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田埂邊上水稻長得好?

簡娥菊


您好,題主,鄉辣梅子為您解答。

我們家鄉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在收稻子,有人工採收也有收割機採收,比如收割機到不了的地方就採用人工來收割。人工收割首先要用專用的鐮刀把稻穗割下來然後拿到專用的打穀機裡面打,經過翻滾稻穗上的稻子就會掉落。在割稻穗時經常會碰到離田埂邊上的水稻長得更好,稻子不僅飽滿而且還沒有什麼蟲害,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就跟梅子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田埂邊上它能吸收到充足的陽光,也就是光合作用充足。稻子是喜陽的農作物,特別是在抽穗的時候,如果沒有陽光它的稻穗就長不飽滿,因此田埂邊上的水稻要比田裡的水稻長得好些。

其次,田埂邊上的水稻所受到到的蟲害較少,因為田埂邊上沒有遮擋物也就是上述所說的有充足的陽光,而蟲害喜陰不喜陽,在這種環境下蟲害很難生存下去,因此它的稻穗就不會受到蟲害的侵蝕,在後期長得也更好。

此外,種過田的人都知道,要想保證田裡的水不流失,田埂上需要在用一層泥土來覆蓋住,做這項工程往往要用到兩種工具,一是耙子,而是鋤頭,首先用耙子把靠近田埂的泥土挖起往田埂上抹,然後用鋤頭來撫平。往田裡挖的泥土往往都是表面上的,這層泥土比較肥沃,當抹在田埂上邊上的稻子就會吸收它的養分,當然這裡的稻子就要比田裡的長得更好。


鄉辣梅子


為什麼田埂邊的水稻長得好?這問題問得好,只有熟懂水稻生產的人,才能觀察出田埂邊的水稻比其他地方生長的水稻長勢都要好,並且抽出的穗大條、顆粒飽滿,空粒空殼較少,顏色金黃。這跟肥料的多少,土質的好壞沒任何關係,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具體如下:

田埂邊的水稻分蘗好,植株粗壯

田埂邊的水稻比裡面的水稻發蘗好,植株更粗壯。因田埂邊地勢比裡面的要稍高,分蘗節位不會被淹在水裡面,它分蘗就快。分蘗時需要溫暖的氣候和陽光照射,它就在邊邊上,太陽一出來就照到了它的植株,使其在溫暖陽光照射下分蘗快,長勢也快,因沒有其他植株的遮陰效果,它在外面田埂邊陽光充足,雨水也充分,植株進行的光合作用強,莖、葉、杆就長得特別粗壯,抗病害也增加了。

抽穗期陽光充足,空氣通透,授粉功能好

水稻在抽穗期需要短時間的充足光照,田埂邊的水稻接受陽光照射機會大,抽出的穗就大條。雄花和雌花揚花授粉期不會因為植株擁擠,空氣流通不暢而影響授粉,減少了授不到粉的情況發生,從而空粒空殼大大的減少了,田埂邊的水稻穗長、粒大、顆粒就飽滿,當然比裡面的水稻長勢好呀。

總結:田埂邊的水稻比裡面的看起長得要好,這是正常現象。因為田埂一般有30-35cm的間距,是供人們通行方便的小路,水稻長在田埂邊的因沒有其他遮擋,陽光充足、空氣流通,它分蘗好,植株粗壯,抗病害強,後面抽穗大條,授粉好,當然長勢就好,這就是所謂的水稻邊邊效應。

關注【留守傅姐】,瞭解農村一草一木,農家的生活瑣事。

留守傅姐


田埂邊的水稻不僅僅是長得好,而且粒粒飽滿,穀粒格外健壯,穀穗特別長,而且顏色金黃有光澤。

一,田埂邊光照強,通透性好。種稻的人都知道,在有露水的季節,太陽出來一會兒田埂邊的稻穀就幹了露水,而田中間需要一兩個小時才幹。

水稻整個生長期都喜歡高溫,尤其是抽穗期。我們老家有句諺語叫麥出雨澆澆,谷出火燒燒,就是說稻穀抽穗期氣溫越高,抽穗越齊越快。太陽一出山就照在田埂邊,田埂邊的水溫自然比田中高得多,這恰恰是稻穀喜歡的,自然就長得好。

