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時期只有美國大規模裝備了半自動步槍?

風雲一點通


其實,蘇聯人也大規模的配備了半自動步槍,只不過後來半自動步槍停產了,還是退回去大規模生產老式手動步槍了。


毛瑟步槍的不完全分解圖。

莫辛納幹步槍的不完全分解圖。

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的分解圖,可以看看M1半自動的結構可是比手動步槍要複雜的多。

蘇軍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前,正在大規模的擴軍備戰更換裝備,作為士兵基本裝備的步槍也是在更新之列,當時蘇聯研製了svt38/40半自動步槍,但是蘇德戰爭爆發前後,由於部隊對於半自動步槍的反應不佳,加上生產半自動步槍比原來的莫辛納幹複雜,所以蘇聯停產了Svt38/40轉而繼續生產莫辛納幹,而SVT38/40一共生產了約150萬支,這個產量不少了。

不過,在二戰中打遍全場的半自動步槍的確是只有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對於美國來說,可以說是慢慢的爬入了戰爭,美國人的運氣好,有兩洋的屏障,有充分的時間準備戰爭,訓練軍隊,半自動步槍雖然火力強大,但是結構也遠遠比手動步槍複雜,如果沒有良好的訓練,如何保養半自動步槍就是一件十分頭疼的事情了,這件事蘇軍就是十分頭疼,蘇聯陸軍由於新兵太多,而且新兵收到的訓練很少,所以SVT40保養都是問題,所以SVT-40在陸軍的口碑很差。

但是同一支步槍換了人使口碑就不一樣了。蘇聯海軍步兵和德軍以及芬蘭軍隊都對SVT40讚譽有加,德國人借鑑了SVT的一些特點改進了自己的半自動步槍,推出了G-43這種還不錯的半自動步槍。

二戰是一場全面戰爭,能夠生產出來足夠數量的武器是第一位的,而且對於步槍來說,半自動步槍和手動步槍之間的火力差可以有很多的手段進行彌補,所以便於生產是第一位的。當時的幾個主要參戰國中,蘇聯不用說了坦克都是露天生產的,德國英國的工業產能不足,日本就更不用提了,而當時只有美國能夠有足夠的工業產能生產結構複雜的半自動步槍,至於彈藥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主要還是槍的生產比較複雜。

美國本身就是當時的第一製造強國,第二是蘇聯,但是蘇聯由於國土的大面積丟失,整個工業都在忙著搬家,實在沒有足夠的工業產能在生產半自動步槍了。而美國國土沒有收到任何值得一提的打擊,日本人的氣球只不過引起了幾把不值一提的森林火災,死亡的人數用一隻手就能數過來,這是德國極力想要消滅但是卻無可奈何的生產能力。


紅色手電筒


二戰期間,美軍大規模裝備半自動步槍,裝備率遠遠高出其它國家,這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結果。其中美國財大氣粗是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除了財大氣粗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三個因素是導致歐洲國家的半自動步槍換裝率,不如美國的原因。



第一、半自動步槍的學習成本太高,歐洲各國忙於大戰,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所有的士兵適應這一新生武器。

美國確實財大氣粗,但是歐洲大國也不是窮光蛋。雖然半自動步槍的製造成本要比老式的栓動步槍要高很多,但是半自動步槍畢竟只是輕武器而已。歐洲大國再窮,還不至於窮的連輕武器都裝備不起。

比如說,當時蘇聯和德國也裝備了大量的半自動步槍。尤其是蘇聯,蘇軍二戰前的構想和美軍一樣,步兵主以半自動步槍為主。可是無奈德軍下手實在太快了,蘇聯自己研製的SVT半自動步槍還沒來得及裝備部隊,蘇德戰爭就爆發了。

後來蘇軍在戰爭期間的表現太差,精銳損失慘重。為了維持戰線,蘇軍只能大量徵招一些沒有軍事技能的文盲、農民士兵入伍。這些人對半自動步槍的保養和使用的掌握速度很慢,學習所花費的時間太長。

為了儘快讓部隊有戰鬥力,於是蘇軍就把本該淘汰的莫辛納甘又從倉庫中淘出來,裝備給這些新兵使用。而SVT半自動步槍就只能打入冷宮了。

但是儘管如此,蘇軍在戰爭期間仍然裝備了大約100萬支半自動步槍。這個數字雖然不如美軍,但也是相當厲害了。當時的蘇軍部隊中,相對有點文化水平的單位,譬如上了岸的水兵和城市產業工人組成的民兵,都是大量持有半自動步槍的。



