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承包土地栽果樹的農民會有出路嗎?

三農領域創作


這個問題在當下會被大部分農民們認為是最愚蠢的問題!因為就今年的各種水果收購行情來看,大部分果農都堅持不下去了,連最基本的勞動工費都掙不回來。伐樹的隊伍,活兒多到忙不過來。對於這個問題,農民朋友共同的回答就是:我們都無法堅持了,你還種,有毛病啊!

但上述意見並不是我的看法,當時的水果行情不行並不代表以後永遠不行。再說果樹苗種下之後至少有三到五年掛果很少或者不怎麼掛果的。你問的是前途,至少是五年以後的行情走向。

我認為到時候的行情肯定是會不錯的。不敢說能發財,至少不會比你從事其他行業掙得少。

現在各種水果收購價太低,是渠道太落後造成的。可以看到終端銷售價格還是很高的。

今年所有的水果都賣不上價,不是所謂的生產過剩造成的。是因為現在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太落後,不能夠滿足如此大量的水果的運輸配送。效率低下,用人工浪費,環節冗長,各種稅費疊加,近年來社會平均工資上漲很快,使得物流成本翻倍增加。不得不擠佔農民利潤空間,抬高終端銷售價格。其實水果的市場需求還是很大的,每年進口幾百萬噸的水果,而且價格極高。

專家們都說是因為國內水果檔次太低,可檔次的高低都是在生產端投資包裝出來的,採用一點新技術國內水果照樣跟進口水果沒什麼區別,問題是價值都被渠道商霸佔了,沒有利潤的生產端怎麼能有力量提高品質?結果是惡性循環,國產水果日益貶值。

並不是因為進口的水果品質都是多麼好,而是因為它們佔有優勢的渠道資源,所以它們暢銷。

隨著國家對水果流通渠道建設的力度的增加,和農民棄耕進城的大趨勢導致的砍伐果園現象的逐漸加劇,少則兩三年多得四五年,國產水果行情必然會迎來一波較大的逆襲。

其實國產水果有進口水果無法達到的優點,就是沒有經過長時間的海上運輸,營養全面,口感新鮮。只要外觀檔次稍微包裝一下就能搶奪進口水果的市場。所欠缺的僅僅是現代化的物流渠道而已,眼下農民棄耕大潮勢不可擋,在連年水果低價滯銷的助推下,勢必會將國內水果的種植面積減少到一個瀕危臨界點,而且現在的終端零售價就已經很高了。以後會出現反轉逆襲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懸念的!

總之,物極必反,萬物之道,作為果農我沒有被今年的低價打倒,而是從中看到了希望。水果不是糧食,既無法長期儲存,也不是生活必需品,國家也不會嚴加控制,價格是完全市場化的。有低就有高,有起就有落。此時種樹為時不晚啊!


彬彬說三農


別的地方我不好說。說說我們農村,在我們這個地方可以說是一點出路沒有。第一土地承包零散,一家一戶的地塊很小,又不好去整合。因為,傳統的關念他的土地寧願荒廢,也不給你承包。即使你包了,如果收益不大,他也不說什麼了,如果你收益好了,他可能又不給你承包了。再說從我這四十多年在農業上的經歷看,也沒有出路。八零年包乾後,鄉村兩級就組織農民栽梨樹。部分人花了二三年工夫栽培成了,可果子下來賣不出去,那時候農村交通也不好。最後全爛在地裡了,堅持了兩年後,還是不行。就把樹全挖了。

過了幾年,市場上蘋果價格好。鎮上又組織栽蘋果樹。這次還投入了大量資金,樹苗運輸等成本不算,還派了專人看管。結果過了幾年,由於管理和技術跟不上,再者多地也大量種殖了蘋果樹。一斤蘋果1毛錢還要你釆摘裝好。接著蘋果樹的命運你可想而知了。後來,鄉上又組織了幾次栽

種蘋果樹,但老百姓都不支持了。真是:一年被蛇傷,十年怕草繩。

在農村,一般人都要看到當前的利益,並沒有長遠的打算。本身種果樹較複雜,從種殖管理銷售等都要有技術支持,如果有那個環節稍有不慎,就會血本無歸。雖然種殖收益不高,但比較穩定。

謝謝大家!純屬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老農大黎


有!但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有規模。我們這邊恰好有個典例可參考:甲乙各擁有了60畝地,甲利用60畝地種了檳榔、胡椒、荔枝、橡膠、人參果等多品種,還養了豬。家庭四個勞動力齊上陣,因為農活分散一年到頭親力親為忙個不停,從未有空閒,在村旁人眼中算是勞模了。一年下來,人參果零售於集市不成氣候,橡膠、豬、胡椒扣除成本沒剩多少利潤,僅靠一點的檳榔和荔枝維持家用。乙利用60畝地只種了檳榔和蓮霧,家庭四個勞力,一個當老師,兩個外出打工,剩餘一個在家管農場,因為農場有規模品種單一,所以農活集中,季節期聘請當地農工按天結算集中完成某一時期的工作,一年下來,扣除成本,一個人一年創造淨利潤三十多萬。所以,模式很重要。

