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如果傳位朱高煦會怎麼樣?

大話史說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朱棣雖想立朱高煦為太子,因為朱高煦的性格特別像他,並在靖難之役,為朱棣立下汗馬功勞,朱棣登基後並未立朱高煦為太子,而是立了大哥朱高熾為太子,這個到底是什麼原因?

朱高熾為人寬厚、仁愛、深得大臣擁戴,並且又是朱棣嫡子,如果選擇朱高煦為太子,有可能迫害嫡子制度,會導致大明政局不穩定,朱棣好不容易得到江山,必然不允許這種情況出現,他立朱高熾為太子才是最佳選擇。

朱高煦自小桀驁不馴,不受朱元璋喜愛,作戰勇猛,並很有野心,靖難之役中數次救朱棣危難之間,朱棣也十分感動,可他性格上缺陷十分不利於他奪嫡之爭,他登基必然否決朱棣政策,依舊大勢征伐,大臣害怕朱高煦,這一系列行為十分不利大明統治穩定,很有可能導致內亂。

朱棣作為一代雄主,政治老手,必然深知誰才是儲君最佳人員,朱高熾監國處理朝政有條不紊,深受文官集團擁戴,他能保證大明王朝穩定,有可能會創造更好局面,朱高煦僅有領軍經驗並無從政經驗,為了剛愎自用,十分好戰,他登基後國家必然得不到修整,依舊四處征伐,這樣及有可能會對大明江山穩定產生嚴重影響,有可能導致大明王朝提前滅亡。

一個王朝建立在於武將,國家穩定只能依靠文臣,朱高煦作為武將代表,如果立朱高煦為皇帝,必然會造成武將勢力高漲,文官集團必然受到影響,這個時候大明急需休息,保證文官權益有利統治,他只會立朱高熾為太子。

綜合所述,朱棣立朱高熾為太子必然選擇,他的心中王朝長久延續才是他所願,朱高熾有這個能力修復朱棣留下來爛局面,他才是最佳選擇,朱棣十分虧欠朱高煦,朱棣什麼都可以朱高煦,就是太子之位不能給朱高煦。


莫地方


其實朱棣登基之後,他也想過太子要立朱高煦為太子,因為朱高煦的性格特別像他,特別是在靖難的時候,朱高煦立下了汗馬功勞,甚至還多次救過朱棣的命,但是朱棣並沒有立朱高煦為太子。

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如果當初朱高煦成了太子,那就破壞了封建制度的嫡長制,那大明朝的江山很快就會四分五裂。朱棣死後如果哪個朱姓子孫覺得自己有能力當皇上,肯定會造成同族相殘的慘烈局面,明朝就會陷入混亂。所以朱棣為了大明的未來 ,只能選擇立朱高熾為太子。

二、朱高煦相當皇帝的野心太大了。當時朱棣讓他就藩雲南時,他說那個地方太遠,於是就賴在南京不去,朱棣被迫答應了他的要求。後來他有給隨朱棣遷往北京,讓朱高熾留守南京,但是朱高煦,總是時不時回南京找朱高熾的麻煩。朱棣聽說了這件事兒之後,非常震怒,直接把他朱高煦召回北京一頓臭罵。

其實朱棣把皇位傳給朱高熾也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因為朱棣是一個考慮大局的人,儘管他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曾經給朱高煦一些承若,但是他能兌現的全部都兌現了,唯獨皇位不能傳給朱高煦,如果傳給了朱高煦那後果就非常嚴重了,輕則是朱姓家族內部會發生手足相殘事件,重則是大明江山不保。

朱棣也算是政治老手了,就像在削藩王這件事情上一樣,別看他嘴上說削藩不對的,但他也知道削藩是勢在必行,但是不能直截了當的就開始削藩,因為靖難他打的就是遵循祖制,所以靖難之役成功之後,他遵循朱元璋建立的祖制,恢復了被削了藩的這些王爺的權力,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籠絡人心,後來他又用各種藉口,把這些藩王的權力全部收回,因為他明留著這些手握兵權的藩王對大明的江山是沒有好處的。對於朱棣這樣一個有城府的人來說他肯定知道朱高煦的野心,為了大明的將來,他只能選擇將皇位傳給朱高熾。

公元前


朱棣立太子的時候,著實頭疼了一把。長子朱高熾由於仁愛、儒雅,深得文臣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里,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朱棣也是大喊著自己的媽媽是馬皇后,百官才讓他登基的。但朱棣本人更喜歡朱高煦。

