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長相不差,文采不差,為何始終比不過林黛玉?


薛寶釵和林黛玉作為《紅樓夢》雙壁,每每被人拿來與林黛玉比較。不同的人對兩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觀點。談不上誰對誰錯。客觀來說寶黛二人不分軒輊,難分上下。但作為比較總要分角度高低,下面說幾點薛寶釵不如林黛玉的地方。並非貶低寶釵,而是客觀陳述下。


一,薛寶釵出身讓她無人問津

寶釵一來賈家,“金玉良姻”隨之而來,令人誤解薛寶釵就是來嫁給賈寶玉的。實則並不是!薛家母女進京。打著選秀的名義。其實她那個“選秀”根本不是選妃,而是選“高級宮女”。用“選秀”之名,其實是曹雪芹暗示薛寶釵進京就是找婆家。她此後就像“秀女”一樣被京城權貴挑選。希望折一門佳偶,釣得金龜婿。

薛家來京城後,薛姨媽帶著薛寶釵林林總總也參加了一些京城的聚會,比方以王子騰夫人的生日為代表。但到五十回後,她連舅舅王子騰的生日都不去了。明顯是幾年下來碰壁,無人問津後徹底不抱希望。等七十一回賈母親自組織薛寶釵參加南安太妃和北靜王妃的相看,依然沒有人看的上,無疑是出身拖累了她。

寶釵商人出身,父親不過就是商人。與林黛玉的書香世家出身,父親是科舉探花,巡鹽御史可謂天地之別。林黛玉若像薛寶釵一般找婆家,早都嫁出去了,絕不會無人問津。而寶釵之所以如此拋頭露面“北漂”找婆家,正因出身太低,家族在父親死後陷入危機,不得已才含羞受辱推銷自己。其所有的壓力,皆來自於出身的不得已。



二,薛寶釵的人生不自由

寶釵道:“這樣說,我也是和你一樣。”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親,又有哥哥,這裡又有買賣地土,家裡又仍舊有房有地。你不過是親戚的情分,白住了這裡,一應大小事情,又不沾他們一文半個,要走就走了。我是一無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紙,皆是和他們家的姑娘一樣,那起小人豈有不多嫌的。”

四十五回林黛玉和薛寶釵關於自由有過一翻討論。看似林黛玉不自由,寄養在賈家無處可去。實則林黛玉住在賈家名正言順,但薛寶釵住在賈家卻是又失禮又失面子,根本不是林黛玉說的那樣說走就走。甚至林黛玉還敢在詩中說“願奴脅下生雙翅,隨花飛到天盡頭”,薛寶釵卻根本不敢離開賈家。因為一旦離開,將再不能回來,金玉良姻也徹底沒戲。

薛家賴在賈家六七年,直到薛寶釵二十歲左右才嫁給賈寶玉。賈家江河日下,薛寶釵卻義無反顧嫁過去,表明薛家確實找不到更好的。賈家雖衰落,架子還在。可惜,比悲劇更悲劇的是,賈家抄家是萬萬想不到的。薛寶釵在賈家曲意奉承那麼多年,獲得如此結果,全因別無選擇!


三,薛寶釵得不到賈寶玉的全心全意

【終身誤】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終身誤】是寶黛釵三個人的誤終身。林黛玉得到賈寶玉的心卻有緣無分,薛寶釵得到賈寶玉的人,同樣勞燕分飛。林黛玉是“美中不足”的“不足”,薛寶釵與賈寶玉婚後“齊眉舉案”,是“美”,到底賈寶玉心中先入為主有了林黛玉。薛寶釵無論怎麼努力,都只能跟在林黛玉後邊,輸在起跑線上。

忽見寶玉在夢中喊罵說:“和尚道士的話如何信得?什麼是金玉姻緣,我偏說是木石姻緣!”薛寶釵聽了這話,不覺怔了。

賈寶玉只此一句,薛寶釵就徹底不如林黛玉。其實,無論是容貌、性格、學識,為人處事薛寶釵都不比林黛玉差。差在林黛玉活的苦卻精神自由。薛寶釵看似處處強於林黛玉,卻是負重前行,肩上壓力山大。她的痛苦一點不比林黛玉少。

三十四回,薛蟠一句“你這金要揀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見寶玉有那勞什骨子,你自然如今行動護著他”薛寶釵因此痛哭一晚,皆因她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薛家和哥哥薛蟠。她說自己“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就是想用自己的力量救薛家於水火。可惜,命運終究和她開了玩笑。也許一敗塗地,對她也是解脫。您說呢?

