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为什么不招人喜欢?

相信大家玩过很多的三国游戏,对其中的人物也是如数家珍,游戏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在魏蜀吴三个势力中选择一个势力加入的情况,多数玩家选择加入的势力都是魏国或者蜀国,很少有人选择加入吴国。此外,不论在《三国演义》还是在《三国志》中,东吴的出场篇幅也特别少,特别是夷陵之战后,基本上属于隐身状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东吴为什么不招人喜欢?

江东小霸王孙策

一、出身低微

在三国那个时代,讲究的就是名正言顺,比如袁家“四世三公”,威望高,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人们就拥护袁绍为盟主,因为名望。再比如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他在讨伐别的势力的时候就理所应当,因为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而东吴这个势力尴尬的地方就在于,孙家从头到尾都处在名不正言不顺的位置。孙坚虽然自称是“孙武”之后,但在汉末也只是微末小吏,孙家既不像刘备、刘表、刘璋一样属于汉室宗亲,也不像袁绍、曹操之流属于名门望族,其地位名望还没有马超孔融等诸侯高。

在赤壁之战时,刘备已经领左将军,身上有“大汉皇叔”的光环,曹操已经是大汉丞相,几乎统一北方,天下九州得其六,风头一时无量。而孙权于赤壁之战时期,仅为微末的讨逆将军,还是为世袭

得来,官微言轻,也难免被曹操轻视。 这样尴尬的身份,使得赤壁之战中,在对抗曹操朝廷的“正义”之师的讨伐时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俨然“叛军乱贼”。

至三国后期,魏国已基本上是公认的正统帝国,曹丕接受汉献帝三次禅让而得到的帝位显得名正言顺,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在汉朝灭亡后扛起大旗,继承正统也显得顺理成章,至于孙权称帝,既没有理由,也没有依据,袁术称帝时尚有传国玉玺,而孙权的行为在世人的眼里形同篡位

所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出身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起步的快慢,虽然可以靠后天来弥补,但影响仍然是存在的。

二、长期处于臣属状态

曹操在世时,东吴长期臣服于魏国,孙权还曾上表给曹操劝进,表示愿意称臣,在《三国演义》左慈出场的那一回,孙权进贡新鲜的大个柑橘给曹操,以示臣服。曹丕继位后,东吴亦上表称臣,受封

吴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备虽屡败于曹操之手,多次抛妻弃子,但仍然宣称汉贼不两立,宁愿四处投奔其他势力也不愿称臣纳贡(这里解释一下,刘备曾经在曹操势力里带过一段时间,还曾经和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但彼时他和曹操同朝为官,是为汉臣,这和孙权在曹丕称帝后仍称臣纳贡的行为并不相同)。

所以说,在蜀汉和曹魏两个占据正统道义的势力面前,东吴作为一个属国影响力显然小得多

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

东吴为什么不招人喜欢?


赤壁之战,孙刘两家结成同盟,联手抗曹。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刘备趁机占据南郡的公安,江夏郡的一部(原刘琦驻地),以及荆南四郡(包括长沙、武陵、零陵、桂阳四郡),东吴则占据南郡的北部、江夏郡的南部。双方势力犬牙交错,还有飞地,刘备为了向益州发展,向孙权提出借南郡(江陵城),刘备则将江夏郡一部分给孙权作为补偿,彼时刘备势弱,为了防止周瑜来攻,故对外称借东吴的荆州。

刘备得益州之后,东吴要求刘备归还荆州,刘备不肯,孙权便令鲁肃吕蒙率军攻打荆州,双方兵马对峙,后刘备听闻曹操领兵进犯汉中,便主动与孙权议和,将湘水东面的长沙郡、桂阳郡划归孙权,但孙权心理仍不满意。

后来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要

迁都。此时孙权率军进攻合肥,此时孙刘两家结盟已经有十年,刘备还是孙权的妹婿,这也是孙刘两家最有可能打败曹魏势力的时刻,可是孙权却为了眼前的利益,可耻的背弃盟约,回师偷袭荆州,杀害关羽,曹操襄樊之围解除,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倾蜀国之师70万讨伐东吴,在夷陵大败,蜀国元气大伤。自此以后,吴蜀两国在也没有能力和中原势力对抗,最终被灭国的结局也早已注定。

孙权偷袭荆州的行为在短期内看可以获益,但以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一行为是很愚蠢的,东吴背信弃义的行为,也收到了很多人的鄙夷,这也是人们不喜欢东吴的原因。

四、君主昏庸无能

孙权晚年昏庸暴虐,在立储一事上摇摆不定,导致朝堂争斗不断,孙权猜忌朝臣,翦除能臣,东吴一片混乱,至孙皓继位,沉溺酒色、专于杀戮,最终导致吴国灭亡,

所以说东吴后期完全是一锅粥,基本上没什么拿出来长脸的事,所以人们不喜欢东吴也是情有可原。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东吴是成为三国中最不讨喜的一个势力,也是存在感最低的势力,你喜欢东吴吗?你对东吴势力的评价是什么?萌新写手初次写稿,欢迎各位大佬批评指正,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