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都很重要

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精和氣並沒有嚴格的定義和區分。有認為氣之精華部分為精,所以說:“精者,氣之精也”。也有認為精就是氣,又稱精氣,所以說:“精,氣也”。


精: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都很重要

梳理中醫學文獻,精(精氣)的含義可以歸納為5種:


(1)精泛指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素問·金匱真言論》:“夫精者,身之本也。”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稟受於父母,充實於水谷之精,而歸藏於腎者,謂之先天之精;由飲食物化生的精,稱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輸布到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便稱為五臟六腑之精。泛指之精又稱為廣義之精。


(2)精指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系稟受於父母,與生俱來,為生育繁殖,構成人體的原始物質。《靈樞·決氣》:“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生生,是謂精” 。生殖之精又稱為狹義之精。


(3)精指臟腑之精,即後天之精。臟腑之精來源於攝入的飲食物,通過脾胃的運化及臟腑的生理活動,化為精微,並轉輸到五臟六腑,故稱為五臟六腑之精。


(4)精是指精、血、津、液的統稱。清年名醫周學海所著《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實為生命物質氣、血、精、津、液的概稱。


(5)精指人體正氣。《素問·金匱真言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精: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都很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醫學科學術語標準化要求,在中醫基礎理論中,對氣與精進行了術語分離,在中醫學哲學層次上,只言氣而不言精,氣與精不再混稱。在氣血精液學說中,就生命物質系統而言,精是由氣而化,術語氣的下位概念,有特定的含義,亦不能將氣與精混稱。


“精的基本含義”

1、廣義之精


泛指一切構成人體並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精微物質。涉及維繫人體生命現象和生理功能活動的所有物質,包括精、血、津、液等。誠如《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實際上是對人體內所有精微物質的總稱。


2、狹義之精


是指腎中所藏的精氣,即腎精。《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精以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為基礎,得後天之精的不斷充養而壯大,是繁衍生命和激發人體各臟腑功能的基本物質。


“精的生成”

人體之精的生成來源有先天與後天兩個方面。人體之精來源於父母生殖之精和後天飲食水谷所化生的後天之精。《景嶽全書·脾胃》雲:“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即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狀。”說明父母生殖之精是基礎,飲食水谷之精是補充。


1、先天之精


先天之精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構成人體胚胎的原始物質。當父母的生殖之精相結合形成胚胎之時,它便轉化為新的生命個體。正如《靈樞·天年》所說,“人之始生,以母為基,以父為楯[shǔn]”。在母體從飲食物中吸取的各種營養物質的不斷充養下,先天之精逐漸化生新的生命體的所有臟腑器官組織,成為生命的原始物質,直至胎兒發育成熟娩出。這種先天之精主要藏之於腎,當新的生命體形成之後,便成為其自身的生殖之精,可以繁衍後代。


2、後天之精


後天之精來源於水谷,又稱“水谷之精”,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產生,是人出生後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人體生命的維持,不僅以腎中先天之精為基礎,還需要不斷得到來自飲食水谷的精氣的充養,才能源源不斷地輸佈於五臟六腑等組織器官,以維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動。


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之間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共同構成了人體之精。在生命活動的進程中,人體之精在持續不斷地被消耗,又及時不斷地得到補充。只有保持人體之精的充盈,才能使人的生命呈現正常的生長壯老已的規律。無論是先天之精還是後天之精的匱乏,都會導致精虛不足的病理變化。


“精的貯藏與施洩”

1、精的貯藏


人體之精分藏於五臟,但主要藏之於腎。《素問·六節藏象論》雲:“腎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精的主要成分為先天之精,但又受到後天之精的資助方能保持腎精充盈以發揮其各種生理功能。因此,五臟皆藏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腎中亦含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並且還在後天之精的資助下不斷化生生殖之精,以維持生殖功能和繁行生息。腎的藏精功能主要依賴於腎氣的封藏作用,使腎精藏於腎中而不妄洩於外,以保證腎藏精功能的正常發揮。若腎氣虧虛,封藏失職,可造成失精等病理變化。


2、精的施洩


人體之精的代謝方式主要有兩個途徑。分藏於五臟之精一方面濡養臟腑組織,化氣以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的生理功能;另一方面則轉化為生殖之精而適時排洩以繁衍生命。生殖之精是在先天之精的基礎上,得到後天之精的不斷資助而逐步旺盛,並適時排洩,以維持和調控正常的生殖功能。《素問·上古天真論》雲:“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是說五臟精微充盛才能洩精於腎,腎精充沛才能洩精於外。