歡迎關注:君箋雅侃紅樓,每天為您帶來更多紅樓故事!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80回本 ;【石頭記】周汝昌校訂批點本80回本 ;【紅樓夢】通行本120回本 ;【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君箋雅侃紅樓


沒有讀過《紅樓夢》的人,總會疑惑,為什麼賈寶玉偏愛柔弱的,愛耍小脾氣的林妹妹,偏偏對溫柔懂事,端莊大方的薛寶釵一點也愛不起來呢?

其實,林黛玉並非一無是處,她有三處優點,讓寶玉愛不釋手,從此其他女子在他心中的地位,都不及林黛玉萬分之一。

一、才華橫溢,平等待人

黛玉的才華,不遜色於大觀園種的任何一個人。可整篇讀下來,卻從不曾見黛玉因為自己的才華而看不起誰過。

香菱學詩,捨近求遠,不找自己丈夫的妹妹寶釵,偏愛來瀟湘館找林黛玉。黛玉是熱情的,雖然外表清冷孤傲,可對身邊的人卻掏心掏肺。

香菱來找她學詩,她從不曾冷嘲熱諷,也不曾因為她的身份低微而有絲毫的怠慢。於黛玉而言,每一個喜愛文學的人都值得被尊重。她甚至把自己多年來讀的詩詞送給香菱,還悉心教導,只希望她能夠寫得好詩。

才華橫溢,身份尊貴,卻懂得平等待人,這個性子,和寶玉是何其相似。

都說賈寶玉是花叢中的綠葉,身邊圍繞著無數女性,可他確實是那個時代裡,唯一一個對身邊女性格外尊重的男子。如賈璉,也曾被本能模糊了感官,他不懂得珍惜王熙鳳和平兒的好,也根本保護不了尤二姐。

於寶玉,女性是用來尊重的,哪怕是丫頭,也值得被好好照顧。於賈璉而言,興致上來了,女子便是自己掌心的寶,興致沒了,女子便從他的世界裡消失了。

寶玉待人是平等的,無論你是丫頭還是貴族,可偏偏這樣的平等,在當時的社會看來是畸形的。哪怕如薛寶釵,待下人的那種好,也只是居高臨下的施捨。而黛玉,卻能讓紫鵑引她為知己,私底下親近如姐妹,足以看出黛玉的三觀。

三觀相似的人,才會相互吸引,這也是為何寶玉獨愛林妹妹的原因。

二、擅長撒嬌,也懂大局

沒有讀過《紅樓夢》的人,會本能對林黛玉厭煩,厭煩她的小性子,厭煩她的哭哭啼啼。

可書中的林黛玉,從來就不是一個不懂大局的人。她所有的小性子,也只是針對寶玉。就好像青春時期的初戀,彼此常常因為一點點小事鬧彆扭,人之常情罷了。在最能夠放肆去愛的年紀,最不懂得如何去愛,這本就是人生的常態。

黛玉的母親,是賈母最寵愛的女兒嘉敏,她的父親,是皇帝最賞識的才子林如海。兩個人如男兒般養大的女兒,怎麼可能是個不懂大局,凡是哭哭啼啼的女孩?

