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武狀元到底有多厲害?跟今天的拳擊冠軍相比如何?

河河西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怎麼打。

如果是按照規則打拳擊,那古代武狀元會被打出屎來。

為啥?

武狀元徒手搏擊並不擅長!

但如果是無規則的搏命,對不起,拳擊冠軍會被武狀元秒殺,而且死法有很多種。

第一,被一箭射死。

對於武狀元來說,弓箭是必須掌握的。

以清朝武狀元為例,

首先要測試騎馬射箭。這種射箭的難度非常大,要射3個靶子,還必須騎馬高速奔跑一個來回,連續射6箭。其中3箭射中才算及格!

騎射合格以後,才去步射,也就是站著射箭。

距離靶子50米,使用強弓射箭(一般人連弓都拉不動),射6箭中2箭合格。


也就是說,如果拳擊手和武狀元遇到了,在50米外就被一箭射死了,根本沒有還手的餘地。

第二,被一刀劈死。

武狀元的重要考試是舞刀,刀重有80、100、120石重三種級別。

這種舞刀一是考察武狀元的力量,要求舞刀必然舞出刀花(慢悠悠的不算)才算過關;另外一個是對於兵器格鬥的掌握情況。如果不擅長使用兵器,是舞動不了的。

所以,武狀元往往是使用兵器的高手,比如長矛、長槍、大刀之內。

如果拳擊手和武狀元對打,一大刀就被劈死了,厲害沒考進武狀元。

第三,被摔跤摔死。

只要能夠去考武狀元的,一般都是身強力壯,孔武有力的人。

考試中,除了舞刀測試力量以外,還有專門的舉石頭,就是測試武狀元全身的力量。

所以,這些人都是身大力不虧,一力降十會的人。

而且,滿清的武狀元們大多擅長摔跤,這也是當時流行的東西。

因為滿族和蒙古族都酷愛摔跤,上到王爺小到小兵,沒事去找人摔跤實戰。

大家知道三年拳不如一年跤,摔跤是中國武術中最厲害的一類。

在建國以後,我國曾經研究過傳統武術,得出的結論是還是摔跤最實用。

所以當年中國傳武大師,基本上人人都練過摔跤,不然根本就沒有辦法實戰。

那麼,如果兩個級別相同的人遇到,武狀元不但會些拳腳,還會摔跤,拳擊手幾乎必死。

大家拼拳差不多,但武狀元的摔跤對方根本就對付不了。

實戰不是擂臺賽,都是硬地面。一個摔跤摔到地上,不死也殘廢了。


薩沙


在下勝馬芒鞋,這個問題感覺挺適合我的,因為我祖上就是武狀元。

沒開玩笑,真的。

清朝時候的武狀元,姓王,具體叫啥名兒我也忘了,因為族譜不在身邊,所以也沒地方查。

關於我們家這個老祖宗我瞭解的也不多,但是以前經常聽到爺爺輩的人講述他的事蹟,雖然不是啥轟轟烈烈的大事兒,但從一些事情上,還是可以反應出他個人武力值的。

據說他小的時候特別能吃,長得牛高馬大的,年輕的時候舉石鎖,百多斤的石鎖,他能拋在空中,然後徒手接住(我都感覺有點變態,但我爺爺就是這麼說的)。

那位老祖宗當武狀元的年代比較太平,好像沒參加過什麼軍事活動,只是有一次他抓一個犯人,對方躲到了一個妓院裡,他帶著人追到那個妓院,妓院的人有朝廷背景,不讓他搜。

他帶著手下五個人,撂倒了妓院二十多個護院的。

但是在和這些人打的時候,那個犯人趁機逃跑了,老祖宗幹翻了妓院的護院,再去搜的時候沒搜到,因為怒火中燒,一拳頭砸在妓院大廳的頂樑柱上,把頂樑柱砸出了一個大坑,連帶著屋頂的瓦片都被震下來了。

(這件事兒我家老爺子說的次數最多)

