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一些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而一些用人單位卻招不到人?

活到125


這個問題問得好,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呢?我講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春節前,我在飯店吃飯,隔壁有幾個20歲左右的小夥子在吃飯,他們正聊天,有個人說,過了年要去上海打工,不知道好不好找工作,另一個人說現在上海打工很辛苦,要加班有時還上夜班太累了,接著幾個人都起鬨,加班的不能幹,上夜班更不能幹,每天上班8小時就可以,週末還得休息,管吃管住一個月最底不能低於5000塊錢,試問大家如果你是企業老闆,這樣的員工你會要嗎?如果他們這樣的心態能找到工作,我真的會佩服他們。

話說回來,現在很多公司對招聘有了限制,中專以上學歷,年齡在18至35歲之間,這個時期正是黃金年齡,可現在這個年齡的很多人不願意進廠打工,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是那些70後80後,可是他們卻因為年齡的限制,被工廠企業拒之門外,這也許就是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人的原因吧。


真情有意5


這個事情我來回答一下:我弟弟今年剛好20歲,學的是室內設計專業,培訓機構學的,聽朋友說維意定製傢俱要招聘,就做好簡歷準備好資料聯繫好店長(店長負責應聘),去應聘,店主很熱情,人也很好,跟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也明確了說可以給個機會嘗試,然後說讓設計總監看看有啥要說的,後來設計總監來了,一冷淡臉,聊沒幾句,問了跟招聘信息無關的,我弟弟不知道怎麼回答,都是我在回答,我弟弟人比較內向,遇到不熟的人一般不太說話,但熟悉的人是很能聊的,然後我手機響就出去接個電話,回來就聽店長說留下簡歷,到時回去等通知,我就覺得莫名其妙,這樣就讓設計總監面試完了,也沒有再深入一點,畢竟人在面試的情況下,都會緊張,不知道說啥也很正常,況且也是跟應聘崗位無關的問題!回來後,過了兩天,託了朋友問一下結果,設計總監說沒戲,人不太說話,很靦腆,不適合!我心裡就覺得鬱悶,設計人員雖然說口才很重要,但不代表我弟弟他不能勝任這份工作,況且還有試用期,(試用期工資待遇各方面都很低的),給個機會,試用期不過,還是可以辭退的!不死心跟朋友再打聽,才知道原來設計總監,很會裝的,一直都發布招聘,信息,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又要業務能力強的,會銷售的,各方面都要合適的,那年輕人剛畢業出來,又有誰符合條件,所以不是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而是企業在招聘時有時並不是專業的hr面試,會錯失一些人才,當然年輕人的選擇也很多,有些企業即使給了offer,也不去!所以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雨靈軒


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有的眼高手底,企業招不到人是找不到真才的大學生。好多隻是會書本上的死知識,還有的學生證都是在學校混的,

到畢業要工作了,他沒有分配,自己找工作確又沒有技術。社會上年輕人,好的面臨壓力需要找工資高的,還要養家餬口,一般工作看不上。

最近幾年企業招聘人才,以及好的崗位都被職業介紹所,人才市場壟斷。有的不正規的介紹所,需要交押金,等很多費用。導致人才市場一片混亂,所以說造成這種找工作難,用人單位招聘難的現象。

也有因為公司就不缺人,招人只是個幌子欺騙求職者,從中獲取求職者的押金,然後人去樓空,應聘的一大堆,公司招的是想招的人而不是指的是個人就招這是有區別的,HR都在等大神(其他公司跳槽的老手)所以他們寧缺毋濫我情願某些崗位空著也不會讓一個無經驗無相關專業的菜鳥進去,但老員工又瞧不上這些崗位。公司又不甘心抱著培養新人的態度去對新人培訓,新人本身又是抱著蹭一兩年工作經驗必跑的心態暫時在公司混飯吃,就這麼一個沒有公司文化企業文化的氛圍場景,大家都在套路,能招到合適的人就怪了。

