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李蘭娟院士的幾句話,為什麼引起大家普遍共鳴?

這幾天,網傳李蘭娟院士的幾句話火了,得到了強烈共鳴,引起了大範圍傳播,很多網友拍手叫好。網傳的幾句話是這樣的:

“疫情結束後,希望國家給年青人樹立正確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一線科研人員,不要讓年青人一味追演藝明星,演藝明星是強不了國的。年青人為什麼崇拜演藝明星?來錢快來錢多,憑臉蛋不勞而獲。

這次疫情,實業界科技界以億為單位捐贈,演藝界除了韓紅,演藝明星們並未踴躍捐贈,體育明星也沒見幾個捐款的!。

以前成名了撈夠的都移民了。而國家的興衰要靠教育,科技,醫療!所以要樹立全民崇尚醫生,科學家,教師,軍人!是他們在支撐民族脊樑!”

雖然這幾句話是否真出自於李院士之口有待考證。但暴露出來的幾個問題卻是事實。

a,現在很多年輕人崇拜演藝明星,而崇拜科學家的卻很少

b,明星片酬過高,出場幾分鐘的收入是普通人幾輩子也掙不來的

c,很多明星在國內撈足了錢,改了國籍,仍在國內撈金

d,本次明星捐款不太給力

e,科技興邦,實業興國永遠不會錯


網傳李蘭娟院士的幾句話,為什麼引起大家普遍共鳴?

  • 我們先看下幾代人的圖騰崇拜
  • 問父輩人,年輕時崇拜的是誰?
  • 他們大多會和你講XX將軍或元帥、“兩彈一星”、某位數學家等
  • 80年代,大人問孩子長大後想做什麼?
  • 答:科學家、飛行員、白衣天使、老師...
  • 90年代,再問長大後想做什麼?
  • 答:演員、明星,具體到像誰誰
  • 現在再問?
  • 答:XX網紅

是否很貼切?價值觀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傾斜下去的。很多年輕人說起演藝明星來如數家珍,口口聲聲“我的愛豆怎樣怎樣”,“誰誰是我老公”.....至於說為了維護各自偶像,在網絡上掀起口水戰的事例更是經常發生。

他們對演藝們的生日記得清清楚楚,卻記不清自己父母的;他們在提起明星們的出生、過往時路路皆通,卻在提起科學家的名字時一頭霧水,更別說知道科學家的成就了?

為什麼年輕人那麼崇拜明星?從內心裡說,人都有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一些電影、歌曲等因為其文藝與浪漫的特性,很容易讓人沉迷其中,連帶著對提供這些作品的明星們產生了好感;

再加上明星經過包裝,出現在大眾面前的永遠是光鮮亮麗的一面,看了讓人心羨慕;最後主要是明星來錢快,出場幾分鐘,幾十萬幾百萬進帳。演一部片子動不動幾千萬、上億的酬勞。

這些是多少普通人幾輩子都達不到的收入。

來看一下這張明星收入圖表。是不是很讓人震驚呢

網傳李蘭娟院士的幾句話,為什麼引起大家普遍共鳴?

再看一下普通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差距也太大了。不少網友對人均收入的報道評論,“拒絕被平均”,“不好意思,我拖了祖國的大腿”,看似自嘲實質帶著幾份辛酸。因為普通人兢兢業業守著一份工作,辛辛苦苦幾輩子都不夠明星的一個零頭。

這種種原因,自己欠缺的現實,再從心理上來說,大多數人都有賺快錢的心理,所以高收入的明星就成了盲目崇拜的偶像。


網傳李蘭娟院士的幾句話,為什麼引起大家普遍共鳴?

而那些為人類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默默無聞在潛心鑽研,卻鮮為外人知。

例如: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屠呦呦多少年守得清貧做科研,獎金才百萬餘元。令人無語的是,她獲獎時正值某演藝明星花了兩億鋪張浪費舉行婚禮,這場婚禮媒體報道鋪天蓋地,大街小巷津津樂道,真是眾人皆知。

而屠呦呦研製藥物拯救蒼生獲獎信息卻很少有人知曉,這形成了足夠諷剌的對比。

再例如,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多少年辛苦創作,願望就是能在北京買房子。最後拿到的獎金都不夠買套像樣的房子。更別說多少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至今都住著幾十平米的舊房子了。


網傳李蘭娟院士的幾句話,為什麼引起大家普遍共鳴?


網傳李蘭娟院士的幾句話,為什麼引起大家普遍共鳴?

比較起來來,真是太令人辛酸了。

結合這些事實,為什麼這次網傳的這幾句話會火,原因也一目瞭然,主要是以下。

明星們拿著納稅人的錢,似乎卻為富不仁,在這次事件中,明星捐款數額似乎是約定好了的統一相差無幾的數額。這些數額對於他們的收入來說,相當於普通人的一毛不拔,好多網友評論,

“這是捐了一個買包的錢嗎?”很多人開始聲討。

當然了,捐不捐都是個人自由,旁人無法去進行評判,因為他又沒有犯法。但是憑心而論,如果不是普通人的消費,電影電視演唱會沒人看沒市場,大家都會演員嗤之以鼻了,演藝這碗飯還好吃嗎?

說到底,這個群體的高收入還是建立在群眾的消費基礎之上。只不是他們被捧上了演藝的神壇而已。你作為公眾人物就要做好公眾人物的使命,凡事做好表率作用,該回報社會時也要回報。不要掙納稅人的錢,寒納稅人的心。

任何時候一個真理不會錯,就是一個人付出多少給社會創造了多少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理應得到多少回報。明星創造的物質價值基本上沒有,那精神價值是什麼?很積極向上嗎?難道不是奢侈品名牌這些高消費的價值觀麼?

而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在這次疫情中,醫護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們的奉獻令人感動。他們日以繼日地守在一線,與疾病抗爭,挽救患者的性命。他們不怕苦不怕累,把生死置之度外,有多少醫護人員感染上病毒,才不得不停下來接受救治。他們拿著微薄的薪水,做著高危的職業。

他們才是最可愛的人,才是最值得弘揚的。


網傳李蘭娟院士的幾句話,為什麼引起大家普遍共鳴?

鍾南山院士84歲高齡、李蘭娟院士73歲高齡,還有很多高齡的專家們為了阻止疫情,拯救病人,都奔波一線。其實他們這個年齡早都應該退休在家頤養天年了。

但是在危急時刻,都為了阻止疫情蔓延而努力,顯示了高度的專業知識能力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網傳李蘭娟院士的幾句話,為什麼引起大家普遍共鳴?

所以說,科技興,國家興,科技興國,實業興邦真的永遠不會錯(這次實體企業的捐款非常給力)。又有句話叫一個國家年輕人的樣子就是國家未來的樣子。對於年輕人來說,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導向,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是重要且迫切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