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你要控制一下!不要发脾气了。”这是我们生气时,常常会听到的话。


愤怒作为一种负面情绪,往往被人们抵触。因为它可能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使我们在冲动之下做出错误的选择,还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我们潜意识里把愤怒当成了一种危险的、对立的、需要压制的存在,然而很多人不知道,愤怒其实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情绪,了解它,甚至让它为我们所用,或许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一、愤怒是一种有用的情绪

在现代社会,情绪有时候看起来像是一个累赘。和机器、人工智能相比,人的效率是低下的,喜悦或者悲伤、兴奋或者失落,超过一定幅度的情绪状态都可能让人无法完全投入学习和工作。

还记得《三体》中的三体人吗?为了适应环境,更好地生存下去,三体人舍弃了所有的情感。


然而我们不是三体人,情绪对我们来说依然是功用性的,从古至今。

01、在原始社会,愤怒可以激发战意,驱除危险


所有的情绪,归根结底是用来趋利避害的。

在很遥远的时候,人类还十分弱小,时常面临猛兽的威胁。面对危险,我们的祖先有两种最原始的本能——“战”和“逃”。

在家园遭到入侵时,为了保护幼崽、领地和食物,不能逃,便只有战。我们可以想象曾经剑拔弩张的情景,弱小的人类聚集在一起,愤怒地对着入侵者大嚎大叫,时不时挥动手中的武器,趁机采取攻击,直到把入侵者赶走。

愤怒,是服务于生存的,愤怒可以激发人的战意,这是愤怒原始的功能,同时愤怒也给敌人传递一种信号:赶紧离开,不然你的结果会很糟糕!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02.、在现代社会,愤怒会给人带来隐形的好处


直到今天,当利益受到损害时,人们依然会“冲冠一怒”:

“他打了我!”

“他抢了我的第一名!”

“老板天天让我加班!”

感到生气仿佛是一种本能,我们天生就会生气,而诱因总是别人,这也让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生气的内在动因,也就是:我们之所以愤怒,其实是为了一些隐形的好处。

有一种愤怒叫做“故意型愤怒”,指为了获取资源而表现出愤怒。

有些小孩子的生气就属于这种“故意型愤怒”,当他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时,就会又哭又闹,向大人发脾气,如果大人每次都在他的哭闹中妥协,给他心爱的玩具,那么这个小孩便会逐渐把发怒当做一种获得资源的手段。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成人很少认为自己是“故意”生气,认为自己的“愤怒”是有动机的。当然,这也是情有可原。

现代脑科学发现,人有三层脑:本能脑、情绪脑和大脑前额叶区域。情绪脑在我们哺乳时代就发展出来,用来生成各种情绪,是对外部刺激的高级综合反应。而大脑前额叶区域,主导理性思考。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气是不经过思考的”,但更准确地说,情绪是理性思考的“快捷方式”,我们固有的一些思维模式经过不断地重复和应用,成为“快捷键”一样的存在,只要一按,大脑就会做出反应。

我们很多发怒的动机,都隐藏在了这个”快捷键“的后面。

在很多的维权事件中,民众的愤怒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比如一个商品的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你买来后发现完全用不了,你去找客服,客服却一直说自己很忙,于是你十分愤怒了,直接打电话给厂商,或者找到第三方平台,质问他们为什么卖给你不合格的产品,很可能他们马上就会派人来解决。其实我们自己心里也清楚这点。

愤怒本身,其实是服务于我们的内在目的,只是有时候,我们反而被它所控制,伤害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损害了我们的利益。

二、每一次生气,就是一次修炼

亚里士多德曾谈到:“生气谁都会,但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人,就适当的事情,为了适当的目的,以适当的方式来生气,那就是非常困难的。”

每一次生气,都是更新我们思维模式的重要时刻,如果我们真正地能化解愤怒,让愤怒成为我们成长的养料,我们将不再受控于愤怒,而是让它为我们所用。

1、改变非理性信念,获得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1)什么是“非理性信念”?


所谓“非理性信念”,就是指不符合客观事实的,但我们信以为真的想法。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来的概念。阿尔伯特·埃利斯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也是”理性情绪疗法“之父,治疗过众多受困于愤怒情绪困扰的心理患者。

我们可以看看他总结出来的三大核心非理性信念:

  • 我必须成功并获得认可,不然我就是一个很差劲的人;
  • 别人必须如何:他必须要对我好,像我爸爸一样;
  • 客观条件必须如何:这个世界应该这样,既然我喜欢你,那你也要喜欢我;

这些非理性信念里,常常包含着“必须”、“绝对”、“差劲”这样的字眼,有人总结出非理性信念的三个重要特点: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2)为什么改变非理性信念,可以获得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埃利斯认为,真正引起我们愤怒的,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我们对待这个事件的想法,即非理性信念。