朱高煦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還曾多次救老爸朱棣於危難之際。朱棣感動得眼淚嘩嘩:“加油!你大哥的身體不好!”暗含之意:兒子,我之後的皇位就是你的啦!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他為整個靖難之役的勝利流了不少血。

朱棣跟朱元璋一樣,天生就愛打仗殺人。(很不幸,朱高煦也和他老爸朱棣一樣喜歡打仗殺人。如果朱高煦繼位當皇帝的話,那治國方略可能全盤復件朱棣的政策。)

在朱棣北征期間,朱高熾以太子身份監國。這位“代班”很有兩把刷子,一旦聽說哪個地方有饑荒,就馬上開倉放糧,如果手下報告得晚了,他便批評人家。如此,朱高熾在百姓心中樹立了“仁孝”'的印象,被後人稱為“仁孝天子”。

公元1424年八月,朱高熾登基,為明仁宗。朱高熾下令赦免那些因為靖難之役被罰為奴的官員家屬,並由國家發給他們一定量的士地作為補償。下令鄭和停止耗資巨大的下西洋,同時也下令暫緩對漠北的遠征。

朱高熾在位時間不到一年,但對明朝所做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史書曾評價他:“用人行政,善不勝書。”翻譯過來就是,他在位的時候,能夠體恤民情,仁政治國,使老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所以說
朱棣傳位給朱高熾是正確的,如果傳位給朱高煦,那麼明朝的“仁宗”稱呼不知道什麼時間才出現。


峰迴路轉說歷史


在《大明風華》裡,其實已經做了朱棣為了避免靖難的悲劇重演,欲傳位給朱高煦的設想。炒米認為很有道理,也很符合人性。


朱棣否決朱高熾的主要原因在於,朱高熾身體不好,若非朱棣出征,誰走在誰前面還是未知數。把這麼一個“活死人”推上皇位,其實就是給局勢發展增加變數;

朱棣否決朱瞻基的主要原因在於,朱瞻基年幼,雖有歷練,但無論在文臣還是武將中都沒有根基,是無法抗衡和制約兩個叔叔的;

朱棣選朱高煦的最主要原因在於,老三在軍中有威望,能壓制得住朱高燧,最關鍵的老三至少還聽自己的話。


朱棣的理由,反應了幾個問題。

首先,朱棣重武,雖然他清楚文官的重要性,但更懂得文官的厲害之處。所以武將勳貴壓制文官是他的基本策略;

其次,朱棣即便臨終前也是不願放棄權力,一句至少老三還聽自己的,這說明了很大的問題,把帝王落幕時的真實心態刻畫得惟妙惟肖;

再次,朱棣認為朱高燧對局勢的影響可能會更大,只有立朱高煦才能制約得了他。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朱高燧掌握著北鎮撫司,替朱棣乾的都是見不得人的事,所以更危險。

這是從當時各方形勢來判斷,而作出的選擇,非常符合帝王權謀的心理處境。到這個安排實際上最終被楊士奇和朱瞻基顛覆了。


而這實際上最終造成了什麼結果?那就是文官勢力的崛起。

大明開國50餘年,文官一直被朱元璋和朱棣踩再腳底下,從仁宣兩朝開始,文官勢力徹底參與進了中樞決策。

到了宣德朝,文官勢力已經徹底壓倒武將勳貴集團,強大到讓朱瞻基開始培養內監(讓太監讀書)來制約文官集團。

試想如果朱棣真的傳位朱高煦,那結果必然是繼承朱棣的基本操作,仍然將文官集團踩在腳下,但卻沒人能替他監國。

這或許會避免了後來困擾大明的權監和黨爭問題,更不會出現土木堡之變。但同時也意味著武將勳貴集團的肆意膨脹。


局面就極有可能會步漢武帝之後漢朝的後塵,也實際造成巨量的“地主豪強”階層,最終再比形成“門閥政治”,發展下去,政策得不到糾正,讀書人也不可能通過科舉而進入中樞決策層面。地方上朱姓諸侯國日益膨脹,而中央集權則會被弱化,最終明朝“因強而亡”。

所以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但總體來說,文官進入中樞決策,那是每個朝代往和平發展時期的必然歷史趨勢。