她初入賈府,不過六七歲的年紀,便能懂得“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要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行一步路。”這樣的女孩,又怎麼會是個不懂大局的人?湘雲暗地裡說過她多少壞話,也不曾見黛玉對湘雲動過氣,她懂得湘雲的性子,也懂得包容,最後兩個人成為好友。

黛玉的哭哭啼啼,是真的難過,可她的難過,並沒有影響到任何人。年幼離家,她思念家人到夜不能寐,卻從不曾以此為由開口給自己尋求特權。初入賈府,她因為惹寶玉摔玉而自責,她怪罪的從來都是自己,不曾推卸責任怪到別人的身上。

她還懂得理財,沒有出過規格的女孩,卻能說出“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閒了,替他們一算,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致後手不接”這樣的話,也可見她的智慧。

真正讀了書的人,便會發覺,黛玉似乎和傳聞裡的有些不一樣。她牙尖嘴利,最會諷刺人,卻也只將這種本事用在寶玉身上。而對於寶玉而言,黛玉的這種嘲諷話,本質上是一種打情罵俏。

世人常常容易苛求,渴求一個本身優秀的人更加完美,彷彿她身上有一點點缺點便十惡不赦,卻又更容易寬容壞人,只要他做了一件好事便抹去曾經全部的惡。

三、擅長反思,一直成長

在整個十二金釵裡,黛玉的成長是最大的。

從年少謹慎,到最後寬容,她收穫了大觀園裡幾乎所有人的友誼。她曾防備著寶釵,卻也懂得認錯。她會和寶釵坦白,“我長了今年十五歲,竟沒有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教導我,可知我竟自誤了。”

越是長大,黛玉的心便越寬容。從她懂得寶玉和自己是一樣的心以後,她再也不是那個傷春悲秋的小姑娘。她會和薛姨媽說:“姨媽既這麼說,我明日就認姨媽做娘。”她也會和丫頭婆子們說:“難為你們。誤了你們的發財,冒雨送來。”

她以前的傷感,以前的彆扭,以前的沒事發脾氣,其實本質上就是戀愛中的小姑娘,沒有安全感的表現。可即便如此,她一樣剋制,只是將脾氣發在了那個讓她沒有安全感的寶玉身上,從不曾遷怒任何人。

其實黛玉要的,也不是明媒正娶的世俗名分,她苦於沒有父母在世,無法為自己的姻緣作主。可當她明白,寶玉的心和她一樣的時候,她似乎也能放下一切。

只要你不負我,我便生死相依。

這樣純粹的感情,似乎也只有青春時代才有了。

高鶚續寫的後四十回,黛玉死在賈府敗落以前,也算是一種幸運了。

她本就是還淚而來,當眼淚流盡,她也該回自己的地方了。


靈楓歷史閣


薛寶釵長相不差,文采不差,為何始終比不過林黛玉?

  這話要怎麼說呢,按現代人的看法,兩人各有擁躉,都是一等一的姑娘,做妻子做朋友,都是相當不錯的。書出來後,兩派也爭執不休,可是在賈寶玉眼裡,薛寶釵再好,那也不是他想要的,他的愛,只是林黛玉。就我個人而言,我雖覺得寶釵不錯,但比林黛玉稍差那麼一點。

  林黛玉是一首詩,她真率。黛玉是千金大小姐,卻又寄人籬下,為了生活,本應察言觀色八面玲瓏,可是她卻從來沒有什麼大的改變,從始至終,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想怎樣就怎樣。寶玉與她情投意合,她在意中人那裡,使著各種小性子,完全如今天一般小兒女的作態,溫馨著,憂傷著。她喜散不喜聚,所以雖大觀園花團錦簇,她卻時常獨來獨往,以詩為心,感受著自然界的孤獨,她哀飛鳥,嘆春秋,感風雨,寫下一首首人生的詩詞。她的詩,往往淡然塵世,往往哀婉悽清,一如她的氣質。人們熱鬧著過花神節,她卻跑去葬花,在紛飛的花雨下,只有寶玉和她心心相印,傾聽生命離世的聲音,人都說《葬花詞》,葬的是黛玉自己,我想或許是這樣的,文人氣質的她,是那首詩的詩魂。

  林黛玉無疑是靈性與才情的結合體,在她的身上,寶玉看到的是詩人哲人的情懷,有道有佛,有悲天憫人,在他人看來,就是悲觀主義的了,可是那就是林黛玉,生命總是會毀滅的,正如落花,正如殘荷,可是文人,總是為詩而生,為詩而活,都說賈島“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詩要寫到極致,難免要苦吟,苦吟著費心著,林黛玉也就是那“煎首年年復月月”,為淚而生,淚盡而逝,也為詩而生,與詩同歸。

