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為什麼不招人喜歡?

相信大家玩過很多的三國遊戲,對其中的人物也是如數家珍,遊戲中我們經常會面臨在魏蜀吳三個勢力中選擇一個勢力加入的情況,多數玩家選擇加入的勢力都是魏國或者蜀國,很少有人選擇加入吳國。此外,不論在《三國演義》還是在《三國志》中,東吳的出場篇幅也特別少,特別是夷陵之戰後,基本上屬於隱身狀態,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


東吳為什麼不招人喜歡?

江東小霸王孫策

一、出身低微

在三國那個時代,講究的就是名正言順,比如袁家“四世三公”,威望高,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人們就擁護袁紹為盟主,因為名望。再比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那麼他在討伐別的勢力的時候就理所應當,因為佔據了道德制高點。

而東吳這個勢力尷尬的地方就在於,孫家從頭到尾都處在名不正言不順的位置。孫堅雖然自稱是“孫武”之後,但在漢末也只是微末小吏,孫家既不像劉備、劉表、劉璋一樣屬於漢室宗親,也不像袁紹、曹操之流屬於名門望族,其地位名望還沒有馬超孔融等諸侯高。

在赤壁之戰時,劉備已經領左將軍,身上有“大漢皇叔”的光環,曹操已經是大漢丞相,幾乎統一北方,天下九州得其六,風頭一時無量。而孫權於赤壁之戰時期,僅為微末的討逆將軍,還是為世襲

得來,官微言輕,也難免被曹操輕視。 這樣尷尬的身份,使得赤壁之戰中,在對抗曹操朝廷的“正義”之師的討伐時顯得名不正言不順,儼然“叛軍亂賊”。

至三國後期,魏國已基本上是公認的正統帝國,曹丕接受漢獻帝三次禪讓而得到的帝位顯得名正言順,劉備作為漢室宗親,在漢朝滅亡後扛起大旗,繼承正統也顯得順理成章,至於孫權稱帝,既沒有理由,也沒有依據,袁術稱帝時尚有傳國玉璽,而孫權的行為在世人的眼裡形同篡位

所以說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出身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起步的快慢,雖然可以靠後天來彌補,但影響仍然是存在的。

二、長期處於臣屬狀態

曹操在世時,東吳長期臣服於魏國,孫權還曾上表給曹操勸進,表示願意稱臣,在《三國演義》左慈出場的那一回,孫權進貢新鮮的大個柑橘給曹操,以示臣服。曹丕繼位後,東吳亦上表稱臣,受封

吳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劉備雖屢敗於曹操之手,多次拋妻棄子,但仍然宣稱漢賊不兩立,寧願四處投奔其他勢力也不願稱臣納貢(這裡解釋一下,劉備曾經在曹操勢力裡帶過一段時間,還曾經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但彼時他和曹操同朝為官,是為漢臣,這和孫權在曹丕稱帝后仍稱臣納貢的行為並不相同)。

所以說,在蜀漢和曹魏兩個佔據正統道義的勢力面前,東吳作為一個屬國影響力顯然小得多

三、背信棄義,偷襲荊州

東吳為什麼不招人喜歡?


赤壁之戰,孫劉兩家結成同盟,聯手抗曹。赤壁之戰後,曹操大敗,劉備趁機佔據南郡的公安,江夏郡的一部(原劉琦駐地),以及荊南四郡(包括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東吳則佔據南郡的北部、江夏郡的南部。雙方勢力犬牙交錯,還有飛地,劉備為了向益州發展,向孫權提出借南郡(江陵城),劉備則將江夏郡一部分給孫權作為補償,彼時劉備勢弱,為了防止周瑜來攻,故對外稱借東吳的荊州。

劉備得益州之後,東吳要求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肯,孫權便令魯肅呂蒙率軍攻打荊州,雙方兵馬對峙,後劉備聽聞曹操領兵進犯漢中,便主動與孫權議和,將湘水東面的長沙郡、桂陽郡劃歸孫權,但孫權心理仍不滿意。

後來關羽北伐襄樊,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逼得曹操差點要

遷都。此時孫權率軍進攻合肥,此時孫劉兩家結盟已經有十年,劉備還是孫權的妹婿,這也是孫劉兩家最有可能打敗曹魏勢力的時刻,可是孫權卻為了眼前的利益,可恥的背棄盟約,回師偷襲荊州,殺害關羽,曹操襄樊之圍解除,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傾蜀國之師70萬討伐東吳,在夷陵大敗,蜀國元氣大傷。自此以後,吳蜀兩國在也沒有能力和中原勢力對抗,最終被滅國的結局也早已註定。

孫權偷襲荊州的行為在短期內看可以獲益,但以長遠的眼光來看,這一行為是很愚蠢的,東吳背信棄義的行為,也收到了很多人的鄙夷,這也是人們不喜歡東吳的原因。

四、君主昏庸無能

孫權晚年昏庸暴虐,在立儲一事上搖擺不定,導致朝堂爭鬥不斷,孫權猜忌朝臣,翦除能臣,東吳一片混亂,至孫皓繼位,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最終導致吳國滅亡,

所以說東吳後期完全是一鍋粥,基本上沒什麼拿出來長臉的事,所以人們不喜歡東吳也是情有可原。


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東吳是成為三國中最不討喜的一個勢力,也是存在感最低的勢力,你喜歡東吳嗎?你對東吳勢力的評價是什麼?萌新寫手初次寫稿,歡迎各位大佬批評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