2.選品種。現在農民手中有地的不在少數,但到底種啥好,這是好多農民都有的困感的地方。因為大多果樹三年結果,五年以上才達到高產期。選了就是幾年後才能有給論,所以選擇成了發展的關鍵。例如我們這西瓜、芒果一年好一年壞,菠蘿、胡椒已連續三年處於虧本狀況,橡膠更是已有七八年的低迷期,只有檳榔、菠蘿蜜連續三年高利潤。所以,品種很重要。

3.精通銷售。同一品種同一數量,你虧錢了,但別人卻賺錢了。兩個例子:一、相鄰的面積產量差不多的蓮霧種殖戶,一戶由收購商收購,價格低廉,廢果眾多,利潤微薄。一戶線上銷售,價格高昂,分類銷售,無一剩果,利潤可觀。二、菠蘿種植戶遇市場價格低迷,虧錢在所難免。多方面瞭解分析市場,預測市場在未來一時期會有漲幅。制訂計劃投資,以當時市場價格承包未來上市菠蘿園。如願市場有漲,轉虧為盈。

所以,行業對誰都是公平的,看你如何選擇和運作。





輝際1


思路決定出路。在農村承包土地上栽果樹有沒有出路,取決於你有沒有資本,有沒有栽植管理技術,有沒有長遠經營規劃。如果一家一戶小規模種植,傳統的營銷模式是沒有出路的!

栽果樹,必須要有產業化、規模化,企業化思路。當地有水果深加工企業,大家都來種植水果形成產業化,規模種植。你一家在承包土地上栽果樹是沒有出路的。如果大面積承包栽果樹,必須要有資本,向企業化方向發展,搞深加工,辦罐頭廠、果汁廠、果酒廠、蜜錢廠等,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小打小鬧,是沒有前途的。


栽果樹,必須掌握嫁接技術,栽培技術,管理技術,生產經營技術。切忌盲目投資栽培果樹。要在當地農技人員、植保網點的指導下,虛心求教,向有經驗的果農學習,在實踐中摸索,積累經驗,少走彎路!要掌握病蟲害防治、果樹修剪技術,疏花疏果,追求水果的品質口感,生產高端水果,優質水果才有市場,馬路貨是沒有市場的!

要依靠當地農村政府組織的扶持和指導,要有經營思路,長遠規劃,滾動發展。我國人均年消費水果125公斤,市場是有的,關鍵是是否能佔領市場,必須以深加工企業為龍頭,走產業化、企業化、市場化發展之路。要有營銷團隊,營銷策劃,策略,把水果賣出去。現代農業不僅要求農民會種植,還要求農民瞭解市場風險、市場信息,懂得營銷手段。

農業是有出路的。農業是基礎產業,沒有農業,其他產業無從談起!栽果樹,有沒有出路,當然有,但需要技術,需要營銷管理,需要訂單,需要資本,需要長遠發展規劃。人無遠謀,必有近憂!


長江三農


1.目前所在的村子或者周邊村子有沒有比較好的產業,果樹有沒有形成規模,有沒有銷路?

2.選擇的這個果樹,有沒有種植經驗,當地適不適合種植?品種未來5-10年內是不是領先的,會不會被市場淘汰?

可能很多人看到這裡,說:你又是個磚家,考慮這,考慮那,那就別幹了。

畢竟咱們農民不容易,錢是一塊錢一塊錢賺,花的時候可是一百一百出,那是真金白銀啊。

基本上大多數果樹種下去都需要2-3年才能結果,如果你選擇的果樹不適合當地種,品種不對路或者出現問題,你去換頭(高接換優)、重新種植,最快又需要2-3年的時間,一來一去,5-6年過去了。人生又幾個五六年。咱們耗不起。

因為我是種植大櫻桃的,就拿我們大櫻桃來舉例吧。如果你的村子有果樹種植或者已經種有大櫻桃,我們就建議去種,但是前提是如果別人都在種獼猴桃,你也就種獼猴桃,不要特立獨行。我們現在的農業是需要規模化才能帶動科技化,現代化。

如果別人都種獼猴桃,你種櫻桃,你的新技術除非去跑外地學習,耗費的成本就比較高。相反的,如果你這種一樣的獼猴桃,別人家的果子秋季一畝地賣了1萬元,你才賣了4000塊錢,你肯定會反思兩家都是同一年種的,為什麼你收入那麼少?會去請教。

