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詩更像是發朋友圈還是寫作文?

董希偉


寫詩需要激情充沛,思維跳躍。所以大多數時候,如果按寫作文的方式去寫,只怕是無病呻吟,難出佳作。自古詩人大多身世浮沉、經歷坎坷,只有這樣,才能動情動性,寫出好的作品。

舉個例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登幽州臺歌》,是千古名篇。詩中透出的悲愴、孤寂可以透出紙背,刺人心扉。詩寫於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因為直言上諫,力陳弊政,一度被扣上“逆黨”帽子下獄。作為一個有些政治抱負的文人,有志不申,反而連受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當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軍出征。武攸宜為人輕率,少謀略,導致兵敗。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隨後,陳子昂又向進言,武攸宜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在登上薊北樓時,觸景傷情,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登幽州臺歌》。

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是斷斷寫不出如此深沉悲愴的作品的。

當然,詩人如果跳出自己的小圈子,融入家國情懷,那麼他的作品必將登上另一個境界。比如杜甫的《登高》、《春望》,陸游的《示兒》等。

凡事都有例外,也不是說所有命題作文都出不了好作品。比如曹植的那首《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所說就是在曹丕以性命相逼的情況下,急作而成。不過近世多認為這個故事杜撰的成分很大。不過即便不是曹丕以死脅迫,曹植七步成詩也應該是不假的。

還有,古人也常有相約“鬥詩”的佳話。當年初唐四傑中王勃、盧照鄰兩人和另一位詩人邵大震,就曾在四川相遇,相約同遊玄武山,並各自留有佳作。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 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唐 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遊人幾度菊花叢。

你看,這三首詩不但題目相似,連首聯前四個字都一模一樣。這樣的“作文”能流傳千古,也殊為不易。



未見君1


結論是分情況來看,詳見下面:

應制詩的故事

古詩中有一種叫做應制詩,比如說上官婉兒下面這首:

駕幸三會寺應制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故臺遺老識,殘簡聖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太平詞藻盛,長願紀鴻休。

(王者榮耀玩家都知道,上官婉兒原皮扇子上寫的就是駐蹕懷千古那兩句)

這首詩就是在固定的場合,寫一些固定的話。比如說歌功頌德這些。此外還有一種分韻詩,就像《紅樓夢》中海棠詩社的各位做的詩,限定話題限定韻,這就更接近於作文了。


作文做不好,後果是很嚴重的

唐朝有個詩人叫祖詠,科舉考試時候,考官出了題目——《終南望餘雪》,要求寫六韻十二句的五言詩。祖詠提筆寫下了“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四句就不寫了。

考官不高興了,你小子敢不按作文的題目要求作?不錄取!祖詠就沒被這一次科舉錄取,回了老家。幸好是考官不高興,要是皇帝不高興,估計得砍腦袋了。


發朋友圈也是經常的

古人當然除了科舉考試、隨聖駕出遊,更多的時候還是在閒暇之中的。因此發朋友圈的古人也是不少。比如黃庭堅就曾經說,“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我為靈芝仙草,不為朱唇丹臉,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怎麼樣,是不是有點像今天朋友圈裡的遊記了?

古代最喜歡發朋友圈的應該就是陸游了。他的朋友圈,那可真是刷了屏。“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落晚沙。”咔嚓拍張照片;回到沈園,就得寫下“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還自帶個定位呢。


所以,古人作詩,還真不一定是什麼目的哦!


朱雀在南


詩詞之美,在於簡短,所以我覺得,古人寫詩更像是在發朋友圈。

01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性德《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有些人驚豔了時光,有些人溫柔了歲月,歲月是把殺豬刀,所謂的海誓山盟,最後也不過是滄海桑田,物是人非。對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物,有幾人能做到歸來仍是年少。

02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玉案 元夕》

這個世間,最苦的痴兒,莫不過就是,我們苦苦追尋而不可得的東西,其實就在我們身邊。所以,珍惜眼前的東西,就是幸福。幸福是擁有,而不是找尋。

03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不管世間多麼華麗,眾生演繹怎樣的妙法,孤獨永遠是千百年的話題。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可嘆,世間有幾人白首?

04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李商隱《錦瑟》

有些人走人,卻永遠的活在了我們的回憶裡,回憶總是美好的,多少羨慕的好時光,當時不覺得怎麼,如今想起,只有滿身的無力長嘆和遺憾。

05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李煜《虞美人》

有些痛苦和回憶,只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出來回味,然後無聲無息的忘記。世上惆悵的事很多,願我們能適當忘記。人生真的需要一種邊走邊忘的勇氣和決絕。

06

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卓文君《白頭吟》

說什麼地久天長,最後還不是人走茶涼。那些相濡以沫,執子之手,海枯石爛,地老天荒的鬼話,都只不過是登徒子們戲言。《慶餘年》裡說的好,他只是饞你的身子。最厚重的感情,還是柴米油鹽的枯燥與陪伴。那是日久天長的滲透,是抱團取暖式的相依為命。