所以是歷史決定了朱高煦“沒機會”。



炒米視角


朱棣在領死前已經決心將位置傳給兒子朱高熾②、朱棣在領死前很長一段時間,也曾考慮過將位置傳給二兒子朱高煦。 朱家兩兄弟對朱高熾舉棋不定因朱高熾身體肥胖、腳上有頑疾,而且據史書記載,他在腳疾嚴重時,需要兩個侍衛攙扶才能夠進行移動。朱棣本身就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帝王,不論是在其早年與蒙古軍作戰中,還是在後來發動靖難與中央軍作戰時,都勇猛無比,身先士卒,有“以軍立權”的美譽。也正是如此,本身運動細胞豐富的朱棣,在看見自己這個“半殘”兒子時,便氣不打一處來,並在心中有所厭惡。

可讓朱棣欣慰的是,朱高熾除了身體具有殘疾外,智商卻不低能,在處理政務和公文上,可謂是有條不紊,其在少年時還曾被他的爺爺洪武皇帝褒獎。這使得朱棣對這位太子又愛又恨。對朱高煦的左右思索如果說朱高熾是個“胖殘挫”,那麼他的弟弟朱高煦便是一個百分百的“高富帥”了。朱高煦應該是繼承了其父親的優良基因,不僅身體素質過人、騎術、武器的使用上很是利索,在領兵打仗上也和朱棣不分仲伯,曾在靖難上給予了朱棣較大的幫助。這使得朱棣認為朱高煦非常的像自己,是自己喜歡的孩子,更曾在靖難時向其吐露了“你哥哥身體不好,以後還得靠你”的曖昧示好,這讓朱高煦大受鼓舞,並在心底埋下了與哥哥爭儲的種子。

朱棣的算盤對朱高煦的態度我們先說朱棣對朱高煦的態度。如果朱高煦是嫡長子,我想永樂帝一定會不假思索的決定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因為他對這個非常像自己的兒子實在太喜歡了,這可能源自父親對兒子的一種欣賞。而且,朱棣在靖難時對朱高煦所說的曖昧之語,很可能不是空頭支票,而是早就想好了的心聲。但後來因為文官們的極力反對,以及為了後代長久的打算,迫使朱棣慢慢放下了這個念頭。對朱高熾的態度朝中的文官集團,對於皇太子是大大的支持,這不僅因為太子更像一名大儒,還因為太子在處理朝政、待人接物上,更具有一種天子的風範。這便使得文官對這位有德行的太子頗有好感。

其實朱棣也明白,馬上可以打天下,但是不一定能夠治理天下,這樣是為什麼父親在後來非常喜歡大哥朱標的原因。而且太子的兒子,自己的孫子也很聰慧,在一定程度上為朱棣一脈皇權的延續奠定了基礎,故而在長久的考量下,朱棣在後來雖然對太子有所不悅,但還是將皇位傳給了他。小結永樂皇帝將換位傳給長子朱高熾有多種好處:①、使得永樂馬背上得到的天下能夠被較好的治理②、藉助文官對太子的好感,幫助明朝的國力逐漸昌盛③、太子已有聰慧的孫子,這保證了朱棣一脈在明朝皇室中保持大宗地位。④、給後世奠定榜樣,杜絕了後代皇帝傳位時皇次子對太子位有所企圖,幫助和匡扶了皇朝權力交接時的平穩。所以在朱棣臨死前,他是要將皇位傳給太子朱高熾的。


福子說歷史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純屬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多指教。

最近的熱播劇《大明風華》中的朱高煦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皇子,野心勃勃且心思縝密。但歷史上朱高煦雖然在跟隨朱棣靖難起兵多次表現突出,但是從整體能力來說,朱高煦不適合做一個皇帝。如果朱棣真的傳位給朱高煦,那麼在朱高煦執政期間的大明朝前途將一片黑暗。

好勇鬥狠

朱高煦打小就不是一個讓人省心的人。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就曾將自己的幾個孫子輩召往京城學習,朱高煦就是其中一員,但是他不僅不愛學習,而且言行輕挑,被朱元璋所厭惡。

朱元璋死後,朱高煦再次進京,但是性格依然沒有轉變,他舅舅徐輝祖看不過去,於是暗中教育他,他不但不聽,而且偷了徐輝祖心愛的馬匹返回北平,並且殺害沿途的官民,朱棣還因此被群臣指責。