從這兩件事中,可以看出我老祖宗的戰鬥力還是很猛的,只不過我感覺可能有誇大的成分,要是沒有的話,那就是天賦異稟了。

至於古代武狀元和現在的拳擊冠軍誰更厲害,這個還真不好說,畢竟關公戰秦瓊的事兒,誰也不敢拿出個肯定的說法。

但是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武狀元的綜合素質要比拳擊冠軍高,也就是比拳擊冠軍更全能。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武狀元考試,他不僅僅只是考武力值,還要考策論,啥意思?就是你四肢發達,還得有腦子,你得明白兵法,因為朝廷要的是能統帥軍隊的人,也就是將才。

光有武力值沒用,頂多就是個先鋒官,上了戰場那就是炮灰,朝廷選武狀元,萬中選一,不可能選個炮灰吧。

除了策論,還要考騎射,光是拳頭硬不行,還得會射箭,要射得遠,射得準,騎馬的技術也有硬性要求,不求你能像趙子龍獨戰長坂坡,在百萬軍中殺個七進七出,但至少上戰場之後,你能架得住馬,不會讓它因為害怕而到處跑。

而且作為統帥也要有能統御騎兵的能力。

從這些情況來看,可見武狀元的綜合素質比拳擊冠軍要高得多,這樣一來,自然是武狀元更厲害了。


勝馬笀鞋


怎麼說呢,一個是真功夫,一個是花拳繡腿,一個實用,一個觀賞。舉個例子:

抗倭英雄戚繼光,算是當時富二代奮發圖強的典範了。戚家是當時的望族,他的遠祖是朱元璋的開國功臣,戚家因此獲得了世襲指揮僉事的官職。

但是明朝的時候,世襲的官職,不如科舉出身的官職值錢。

戚繼光的爸爸,以功臣子孫身份世襲官職,但是一輩子都碌碌無為。

戚繼光不想像爸爸那樣過一輩子,他在繼承了家族的世襲官職之後,依然選擇參加武科舉。

正式因為武舉得中,才迎得後來被重用的機會。

提到武舉,就是古代的科舉制度,除了文試之外的另一個平行科目,考上了照樣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過如果說文舉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那武舉就是走鋼絲,得武舉的難度,絲毫不比讀書應試來的輕鬆。

武舉考核的第一項往往就是就是力氣,考核中有開弓,武刀,掇石三項,開弓分48公斤,60公斤,72公斤。

刀有80斤,100斤,120斤,必須貼前胸和後背刷出花,清朝武狀元徐華清訓練用刀就達到127斤。

掇石就是搬石頭,有200斤,250斤,300斤,考試時必須把石頭從地上提起來,起碼得和膝蓋高,更猛的可以高到胸口。唐代武舉要求揹著四百斤的米走二十步,宋代弓箭手要求能開七十三公斤的弓,光是力量的要求一般人就根本無法做到,即使是民間的武術高手大多也可能在武舉的第一關遭挫。

但是這才只是第一項,在武舉考試中力量只是基礎,弓馬嫻熟刀法槍法出眾才是王道,《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唐代武舉選拔標準項目主要有四項,負重,騎射,步射,馬槍。

負重之前已經提過,步射方面宋代弓箭手要求在六十步的距離用73公斤的弓射中目標,相比之下奧運會也不過是在七十米的距離用二十公斤的弓進行射擊,騎射就是在奔馳的馬背上朝指定的目標射箭,比起步射難度更高,馬槍的考核內容則是手持一根六米長重八斤的大槍,在飛馳的馬背上將四個木頭人頭上的木板刺落,而木頭人不許倒。

到了明朝隨著科技的發展除了上述這些冷兵器測試外,武舉還增加了地雷,火藥,戰車等項目,兵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以上這些考試內容選出來了武舉人那的確是貨真價實,非常能打的,普通人在他們面前就跟我們和泰森的差距一樣大,所以史書中那樣以一敵百真不是亂寫的,由於武舉的要求太過恐怖能通過的人必然是從小刻苦習武,而習武可是奢侈品,要吃飽飯,要有兵器,要請教師,要不事生產,所以習武基本是有錢人家才能做的,放水滸裡怎麼著也是個員外太公級別的人物。