搞農業,特別是果樹種植,千萬不要偏聽偏信,要實地考察,品嚐果子,特別是瞭解銷售市場情況後再做打算,最終的主意還是需要你自己決定。








小農人張春


有些朋友想承包土地種果樹,頭腦發熱就一頭紮了進來。估計除了地租和道聽途說的畝平均收入之外,完全沒有考慮過農業還需要一些品種考慮,一些人力工資問題,一點果樹管理的瞭解,更不用說局部小氣候,品種特性和地域性差異。

我是前兩年開始種果樹,因為剛接管過來的果園在上任種地者手裡經營不佳,果樹頹廢,所以第一年基本都是花金錢和精力在養樹,第二年碰上減產但價格還可以,略有收入。出路是有的,關鍵在於你懂不懂果樹種植管理,銷售渠道,更要有迎合當下發展的思想和思路。




農場主Sophie


這說的不就是我嗎?岀路當然是有的,重點是你是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這種事業的。

有些人自己有點土地,再租點別人家的土地就開始搞種植了,沒有規劃沒有去考察市場。當他把所有的錢都投資進去後才發現種植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簡單了。很多人中途就放棄了。最讓他們失望的是果實成熟了卻沒有人收購了。

我在那裡的村有很多村民五年前都種植了沙糖桔,這幾年都沒岀去打工了,都在家裡管理沙糖桔。去年他們的桔子從3.5元收購價格直線下跌到0.5元一斤,摘桔子的工錢就要0.3元一斤了,很多都是免費摘走都沒有人要。今年很多去年開好的山都荒廢了,本來去年開岀來今年種沙糖桔的。這幫人今年很早就到外面打工去了,以前種植的沙糖桔也都免費給在家裡的人管理了,更沒有想到的事今年免費給他們管理的人現在就已經虧錢了,不知道什麼原因我那邊的沙糖桔基本上掉果完了。下圖小個的是沙糖桔,現在一個都沒有了。

還好我種植的是南壩早熟蜜桔,今年高產,下個月20號就可以上市了,現在定購價格2元一斤一樹下。比去年漲價了0.2元一斤。我果園今年第一年掛果,收入50萬以上。我主要是以銷售為主,所以銷路是沒有問題的,我還定了老百姓50萬斤早熟蜜桔。



程正興


在農村承包土地栽果樹的農民會有出路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食物,同時,物流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便利,不出門就能吃到幾千公里外的水果,但也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跟風種植嚴重,種水果,究竟掙不掙錢,影響因素挺多。

種植果樹是替代傳統農業的有效選擇

在農村,還有很多地方在延續傳統農業,這也使得更多的人外出務工掙錢,6,70年代的人,在外拼搏了近20年,年齡在增加逐漸開始返鄉,返鄉後摒棄傳統農業改種果樹,經濟效益不比打工差,關鍵在於選擇與管理。

品種很關鍵

農村種植果樹,有一種不好的風氣,那就是對市場的洞察力不高,跟風種植成了目前很多果農砍樹的結果。什麼品種適合當地氣候及地裡條件,同時還具有市場潛力,而不是在外面或是網上看到某種水果價格高,就盲目的投入,結果只有虧本。如筆者家鄉,有萬畝桃園,品種為水蜜桃,栽種在海拔1000米的山坡上,霧天多,氣溫低,導致了難掛果及果子小的情況,很多果農盲目的追求面積,幾十畝幾百畝,最後忙不過來,收益也是越來越低,今年秋後開始有人砍樹了。還有栽蘋果的,六七年了也不怎麼見到果子,就算有也是果小果硬,難成商品。

綜合能力要求高

種植果樹要求較高,不僅僅是管理技術,還涉及到與農戶間流轉土地,同時還涉及銷售的能力,傳統的等客商上門收購形式已經開始淘汰,需要的是更前沿的電商銷售渠道,只有把果子快速賣出去,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與傳統農業相比,農民種植果樹,無疑是提高產能的一種方法,出路當然是有的,只不過需要更多的關注市場動向跟良好的管理水平,高品質農產品,生態化、品牌化,還是大有可為了,關鍵還是要因地制宜,莫跟風。對此,你怎麼看?

瞭解更多農村趣事及三農知識,點擊關注【下壩毛哥】,帶你一起知農事、親自然、長知識。


下壩毛哥


我是在農村搞種植的,面積100多畝,果樹成型的1400多株。三年多了,沒收到利潤,且每年還要不斷的投入(人工,肥料,租金等),去年有小量掛果,只夠嘗味!種植果樹是長線投資的,如果有技術,有人脈,有市場且資金充足的話可以試試,勸你不要大規模種植,量力而行!











胡和團


別管別人,自己先富起來。弄個觀光采摘園、純採摘那種。只要離市區近或者交通發達就行。

品種選對第二年就有2000斤產量,第三年開始豐產,5000斤以上。進園免費吃,帶走採摘價格10元一斤。賬目自己算。營銷我有6種實用方法。用得著可以問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