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楊式太極拳對纏絲勁沒有半點記載,幾乎隻字未提?

觀復27


主要原因是楊家對拳很保密,楊家教拳的內容分人,楊氏太極拳有大,中,小三種架子,大架是傳給外人的養生架,其實其小架才是技擊架,而且還有快打架,這些楊家只傳家人或者僅有的幾個入室弟子。其中小架就保存有陳氏的纏絲勁和動作,大家可以搜索一下田兆麟傳小架,網絡上有視頻,百聞不如一見。其他的說法都不準確。

其實動一下腦袋都知道,只要是拳是不可能沒有纏絲勁的,因為肯定都有旋轉,有旋轉肯定就有纏絲勁,不可能哪個拳都是直來直去的,只不過在不同的拳裡面名字不同而已。比如形意拳和八卦掌裡面說的擰裹就類似纏絲勁。拳擊裡面也有擰轉的說法。所以說,那些很玄乎的說法都是不靠譜的。



風麟遇


楊式太極拳與陳式太極拳最大的區別就是纏絲勁的應用。楊式太極拳以舒展大方,拳架構建以整體圓潤,上肢肢體動作以抱球的圓,讓上肢三個關節腕,肘,肩都以抱圓球為核心的運動方式,充分展示楊式太極拳無處不圓的拳架構建。這也是楊式太極拳的最大特點。楊式太極拳上肢肢體動作多於下肢的邁步動作,所以在拳架整體演練中有一種無式不圓 的特點,楊式太極拳給人整體上的感受就是一種劃圓圈的拳術運動。抱球圓是楊式太極拳行拳走勢上的核心展現。

陳式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纏絲勁貫穿在整套拳架的演練中。以腕,肘,肩上肢肢體上的三個關節為軸心,充分利用纏絲勁的順逆,上下,左右,整纏,半纏....,各種纏絲勁與 拳架緊湊的配合融入陳式太極拳的整個套路上的演練中,陳式太極拳在整套拳架的演練中,給人一種無式不纏的靈巧纏絲勁的演練展示。纏絲勁在陳式太極拳中的正確得法應用,可以展現陳式太極拳的強大技擊技巧能力,這就是陳式太極拳文修可以強身健體,武練可以抗擊打能力,利用纏絲勁的技擊技巧,可以一招制敵。

太極拳運動是中華傳統武術的精華,各門派太極拳都有各自的精彩精華,差異化的門派不同,鍛練方法上的大同小異。都以全身放鬆,自然呼吸鍛練為主。講究以意練形,立身中正,松而不懈,充分利用太極拳獨特的沉肩墜肘,含肩拔背,邁步與貓行,一鬆十緊....,太極拳鍛練大法的靈活應用,才能把太極拳練到得心應手,出神入化。以健身為目的鍛練太極拳,主要在松,靈,輕,緩上下功夫,這樣就可以達到健身的目的,獲得強身健體的效果。練的是太極拳的精氣神,韻的是中華傳統武術,中華養身文化的味。這就是我對楊式太極拳沒有纏絲勁的記載的回答,歡迎點評。





小天使FB


纏絲勁屬於力或者明勁層次。也可以說是摔跤的跤勁。嚴格意義上講,它不屬於太極的勁法,不合太極拳之理。

太極拳叫陰陽轉換。你可以細看楊式拳架,都是軸在轉,兩手到肘到肩到脊柱呈扇形而轉,以身帶手繞著中心軸左右轉,當上下轉時必撤步,因此身體沒有扭轉,周身一體。當只轉軸芯時,是以內帶外,打人靠角速度而非直線速度。楊拳真正練到了軸芯轉,丹田成一個點在轉,因此練成者少。看似好練實際難練成。練成後,陰陽轉換化打合一,打化合一,手不用力,才能借對方力打對方。真正太極拳,練成(進門)為暗勁之後才能稱真正得道。

當然,如上學一樣,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都是學生。大學畢業才能進入研究生。我這裡講的真正進入太極拳之門,指大學畢業。你發人時對方感受不到你的力,不痛,你用的陰陽轉換功夫,你就是進太極大殿之門了。你兩臂用力摔人,兩臂同時用力,是雙陽勁,就沒真正進入太極拳的殿門。

因此,不在拳而在練拳之人。不在名詞而在拳理。不在真假而是層次。不講門派只論道理。


明月松間照妖精無處逃


大多數的回答都是繞了一個大圈子,並沒有真正明確的回答問題。或者是大多數人對於這個問題並不清楚。只是為了回答問題而回答問題。回答問題的人有幾個練過太極拳?其實自己心裡清楚。

陳式太極拳我比較清楚,並且習練多年。楊式太極拳沒有練習過,但是見過不少。學習太極拳之初,在剛開始學習到纏絲勁時,老師專門講解並演示了一下陳式與楊式在化解對方力量時的不同方法,以及同一名稱的動作區別。

簡單的說, 在實際運用中,當對方力量較大時,陳式太極拳運用纏絲和胸腰等的旋轉,化解對方力量。而楊式太極拳更多的考慮到練習者體質較弱,儘量不發力,而是在粘住對方肢體的同時,通過腳步的走轉,實際上就是更多的運用走化來化解對方的力量。