二,絕大多數水田需要築埂防止漏水,田埂邊的土就被挖來築埂,被挖掉土的一條溝就需要田中的土來填平。沒有人會再去挖田中的土來填,而是從中間往外耙土來填,耙過來的都是表層的浮土,格外熟蔬肥沃。在插秧之前都會灑底肥再帶水耙田,化肥在泥水中隨波逐流,到田埂時就抵住了,所以很多化肥就留在了田埂邊,被特別疏鬆的溝填接受,也就比田中的含肥量更大,稻穀自然格外健壯。

三,稻穀裡的各種害蟲,都喜歡陰溼不喜強光,我們查蟲的時候都是撥開秧苗看中下部,如果有蟲害就會看到蟲子都聚集在中下部。而田埂邊光照強烈,蟲子幾乎不作停留少有蟲害,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總結:稻穀除了在插秧初期保持較多水深之外,其餘生長期間不宜關深水,只需田間有薄薄一層水偶露高處即可,以便充分吸收太陽光照升溫,促進稻穀行根到田深層,更健壯防蟲害防倒伏。尤其是曬田後的抽穗期,只要保持田泥溼潤用手指一探感覺是軟的即可,以保證抽穗又快又齊,為豐收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結莢期,飽漿期,成熟期,保持溼潤不乾裂,稻穀就會格外飽滿壯實,出米率特別高。


啥都有影視


田埂邊行水稻的確長得好一點,可以觀察到田埂邊的水稻莖稈更粗壯,結實率好,籽粒飽滿,也能發現水稻的穗粒結構更協調,枝梗數和每穗總粒數更多,即稻穗更長、籽粒更多。那麼,為什麼田埂邊行水稻長得好?

首先,水稻生長空間大,光照足,葉片光合作用要強,提高了水稻產量決定期和產量生產期光能利用率,但是也有不少田塊田埂邊行水稻長得差的,像田塊在山腳下或田埂旁有樹木,水稻的光照時間都會受到影響。

其次,田埂邊的通風條件更好,植株間的小氣候得到改善,能減輕病蟲害的發生,像紋枯病一般都是在高溼、鬱閉的稻田發生,而田埂邊的發生紋枯病要比田中間要少;當然有些蟲害很喜歡在田埂邊危害,如大螟,另外橋樑田、早中晚稻混栽田往往因田埂邊附近受蟲害較多。

第三,是邊際增產效益的體現,水稻田埂邊行水稻個體得到充分發展,在相同施肥、水分管理下長勢要好,有效成穗率高,加之相對降低了病蟲危害,提高了稻株抗逆性,為形成足穗、大穗、大粒創造了有利條件。

水稻田埂一定要及時除草,雜草生長多了會影響田埂邊行水的的光照、通風條件,而且雜草也是病蟲害的寄主,為病蟲害的傳播提供有利條件。

雲眾地服務宗旨:幫助農民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雲眾地


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題主是一個細心之人。因為,在農村種植水稻,的確是挨著田埂邊的那一行生長得好一些。

沒有種植過水稻的人可能不知道這個情況,像我們經常用人工收割稻穀,特別是用鐮刀割稻穀就很清楚這種情況。

在用鐮刀割靠近田埂邊上的那一行水稻,它們不僅顆粒多而飽滿,而且,那一行稻穀的稻杆多,還很粗裝,割的時候明瞭感覺要吃力一些。



其實,靠田埂邊的那一行稻穀,之所以要比稻田面的稻穀長得好一些,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一行稻穀因為沒有任何東西遮擋太陽,光照特別充足,所以,這一行稻穀生長的很好。


李茗說鄉村


我先給大家分享一個我們老家的一則農諺:麥長弧子,稻長邊。想必種過田的朋友們都深有體會:旱地裡弧子脊上的麥長的好些;水田裡靠近田邊上的稻子長的好些。那麼是什麼是弧子脊、什麼又是邊、因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現象呢?