  林黛玉的戀情,是以詩人氣質為前提的,她的執著,在於她執著堅持自己的個性,有愛情還不夠,還得堅持有自己的個性,不能為了婚姻而改變,她不可能妥協,所以,林黛玉不會為了順應環境,而改變自己高潔的本性,討好於世人的事情,她做不出,所以,她是個叛逆,而這份叛逆,寶玉喜歡,因為他也是個叛逆者。

  我喜歡黛玉,是因為她的堅持本真不放棄。這份堅持,有多少人能有?為了生活,許多的本真離我們已漸漸遠去,為了眼前的苟且,詩和遠方,被扔到一邊去了。薛寶釵無疑是做得相當好的,她也曾有過理想,可是隨著現實的改變,她也跟著變了,這樣的人,當然值得敬佩,也許更難做到,但是世人都是如此,被毀滅的那個永遠得不到了,時間沉澱下來的悲劇,也就更有永恆的魅力了。(文/宛如清揚)


宛如清揚


如果說在賈寶玉眼中,薛寶釵儘管美貌,雪白的臂膀也吸引過他,博學多才也使他稱為"一字師",但是終究比不過林黛玉與他的思想契合,互相認為"是個知巳"。無論寶釵如何完美,當然比不過林黛玉。

但題主的問題顯然不是隻問賈寶玉對兩個人的看法,這就有點難度了,自《紅樓夢》問世以來,擁黛和擁釵兩派一直不停爭論,甚至老拳相向,那麼兩人到底孰高孰低呢。

一、家世、容貌、才學。

家世是外在條件,但在封建社會也是必定考慮的條件。黛玉家四世列候、父親探花出身,巡鹽御史,蘭臺寺大夫,如果活著,要比薛家高的多,但死了,又無爵位繼承,黛玉就是個平民,且為喪母長女,五不娶的第一位。薛家是逐漸破敗的商人,如講家世,黛玉略小勝。

容貌二人都很美麗,一似楊妃,一如西施。

才學,寶釵基礎厚重、博學,黛玉靈動,意境超人。不分上下。

但身體黛玉比不了寶釵。

二、為人處事。

管理能力。兩個人的丫環對主子都很忠心,所在院子也平靜無事,但寶釵參與過薛家和大觀園的管理,並且對獎金分配製度提出建議。並在大觀園建立了自己的人脈網,對大觀園特別是怡紅院中的丫環性情品德大都瞭解。這是黛玉遠不能及的。

三、真與假。

林黛玉喜怒笑罵由心、與別人鬥嘴,與寶玉嘔氣、吵架也是全無遮掩,就連讀西廂、牡丹亭也會帶出幌子來,叫人抓住把柄。

對她喜歡的人滿腔熱情,香菱學詩,寶琴、岫煙的來往,俱是真心,甚至對寶釵最後也是全心全意。

而寶釵在生活表現中你不知她是真還是假。除了偶爾對寶玉的真情流露這種極不淑女的作法和被稱為楊妃時的惱羞成怒外,薛姑娘對外永遠是淑女典範,說她喜歡湘雲,在抄查大觀園後一棄了之,說救香菱,在她要學詩時卻諷刺她得隴望蜀,問她喜歡什麼,卻說別人喜歡的。如果說她隨分從時,自雲守拙,她卻時時擺出一副衛道者和先生的架勢去教訓別人,對自己不守禮法的事永不提一字。說她在賈府做客,卻在人家後院羅織了那麼大一張關係網。為了金玉良緣真是煞費苦心。

不管薛寶釵如何優秀,在做人的"真情、真心、真我"上,她永遠不能超越林黛玉。


旁觀者嵐


1:寶釵僅僅只是皇商家的女兒,而黛玉祖上四世列侯,其父林如海更是前科探花,官至蘭臺寺大夫,欽點的巡鹽御史。母親賈敏是榮國府嫡出的千金小姐。兩人的身份高低是不言而喻的。

