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麥的市場前景及山西省藜麥產業現狀

藜麥的市場前景及山西省藜麥產業現狀

韓利紅,謝晶

1 藜麥的市場前景

藜麥是 20 世紀新興的健康食物,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從海平面至 4 000 m都有分佈,食用的品種主要種植在安第斯山海拔 3 000 m 以上,降雨量在 300 mm 的高海拔山區。適宜種植地區無霜期為 100~200 d,是寒旱地區的作物種類。喜高海拔、耐寒、耐旱、耐鹽鹼和貧瘠,對土地要求不嚴,但是營養結構十分優秀,富含優質完全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眾多營養元素,而且不升血糖,不含麩質,國際上有“營養黃金”、 “素食之王”、 “未來食品”的稱呼。以獨一無二的營養特性獲得聯合國糧農組織的認可和推薦,成為美國宇航局的宇航員理想食品,國際地位極高。聯合國把 2013 年命名為“國際藜麥年”,以促進實現人類千年發展目標,藜麥從古老的南美洲土著村落走向全世界,在很多國家生根落戶。藜麥適合所有人群食用,尤其適合老年人、孕產婦和嬰幼兒、學生等高營養需求人群,食用方式簡單,類同穀物,還具有良好的保健養生效果,國內需求已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山西適於種植藜麥的地區是北緯 38°以北海拔 1 500 m 以上,無霜期不低於110 d,降雨不低於 300 mm,夏季冷涼秋季少雨,大風少、光照充足的地區,山西省大部分高寒山區都滿足這些條件。

2 山西省藜麥產業現狀

藜麥從 20 世紀 80 年代末進入中國,僅在西藏農學院進行了一些試驗和測試,由於各種原因未進行大田種植。2009年山西的藜麥從業者開始在山西多地進行試驗種植,種子來源有西藏的,也有從原產地玻利維亞、厄瓜多爾和秘魯引進的。靜樂縣開始率先大面積種植,隨著藜麥健康知識的不斷普及和傳播,藜麥被很快引種到五臺、繁峙、寧武、岢嵐、嵐縣、婁煩、原平等周邊地區,並且輻射到呂梁和朔州。2013 年山西已經成為原產地和美國以外種植面積最大的地區,種植面積約 0.1×10 4 hm 2 ,藜麥種植公司也紛紛成立,靜樂縣向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申請成功了“中國藜麥之鄉”的稱號。

2.1 生產情況

近年來藜麥在山西省的發展進程迅速,2010 年,山西省開始大規模種植藜麥,主要分佈在靜樂、繁峙、保德、平魯、和順等縣,是全國規模種植藜麥最早的省份。2017 年,全省藜麥種植面積達到 0.53×10 4 hm 2 ,總產 1×10 4 t,2018 年全省藜麥種植面積達到 0.67×10 4 hm 2 ,總產 1.3×10 4 t,2019 年全省藜麥種植面積達到 1×10 4 hm 2 ,總產約 1.6×10 4 t。

2.2 加工情況

從近年市場來看,山西省藜麥不僅僅以原糧形式上市,而且出現了一些加工產品,如掛麵、麵粉、餅乾、酒等副食品,在一些高檔大飯店也能品嚐到用藜麥開發的佳餚。山西省先後湧現出五臺山天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山西華青藜麥產品開發有限公司、山西億隆藜麥開發有限公司、忻靜藜麥公司等,這些企業有專用品種、專用商標和大型加工設備,產品種類多、檔次高、效益好,產品主要銷往廣州、上海、深圳等地。


藜麥的市場前景及山西省藜麥產業現狀


2.3 主要工作

幾年來,山西省各級政府重視藜麥產業發展,緊緊以市場為主導,重點以品牌促銷售、以銷售推加工、以加工建基地,逐步形成完整健康的產業鏈,進一步實現了藜麥的全產業鏈開發。

2.3.1 區域品牌創建

山西省靜樂縣政府積極爭取創建藜麥品牌。2013 年 8 月24 日,正式獲得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的“中國藜麥之鄉”稱號,舉辦了首屆“靜樂藜麥節”,主打靜樂藜麥生產品牌。