天罡13838358289


武術是時代的產物所以也會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可以從清朝初期,中晚期,看看武術的變化就不難理解了。陳氏太極,心意把,都是清初期創立的,那時的拳法就是拼命用的,不用多說最直接的就是從拳法上看,那心意把就是你一個人走夜路遇上一幫打劫的,你把身子向下一伏然後就撲過去死磕,因為當年創拳的姬老夫子就是抗清失敗流落江湖被人追殺才創的這拳法,陳氏太極為什麼會用纏絲勁,稍微有點常識的都知道纏絲勁是擒拿術的基礎,當初習武以兵器為主,徒手是在萬不得已之下的保命法,纏絲勁就是空手奪刀,折筋斷骨的手法,當初陳氏太極的推手就是這樣的,後來因為容易出傷才改為聽勁。時間來到清中晚期,此時的武術更多的是比武,心意拳到形意拳,將重心後置,分出腳前手前眼前三關,五行循環,有了層次,為的就是攻防變換,楊氏太極也變成以弸勁為核心八面支撐,用法也簡潔明瞭,比武和搏殺又何區別,有人說比武論勝敗搏殺講生死,這不是重點,比武有時間有空間讓你和對方周旋對峙,搏殺可沒這個條件,就說陳氏太極的第一式金剛搗硾,對方衝過來我斜行閃讓反手就打回去,沒時間擺拳架子,有人問那楊氏太極有拳架子嗎?有,門裡叫川字樁,和形意拳的三體式相仿,比武有比武的特點,就是技術有很多要循環使用,碰上不行的一招了事,遇上強手就得磨嘰半天,所以得冷靜,嚴謹,簡潔。


手機用戶53419716627


我讀此文後,感覺作者是個半吊子,從練拳角度看為什麼需從大架一路演練到小架都是有根據的,作者本人根本沒有理解大架的作用,以及要達到的目的,下面淺談關於大架作用、目的:作用就是伸筋,拔長各關節的㓞帶。

目的是當對方碰到你的關節時保持有一定的彈簧勁即掤勁才不會碰到來勁時就讓對方覺得是頂勁。總結:大多數人練太極拳因為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沒有正確的練習目標,導致練成真正太極拳的人少之又少,又加上社會上太極理論之多 ,又互相予盾,使人難辯真假,並讓人產生懷疑、使之淪為太極舞、太極操等等,真是叫人可嘆、可悲!


NGM13967131910


其實人們現在練的太極拳只是為練習太極拳的拳架,而不是太極拳的主體,什麼掤捋擠按的不著主體的邊的。真正的太極拳主體,是以氣傷人的,有纏絲勁用得上嗎?兩對手之間是要有距離的。少說也得三、五米,再近了就屬於找死的距離。我現在屬於初練類似於張三丰大佛的太極拳的一種功法,用劍指傷人十米、八米遠的距離屬於小萊一碟,不帶一點狂妄。發氣也有應用螺旋氣,是為了避開對方的氣和加強穿透力。不知道列位聽明白了沒有。又張三丰大佛的太極十三式,根本就不能隨便傳給一般的人,需德行好的,又有適合練習太極拳的體質、座根的人,才有機緣學習修練。塵世中連真正的太極拳都沒有,又何來纏絲勁螺旋勁。可笑可悲的。


手機用戶62364108981


見太極圖


庠行七步


不請自來

為什麼楊式太極拳對纏絲勁沒有半點記載幾乎隻字未提?

估計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沒有練過楊式太極拳。其實,楊式太極拳不講纏絲勁不等於沒有內勁。楊式太極拳叫做抽絲勁,叫法不同而已。

不論叫什麼勁,習練太極拳,只注重外形或者外三合而對內三合沒有體會,對纏絲勁、抽絲勁都不會有感受的。對太極拳的中醫理論基礎經絡學說持懷疑態度,是感受不到的內勁的存在的。

楊式太極拳不講纏絲勁,還一個原因可能是它的任何一個動作架勢的力度和方向是可以中途隨意變化的。不像陳氏太極拳做了掩手弘拳預備動作只能衝拳了。


淡淡一掬水


所謂的“纏絲勁”來源於陳鑫的《陳式太極拳圖說》。陳鑫說:“太極拳,纏法也”。陳家溝一脈認為太極拳就是纏絲勁,太極拳技擊時處處都是纏絲動作。楊式太極拳著作中幾乎看不到纏絲二字。這說明了什麼呢?顯然,自楊露禪起楊式太極拳一脈是不認同陳式太極拳一脈的觀點的。也證明了楊式太極拳並非由陳式太極拳傳承而來。楊式太極拳認為太極拳的始祖是張三丰。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於張三丰,而不是陳鑫。吳式太極拳由楊式太極拳傳承演變而來,同樣認為張三丰是太極拳始祖,太極拳理論來自張三丰。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跟陳式太極拳的區別在於楊式太極拳和吳式太極拳注重柔化的作用,而陳式太極拳則注重纏絲勁力的作用。柔化是以柔克敵,而纏絲勁是以剛克敵。王宗嶽《太極拳論》說:“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這就是說太極拳是順勢而為以柔克敵的拳術,而不是纏絲運動。纏絲運動未必順勢而為。順勢而為可含纏絲運動。太極拳就是內家拳,是與外家拳理念以及特徵完全相反的以柔克敵的拳術。陳鑫把太極拳定義為纏法是不符合太極拳的本質含義的,是不正確的。陳家溝一脈拳法至今依然認為太極拳是以剛克敵和以柔克敵剛柔並濟的拳法,因而不是純正的太極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