第二、美軍的輕機槍不行,如果不大規模裝備半自動步槍,近戰非常吃虧。

美軍大規模換裝半自動步槍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換不行。

一戰初期,重機槍被當做小型火炮使用,經常從一公里以外射擊,是步兵防守和進攻的火力核心。但是由於重機槍太重了,無法跟隨步兵在進攻的時候急速推進,而步槍又無法壓制對方的火力。於是輕便攜帶,火力又不差的輕機槍就出現了。

到了二戰期間,輕機槍(通用機槍)加步槍,是當時各國陸軍的標配。比如說:

蘇軍的標配是DP輕機槍+手動步槍

英軍的標配是布輪輕機槍+手動步槍

日軍的標配是大正十一式+手動步槍

德軍是MG34/MG42+手動步槍

美軍是勃朗寧BAR+半自動步槍

在各國的武器配置中,蘇軍、英軍、德軍裝備的輕機槍或通用機槍,都是當時非常經典的武器。相比之下,美軍的輕機槍是最糟糕的,在實戰當中被虐的很慘,所以美軍如果不換半自動步槍,步兵近戰很吃虧。

例如美軍參戰初期,海軍陸戰隊裝備還是春田式步槍,步兵要是沒有重機槍掩護,近戰簡直就沒法打,不過好在太平洋戰爭的前兩年,美軍只打日本人,壓力還不大。但是隻要跟當時的德軍一比較,輕武器的火力劣勢立馬就體現了。


為了彌補這種劣勢,美軍必須要大規模的裝備半自動步槍。到了二戰後期,美軍全部裝備了M1式半自動步槍和更靈巧的M1卡賓槍後,才算是扯平了勃朗寧輕機槍的劣勢。

同時期的歐洲,由於手動步槍加輕機槍的組合非常成功,後期還有衝鋒槍的加持,因此對換裝半自動步槍的動力也就明顯不如美國了。

這裡額外插一句,朝鮮戰爭初期,美軍用半自動武器跟志願軍的三八式步槍打,其實也沒有很明顯的火力優勢。這說明有輕、重機槍壓制的情況下,半自動步槍在戰場上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步槍真正起到重要作用,還是在越戰期間,美軍開始全員裝備自動步槍之後的事情。



第三、美軍參戰時間晚,本土也沒有受到戰爭威脅。因此美軍有充足的時間換裝,而其它各國都沒有這個優勢。

眾所周知,工業生產和後勤才是制式武器能不能換裝的決定性因素。如果二戰再晚幾年爆發的話,歐洲各國以一戰的經驗和研發速度,遲早都會換裝半自動步槍。比如說現在不就全部換裝了全自動步槍麼?有哪個大國會因為缺錢而裝備不起全自動步槍?

然而回到二戰那個檔口,由於二戰1939年就全面爆發了,當時歐洲各國都是趕鴨子上架,沒有換裝的時間。

但是,美國因為參戰晚,並且美軍也一直以海戰為主(太平洋戰場只有小型陸戰),後期參加歐戰時,參戰時間也非常得晚。所以美軍有充分的時間換裝M1。

比如說珍珠港事變後,美國陸軍擴招,但也只有一百多萬人。早期投入到太平洋戰場的精銳部隊,仍然裝備的是春田式,陸軍還好點,海軍陸戰隊基本上全是春田式。



到了1943年打北非、意大利時,前線的幾十萬美國陸軍才完全換裝完M1。而太平洋戰區的美軍完成M1的換裝,則要等到1944年。也就是說,美軍換裝也有一個過程,並美國本土遠離戰爭,它的換裝壓力不大。

但是,當時的歐洲國家,由於已經打了好幾年了,其中英國和德國打了四年,蘇聯和德國打了兩年。各國的資源都消耗殆盡,也就沒有足夠的產能和後勤換裝半自動步槍了。

所以,最後也就只有美軍全面換裝了半自動步槍,而蘇、德的主力步槍仍然是莫辛納甘和毛瑟98K。

至於英國,它比較特殊。英國人對新鮮事物一向比較保守,像半自動步槍這種還有待改進的武器,英國人一時間難以接受。英國人還是更習慣用自己祖傳的李恩菲爾德式。



總的來說,半自動步槍並不是什麼高精尖的武器,歐洲各國戰前在半自動的研發上,進度都差不多,並不比美國落後。但是由於歐洲的開戰時間早,歐洲各國早早的就投入了戰爭。像半自動步槍這種需要重新讓士兵熟悉,新開生產線,並且成品率也不高,小毛病一大堆的武器,是不適合歐洲戰場的實際需求的。

相比之下,美國因為參戰時間晚(陸軍大規模參戰的時間更晚),美軍有足夠的時間窩在家裡改進半自動步槍的小毛病,建立新的步槍生產線,並悠閒的訓練士兵熟悉半自動步槍。


Mer86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財大氣粗!沒有金剛鑽,也攬不了瓷器活!