如果我們把一切紛紛擾擾的現象都拋開,我們會發現,關於工作的核心詞只有兩個:一個是 “創造”,一個是“分配”。當創造先於分配時,工作就不會成為問題,但是,當分配先於 創造時,工作就會成為非常非常大的一個難題。

你對此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面評論區留言交流哦。





潮流時尚生活派


有這樣一句話相當流行,當一個姑娘被問到為什麼現代社會剩男剩女多時,她回答說:“自己長的不咋滴想的還挺高。”個人認為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某些找不到工作的年輕人。當然,僅僅用這一句話來解釋現在一些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而同時一些用人單位卻招不到人的現象是不充分的,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待解決。

一、年輕人職業選擇自我認知與實際用人需求失衡。現在的年輕人都向往高薪、清閒的職場生活,但是社會就業的一般規律是不允許這種期望大概率實現的。從現實層面來看,社會本身的節奏是浮躁的,很少人願意從底層幹底,更多的期望一步登天。與此相對應的是,大量的低端用工需求比如電子廠、基建工人、服裝廠以及快遞物流等工種用人需求被嫌棄。個人認為,這個原因可以解釋大部分年青人為什麼找不到工作,其實質是有的工作唾手可得,但他不想幹。

二、社會就業觀價值判斷失衡。傳統上的任勞任怨被束之高閣,通過網絡賺快錢的心態在某些年輕人的從業觀中滋長太盛,社會輿論對於成功發達的標誌簡單“唯錢論”的長期醞釀,終成苦果:結果就是:他們找不到能夠適應他們心態的工作而用人單位也不需要這種心態的人。

三、高知未必高能的能力配比失衡。前兩點說的是普通年輕人,第三點就說一說現在的中堅力量——大學生就業。現有可查的就業數據來看,本科畢業就業的大學生首工份作連續就職的比率太低,整個行業都認為跳槽是獲得高薪待遇的最佳途徑,這裡面當然有行業競爭與優勢人力資源流動的原因,但是,顯而易見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年輕人不再情願在某一個始發地深耕,而通常意義上來講,大學生的第一份工作大概率與自己的專業相關!一方面,企業不願意用新畢業的年輕人或者說不願意用高薪來養這些年輕人,另一方面也是這些大學生的專業能力並不能讓用人單位十分滿意。所以,一部分大學生始終在換工作,而一部分用人單位始終在招人。


司法一棵松


為什麼一些年輕人找不到工作而一些用人單位卻招不到人?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這既是社會現實也是社會矛盾。

為什麼這麼說呢?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學歷較高。因此,剛走出校門的年輕大學生都懷揣著夢想和理想,都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理想。都想找一份專業對口的、自己感興趣的而又收入不錯的工作。

然而夢想很遠大,現實卻很殘酷。因為你剛走出校門,是去找工作,去求職。並不是你想要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就能實現,也並不是你想擁有你滿意的收入就能如願。

畢竟你剛走出校門,沒有工作經驗,沒有生活閱歷。只有書本知識和你的夢想,這只是一種虛擬。再說,用人單位招人他不光是看你的學歷,他還看你的工作經歷和實戰能力。一般的用人單位招人還是優先招有工作經驗和有實戰能力的人。

當然,有些單位看重你的學歷,看中你的專業,他們確實也需要這方面的人才,願意培養你,這當然是最好不過了。

年輕人都想找到適合自己的而又令自己各方面都滿意的工作,招工單位都想招用有工作經驗和實戰能力的人,這對年輕人是個難題,招人單位也難以招到滿意的員工。

因此,對於年輕人來說,有學歷只是一方面。走出校門後,應放低身段,從小做起。多鍛鍊,多積累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提升自己的實戰能力。你一定會找到你理想的工作,實現你的夢想。


皮膚養護楊益飛


18年工作經驗的HR總監,請關注我,為你解答職場困惑。謝謝!