常言道“從小看八十”,朱高煦是一個標準的紈絝子弟,不但不學無術,整日遊手好閒,還喜歡好勇鬥狠,視人命如草芥。這樣的人一旦大權在握,其破壞性難以想象。

軍事才能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閃光點,朱高煦的閃光點就體現在他的軍事才能上。隨著朱棣起兵造反,朱高煦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曾兩次救朱棣於危難之間,因此深得朱棣的寵愛。

朱高煦是一個勇將,他作戰勇猛,衝鋒在前,敢打敢拼,這些都是他的優點。但是他作戰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喜歡直來直往,不善於謀略,缺乏大局觀。因此註定他只能是將才而非帥才。

缺乏城府

朱高煦憑藉著自己在靖難之役中的出色表現博得了朱棣的寵愛,這原本是朱高煦能夠上位的最大優勢,但是缺乏城府的他最終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朱高煦沒有城府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拒不就藩。

按照明朝的規定,藩王必須就藩,但是朱高煦認為封地太遠,因此和朱棣討價還價,長期滯留南京。後朱棣不得不將他的封地改為青州,但是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讓朱棣不得不懷疑他的用心,強令其迴歸封地。

二是自比秦王。

朱棣曾和朱高煦講: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正是這句激勵的話語讓朱高煦看到了希望,從此他野心勃勃的爭奪繼承人的位置。作為一個藩王,他不斷的向朱棣提出擴充手下兵馬的要求,並經常在眾臣面前自此秦王李世民,奪嫡的野心昭然若揭,毫無顧忌。

三是尚武輕文。

朱高煦自小就不愛學習,在他的觀念中,只有武力才是王道,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朱高煦對朝廷的文官很是鄙夷,認為這些人無足輕重,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取勝,完全是由他們這些武將拼死打下來的,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倚重武力。

結語

歸根結底,朱高煦是一個武人,他是一個合格的武將,他能夠不計個人生死的去攻城拔寨,但是他不善於權謀,不精通政治,缺乏掌控全局的洞察力和決斷力。而且朱高煦有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嗜殺,他輕視生命,而動盪的明朝需要時間去恢復元氣,一個好勇嗜殺的人只會讓這個國家陷入更深的戰爭泥潭,最終走向滅亡。


滌塵索金


從明史中看漢王朱高煦是一位心存大志有擔當的猛夫悍將,兄弟兩人中朱高熾有腿疾被留守北京守城看家。朱高煦隨父靖難盡忠職守奮力拼搏,多次在危難中衝鋒陷陣救朱棣於危機,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此聲名鵲起為軍中將領們擁戴,朱高熾的缺點是為人直犟脾氣缺仁德少孝悌,是個猛張飛形的戰將,如果是帶兵打仗他可以勝任先鋒大將獨擋一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漢王朱高熾兄弟兩爭的雞犬不寧混亂不堪,朱棣五次親征蒙古大漠皆帶著朱高煦也一次次戰功高蓋,更加不可一世驕傲放縱不羈放縱。自以為是思太子之位非其莫數。但治國理政需要的是仁德能力和良好品格,這方面朱高煦一點也不佔優勢。為王公大臣們背後非議以成定論。而朱棣叮上朱高熾的原由是其孫子也聰明伶俐有仁孝之心,形同於隔世之君乃天下興亡的希望所在。觀漢王人品行不端子孫無德,因而他成為眾失之地為人不恥。朱高熾繼承大統遺呈先帝遺訓,平反招雪了靖難中的王公大臣,勤政愛民與民同樂休息為天下積累了力量。可恨上天不公終喪賢君才執政了八個多月盡也駕鶴西遊令人窒息悲傷。朱棣孫朱瞻基奉召成命繼承大統,漢王這頭兇獸盡也半途令人追殺。僅被心靈手毒的小侄子逃脫是漢王萬萬沒想到的。所以才慾望難平在宣帝繼位後大行逆流舉兵造反,侄子存心放叔叔一馬,但漢王不知天高地厚僅也成勢。但宣宗御駕親征也是樹倒胡孫散,漢王被廢了王地圈禁京機,一日宣京去探望叔叔,在帝走過時朱高煦僅伸腿阻駕令帝倒地,才導致了龍顏大怒,用大鐘關朱高煦於裡,他僅用手挖一口而呼氣,更令帝不堪忍受乃下令致火被活煮如畜慘死盾命。