然而遺憾的是雖然武舉們武力超群,可歷史上真正武舉出身的名將卻是鳳毛麟角,只有郭子儀戚繼光熊廷弼三人,打仗畢竟不是單純的武力決定一切,就連武功蓋世的楚霸王項羽都知道學劍只能對抗一個人,要學習能對抗萬人的兵法,所以歷史上的名將大多是行伍出身或是軍人世家,這些武藝高強的武舉們最後大多是去當安保,無論是皇家的侍衛,歷朝歷代的漕運安保還是民間的鏢局大都配有武舉人坐鎮,運氣好的可以直接進大戶人家做教頭,吃喝不愁體面風光,水滸傳中史進和小旋風柴進兩位土豪家中都有專門兒的教頭教授子弟武藝,畢竟比起那些江湖藝人和所謂的功夫大師武舉人可以說還是有硬實力的。


不慫歷史


我的老家在徽州,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史上英才輩出。

據史料記載,先後有31人中過狀元(其中武狀元4名),休寧縣以19名狀元雄踞第一,被譽為“狀元縣”;歙縣有9名居第二位;祁門、婺源、績溪各有1名。

其中祁門的武狀元程鳴鳳和我是同鄉,曾歷任殿前司同正將、合門宣贊舍人、廣東德慶知府、南雄知州。他是古徽州4位武狀元中曾任官職最高之人。



程鳴鳳,字朝陽,號梧岡,南宋時期祁門北鄉善和人。

青年時代的程鳴鳳,就已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並熟讀經、史,能文能武,在老家流傳著他的不少故事。 宋朝的武狀元讚揚有兩個項目,分別是射箭和經策筆試。

射箭的弓的硬度最低九鬥,最高二石;射箭七支,立射兩支,騎馬飛奔射五支。

程鳴鳳考試時,那張挽力二石的弓基本上無人問津,主考官都皺起了眉頭。

這時程鳴鳳上場伸手拿起二石的硬弓,左手持弓,右手搭箭,輕輕一拉便弓如滿月,頓時滿場喝彩,叫好聲不絕。

他引弓兩發,兩支箭似流星般地飛向箭靶,端端正正地射中紅心,校場上“咚咚咚”的報喜鼓聲震耳響起。

接著,程鳴鳳騎上一匹烏騅馬,雙腿一夾,馬就在場內奔馳起來程鳴鳳正射兩箭,背射兩箭,四支箭齊齊地和前面兩支箭一道直插在紅心之上。全場歡呼聲和鼓聲響成一片。

程鳴鳳此時還留下一箭未發,他放緩韁繩,突然倏地一躍,躍起馬背一丈多高,落下時穩穩地站在馬背上,抽出最後一支箭搭上弓弦,隨著絃聲響起,這聲箭直向箭靶飛去,鏃尖釘在了紅心之上,全場鼓聲急響,觀者無不驚歎:今科武狀元必是此人!

第二場考五道經義,第三場考三篇策論,程鳴鳳都做得花團錦簇,武壓眾舉,文冠群芳。

宋理宗親御文德殿殿試,欽點頭名武狀元,當殿賜紫囊、金帶、靴笏、騎馬簪花、誇官遊街。

不過可惜的是,由於奸邪弄權,程鳴鳳一身武藝未能用於保衛邊疆,他多次向直言上書,反被免職,只好餘生寄於山水,終老林下。

至於武狀元和拳擊冠軍比誰厲害,這得看怎麼比。 如果兩人上擂臺單挑,職業拳擊冠軍可能把武狀元按地上摩擦。


畢竟拳擊冠軍是職業選手,打人就是工作。 要是比射箭和生死搏殺,拳擊冠軍肯定不是武狀元的對手。

反正我是沒聽說過哪個拳擊冠軍會射箭的。 如果比帶兵打仗上戰場,那拳擊冠軍就更沒法比。難道跟敵方士兵來個單挑嗎?

美國許多拳擊冠軍都是黑人,字都認識不了幾個,頭腦又簡單,除了四肢發達加一身肌肉,文化程度真的並不高,軍事素質更是沒有,和武狀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反正要說泰森會帶兵,會射箭,打死我也不信。要是說他改打乒乓球,那還差不多。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馮生


剛日讀史


古代的武狀元注重的項目和現在的拳擊冠軍根本不同,所以兩者沒有什麼可比性。

古代要考武狀元確實比較難,歷代對於武狀元的要求也不一樣,比如唐朝,需要考核舉重、騎射、步射、馬術等,到宋代還要加考兵法策問,到明代,則是先考筆試,其中還需要涉及四書的內容,及格者才能參加武試,到清代則倒過來,先考武試,弓馬舉重一圈下來才考筆試。《武狀元蘇乞兒》雖然是無厘頭的喜劇片,不過扣除比武那段,和歷史上的武狀元考試還是有點接近的。