之前,農民朋友種麥的時候都是用牛或拖拉機犁地。犁地之前,都先要根據地的形狀或大小分成幾個畦子來犁。為了方便犁地,他們就會對著自己計劃好的畦子中間一來,一回順序著犁。中間先起頭犁的那幾趟就弧子脊。這樣中間的土壤就會厚些,兩個畦子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個廂溝,而廂溝兩邊的土薄自然就薄一些。

弧子脊上的土壤厚,活土自然也就多,即保墒又防澇,因此,弧子脊上的小麥就會長的好些。

為什麼田埂邊上的水稻長的好些?

01.田埂邊上的泥肥多些

種過水稻的人們都知道,犁田和犁地是一樣的也是要從田畦的中間犁,這樣中間的泥巴就會高些,田畦交界的地方就形成了一條水溝。插秧之前必須要把水田的泥巴耙熟、耙粘,趕平這樣才有利於水稻生長。

把田泥耙熟耙粘這只是最基本的第一步,關鍵是要把田裡的泥巴都要趕平,不要使水田裡沒有高低不平的水凼子。秧苗在裡面生長,才能保持有一樣深的水位從而有利於秧苗的生長。這樣就會把田中間的厚泥巴趕到了田邊上了。

隨著耙田蕩起的水浪,一些營養豐富的泥漿就被盪到了田埂邊上。

02.田埂邊上的水稻通風和光照相對充足

大家都知道靠在田邊上的水稻,它的光照和通風肯定會充足一些。不像水田中間的水稻,它們相互遮擋陽光和通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水稻生長中,對陽光和透風的需求量。

陽光和通風是水稻在生長中最最需要的營養,是任何肥料所無法替代的。

當然,田埂邊上的水稻也不一定都是長的好的,也有長的差的。比如,坵嶺地區的水田,靠近田塊上端的埂子邊上的水稻,長的可能會差一些。那是因為上邊埂子的高度超過水稻的高度,或者是有野草遮擋了水稻的陽光和通風。

解決辦法:

1.坎掉野草,減少遮擋陽光和露水的障礙物。

2.減少上邊幾行插秧的密度,給水稻創造光照和通風的條件。


豫南鄉農


田埂邊的水稻不僅僅是長得好,而且粒粒飽滿,穀粒格外健壯,穀穗特別長,而且顏色金黃有光澤。

一,田埂邊光照強,通透性好。種稻的人都知道,在有露水的季節,太陽出來一會兒田埂邊的稻穀就幹了露水,而田中間需要一兩個小時才幹。

水稻整個生長期都喜歡高溫,尤其是抽穗期。我們老家有句諺語叫麥出雨澆澆,谷出火燒燒,就是說稻穀抽穗期氣溫越高,抽穗越齊越快。太陽一出山就照在田埂邊,田埂邊的水溫自然比田中高得多,這恰恰是稻穀喜歡的,自然就長得好。

二,絕大多數水田需要築埂防止漏水,田埂邊的土就被挖來築埂,被挖掉土的一條溝就需要田中的土來填平。沒有人會再去挖田中的土來填,而是從中間往外耙土來填,耙過來的都是表層的浮土,格外熟蔬肥沃。在插秧之前都會灑底肥再帶水耙田,化肥在泥水中隨波逐流,到田埂時就抵住了,所以很多化肥就留在了田埂邊,被特別疏鬆的溝填接受,也就比田中的含肥量更大,稻穀自然格外健壯。

三,稻穀裡的各種害蟲,都喜歡陰溼不喜強光,我們查蟲的時候都是撥開秧苗看中下部,如果有蟲害就會看到蟲子都聚集在中下部。而田埂邊光照強烈,蟲子幾乎不作停留少有蟲害,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總結:稻穀除了在插秧初期保持較多水深之外,其餘生長期間不宜關深水,只需田間有薄薄一層水偶露高處即可,以便充分吸收太陽光照升溫,促進稻穀行根到田深層,更健壯防蟲害防倒伏。尤其是曬田後的抽穗期,只要保持田泥溼潤用手指一探感覺是軟的即可,以保證抽穗又快又齊,為豐收打下良好的基礎。在結莢期,飽漿期,成熟期,保持溼潤不乾裂,稻穀就會格外飽滿壯實,出米率特別高。

(本人在莊稼中對水稻比較熟悉,僅表達我老家地區氣候的種植情況,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用,不妥之處請各位高手指點,多謝了!)