首先來看看二戰時期各國步兵最小單位的武器配備,再來看看這個問題!

二戰時期美國步兵班,配備1挺勃朗寧輕機槍,1-2支湯姆遜衝鋒槍,其餘8支為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是二戰初期乃至後期最豪華的步兵制式標配;

德國的步兵班,在步槍上採用的是6-7支毛瑟98K步槍,1-2支衝鋒槍,但是德國的機槍比美國的實用性更高一點,前期MG34通用機槍,後期MG42通用機槍,可以當輕機槍,也可以轉換成重機槍,如果這樣的話,班級作戰單位的火力可能並不輸美國;

蘇聯的步兵班以1942年為界限,1942年蘇德戰爭爆發前和爆發初期,都是一挺輕機槍,1挺衝鋒槍,剩下都是莫辛納甘步槍,是最標準的步兵配置(可能還缺乏衝鋒槍)。這種情況到1942年有了改觀,蘇聯進行了制式武器大革新,大量製造衝鋒槍,以取代步槍,配合裝甲部隊,深入學習德國在二戰初期的策略。

從二戰三大陸戰強國的情況來看,蘇軍後期全員衝鋒槍,德軍班制機槍,美國的自動步槍分別都是各自的亮點。

由此可見,只有美國大規模裝備了半自動步槍!

半自動步槍雖然不是全自動的,但是在射速上還是完全領先手動步槍的,因此,在二戰時期,半自動步槍一度差點取代了手動步槍。

蘇聯和德國也並非沒有常識,蘇聯研發的SVT-38/40半自動步槍曾經也生產了上百萬支,德國研發的G43半自動步槍也生產的幾十萬支。

但是無論蘇聯,還是德國都沒有將其全員裝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蘇聯為何沒有全員列裝SVT-38/40半自動步槍

蘇聯從三十年代後期的時候就希望研製一款半自動步槍取代老式莫辛納甘手動步槍,1938年SVT-38半自動步槍定型,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後二戰爆發,10月份蘇聯開始批量生產SVT-38半自動步槍,在生產了15萬支左右,在隨後參加的芬蘭作戰中,表現並不好。

因此,在SVT-38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改進為SVT-40半自動步槍,在生產此款自動步槍後,蘇聯就開始減產莫辛納甘步槍,想要用SVT-40半自動步槍全面取代莫辛納甘步槍。

但是由於該槍結構較為複雜,生產速度較慢,雖然蘇聯高層很看好,但是有些士兵卻很反感,認為還不如老式的莫辛納甘步槍皮實,蘇聯最後只生產了上百萬支。

相比之下,因為波波沙衝鋒槍結構簡單,製造速度快,上手容易,蘇聯在二戰時期生產了六百萬支,成為二戰生產數量最多的衝鋒槍,屬於一步到位型的。

德國為什麼沒有全員列裝G43半自動步槍

經過槍械專家的測評,德國G43半自動步槍在性能上完全不輸給美國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在蘇聯和美國陸續列裝半自動步槍後,德軍的毛瑟98K在火力上顯然無法較量,因此,德國生產了G43半自動步槍,作為應對之策,然而,德國步槍向來重視機槍而不注重步槍,再加上當時德國的生產能力和原料都跟不上,因此G43半自動步槍的產量很低。

德國在二戰時的各種槍械,無論是步槍、機槍、衝鋒槍、手槍、突擊步槍都是二戰時期全世界範圍內比較領先的,名氣都很大,只有這款半自動步槍沒有成名,可以說是生不逢時了。

相較於半自動步槍,德國後來更傾向於全軍列裝StG44突擊步槍。

德國採取StG44突擊步槍,就是因為StG44採用了金屬衝壓工藝,生產成本低,易於大規模製造研發。

蘇德裝備不起,不代表美國裝備不起

從德國和蘇聯的情況來看,並不是說半自動步槍不好,雖然射速沒有衝鋒槍快,但是威力大,精準度高一點,是一款可以介於步槍和衝鋒槍之間的中間值武器。兩國早有研發意圖,卻都沒能全員列裝,跟兩國的陸軍作戰思維有一定的關係,也跟德國和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以及其他因素有關。

首先,半自動步槍結構複雜,因而導致生產成本高,生產速度慢,作業時故障率高,對於複雜環境的適應性差,總之,沒有結構簡單的步槍和衝鋒槍皮實,易於製造;

其次,相較於步槍,子彈消耗量驚人,對於缺乏機動性的步兵軍隊來說,後勤供應的負擔特別大,二戰後期,蘇德敢於大量裝備自動槍械,也是依賴於運輸體系的提升;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半自動步槍比手動步槍、衝鋒槍操作難度更大,沒有經過訓練的士兵根本駕馭不了這款武器,到二戰後期的時候,德國和蘇聯連小孩都要上戰場了,根本沒有時間給新兵訓練,因此,衝鋒槍無腦突突很適合新兵。

所有這些對於蘇德而言都是困難,對於財大氣粗的美國而言,那都不是事!

