飛機,到時候是照顧不了你的”。聽得我都懷疑這是來自親媽深深的嫌棄。

回孃家會存在那些障礙呢?

1.老公反感、不配合

對於遠嫁的姑娘來說,只要不上班就會想著回孃家。即使過年剛回去一次,等孩子放暑假後,還想再回去住一段時間。但有些男人是不理解你的心思,反而會有很多怨言,認為你都嫁出來了,還整天老想著回孃家,擔心別人說閒話,認為他家人沒有好好待你。

身邊就有一個小姐妹,婆家和孃家離得很近,但是她很少回孃家。聽她說,老公是那種特別小氣的人,一點兒小事就斤斤計較,只要她回孃家,就開始給臉色,各種找茬。但沒辦法,孩子都兩個了,只能暗暗希望父母身體健康。

2.婆家人阻礙

有時候,本來想帶著孩子回孃家長住十幾天。結果在有些家庭裡,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畫面:你前腳剛走,婆家人就打來電話,追著問還要住幾天,什麼時候回來,不捨得孫子或者孫女離開那麼多天。每天晚上都要微信視頻,以解相思之苦。這樣就會讓人覺得想回孃家住幾天都很不容易。

雖說生活中總會有很多因素限制我們回家的道路,但如果有時間,還是要常回家看看。如果有孩子,記著帶上小傢伙,讓爸媽也高興高興。至於多久回去一次合適,主要看離孃家遠不遠。如果是本市嫁本市,油門一踩就到了,一週去兩三次,哪怕只是回家裡坐十幾分鍾,空手或者買些水果糕點也行。

如果比較遠,也別讓距離成為你無法行孝的阻礙,每年寒暑假可以帶著孩子回孃家小住一段時間,就當是旅遊,還可以讓小孩子多長見識。



冬天不想洗澡


同事和孃家相距不到500米,可是她已經有一年多沒回去了,她有兩個姐姐一個弟弟,她弟弟的孩子都已經上大學了,她的父親三年以前因為肺癌去世,她母親一年半以前也有病去世,在她父母親有病期間,花錢是四個孩子共同負擔,伺候是姐妹三個輪流伺候基本上沒讓他弟弟伺候,特別是弟妹沒讓伺候一天,她父母和弟弟一家住對門,父母在的時候,她父母的房子是他父親的名字,他弟弟的房子是他父母出資買的,包括伺候父母還有房子,三個姐妹一點沒計較,父母在的時候姐妹三個都有鑰匙,隨時回去,等她母親也去世以後,她們把鑰匙就給了她弟弟,她弟弟也欣然接受,用她的話說,原先父母在的時候,幾乎天天去,到那乾點活聊聊天,親戚有事了,一起在父母那裡商量,父母不在了,感覺也沒有孃家了,去了不知道弟弟和弟妹歡迎不歡迎。

我父親已去世多年,母親九十歲了,在老家和哥哥弟弟生活,我離孃家幾百裡地,這些年我在自己時間生活各方面允許的情況下,盡力多回去陪陪老孃,娘在誰家,我就去誰家,但我給自己定了原則,到孃家多幹活,多花錢少說話,不從孃家往回拿任何東西,即使給也不要。

唉,我也不知道,等母親沒有那一天,哪裡才是我的孃家。


無可奈何的板凳


與你太有同感了!尤其你說,看到婆婆的兒女們每週都能在父母家聚聚,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自己就心裡不舒服,自己的父母也是兒女雙全,為什麼自己卻一年只回去幾次? 看到這裡,我幾乎落淚。

我的孃家在千里之外,我也是一年只回去一兩次,住個三五天,每次熱乎勁兒還沒過,媽媽就只能依依不捨把我送走。每次都是強忍著淚水而別。

回來後還要上班,還要陪伴孩子,老公,還要孝順公婆。還有更多的責任要去承擔。

我們每個女人都扮演著多個角色,女兒、妻子、媽媽、兒媳,同時還是個職員,可能還是個小領導,多重身份,都需要我們付出精力和情感,做好每一樣都要超過男人們的付出。

正如你所描述的,這些角色之間常常是矛盾的,我們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週日在家陪孩子,可能就不能陪父母了,去了婆婆家,就不能去孃家了。