在古代大部分時候,武舉其實是個比較尷尬的玩意,和文官體系不同,古代軍中更相信威望和經驗,大多提拔軍中子弟,所以武舉出身的人晉升渠道不多。比如郭子儀就是武舉高等出身,不過在軍中一直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安史之亂才有了出頭機會。還有像定海三總兵裡的葛雲飛和王錫鵬也是武舉出身,一個出任千總,一個則當了兵部二等差官,後來在軍中慢慢歷練才升上去。

武舉出身有時候在軍中甚至不如文舉出身的快,像唐代前期文舉出身的大總管、節度使數量上也遠遠超過武舉出身的,所以小說裡考個武狀元就拜帥之類的看看就算了,別當真。正因為地位如此尷尬,和科舉有固定的週期不同,武舉在古代其實興廢無常,清代以前有記錄的武狀元屈指可數,到清代才算比較固定。

回到問題上,武舉在武試方面主要考的是弓馬,而不是拳腳,和拳擊冠軍所注重的完全不是一個方面,兩者之間比較沒有可比性,也沒什麼意義。


不沉的經遠


古代的武狀元和今天的拳擊冠軍比較而言,自然是武狀元要厲害了許多。

很多人以為所謂的武狀元不過是一群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只會耍槍玩棒的群體,那就大錯特錯了。

其實,古代的武狀元考起來比文狀元更加不易,因為每一個武狀元都要文武雙全,內外兼修才行。

武狀元出現的並不早,其最早出現於崇禎四年。可能在這裡很多人混淆了武舉人和武狀元的區別。

我們知道中國的科舉制度起始於隋朝。隋文帝也因為發明了科舉制被世代傳頌。科舉制度為文人進入仕途提供了途徑,為底層人民開闢了上升途徑,可以說是一項極具前瞻性和重要性的發明。對社會的穩定和人才的選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但是,對武人的選拔卻一直是個空白。直到武則天時期,才開始有了和文人科舉類似的武舉出現。

武則天創立了武舉制度

然而,因為很長一段時間,重文輕武,所以選拔武人的考試一直只有鄉試和會試兩類,而沒有最高的殿試。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內,其實是沒有武狀元的,最高的級別也就是武舉人而已。

到了崇禎年間,因為有了殿試,所以才有了武狀元一說。不過此時的明朝已經將末,武狀元發揚光大的其實是延續了明朝科舉制度的清朝。

清朝有尚武的傳統,所以很自然的就接納了武狀元的選拔制度,並加以改良。在周星馳的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就是講述了這個武狀元的產生過程。

那麼要想成為武狀元,主要考察哪些內容呢?是不是隻要拳腳功夫好就可以?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電影中,我們就能知道,蘇乞兒之所以變成蘇乞兒,就是因為不會寫字,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這種情況在真實的武狀元考試中,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想要成為武狀元,和文科科舉一樣,要考很多經典。當然,這裡的經典除了一些必備的儒家經典外,更多的是兵法類的內容。因為畢竟武狀元今後是要上戰場的,不懂得排兵佈陣絕無可能擔當重任。所以,朝廷對武人的文化要求還是很高的。這一點和我們現在對體育生要求太低是完全迥異的。

除了這種書寫的考察辦法,還要能自陳方略。也就是不僅要會寫,還要能說的說來。可見,其考查難度一點都不次於文科。

最後就是要考查他們的武藝了。

明清時期因為各自的民族特性不太相同,所以考查方式也不盡一致。明朝主要考察拳腳功夫,也就是肉搏和短兵器。但是清朝出身遊牧,所以重點就轉向了馬上的的武藝,對騎射的要求更高一些。