1、現在年輕人找一份合適的工作比找女朋友都要挑剔。要求什麼薪資高、福利好、雙休8小時工作等。而有些用人單位只知道招人,卻不想辦法留住人。造成年輕人找不到而一些用人單位卻招不到人的情況出現。

2、現在許多的家庭情況不錯,而且許多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家裡並不缺錢。工廠的工作環境,他們並不願去適合,父母也不支持。其次許多工廠大多數在郊區,需要吃住在廠區,這也是問題。

3、工廠的工作時間兩班倒的比較多,需要加班熬夜,許多人不願上夜班。工資雖然比較高,但工作時間和環境的不適應造成不願意到工廠上班。另外許多用人單位都是招聘銷售人員。銷售工作在大家眼裡是高薪工作,但是背後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艱難和辛苦。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別人的冷眼拒絕,客戶的無理取鬧、無休止的加班熬夜等。銷售的底薪很低,主要是在提成。沒有提成就拿不到高薪資。每個月的業績指標壓力都大如山,讓人累的無法喘氣,難得有整天的休息時間。有些高薪銷售,對應聘人員要求太高,專業程度,語言能力,情商,身高和相貌,人脈,工作經驗等,不是所有年輕人可以達標的。

4、互聯網的發展造成人們的工作方式發生較大的改變,許多企業還傳統化的經營,過多的依靠人力。年輕人可以通過網絡擇業、就業和創業。收入也比較可觀。現在經濟發展,年輕人的背後有父母和家庭經濟做支撐。家人需要照顧或者女朋友不希望異地戀,缺乏衝勁,喜歡安逸的生活,不求工資很高,差不多就行。

若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及點贊、轉發。你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和支持!謝謝!若對我的回答有其他意見或建議,請在評論區留言,歡迎溝通交流!再次感謝!


願你好2018


生活成本太高,薪資太低

企業要講成本,千方百計要降低成本。降低薪資就是節流的重要環節,所以企業開出來的薪資都比較低。有的人會說不是很多都是5、6千嘛,這能拿到5、6千的每天工作時間會很長;能發這麼高薪水的單位都是在生活成本較高的城市,租房子可能就會花費一半的薪水;或者是艱苦危險行業。

工作機會不少,準備工作的心理沒有

對年輕人來說,覺得工資低,不願去工作;可是用人單位來講,覺得你沒技術,還想要高工資,怎麼可能。

年輕人找不到工作,很大程度是沒有做好工作的心理準備。包括對技能的掌握、工作強度的瞭解、工作環境的接受等等。而不能看朋友幹那個多少錢,自己也要多少。

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儘管信息很發達,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利用信息。

沒有讀過大學的年輕人還是通過介紹找工作,本身就是信息瞭解不夠。

更多的小企業也沒有把招進來的工人看成人才,沒有更多的用人留人制度,流失率高。

招人和找工作的矛盾,會長期存在,很難解決。有的單位會在貧困地區招人,有的年輕人往發達地區流動。

最根本的是薪資,沒有合適的薪資,招人的痛點不會解決。


大學專業深一度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找工作就如同找對象。

單身的人那麼多,一直在尋找另一半,可是還是有很多很多人找不到心儀的伴侶。究其原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各種不匹配。

年齡、性格愛好、三觀、相貌、學歷、地區、經歷等等的不同,讓人們走到一起的可能性變小,無論走到哪裡,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可以你心中的那個他(她)在哪裡呢?不是很容易找到。

找工作也是一樣的道理。

一、找工作的人擁有的技能,不是用人單位需要的,這樣就找不到工作。

二、現在大學生畢業,學的都是理論知識,沒有工作經驗,而用人單位往往想招的人是入職就能獨擋一面的。這個也是一個最實際的問題。

三、找工作的人對工作報酬、工作時間、工作地點等的心裡預期與用人單位的工作崗位的實際情況不符。

四、找工作的人能力還有一些欠缺,與用人單位的工作要求還有一些差距。

這種情況就是用人單位缺的人,也是找工作的人所學的專業,但是他的能力不能勝任這個崗位的工作。

五、找工作的人眼高手低,對工作的要求太高,與自己的能力不匹配。

六、找工作的人有能力,但是用人單位恰巧不缺這個崗位的人才。

七、沒有找到合適的求職途徑,沒有與自己匹配的工作崗位對接上。

我覺得大致就這些原因吧,大家覺得呢?