94310417小云


朱棣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對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也非常的滿意,確實也有過想把皇位傳給他的打算。不過後來等到朱棣真正登上皇位之後,他必須從全盤考慮,所以最終沒有把皇位傳給朱高煦。

如果朱棣把皇位傳給朱高煦的話,那樣就打破了朱元璋所定的嫡長子繼承製。不要小看這個嫡長子繼承製,在中國古代的很多時候,他是相當具有威力的。一旦這個制度遭到破壞的話,那它帶來的災難性也是相當具有毀滅性的。例如次子朱高煦能夠登上皇位,肯定有一個原因,如果對外說是因為他英勇善戰,英明有為。那麼今後的篡位者都可以打著這個旗號這麼來了,這樣對大明江山將是相當不利。

而是朱高煦這個人在戰場上說的好聽一點,叫做英勇善戰,說的難聽一點就叫做亡命之徒。這種人往往是不擇手段的,非常血腥戳殺的人。如果他上臺之後,朱棣的其他兒子能否保住自己的命就很難說了,因為畢竟那些人是他皇位的直接競爭者,如果他上臺之後把這些競爭者殺掉,是沒有人可以阻擋他的。

而朱棣雖然狠毒,但是虎毒不食子,他畢竟還是想保住自己兒孫的命。例如朱高煦後來犯了不少的事情,朱棣也只是罰他的俸祿,或者把他限定在一定的範圍內,並沒有真正的傷害朱高煦。總之朱棣絕對希望自己百年之後,自己的幾個兒子都可以平平安安。如果朱高熾能夠當上皇帝,以他狠毒本性,應該不會去傷害自己的弟弟,但是朱高煦可就不同了,以他的狠毒個性很難做到這一點。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朱高熾登上皇位之後,雖然他的兩個弟弟屢次害他,他也沒有對弟弟怎麼樣。即使在他臨死之前,他也交代他的兒子朱瞻基不要過於為難自己的兩個叔叔。後來朱瞻基因為朱高煦造反最終殺了他,但是也放過了屢次搞小動作的朱高燧。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答案:有可能二世而亡國。

所謂窮兵黷武也就是如此。朱棣好戰,朱高煦也好戰,但還好是仁宗朱高熾擅長內政,如果不是朱高志在內內主持內政,或許朱棣的時候已經是暴亂四起了。

如果朱高洵是皇帝。那他還會推行朱棣的政策,那樣對國內的百姓也是一種煎熬,百姓如果活不下去,就會揭竿而起,明朝或許也就沒有近300年的國運!


八零後愛做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津城沐雨來回答。

朱棣如果傳位給朱高煦會怎麼樣?

朱高煦,朱棣次子,打仗很是勇猛,在朱棣靖難之役時,更是多次救朱棣於危難間,朱棣也很是感動,對朱高煦說:“努力吧,世子多病。”



這是什麼意思?言外之意就是讓朱高煦多努力,將來有換繼承人的打算。

朱棣這樣說時,正是靖難之役,朱高煦的勇猛善戰對戰爭的勝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但是,等朱棣登上皇位後,仍然立世子朱高熾為太子,並沒有改立朱高煦為太子,朱棣為什麼要食言呢?

因為此時的朱棣已經取得靖難之役的成功,身為皇帝不得不通盤考慮,看誰才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



朱高熾為人寬厚,是個當太平皇帝的好材料,不好的就是身體不好,不過太孫朱瞻基年輕英俊,很是得朱棣喜歡。

朱高煦打仗勇猛,很像自己,從心裡角度朱棣怕是想立朱高煦當皇帝吧!但是朱高煦的不足也是非常可怕的。

朱高煦從小就桀驁不馴,肆意妄為,擅殺官員,太祖朱元璋就對朱高煦非常反感。大臣們也很是忌憚朱高煦,誰會願意一個喜怒無常的暴君繼承皇位呢?

如果朱棣傳位於朱高煦,朱高煦登上皇位後,很可能繼續四處征伐,大肆營建,肆意揮霍,永樂年間的大規模花錢,已經讓百姓負擔很重,如果朱高煦繼續這種行為,很可能會引起動亂。



朱高煦勇猛有餘,卻缺乏仁義,還沒有當皇帝就持功自傲,當上皇帝很可能更加肆意妄為,甚至成為暴君。

高壓統治下,大明王朝再起動亂也很有可能,這也許就是朱棣沒有傳位給朱高煦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