比如我和小明约好今天中午吃饭,然而他忘记了,我非常生气,事实上,不是“他忘记了”这件事导致了我生气,而是——”他不能忘记,他绝不能对我失约“——这种想法导致了我生气。

也就是:诱发事件 + 非理性信念 = 负面情绪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如果无法发现这其中包含的非理性信念,我们将不可避免地一再因为同类事情而陷入到愤怒的情绪中,比如刚刚提到的“失约”,我们将在以后的相处中,同样地重复地因为“失约”、“遗忘”而争吵,直到双方都不再愿意保持这一段关系。

生活从没有一帆风顺,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顺的地方,但是有一些“不顺”仿佛如影随形,像是粘在我们身上,始终扔不掉。并不是“不顺”扔不掉,而是我们的“非理性信念”扔不掉。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非理性信念时,我们才会开始用更理性的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不顺”事件,比如当面对“失约”时,我们完全可以去学习更加适当的处理方式,比如,告诉对方你理解他的情有可原,但是你仍然感到不高兴,希望对方如何去做。

每一次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都是有价值的,都会推动我们的人际关系向更具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2、捍卫边界与权力,解决现实问题


当我们生气的时候,长辈总是会教育我们: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你又何必呢,生气又解决不了问题。

但不然,愤怒其实是解决问题的一门工具。因为愤怒为我们传递了很多信息,如果我们可以理解自己的愤怒,然后运用智慧去解决它,那我们将会成为一个被人尊重、不被冒犯的人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我认识一个朋友,因为业务能力很强,被一个小boss拉到队伍里做项目,尽管被要求天天加班,但是他也从不抱怨什么,他只希望这个小boss可以在他以后的晋升上提供帮助。最后这个项目带来了很大的利润,可是他却只拿到和普通组员一样的奖励,尽管他出了很大的力气。

而更可气的是,这位小boss之后依然把他拉到自己的项目里,并没有给别人推荐过他,也不给他提供另外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只是一味的让他给自己做事。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剥削。他对此非常生气,但是很可贵的是,他冷静下来对自己进行分析,最终发现,自己对这位小boss的依赖远远小于他对自己的依赖,于是他以此和小boss进行谈判,最终对方做出了让步。

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面对剥削、压迫甚至欺侮,我们只是一味地忍让,那我们将无法守住自己的边界,并且会让自己的利益一再受损,这时候,承认自己的愤怒并且直面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理解我们的愤怒,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分析形势,找到自己的出路。

3、警惕“敌意型愤怒”和"高权力感愤怒",走向成熟


有一本关于管理情绪的书籍叫做《暗理性》,书中提到了“好的愤怒”和“坏的愤怒”,我们可以识别并避开“坏的愤怒”,从而走向成熟。


(1)敌意型愤怒和工具型愤怒

敌意,你只是想让对方受损,单纯地为了伤害而伤害,赢了也是输了。而工具性愤怒呢?你是为了达到目的。只要目的本身经过思考,这种愤怒就不会失控。

生活中的争吵,常常会慢慢地从工具性愤怒演化成敌意型愤怒。比如我们本来在讨论这个假期去哪里旅游,刚开始我们生气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也就是“去哪里旅游”,可是吵着吵着,有一方变得不耐烦,声音高了点,于是争吵变成了“你竟然在吼我?”。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有一个词语,叫做“意气之争”,说的就是这种敌意型愤怒:我不管输和赢,只要可以伤害你就够了。被这种敌意型愤怒驱使的人,常常会因为一时冲动而说出特别具有攻击性的话语,或者做出让自己后悔的行为。

(2)“高权力感”的愤怒

我们有时候会在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些老师对学生动辄打骂;我们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升官后脾气变得越来越大,时常苛责员工和下属;我们更看到有一些丈夫,他们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后却把这气撒在妻子和孩子的身上。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我们更容易也更喜欢向比自己弱的人表达愤怒情绪,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因为向权力比我们低的人表达愤怒,可以更快制止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并且保证不再发生。但是面对权力比我们高的人时,我们表达愤怒并不能制止权力继续受到侵犯,反而很容易使自己遭受“二次伤害”。”

识别“高权力感”愤怒对我们的意义在于,权力感带来的愤怒,维护的只是想象中的尊严需求。它达不成任何目的,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越强大的人越不会把精力放在这种虚幻的、毫无作用的发泄上,他们会真正地驯服自己的愤怒,成为掌握情绪、也掌控人生的人。

三、结语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愤怒是一种原始的理性,它的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难以察觉的思维模式,其中有一些需要被淘汰,有一些则需要更新。每一次对愤怒的驯化,都是我们对自己的一次升级。

有句名言,“人们总是用愤怒来填补理智的空白”,但我认为,愤怒是沉默的理智,有待我们的唤醒。


被误解的愤怒:每一次生气,都是成长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