淡月輕風2006


企業招不到人

求職找不到工作

看似矛盾,然而並不矛盾。這和社會的發展有必然的關係。

1.社會體系越來越完善,一部分求職者因為家庭條件較好,並不是因為需要工作而找工作,而是抱著體驗生活,閒來無事等等的思想。所以找工作挑三揀四,且就算求職成功,往往也是囂張跋扈,並不服從管理。

2.薪資及福利待遇,這是最基礎也是最直觀的原因。部分企業招聘員工,仍然以五年甚至八年前的福利待遇及薪資為基礎進行招聘,這根本滿足不了現代求職者的內心期望值。且大部分企業都抱著“你有本事就先亮出來給我看看”的心態,希望長期的招聘,能挑出幾個符合心意的員工,期望員工付出更多的努力,來博得企業的“中意”,卻並沒有給予相應的福利待遇進行回饋,也導致了企業根本留不住人。

3.代溝。俗話說隔三歲一條溝,隨著求職者越來越年輕化,大部分的企業都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對如此年輕的員工進行長期的培養,而員工也不願意長期的在一家企業做事,因為學不到什麼。管理者與員工的年齡差距,也導致了思想上的巨大差異,儘管如今一直在倡導管理者要“思想年輕化”,以適應年輕員工,然而部分年輕員工的“無拘無束”也導致了工作矛盾的激化。所以企業一看員工這麼年輕,就會出現“無經驗,不好管”之類的想法,導致招聘流失率增大。而求職者一看工作環境的“老年人”比較多,也容易出現“老古董,老頑固,老思想”等等想法,認為沒有人可以“玩到一塊兒”,從而導致留下來的慾望降低。


甜不過苦的酸


不要把“年輕人”這個詞標籤化,也不要把“招不到人”突出化,說這句話之前首先要考慮自己的立場,不然問出這種問題真的是不經過大腦思考。

企業招聘、個人求職,這是一個雙向選擇題。企業在挑選適合公司需求的個人,而個人也同樣在挑選企業。衡量的標準無非是薪資、待遇、工作氣氛、工作性質、工作環境等,但企業與個人選擇的方向是相反的,企業希望花最少的錢招聘到最優秀的人,而個人希望幹最輕鬆的工作拿最多的錢。

與其說現在的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不如說現在的職場人都找不到工作更具體,如果再精準點說,那就是現代的職場人都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企業也一樣,企業大多都招不到符合企業用人標準的“低薪高端人才”。站在個人的角度去思考,我們當然希望企業給我們開非常高的工資、不加班、事情少;而企業也希望員工能義務加班、最好能24小時不休息,五險一金不要那就更完美了。

但這是不可能的,不管是所謂的年輕人,還是那些所謂的好企業,只要你想招人那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招聘條件;個人也一樣,只要你想工作,那就必須降低自己的選擇標準,如果兩者都不降低,那就會出現你說的那種情況,即企業招不到人,年輕人找不到工作。

最奇葩的是,有部分企業打著給“行業平均工資”幌子,美其名曰“行業薪資水平就這樣”。是啊,行業水平工資的確就是這麼高,但對於個人來講,你這個行業平均工資很可能還不夠我日常生活開銷。既然選擇了一份工作,攢不下錢是次要的,但起碼得夠生活,如果不夠人家又為什麼選擇你?反過來企業也是一樣,許諾給個人的工資是與其能力匹配的,當你的能力與薪資不成正比時,企業也不可能給你高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