07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佚名《古詩十九首》

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說到底,我們只不過是紅塵浪海中的一位過客,很多人,許多事,過了也就過了。歲月遲暮,何必做那蜉蝣撼球的傻事。一念放下,皆是萬般自在。

08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秦觀《鵲橋仙》

熬過了失戀了的酸,卻熬不過異地的苦。儘管呼吸著同一片天空的氣息,卻無法擁抱走你。看得著,摸不到,最難熬。罷了罷了,只要兩個相愛的人心有彼此,就夠了。

09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元稹《離思》

這輩子,有沒有為一個人拼過命?依然是有的,都說得不到的總是最好的,多少人玩味著這句話,究竟是深情,還是薄情。“你身上怎麼穿著品如的衣服?”何嘗不是另一種懷念。

10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

古時候,都喜歡以“鴛鴦”來形容男女之間的愛情,殊不知鴛鴦根本不痴情,還很渣,另一半死了,它就會去尋找其他異性交配。也許我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牽著你的手,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11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你還記得她嗎?早就忘了。我都還沒有說是誰……過去的,我們誰都無法去改變,既然留不住,索性就放手好了。是風動,還是心動?是心動吧!

12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臨江仙》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世事無常,何必張狂,那些欺詐我們的人,如今墳頭草都一尺高了。浮生榮辱,皆是塵土。平民也好,帝王也罷,終究是亂葬崗上的一抔黃土。成敗得失,恩怨是否,終究都是一個“空”字。



我覺到就像現在一起組隊開黑,戰績好了就分享到朋友圈,戰績不好,就在繼續努力。對不



禁區16979366


  • 個人覺得二者皆具,但是因果不同。
  • 古人先是“寫作文”,然後是“發朋友圈”。

我們先比較一下“寫作文”跟“發朋友圈”的不同。大多數時候我們寫作文是為了記事——記錄我們最近的生活,心情…或者是被要求寫作。兩者的相同之處是:所寫內容一定跟我們所接觸的事物有關聯,即便所寫的是神話玄幻其內容的範圍也侷限在自己所認知的範圍內,這是一種內心精神的外顯,是作為一種記錄而有的。而發朋友圈不同,朋友圈大致有兩個作用:一是記錄自己的生活,一是為了讓別人看到,這二者的目的是不一樣的。

古人的生活沒有我們現代這樣豐富,他們的興趣更多是琴棋書畫、吟詩作賦、研究學術…這些興趣給人的作用就是在物質生活滿足的前提下,會更多的去關注於精神需求。寫詩是詩人內心情感的一種外顯,是為了記錄自己當時的心靈感受,而不是專門為了讓別人知道自己今天做了什麼。

那麼為什麼別人會知道,這就是“寫作文”與“發朋友圈”的效用。有的詩是在大眾面前作的自然眾人知曉,有的詩是在詩人死後才出名的,還有的是生活所迫賣詩為生的這都屬於記錄,都謂“寫作文”。而有的詩是為了讓別人借鑑學習或為求名利而發佈的這是記錄與展示並存謂之發朋友圈。


書生3000


我覺得古代詩人寫詩更像是發朋友圈。

從現在人的思想出發,我們要先搞懂為什麼要發朋友圈,我們發朋友圈的意義與目的是什麼呢?

其實,按照現在的邏輯來說,我們發朋友圈的頻率變快,喜歡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告訴身邊人,是悲是喜都會藉助朋友圈來分享與發洩。

朋友圈便是情緒轉化的平臺。朋友圈便是抒發感慨的媒介。

古人亦如此。是喜,有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悲,有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古詩便是他們抒發感慨的媒介,只不過是他們的感慨更刻苦銘心,亙古長存而已。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我們不能過多的去等同一代人的習性。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同,每個時代都不同。

橫豎我們都應該帶有審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看待過往與未來。


輕瑤


其實古人寫詩,並不是發朋友圈也不寫作文,而應該是兩者皆有之!更像是自我情感的一種表達,寄情于山水之間,寄於文章千古事表達心之所以。每個人想表達的情緒,所採用的方式不同!

古人表達的情感對今人而言是含蓄的,也與當時社會的情況有關,文章雅言也,文為意表,情為字顯,大雅也!


律實


更像發朋友圈,現在的朋友圈記錄了我們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情感世界,古人寫詩亦是如此。



短腿魯班666


我認為更像現在的發朋友圈,因為以前沒有社交媒體,就各自以寫詩歌的形式記錄自己的生活和感悟,然後以人口相傳或者詩歌朗誦的形式傳播出去。


山霧雲澗好生活


從歷史角度分析,應該是屬於文人之間的學習交流;另一種應屬於贈言、情

感抒懷,也不限於對社會的看法及愛國情感,更多的是山水花的描寫。總之,由於當時沒有現在的報社和出版社,所以,發朋友圈的可能性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