2:黛玉未曾入賈府時,在家裡是被當做男孩教養的。林如海更是專門聘來賈雨村作為黛玉的私塾先生。賈雨村那可是補過實缺的進士!儘管此人人品低劣,可書本上的學問那還是相當高的。用進士身份的老爺給自己的孩子尤其還是女兒做私塾先生,這樣的手筆就不是普通富貴人家可以想象的了。而寶釵呢,從她母親薛姨媽、姨母王夫人、表姐王熙鳳以及親哥哥薛蟠來看,無論是她的父族薛家還是母族王家都談不上書香門第。薛家是皇商,這個身份一直都沒有太大變化。王家用王熙鳳的話來說是:“那時我爺爺專管各國進貢朝賀的事,凡有外國人來,都是我們家養活。粵、閩、滇、浙所有的輪船貨物都是我們家的。”薛王兩家都可以說富則富矣,貴則未必。

3:薛寶釵和林黛玉住在大觀園裡,都是賈府的姑表親戚,難免人前人後被拿出來比較。黛玉的瀟湘館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條:梁間有燕子築巢,月洞窗外養著會吟詩的大鸚鵡,書架上磊著滿滿的書。可以想象,瀟湘館是一個多麼典雅又富於生機的居所。這應該是黛玉幼時在家受父母影響,以及在賈府被賈母潛移默化的結果,她自幼親密接觸的三位長輩應該都是懂生活、愛生活、有趣的人。而薛寶釵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她自己也一直是過著謹言慎行、壓抑無奈的生活。



sissi33


林黛玉與薛寶釵相貌不相上下!一個是風流剔透,一個是溫婉端莊。兩個都是風華絕代,才華橫溢的奇女子!黛玉感性,任性,寶釵理性,智性!!林黛玉多愁善感,寶釵沉穩大方!黛玉從敵視寶釵到姐妺情深,惺惺相惜!是因為寶釵的大愛,包容,善良深深感染了她!寶釵真正體恤下人,真正為家族的腐敗沒落操心!寶釵同情下人,也同情黛玉的不幸!

寶釵送黛玉燕窩的一段經典對話,更是增進了彼此的姐妺情!

至於有人說寶釵搶黛玉的寶玉,更是無稽之談。寶釵是真正餚望寶黛他們在一起!自己做個旁觀者,祝福者!無奈世事難料,加上黛玉的任性和多愁多病的身,在貴妃和王夫人的眼裡失分了!寶釵就這樣躺著也中槍,被選為寶玉夫人!雖然寶釵一百個的不願意,無奈家規與極等級壓人!而妥協了!

林黛玉的愛是極端的愛,愛的辛苦,被愛的人也辛苦!這樣的愛情在現實也註定長久不了!相反,寶釵的愛,外冷內熱,給別人自由,這樣的愛才是人們喜歡的!


雲廬煮酒


因為薛寶釵太完美了,完美得身上寫滿了“假”,讓人感到虛偽。

而林黛玉則有著很多小性子,受人議論的缺點,則代表著“真”,讓人覺得真實。

有這麼一段流傳很久的話,如何快速地讓初次見面的人和你無話不說,最好辦法不是談論共同點,興趣點等等,而是主動向對方分享一個自己的秘密或自己的缺點,而對方作為回報,肯定也會回你一個她的秘密或缺點。之後會怎樣?你們連這麼私密的話題都聊過了,那還有什麼不可說的,自然變得無話不說了。

而薛寶釵與林黛玉最大的區別,便在於薛寶釵自幼心氣高,總是覺得自己十分優秀,在他人面前滴水不漏,面面俱到,沒有絲毫差錯,努力地塑造著一個完美女人的人設。可是,我們都知道,只要是人,哪有完美無暇,沒有缺點,不會犯錯的。所有的完美,都只是個人的偽裝罷了,顯得虛偽至極。沒有缺點的人,極善於偽裝自己,欺騙他人,這樣的人,鐵定會讓身邊的人倍感壓力。人都喜歡輕鬆的環境,所以會自然地逃離身邊的壓力。

所以,薛寶釵便無可避免地被身邊人遠離,而林黛玉縱然使小性子,也回讓他人心生親近。人心都跑了,你說,薛寶釵還比得過林黛玉嗎?