五臟實際上是既藏精也瀉精,藏精與瀉精動態平衡才能維持五臟健康。


“精的功能”

1、繁衍生殖


由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化合而成的生殖之精,是新生命體形成的原始物質,同時也具有繁衍生殖功能。


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相互融合、相互依存,使腎精逐漸充盈,而腎精所化生的腎氣激發、推動和促進了生殖功能的成熟。《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人體出生以後,體內稟受於父母的先天之精由於不斷得到後天水谷之精的充養而逐漸充盈,以發揮其生理效應,不僅能促進骨骼的生長和骨髓的充盛,而且也促進了人體生殖器官的發育。在女子十四歲(二七),男子十六歲(二八),機體產生一種促進和維持生殖功能的物質——“天癸”,女子表現為“月事以時下”,男子表現為“精氣溢瀉”,從面具備了生殖功能。男女媾精,陰陽和調、胎孕始成。至女子四十九歲(七七),男子六十四歲(八八),臟腑功能衰退,腎中精氣衰減,天癸竭盡,女子停經,男子精枯,則喪失了生殖和繁衍能力。所以腎中精氣充盛與否與人的生殖、繁衍能力密切相關。腎中精氣充盛,則人類生殖和繁衍功能強盛;腎中精氣不足,則生殖繁衍功能低下,女子表現出月經量少而不孕、男子表現出精少而不育,故運用補腎填精法可治療不孕不育等生殖功能低下的病證。


2、促進生長髮育


腎精決定著機體的生長髮育,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


在《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描述了人在出生以後,由於“先天之精”不斷地得到“後天之精”的培養,腎中精氣亦逐漸充盛,出現了幼年時期的“齒更髮長”等生理現象。隨著腎中精氣的不斷充盛,在女子二十一至二十八歲左右(“三七”至“四七”),男子二十四至三十二歲左右(“三八”至“四八”),腎中精氣盛極,表現出生命的壯盛,“真牙生”“髮長極”“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以後,隨著腎中精氣由充盛而逐漸趨向衰退,人也就轉入了衰老期。在女子三十五至四十九歲左右(“五七”至“七七”)、男子四十至六十四歲左右(“五八”至“八八”)開始出現面容憔悴、頭髮變白並開始脫落、牙齒脫落、筋骨懈惰之象。所以,腎藏精功能失常,腎精虧少,就會影響人體的生長髮育,在小兒出現生長髮育遲緩或障礙,表現出筋骨痿軟等症;在成人出現未老先衰,表現出齒搖發脫等象。這為臨床上運用補腎方法治療小兒五遲、五軟及防治成人早衰提供了理論依據。


3、濡養臟腑


人體之精具有滋潤、濡養臟腑組織器官的作用。先天之精和後天精充足,則輸佈於五臟六胞的臟腑之精也充盈。臟腑組織得到精的滋養和濡潤,各種生理功能活動得以正常發揮,呈現出精力充沛、呼吸平穩、體溫恆定、脈搏和緩有力、行態穩健等有序的整體生命現象。若先天之精稟賦不足,或後天之精化源匱乏,五臟六腑之精衰竭,則臟腑器官組織等失去滋潤和濡養,臟腑生理功能低下、甚至衰竭。如腎精不足,則生長遲緩、發育低下,或早衰早亡;肺精不足,則呼吸功能下降、少氣乏力、皮膚憔悴枯稿;肝精不足,則視力模糊、眩暈、筋脈拘攣、四肢屈伸不利。


4、生髓化血


髓分為腦髓、骨髓和脊髓。腎藏精,精生髓,髓充養於腦,腦髓充盈,則人體意識清晰,思維敏銳,記憶力強,耳聰目明,反應敏捷,行為靈活;髓充養於骨,骨髓盈滿,則骨骼生長堅固、體格健壯、四肢有力、牙齒堅固光澤;髓充養於脊,脊髓盈滿,則督脈強健,陽氣充沛。


腎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原始物質。如《張氏醫通·諸血門》所說:“氣不耗,歸精於腎而為精;精不洩,歸精於肝而化清血;腎精充足,肝有所養,血液充足。故精足則血旺,精虧則血虛。臨床上運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鹿角膠、龜甲膠、鹿茸等補益精髓可以治療血虛證。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