但是無論哪種,對武藝的要求都非常高。

題主提到和現代武打冠軍的比較,其實,古代的武學別說到了武狀元那麼一個級別,就是一個普通的武舉人甚至落第的武人,在武藝方面也完全不是今天所謂的武打冠軍所能比較的。

要知道,古代的武藝是建立在長期的實戰基礎上。這種實戰,並非現在那種花拳繡腿的表演,而是實打實的對戰,會流血,會傷殘,甚至會死人的實戰。

在那種情況下,所有的招數都是為了置人於死地而創造發明的。所以,在面對武狀元的時候,我們的冠軍們會分分鐘被打倒在地,甚至失去性命


Crazy歷史


說起武狀元,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武功很厲害,是全國第一高手。那麼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跟今天的拳擊冠軍哪個厲害呢?其實我們看看武舉考試都考哪些內容就能猜個大概了。

科舉制度開始於隋朝,但當時只考文科,一直到了唐朝才加入了武舉。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開創武舉制度的皇帝其實是一代女皇武則天,這麼做的目的是選拔能帶兵打仗的將才。

文科考的是讀書識字寫文章,那麼武舉考什麼呢?唐朝武舉初創時的科目主要有:

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跤

舉幾個例子

馬射和馬槍,顧名思義就是騎在奔馳的馬上射箭和用槍攻擊,這項考的是實戰能力。

而步射和平射就是跑步射箭和站著射擊。

簡單的說唐朝的武舉就是比騎馬射箭,看誰的馬上功夫厲害,還有摔跤舉重等等。基本上能選上的人都是力氣大,身手好,騎射還厲害的人。所以這一時期的武狀元武力值還是很高的,跟現在的拳擊冠軍應該是一個等級的。

但是唐朝的武舉還有一個特殊的規定,這個規定甚至比上面幾項還關鍵。就是應試者的樣貌得過得去,想要當武狀元不光得身手好,長的也好看,濃眉大眼相貌堂堂,至少也得是朱時茂那樣的,如果是陳佩斯那樣的,那麼對不起,成績再好也當不上武狀元!

用當時的記載來總結,那就是:

軀幹雄偉、可以為將帥者

我們也能夠看出來,唐朝這種考試方式比較偏重武力值,選出來的人很可能是勇猛由於,但是智謀不足。

於是到了宋朝,武舉考試內容就又增加了一項,那就是考兵法。

先考騎射等傳統項目,勝出者再進行兵法考核,這樣來就能更好的選到出色的軍事將領。

到了明朝,考試內容就又變了,更加偏重謀略了。想考武狀元,得先考兵法,合格了以後再考武藝,如果你的兵法不合格,那就直接捲包袱回家吧,後面的武藝也不用考了。

不過明朝之前的武舉都有一個弊端,當時的軍隊將領大部分都是世襲的,張三的爸爸是將軍,那張三以後也是將軍,以後張三的兒子基本上也還是會這樣。剩下的將領,也基本是從平時有軍功著層層選拔出來的。武舉的初衷雖然是選拔軍事人才,但是真正能夠進入當上將領的還是太少,武狀元聽起來威風,其實並不太受重視。

一直到了清朝,因為滿清本身就是遊牧民族,比較崇尚武力,所以對武舉也比前面的朝代都要重視,選拔人數也越來越多,能夠進入行伍並當上將領的也比其他朝代都多。

至於考試流程,清朝也做出了修改。

首先進行騎射,每人射六箭,能夠有三箭中靶的算合格。

然後是步射,每人射九箭,能射中五箭的算合格。

再然後比拼力氣,內容包括舉重,拉硬弓,舞大刀等等。其中舞刀時最重的刀重達一百二十斤。而舉重這一項,用的是石頭,最重的達三百斤。另外提一句,當時的一斤可比現在重,為600克左右。下圖就是當時考試用的石塊。

考試者需要選擇不同重量的目標,然後舉起或者舞動,每個人必須要完成一定的重量才算合格。

最後一項叫做程文,也就是文化課了,考的還是兵法,最初是寫三篇軍事論文,但是大部分人都寫不出來,後來就改為寫一篇。

然而沒什麼用,當時大部分習武者都是大老粗,別說寫兵法論文,認字的都非常少。大部分前面幾項成績優異者,到了最後一項都被刷下去。朝廷最後實在沒辦法了,只好把規則又改了,也不用寫論文了,從兵書上默寫一段吧。

提前告訴你哪本兵書的哪一段,字數也不多,也就一百字左右。這都提前告訴你,考試前背會再來這種行了吧。可惜結果很感人,依然有很多人寫不出來。。。

所以清朝早期的武狀元還算是有點含金量,到了中後期以後,武狀元因為大部分都是跟文盲差不多,分配的職務也都不太好,文官們都看不起他們,地位也就自然高不起來了。

直到1898年,清朝最後一次武舉考試,一個叫做張三甲的奪得武舉第一名,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武狀元,從此以後武狀元這個稱呼也就成了歷史。

要說武狀元跟現在的拳擊冠軍哪個厲害,其實並沒有固定答案。因為兩者的發展方向都不一樣,也不能放在一起比,武狀元偏向全面發展,而拳擊手則是在拳擊這個項目上單一發展,各有各的長處。


漂浮菌


這個問題其實很扯蛋。為什麼這麼說呢?

