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後期內部混亂不堪,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七年?

引言:在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是最早滅亡的,公元263年,司馬昭派出三路大軍伐蜀,鄧艾採取偷渡陰平的策略,奇襲江油,在綿竹大敗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後主劉禪被迫獻城投降,蜀漢滅亡。按照正常情況,司馬家本應該一鼓作氣,乘勢攻滅東吳,實現大一統。而且此時的東吳,政局動盪,比蜀漢內部更為混亂不堪。

司馬家面對如此時機,為什麼沒有立馬對東吳組織進攻呢?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東吳依靠什麼又堅持了十七年?

東吳後期內部混亂不堪,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七年?

劉禪劇照

第一、 東吳的實力尚存

在蜀漢滅亡的時候,雖然東吳內部也混亂不堪,但是實力還是有的,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東吳雖然在後期因為孫權沒有處理好繼承人的問題,引發了皇室、士族大夫之間的火併,政局動盪不安,內耗嚴重,導致陸遜等人死於非命,削弱了國力,而且末帝孫皓也兇殘好殺,但是東吳的整體實力還是在蜀漢之上

東吳佔據了當時天下的揚州、荊州、交州三州之地,從土地和人口上都非只有一州之地的蜀漢可比,家底較厚。而且東吳從孫堅、孫策開始,就苦心經營江東,在對山越的戰爭中也取得了勝利,得到了江東世家大族的擁護、支持,內部的統治鞏固。孫家父輩幾代人積攢下來的家底,就算是到了後期實力依然強大,尤其是東吳不像蜀漢後期人才凋敝,到了後來還有陸抗、陸凱等人才

東吳後期內部混亂不堪,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七年?

孫權劇照

在蜀漢被滅亡時,吳國派兵從交州、荊州出發,去爭奪雲中、巴郡等地區,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後來東吳大將步闡叛亂,晉朝派出了楊肇、羊祜等大軍去支援。結果,在如此有利的戰機下,晉軍還是被吳國名將陸遜之子陸抗率軍打敗,步闡也被滅了三族,取得了西陵之戰的勝利。此戰的勝利足以證明,孫吳政權還具有強悍實力,西晉滅吳的時機尚未成熟

第二、 東吳的長江天險

在古代戰爭中,長江可以說是很難逾越的天塹,易守難攻,即使到了冬天,也因為江面寬闊,難以跨越。而且西晉的軍隊為北方人,不識水性,很難適應水上作戰,容易因為水土不服而生病,這也是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周瑜打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東吳後期內部混亂不堪,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七年?

長江

長江天塹的另一個意義則是,因為赤壁之戰曹操曾經被周瑜等人大敗,所以或多或少都會對北方軍隊造成一定的心理陰影,影響軍隊士氣。而東吳水軍一直都在實戰中成長,其戰鬥力自然是西晉軍隊比不了的,再加上有陸抗等名將坐鎮,西晉很難突破防線,短時間內跨江作戰難以取勝,西晉名將羊祜看到了這一點,所以雖然一直和陸抗對峙,但是也只是在積蓄力量而不主動發起攻擊。

第三、 曹魏的政權更迭

司馬昭派出鍾會等人滅蜀成功後,僅僅過了一年多就一命嗚呼,所以司馬昭自然不可能在準備伐吳戰爭。其子司馬炎成為曹魏晉王后,也要忙著對曹魏政權的篡奪,根本就沒有心思伐吳。司馬炎在公元266年,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位,正式建立晉國

東吳後期內部混亂不堪,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七年?

司馬炎畫像

司馬炎成為晉武帝后,本想一舉攻滅東吳,建立功業,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是因為剛剛上位,根基不穩,還面臨一些內憂外患,需要協調各方關係,自然也顧不上伐吳。從內部看,雖然司馬炎的爺爺、父輩處心積慮為司馬家最終奪權掃清了障礙、鋪平了道路,但是司馬懿當年失信天下,對曹爽為首的曹魏宗室進行了殘酷殺害,對曹魏政權的士大夫基層留下了很嚴重的心理陰影,所以,司馬炎當務之急是修補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治療心靈創傷,凝心聚力

東吳後期內部混亂不堪,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七年?

陸抗遊戲形象

而此時的外部勢力也是蠢蠢欲動,雖然蜀漢滅亡,剩下的東吳孤掌難鳴,但是畢竟也是不容小覬的勢力。而在北方,很多少數民族也是虎視眈眈,比如,在公元270年,北方的鮮卑就發起了叛晉戰爭。面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司馬炎自己都說:雖復吳蜀之寇,未嘗至此。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司馬炎在剛剛完成政權更迭時,面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根本就無暇發起對吳的戰爭。

第四、 西晉的元老派反對

司馬炎在繼承自己老爸的地位後,當時朝中大臣大部分都是司馬昭留下的元老,自己的心腹勢力根本沒有成長起來。司馬炎上臺後本想通過伐吳,提高自己的威望,結果卻遭到了元老派們的反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賈充。很多人可能對賈充不熟,但是這個賈充卻算得上司馬家的大功臣,指使成濟在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殺死曹髦的就是他,也是司馬昭臨終前的託孤大臣,由此可見伐吳的阻力。隨便說一句,賈充就是後來臭名昭著的皇后賈南風的父親。

東吳後期內部混亂不堪,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七年?

賈充劇照

西晉的元老派反對伐吳,無論出於何種理由,都說明此時伐吳在西晉統治集團內部尚未達成一致,如果貿然出兵,自然不容易取勝。

第五、司馬炎的搖擺不定

雖然在晉朝內部有人反對伐吳,但是卻也有很多大臣支持伐吳,比如:杜預、羊祜等人,不過當羊祜第一個站出來提出伐吳時,遭到了賈充為首的“元老派”的極力反對,司馬炎一看如此情況,心中開始動搖。其實,司馬炎在一開始的時候是很有決心去伐吳,實現國家大一統的,但是隨著矛盾的解決和地位的鞏固,司馬炎失去了當初的銳氣,開始慢慢沉迷溫柔鄉,再加上自己搖擺不定的性格,最終導致伐吳計劃被一拖再拖。即使到了最後,

司馬炎也還要通過和張華下棋來堅定伐吳的決心,可見其性格的搖擺

東吳後期內部混亂不堪,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七年?

司馬炎劇照

結論:司馬炎在即位之後,通過派兵接手巴蜀,並不斷和當地士族修護關係,鞏固了蜀漢的統治;通過善待安樂公劉禪和陳留王曹奐,緩和了支持曹魏和蜀漢的勢力的矛盾,也逐步消除了大家對司馬懿等人的恐懼心理;在邊疆問題上,通過重用名將等人取得了西北大捷,安定了北方邊境,壓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反叛之心。

東吳後期內部混亂不堪,為什麼在蜀漢滅亡後,還能堅持了十七年?

司馬炎劇照

司馬炎在內政、外交上不斷取得成功,同時,西晉王朝一直主張伐吳的羊祜、杜預等人一直在做軍事準備。在西晉磨刀霍霍的時候,東吳一代名將陸抗病逝,國家失去國防支柱,吳主孫皓卻更加殘暴、荒誕。雙方形勢發生了變化,公元279年,在主戰派的一再要求下,司馬炎終於下定決心伐吳,任命名將杜預為統帥,都督荊州諸軍事,率領水陸大軍二十萬,兵分六路大舉伐吳,

4個月後,吳主孫皓見大勢已去,只得帶著棺材,出城投降,東吳滅亡。至此,司馬炎實現大一統。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東吳能夠在蜀漢被滅十七年,曹魏被滅十五年之後才亡國,其實是很多原因綜合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