所以做女人很不容易,尤其是遠離孃家的女人,又格外多了一份愧對和酸楚。

但我們還必須要盡力做好每一個角色,統籌安排好時間,照顧好每一個親人。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因為茫然蹉跎而忽視了親人,不能在掙扎矛盾中,消沉下去、抑鬱起來,這樣你就有更多的對不起。

我的建議是,你的孃家離你並不遠,你完全可以週末開車回去一次。哪怕住一晚,或是待半天,都行,看看父母,陪他們聊聊天。或者這週迴婆家,下週回孃家。可以跟丈夫好好談談,相信他會理解和支持的。

另外,現在通訊發達了,每天都可以跟父母視頻聊聊天,這樣也很好。

再者,日常一定要孝順公婆,你離公婆家近,平時多去,做飯,買菜,買禮物,尤其你在週末去公婆家時,一定要好好表現,把公婆照顧的高高興興。這樣你隔週回孃家時,你老公和公婆也會支持的。人心都是肉長的。

至於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多注意放在日常晚上和週末一天的獨處時間,陪他們寫作業,講故事,遊戲玩耍。只要你有心,孩子會感受到你滿滿的母愛的。但千萬不要和爺爺奶奶爭搶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隔輩兒親,我們都應理解,再者,讓孩子承歡爺奶膝下,是你的孝順,也是對孩子關於愛和孝的教育培養。

總之,生活總有很多遺憾,我們只能盡力做得更好。




稀客講述


孃家,對女人來說是最溫暖的港灣 。雖然已經嫁到丈夫這邊 但是無法真正的融入。畢竟婆婆終究是婆婆 ,他永遠不不拿你當成一家人 ,兒媳婦也無法 真正的和婆婆溝通 ,或者說能夠真正溝通的很少很少 ,婆媳關係向來都是那麼緊張。

如果是平常的話 ,可能會一個月回去那麼兩次 ,或者說一個月回去一次 畢竟工作很多很忙嘛 。想今年來說我對象 大約有兩個 月沒有回孃家了吧 ,不是不想回 是無法回去 。他整天吆喝著要回去 要回去 ,還埋怨我春節沒有回家 她說她很想他爸媽 。如果像以前的話 只能打電話的話那就可慘了,畢竟現在都可以視頻通話 就和在眼前一個樣 。

我和我對象 家的距離像是隔壁村 這麼近,但是我們兩個在城裡工作 在城裡買的房子 一年回家不到兩三次 ,我們平常都是打電話開視頻的 聊聊天 ,每隔三差五的就開視頻,有時候不給他們邊打電話 他們就會主動給我們打電話 。他們都是擔心 。畢竟父母就是父母 ,俗話說得好 兒行千里母擔憂 。

趁著父母健在 多陪陪父母吧 。





阿廣休閒時


隔孃家開車一個半小時,但是我們沒車,回去就打順風車。之前老大沒上學的時候大部分都住孃家,現在老大上幼兒園,老二也出生了,就很少回去,不過基本上天天視頻。老大放寒暑假,國慶節這樣的假期才回去,而且是現在我沒上班的情況,等我上班了估計回去得更少了。回去一次油啊米啊肉啊 甚至一盒奶茶我媽都要給我裝包裡,還偷偷塞錢,就怕我養兩個孩子又沒上班壓力大。愧對父母,只怪自己不爭氣,沒好好讀書有份好工作。好在父母身體尚且還不錯,自己有了孩子也更加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我們姐弟三也還孝順。


將來要更好呀


有首歌我特別愛聽“常回家看看”。這時唱給我們這些做子女的,提醒我們要常回家看看父母。往常我都是一週回家一次,今年趕上疫情,到現在想直沒有回家,盼著早日解封了,回家看看老媽。

老爸走了十年了,每年的春節我都陪老媽在家裡住幾天。人越是年紀大了越想人,今年沒有回家,想家了就給老媽電個話,拉拉家常,每次我都會問她,今吃啥飯了,在家幹麻了,都看了哪些電視啊,在聊就沒完沒了。

等疫情結束了,我第一時間就是回家看老媽,不要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在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