庭院風鳴



寶釵和黛玉一直沒有可比性。 一個是神仙下凡,一個是凡夫俗子。 這也是寶玉不可能選擇寶釵原因,因為寶玉也是神瑛侍者下凡。

其實就是從現實生活中來看寶釵也比不過黛玉。

首先黛玉是林如海和賈敏的女兒。林如海出身顯貴,祖上也曾襲過列侯的,雖然到了林如海不能世襲了,但是人家會讀書,是探花,也就是科舉考試第三名。這個是非常厲害的。所以作者對林家的評價是“雖繫世祿之家,卻是書香之族。”

母親賈敏是賈府的千金大小姐,從小受到的待遇連王夫人都羨慕,該是一種什麼境界啊。

從賈母對元春培養來看,賈敏的素質也一定是非常高的。

所以出身在這樣一個家庭的林黛玉想不優秀都難。而反觀薛寶釵,雖然母親和父親都是出身於四大家族,但是一個是皇商薛家,一個是尚武不尚文的王家,和林家,賈家真沒法比。

其次,作者雖然對薛寶釵的讚譽很多,誇她漂亮,有才華,會做人。但是細細分析起來,就會發現,寶釵的漂亮,才華和會做人都是為了襯托黛玉。

寶釵很漂亮,珠圓玉潤的,但是在寶玉眼裡她太胖了,不如黛玉嫋娜飄逸。

寶釵很有才華,懂得多,寫詩也相當不錯。但是林黛玉更有才華,而且擅長女紅,這個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古代,是最優秀的表現。

所以你看雖然寶釵經常做女紅到三更半夜,但是她的技藝遠遠趕不上黛玉。

拿寫詩來說,雖然一開始似乎寶釵在詩社裡拿了冠軍,但是也是作者欲擒故縱的手法使然。後來黛玉的菊花詩勇奪前三名就是最好的例子。

最後說一句,林黛玉是神仙,如果不寫幾個出類拔萃的凡人來襯托,怎麼能看出她優秀來?

而寶釵的不幸就在於她只是個出類拔萃的凡人!


凡眼看紅樓


何來此事,只能說平分秋色。在寶玉和賈母等人的眼裡,寶釵始終不如黛玉;在元春娘娘和眾多丫鬟婆子眼中,黛玉卻敵不過寶釵。

先說黛玉,自幼和寶玉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風花雪月,吟詩作賦。寶玉不追求仕途經濟,不操心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問前程,不計後果。黛玉從不強求,和他心心相通,生活毫無壓力,無限愜意。賈母更是親姥姥,能不疼愛唯一的女兒留下的唯一的血脈嗎?至於鳳姐是木石前盟的支持者,她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一來可獲得老祖宗的歡心,二來自己可以更好地掌控這個大家,因為寶釵的能力對她威脅更大。

再說寶釵,她才華橫溢,知書達禮,敦厚嫻淑,模樣端莊。深得貴妃娘娘的厚愛和器重,被指定為親弟弟的正室。《紅樓夢》著墨較多的金陵十二釵中史湘雲和賈探春也是更欣賞寶釵一些,至於妙玉瞧得上的也只是薛林二位姑娘。王夫人和她有血緣關係,喜歡寶釵理所當然,不奇怪。至於丫鬟婆子,都是更願意和寶姑娘打交道。

男主寶玉人設是不求上進,必然對寶釵規勸非常不滿,甚至是痛恨。即使欣賞她的才貌,斷不能接受金玉良緣。

故我認為並非寶釵不敵黛玉,只是寶玉主角光環,給人錯覺而已。相反,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在世人的眼中,始終是寶釵強於黛玉。

一家之言,不喜勿噴!