鄉野小莫


金秋十月正是水稻、大豆、玉米等各種農作物成熟收穫的季節,走進田間地頭,你會發現往往是靠近田梗邊上的水稻比裡面的水稻長得好,不僅穗長粒多而且顆粒飽滿,色澤金黃。

這是為什麼呢?作為一個多年種植水稻的莊稼人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田梗多數都是由農民用稀泥、上季作物碎秸稈堆成,裡面含有大量有機肥,養份充足,都容易被邊上水稻獨自吸收,不像裡面水稻密度大,根系交織在一起,產生養份競爭。因此邊上水稻根系發達,秸稈粗壯,分櫱多結成穗多。

二,田梗邊上的水稻光照多,比裡面的水稻光照充足,有利於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比裡面的水稻生長旺盛。

三,田梗較寬,大多30∽40釐米左右,邊上水稻通風透氣性比裡面的好,因此病蟲害不易發生,有利於莊稼生長。

當然,如果莊稼主人是一個閒散懶惰的人,田梗邊上雜草叢生,那麼邊上的水稻長得還不如裡面的水稻呢。





大哥帶你看鄉村


中秋節回家收稻穀,實在話真是累,今年恰逢乾旱,減產是一定的,好多稻禾直接乾死只剩下稻草了,沒辦法,不管怎麼樣還是要把稻禾割回家,多少能打點穀子下來。


稻穀這農作物也是怪,喜歡高溫,也喜歡高溼,有點像在蒸籠裡蒸的感覺吧。所有稻穀又叫水稻,在水田裡長出來的,也是極少數莊稼在水裡面能生長的。南方多雨溫度高,所有非常適合水稻種植。水稻種植在我國主要有東北三省,還有就是以長江為分界線的以南的廣大地方,又以兩湖加一江(湖北、湖南、江西)種植面積為最。

在南方農村的娃子肯定知道,水稻田田埂邊上的水稻長的好些,這又是為什麼呢?我說說我的觀點。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們本地也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糧。我們也發現水稻田埂邊上的水稻總比中間水稻長的高,水稻杆子也也要粗壯一些,並且還喜歡貪青,田埂邊的水稻會比中間水稻禾苗要青一些,稻穗也要大,也要青一些,你發現了嗎?

其實與耕田的時候有關。我們當地還是用牛來耕田,牛耕田最大不足就是邊邊角角耕不到位,這個時候需要人工用鋤頭挖,就是田埂邊上的都是農民用鋤頭挖的,挖的時候比較深,土斬的比較細,我曾經也挖過田邊,所有田邊一般比中間地勢低,蓄水能力好些,再個就是撒肥料之後,用平頭槓平水田時,把肥水都趕到田邊了,這樣田邊的肥力比中間多。想想看,田埂邊地勢低蓄水好,又聚集肥料,這樣稻穀長的不好才怪,再加強通風很好,光照強,稻穀長的好是必然。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這麼多條評論都看過了,沒有一個人說到重點!!!三十年經驗農民告訴大家:水稻邊行長得好最大的原因是:邊行的植株靠近田埂的根鬚沒有種其它植株的根鬚重疊,以致於它能夠吸取到更多的養分。中間的植株根鬚四周都和相鄰的植株爭搶養分肥料,自然長勢會差些。再加上光照較足,比較通風,蟲子都不喜歡躲在邊行上,所以邊行根系較發達,營養充足,分櫱快,分櫱多,穀粒多且飽滿。

這也是為什麼同樣一畝田,相同的肥料,相同的管理,種八千秧苗和六千秧苗產量一樣多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