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平海黃杭進士與下馬橋的考究

作者 阿 壽

莆田市秀嶼區平海鎮江堤村江西自然村,在原海星小學西大門口處,明朝時期有座“下馬橋”。 它的神奇和威嚴,當地的村民400多年來世代都在傳說。這座下馬橋與明朝黃杭進士,在江西村九十九間辦學堂有直接的關係。現在六十多歲以上的老人,兒時都走過此橋。1957年興修水利的熱潮,把此橋埋在了地下了。筆者多年來,多次採訪當地許多知情老人,查閱相關歷史資料,併到現場考證,今初步得出結論,期待與各位專家學者共同商榷。借值再現江西村,俱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名村的底蘊。

莆田平海黃杭進士與下馬橋的考究

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黃杭登上了進士甲第33名,他拒絕朝廷賜給福建戶部主事(從六品)。就在家鄉平海衛的民間中辦學堂。黃杭所辦的學堂,遍及穎川(今江堤村江西自然村)、岱山境(今山星村)、凌溪(今溪邊村),規模最大的是穎川(今江西自然村)的九十九間學堂。當時民間流傳的民謠:“進士爺,辦學堂,農忙耕,農閒讀,讀書識字,做老爺。”黃杭進士為什麼在穎川境江西村辦九十九間學堂?因為那時倭寇猖獗,經常登岸平海衛城,掠襲民眾和學堂;二是離平海衛城西門村的西邊有三公里遠地方,是穎川境的地界,那裡有座螺山。傳說古人風水先生斷言:是居住福地。螺山,山脈東西走向,東北向是船頭橋村,是淺海沙灘。山的北向、西向便是溪西、元兜村的腹地,疏散逃生方便。山腰之下有條山溝又寬又深,是防倭寇偷襲,有自然的地理優勢,能保障安全。螺山這條山溝當地人稱山塘溝坑。原來溝坑深度,4至6米不等,寬5至8米不等,溝坑壁高坡陡。就在這條溝坑的中段處,建造一座石板橋。從平海衛城,船頭橋村,度上村方向去穎川,九十九間學堂,必經之路。這座石板橋,是用一塊天然的青石,長度7米左右,寬度60釐米左右。厚度有70釐米左右。在寬度60釐米的面中間鑿了一條25x30釐米左右的U字型路槽,人可以行走,但馬,牛四條腿的牧羊不能走。橋頭豎立了一對“石人”(橋頭將軍),要走進穎川境和九十九間學堂,騎馬的文武百官都要在此下馬,所以被當地的村民稱為“下馬橋”。下馬橋也是護衛九十九間學堂學子的安全,所設計建造的路障橋,與黃杭進士密不可分。


莆田平海黃杭進士與下馬橋的考究

  據考證,下馬橋的主要作用有兩點:第一,這一塊這麼大的石板材作為通道橋,人可以行走,但馬不能走。是防倭寇偷襲的重要路障。馬遇到路障時,會停步不前,奮蹄呼叫,引起人們警覺。下馬橋西邊350米處就是九十九間學堂。在下馬橋的西北方向50米左右山腰高處的地方,蓋了一座民宅(放哨屋)。居住的是姓方的人家,應是黃杭的書童。此舊址厝地位置,在今江堤村江西120號黃金龍家厝的東邊約30米處,姓方的主人在清朝末,已搬往城裡。放哨屋在山腰的高處,腑視下馬橋和九十九間學堂視野清晰。一旦有什麼情況,鳴鑼或點火發出聯絡信號。 第二,當時平海的衛學,教學的質量不會超過九十九間學堂水平。許多大戶人家的子女,都送到九十九間學堂。家長有的要騎馬送子女到學堂門口,這樣就擾亂了學堂的秩序。有了下馬橋路障,馬只能栓放在下馬橋的東側,人步行到學堂,保障了校園的肅靜優雅的環境。還有九十九間學堂畢業出來的學子,有的在外為官,有的是營商富人。過年過節都要前往拜訪黃杭恩師,出於對恩師的尊重,體現文明禮儀,也只能在此下馬,步行前往九十九間學堂。至今還流傳著有清末民國初期的“十二支白扇子”(即從九十九間學堂出仕的十二位達官賢士)之說。在村民的心中,這座下馬橋顯的威武、莊嚴,幾百年來,世世代代,口口相傳它的許多神奇動人的故事。九十九間學堂的辦學,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比如:平海村王文業,王文章兄弟的父親王文開,他兒時就在江西村九十九間學堂讀過私塾。那座下馬橋,到了1957年大興水利建設,在螺山的溝坑北上段約70米處,修建了一座“文德山塘”蓄水。並把下游的下馬橋拆了,便於村民車輛交通方便,用土填平了溝坑修成道路,現在是水泥路。下馬橋的許多石料,都抬到山塘當水壩基石。據當時見證人黃仙霖,黃光永,黃先開,黃金龍等老人的回憶,那條U型的大石板橋,因為太大了,抬不動,就地下沉埋地下3米多的深處。這就有待考古挖掘,重現歷史真實的面目。

作者:黃永壽,筆名:阿壽。現系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南平市作協會員,秀嶼區作協會員。省政協第七至第九屆委員,研究生,高級經濟師,現南平菸草退休幹部。己出版多本著作和發表百萬字文章如:《名煙營銷》、《火石山風情》、《砥礪青春》等著作。2019年12月9日於平海灣火石山

莆田平海黃杭進士與下馬橋的考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