不妨換個對抗事物來說。

武狀元還是拳擊手都是比“打”

那麼我們換個方式來比。

古代的騎兵和博爾特誰跑的“快”?

答案很清楚了吧。

馬最快的時速可以達到六十公里。博爾特只能在後面吃灰塵。

有人說騎兵的速度是藉助“馬”。

對了。沒錯。

武狀元能幹死拳擊手,無外乎依靠的還是長矛,砍刀,弓箭。

若是徒手呢?

正面徒手一對一,拳擊手不招不架不還手,武狀元也打不著吧!

若是比兵器,拳擊手一把半自動步槍,對付十來個武狀元,我想打死第一個後,應該也沒人敢接著上了吧!

永遠別做遠古吹。

任何事物都在發展,在進步。別說古人,就是幾十年前的二戰軍隊,遇上現在的軍隊,恐怕你連對方在哪裡還不知道,應該給炸成灰了。

看看美軍打薩達姆吧!

拼徒手其實也是一樣,ufc初代王者格雷西憑藉七十公斤的體重就能吊打各路高手(舉例而已,拳擊踢拳除外,因為當時的ufc還出不起價錢請到拳擊和踢拳頂尖拳手,當然到了今天拳擊頂尖高手,ufc一樣請不起)到了今天,還有哪位大神可以憑藉七十公斤的體重橫掃ufc?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就是拿了兩個不相干的職業在做對比。

你還不如想想博爾特跑那麼快,跳進泳池能比孫楊遊的快麼?

梅西厲害還是詹姆斯厲害?

喬丹牛逼還是馬拉多納牛逼?


阿堅大叔


這兩者沒有什麼可比性,現代體育講究的是精細分類,練力量的有舉重遠動員,射箭的有射擊遠動員,騎馬的有馬術運動員,至於近身搏擊,那就更多了,拳擊,散打,摔跤,柔道等等,可謂術業有專攻。而古代的武狀元練得就比較雜了,古代練武講就的是馬步箭、弓刀石樣樣精通,所謂技多不壓身。我們先舉一個古代武狀元的例子。

武狀元,是武進士科的頭籌。武進士科最開始創立於唐朝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比文科舉要晚一點,至清代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光緒帝正式頒旨廢除武進士科開始,至此,在我國曆史上實行了1200年的武舉考試結束。在這1200年時間裡,有名有姓的武狀元有274人,其中僅清代就有109人,而其中尤以山東武風昌盛,有武狀元14人,今天舉得這個例子,就是光緒年間山東鄆城的武狀元張憲周,他也是山東最後一名武狀元。

鄆城是有名的武術之鄉,《水滸傳》中的宋江、晁蓋都是鄆城人,鄆城民間更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人在鄆城”的說法。也許是風氣使然,鄆城人更加喜歡崇尚武術。張憲周7歲入私塾,15歲拜鄆城武解元李鳳山為師,學習武術。

張憲周先天條件好,加上又勤學苦練,20歲時考進了鄆城武癢,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武術學校吧。在鄆城武校裡,張憲周嫌訓練強度太小,於是將原本90斤的大刀更換為120斤的大鐵刀,石鎖也從240斤加到了360斤。張憲周出苦耐勞,練就了一身馬步箭、弓刀石的好武功,雙鐧、長槍、牌刀等長短兵器也是樣樣精通,方圓數百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888年,即光緒十四年,張憲周赴京考武舉。按科考規定,第一場飛馬射箭,馳馬圈發箭枝,箭中靶即為合格。張憲周力開滿弓,三弓九箭,箭箭攢射靶心,引起一片喝彩聲。第二場是拉弓比力,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種型號,應試者弓號自選,限拉次3,每次以拉滿為準。張憲週上場來,直接選了十二力的強弓,3次把強弓拉如滿月,再次獲得主考官的認可。第二場的第二項是較力,就是看掇巨石表演。頭號掇石300斤,二號掇石250斤,三號掇石200斤。科舉考試要求考生將掇石提至胸腹,再借助臂力將掇石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獻印”。