2.3.2 技術人才儲備

6 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藜麥產業發展,在做大做強藜麥產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靜樂縣政府早在 2013 年,配備10 名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農技員,專門從事藜麥技術推廣工作。引進白藜、黑藜等新品種進行示範種植,建設設施藜麥育苗基地,促進藜麥全產業鏈健康發展,開發多樣化的藜麥產品,培育了華青藜麥、忻靜藜麥等藜麥知名加工銷售企業。2015 年,靜樂縣藜麥生產出現了較嚴重的病蟲害,農戶認識不清、防治不及時,損失較大。為此靜樂縣農委與山西省農科院植保所合作,共同開展了藜麥病蟲害調查研究,經過幾年的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藜麥主要病蟲害的種類和發生規律,開展了田間試驗示範,形成了防治方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3 各級財政投入

各級政府對藜麥產業都有不同程度的財政支持,特別是繁峙縣政府每年投入資金,支持發展富硒藜麥生產加工。富硒藜麥經過抽樣檢測,均達到國家標準。

2.3.4 組織交流活動

2013 年靜樂縣政府組織企業參加了玻利維亞在北京舉辦的藜麥巡迴展活動,並進行了靜樂藜麥產品展示。同年,又將試種的溫室藜麥菜送北京營養源研究所國家實驗室進行檢測檢驗,從檢測到的數據來看,其中:鈣含量 148 mg/kg,可溶性膳食纖維 0.91 mg/100 g,不溶性膳食纖維 2.5 mg/100 g,最接近人體容易吸收 1∶3 的黃金比例。2015 年通過山西省農業廳外經外事處多方努力,申請到了農業部 2015 年農業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基地設在山西省靜樂縣。

3 山西省藜麥產業存在的問題

3.1 缺乏適宜的種植品種,栽培技術有待提高

目前審定的藜麥品種很少,生產上以引種為主。企業只重視引種,不重視品種的選育,引進的品種純度不高,品種混雜現象比較嚴重。藜麥從業人員偏少,有限的技術人員缺乏專業知識,對藜麥的關注度不高,對藜麥的習性、生長規律研究不深,沒有形成成熟的栽培管理技術模式,種植水平普遍偏低。

3.2 病蟲害防治技術缺乏

從目前情況看,藜麥大面積連茬種植在前兩年沒有過多病蟲害發生,但同塊地連續種植 3 年以上時,病蟲害會大面積爆發。比如 2016 年和 2017 年山西省靜樂縣藜麥大面積爆發病蟲害,使藜麥減產甚至絕收。因此,需要由專門的科研人員,對藜麥的病蟲害防治進行研究。

3.3 生產加工企業較少,設備單一,高附加值產品有待開發

山西省種植的藜麥產品多以藜麥米進入到消費市場,藜麥面、藜麥麵條、藜麥茶、藜麥餅乾只是零星進入消費市場,尚未形成品牌。藜麥生產、加工企業屈指可數,且多數加工企業生產設備單一,加工能力低,缺乏產品研發隊伍,高附加值產品有待開發。

3.4 藜麥宣傳力度不夠,銷售市場有待進一步開拓

藜麥進入山西省已經多年,但省內認識藜麥的人很少,藜麥豐富的營養價值和特殊功能還未得到廣泛認識。藜麥產品以網店銷售為主,藜麥銷售實體店屈指可數,且客戶主要是中高收入人群,更多的消費者有待引導、開發。

4 發展思路

4.1 堅持市場導向

合理規劃佈局山西省藜麥優勢區,依託資源與環境優勢,大力推進綠色有機生產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山西省藜麥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加強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建設,對生產與加工全面實行標準化管理。

4.2 堅持品牌引領

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完善品牌運作機制,打響“中國藜麥之鄉”品牌,快速提升山西藜麥市場知名度。

4.3 促進產業融合

推進藜麥生產“接二、連三”,促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和全鏈條發展,實現一體化經營,完善緊密合作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帶動貧困地區增收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