荷衣飄飄若飛若揚


寶黛三生情緣,小說一開始,就定下來這樣的基調。寶釵雖然參合其中,以“金玉良緣”做底,其實,在寶黛釵在三人的關係裡,寶釵始終處於劣勢,而且,她在至少四件事上,無法和黛玉相提並論。

一、社會地位上

林家,是襲了四世列侯、鐘鳴鼎食的書香之族,也就是說林家世代都是文官,是國家治理的重臣,也是士林典範,標誌就是林黛玉之父的探花出身。這樣的家庭在封建社會是頂級的貴族,賈府以武起家,是比不上林家的。薛家雖說也是貴族,門第根基更加不能和林家相提並論了,一般的讀書人都有可能輕視薛家,清高的士大夫階層更容易看不起薛家。說白了,薛家是商賈之家,儘管做的是頂級的生意。可是封建社會,一個“爵位”,一個“詩禮”,薛家怎麼趕也是趕不上的。

二、氣質風範上

林黛玉是一個極具魅力的女性,外表上可以用“標緻”“風流”兩個詞來概括,古人的風流和我們今天的理解不一樣,大概可以類似於今天的性感和氣質兩個詞的合意。曹雪芹還將這個詞給了王熙鳳、秦可卿和秦鍾。紅樓美女多,在曹雪芹的筆下她們的區別還是非常大的,若論漂亮,尤二姐算是美到不可方物的,曹公給了她“標緻”,卻絕不會賦予她“風流”,就是說她不過擁有好看的皮囊而已。

林黛玉的氣質裡最重要的是濃濃的書卷氣,瀟湘館裡的大書架子和小書架子上磊著滿滿的書,黛玉本人更是手不釋卷的。紅樓人物喜歡獨自以詩詠懷的,林黛玉排第一。讀書作文是一個文人生命的組成部分,還有一個人早期也是如此,就是黛玉的老師賈雨村,賈雨村好壞暫且不論,學問極好是沒有異議的。

有學問這種氣質怎麼說呢?其實古今相同,即使今天我們仍然要說象牙塔、文化人,與之形成對照的就是市井和庸俗。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生命狀態,不同的精神世界。

三、人緣上

《紅樓夢》第五回,曹雪芹對寶釵黛玉進行了一番比較:

“忽然來了一個薛寶釵,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頭們,亦多喜與寶釵去玩。”

千萬別被作者這句話哄騙了,曹公將寶釵比國色天香的牡丹,將黛玉喻高潔的水芙蓉,說起牡丹,代表的就是富貴,國色天香之餘也還有那麼一點世俗氣,而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氣節的代表,說的是一個人的風骨和品質。對於古人士大夫來說,在人格上自然以荷為人生的座標。不是有一句話說:久不見荷,就會覺得牡丹美。欣賞荷,當然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審美,可這個高層次,顯然不是榮國府裡的僕婦和小丫鬟們可以欣賞和理解的。

論人緣,其實寶釵比黛玉差太多了,姐妹們,三春和黛玉均有互動,而且常有玩笑、打趣,和寶釵卻沒有一次親密性舉動的描寫;崇拜寶釵的湘雲最後也看清了寶姐姐,與黛玉重歸於好;薛家自家人香菱要學詩,在寶釵那裡碰了釘子轉而向黛玉拜師,與黛玉亦師亦友;薛寶琴與黛玉的關係如同親姐妹;妙玉如此清高,除了寶玉,她獨推崇黛玉;寶釵的親表姐王熙鳳一樣傾向黛玉而疏遠寶釵;就連活死人李紈也是常常和黛玉開玩笑的。

大觀園裡,除了怡紅院熱鬧,還有一個地方大家愛串門,這個地方就是瀟湘館。而隨和大方、入份從時的寶釵的蘅蕪苑,卻鮮有人踏足。這些細節常常被忽略,細讀卻很能說明問題。

四、真情上

不可否認,喜歡黛玉的讀者恐怕比喜歡寶釵的多些,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為黛玉的真。

黛玉對人是真心的、真誠的,黛玉的人性是坦蕩的,我們常說“真善美”,“真”排在第一位,一個人玩再多的技巧,就算是能口吐蓮花,人們還是會喜歡那個真誠哪怕有點笨拙的人,這是普世價值。曹公說黛玉喜散不喜聚,可是姐妹們在一起,起頭大鬧大笑的往往是黛玉,大家來看望她,黛玉從來不會有嫌棄之心、驅客之意,倒是薛寶釵,嫌棄湘雲和香菱話太多,公開表示自己被聒噪的受不了。

愛情方面,就不用多說了吧,寶釵費了太多的力氣,也俘獲不了寶玉的心,若不是黛玉淚盡而逝,金玉良緣能不能成功還真是一個未知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