張憲周抱定頭號斤石,深吸一口氣,雙手著地,只見他腰背一挺,“縈迴人抱”遂即“自膝至腹”,掇與胸平。然後他雙臂再一翻,腿隨勢下蹲,挺身將巨石舉過頭頂,“負石以走,舉重若輕”。張憲周手提頭號掇石輕鬆完成了獻印表演後又連連過關。

最後一場是考走馬舞刀。舞刀更是張憲周的拿手好戲。張憲周披掛上馬,輕鬆地舞動重120斤的大刀,一連88個胸背花。最後大刀由背上滾下,他起腿向後一挑,刀順勢自空落下,轉身被他雙手穩穩接住,接著完成了幾個高難度動作,他馬步箭、弓刀石樣樣出眾,場場精彩過關。張憲周精湛的武藝令考官、諸生們驚愕不已,以絕對優勢考中武舉。

這是時間上離現在比較近,所以記錄也比較詳細的武狀元。現在的拳擊手,也是重量級的,但是關於張憲周的身高體重,歷史上並沒有記錄,所以也不好對比。所以,我們只能做一個假設了,如果張憲周和一個跟他身高體重相仿的現代拳擊手較量的話,在力量上張憲周肯定佔優勢,但是在速度和靈活,以及技巧上,跟現代科學方法訓練出來的拳擊手相比,張憲周肯定要吃虧,至於誰輸誰贏,那就靠大家去想象了。


歷史風暴


古代的武狀元和現代的拳擊冠軍誰更厲害?

從隋朝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科舉中關於軍事和技擊的內容,是專門的一個門類,被稱之為武舉。

成為這個門類考試的第一名,會被皇帝認定為一甲武進士,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武狀元



一、 如何才能成為武狀元

通過武舉,就進入了在古代處於最高地位的統治階級,自然有許多人競爭,而這樣也導致了武舉考試的嚴苛程度。

第一項是相貌,武狀元是作為將軍的候選人,而將軍作為千軍的表率,必須是高大威武的形象。

畢竟在古代,作戰更多的是靠的士氣,由一名瘦小的將軍代領,還未作戰便輸了三分。

其次則是技擊,不求武舉試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但騎馬,射箭,這些行軍打仗必備的武藝是必須掌握的。

這也是武舉考試中競爭最激烈的一環,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最後也是重頭戲,那就是進行殿試,也就是面見皇帝,皇帝認可後才能成為武狀元。



二、不同朝代的武狀元哪個更厲害

據記載,早在秦朝時就有類似通過考試來選拔武將的制度,只是真正設立項目的朝代,開始於唐朝長安二年(公元702年)

既然每個朝代都有武狀元,那哪個王朝的含金量更高呢?

唐朝的武舉更注重武勇,這很符合唐朝尚武的風格,考試的內容偏重於技擊,自然對比之下唐朝武狀元的武力是實打實的。

而宋朝,一向重文輕武,所以在武舉考試中,武試子除了武力外,還要筆試!

筆試的內容自然是軍事韜略,試卷的題目也大多來自兵法。

而最後的武狀元是綜合這兩項後選拔出的第一名。

所以真論起來,宋朝等其他王朝文武雙全的武狀元要更厲害一些。



三、 古武狀元和拳擊冠軍誰更厲害

其實這個比較沒有意義,正如上面所說的,武狀元是封建社會選拔出的將軍候選人,不但注重武力值還要考察其軍事才能。

而拳擊冠軍只專研拳擊技術,不會去分太多精力到其他武藝上面。



而最重要的是,武舉制度不過是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用來穩固自己統治的一種手段。

從成為第一名還需要殿試就可以看出,武狀元的核心目的不是守衛邊疆,而是討好皇帝。

從這一點來看,拳擊冠軍是追求和堅持體育精神的自由的人。

對比用來穩固腐朽的君主專制制度的武狀元,要高貴許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