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易經》是中華文化中的哲學之作,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先人們對天地、自然、萬物、生命等運行規律的認識。

《易經》是中華文化中一部具有傳奇色彩的著作,為中華文化“三玄”之一。所謂“玄”,既有深刻奧妙之意,也有難以駕馭之意。實際上,這部著作是中華文化中的哲學之作,涵蓋了中華民族的先人對天地、自然、萬物、生命等運行規律的認識。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易”字本意是指日月變化,《易經》也就是一門研究變化的學問。《易經》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在變化,正所謂變則通,通則久,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應該說,幾千年前,中華民族能夠以這種運動的思維來認識世界,在人類文明中極具超前性。那麼如何把握這種變化呢?《易經》中暗含著三條重要的法則:即“變易”“不易”和“簡易”。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張良掌握的就是“不易”的精髓,萬物都有其規律,反映了事物運動的本質特徵,只有抓住規律,才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以此來順應歷史和自然。

劉邦的謀士張良年輕時,經常空閒的時候去下邳縣一個橋上游玩,有一天對面來了個老頭,穿著粗布衣服,穿著一雙素鞋。走到張良的對面,就把鞋脫下來,扔到了橋下。理直氣壯地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

張良很驚訝地看他,心想我和你也不認識,憑什麼讓我給你撿?真想上去給他一拳。又看他年老,不跟他一般見識了,忍住怒氣下去把鞋取了上來。沒想到老頭得寸進尺又說“給我穿上!”張良心想鞋都幫助取了,就跪下把鞋給他穿上了,老頭得意地伸著腳讓張良給他穿上後,起來哈哈大笑地走了。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張良都懵圈了,半天目送老頭離開沒動地方。老頭走了半路,又返了回來,說“你小子可以教誨,五天後的黎明,怎麼在此會面”張良更加驚訝,但張良多聰明啊,心想這老頭可能不是一般人啊,就跪在地答應了。五天後天剛亮,張良就來了,可老頭已經到了。

老頭生氣地說,你和老人會面,比我來得還晚,五天後再早點來吧,就走了。五天後雞剛打鳴,張良又來了,可老頭又先到了,又大怒地說,為什麼又來晚了?五天後再來,要早來啊,又走了。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張良心想這不是找茬嗎,但敢怒不敢言。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趕來了,過了一會,老頭也來了,這回臉上有了笑容。從懷裡掏出一本書,說“你讀這本書定能做皇上的老師,十年後你就會飛黃騰達,十三年後你在濟北能見到我,古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說完就走了,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從此杳無音信。張良等到天亮,看了這本天書《太公兵法》,感到冥冥之中的緣分,愛不釋手,潛心專研這本奇書。後來終於大展宏圖,輔助劉邦成就漢朝百年基業,這遺橋拾履的故事也成了佳話。

這個故事給人以啟示,“不易”的時期,要為人謙恭,退讓,任勞任怨。張良的所作所為,正是悟出了“不易”的真意,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幫助劉邦打下了江山,建立不朽的功勳。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我們在生活中吃點虧、受點氣,不算什麼,道高的師傅,喜歡話少,聽話的實在徒弟。以前就有“叫喚的鳥沒肉吃”這句話,你在人面前不張揚,不矯情,樸素地行進,老實地做事,不會引來麻煩,還會福到運氣到。

“讀雜書萬卷不如真經一部”,這裡的真經講的就是《易經》。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在平時研讀《易經》時,我看的是白話文版本的《圖解易經》,因為古人的文言文晦澀難懂,一般人真看不懂,而這個版本的,不僅完整完整將原版的內容收錄進去,還將那些深奧的語言,用白話文講解,通俗易懂。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深奧的智慧和人生大道理就用圖解的方式教授於你,易經裡可不僅只有深奧的大道理,而是貼近生活的人生智慧!

從五行、天干、地支、太極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結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讓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後,對於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開朗了!

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易經》。

易經中有一句話,讓人醍醐灌頂,張良領悟透徹之後,獲得曠世天書

今天人類已經暢遊外太空,深入微觀世界,真正是“上窮碧落下黃泉”。

對《易經》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商品卡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