看美國關於二戰的影視劇,大概都會看到,美國士兵只要入伍,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新兵訓練,體質上,身體有缺陷的想當兵還費勁呢!比如美國隊長入伍後差點被整出軍隊。

正因為如此,二戰時期美國士兵的作戰素質應該是最高的,看《兄弟連》美軍偷襲德軍炮兵陣地的戰術運用,想要不佩服都不行。


史論縱橫


要麼玩不起,要麼玩不轉。

二戰時期,全世界都在使用栓動步槍的時候,美國人則是很有前瞻性的大面積裝備了加蘭德步槍,這把槍重點就在於半自動射擊。在那個年代,半自動射擊的加蘭德擁有強大的火力,以及強大的壓制能力。別的國家為什麼沒有大面積裝備半自動步槍?其實也挺複雜,制式步槍換裝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弄不好要牽扯到整個國家。

發展空間

美國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坐擁北美,北美沒有人能和美國抗衡,戰爭都是在亞洲歐洲打,而美國佬呢,靜靜的發財,等時機成熟了,美軍開始出動。美國從1921年就開始研製半自動步槍,研製過程其實比較漫長,一直到1940年,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加蘭德步槍。

十幾年的時間去研製一把槍,這點在所有國家都是做不到的,因為你沒等研製好呢,開戰了,開戰意味著什麼,部隊全面列裝制式步槍,並且,加緊生產現有的制式步槍。而美國不同,美國就有這時間去弄,而且,有財力物力。其他國家思想依舊是停留在使用單發手動的步槍時,戰爭已經開始了,沒時間允許你研製並換裝了,而且,戰爭一開始,財力物力都是吃緊的。

雖說美國大面積裝備加蘭德步槍,但美國也不是一開始就用加蘭德的,美軍初期依舊是使用春田步槍的,慢慢換裝的,最慘的是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簡直就是撿破爛的,加蘭德也是最後到他們手裡的。

用不起

半自動步槍射速快,射速快帶來的問題就是消耗大。消耗大,牽扯的就是生產力和運輸力了。論生產力,德國英國其實都不行,運輸呢,德國更不行,波蘭戰役時,德軍的運輸系統就差點崩了,而到了蘇聯,德軍的運輸系統徹底崩了。吃的都沒有,那就別提什麼子彈了,還是老老實實的用98K吧。

蘇聯曾經大面積裝備SVT40半自動步槍,而這把槍呢,太過於複雜,生產速度慢,不耐用,蘇聯雖說生產了100萬把,但也是不夠的,和美軍人手一把加蘭德,然後還有富餘比起來,蘇聯的100萬根本不夠看。

德軍在1944年的時候大面積裝備了G43半自動步槍,性能上不輸美國的加蘭德,然而,比較晚。這個時候的德國,生產力已經嚴重跟不上了,庫存大量的98K沒處用,新興的G43又跟不上進度,產量其實很低。

全軍換裝,說起來其實就四個字,然而背後牽扯的就是國力,前期德國沒能拿出來,是因為技術問題,後面技術夠了,國力不行了。這就是原因,想換裝,但換不起。美國呢,隔著大海看著你們打,自己錢攢夠了,國家機器能飛速運轉了,才開始換裝,換裝進度也是比較緩慢的,美國都是如此,那些打的水深火熱的傢伙們想全軍換裝,不可能。

其實很簡單

幾百萬部隊換裝

錢呢???


軍武文齋


老兵告訴你,一支軍隊所以火力強,是因為有強大的國力,完善的軍工製造業。還要有強勁的補給運輸能力。

一,打仗打的是彈藥,槍炮是其次。沒有彈藥的槍炮不如燒火棍、大刀片好使。槍彈、炮彈、手榴彈,必須有足夠的鋼鐵、銅鋅鉛鋁等金屬材料,還要有先進的工藝技術才能製造。這就是強大的國力和完善的軍工製造業。

二戰時,美國年產鋼已達3600萬噸,蘇聯、德國也都達1500萬噸以上,連小日本也年產鋼800多萬噸。這些列強都有完善的軍工製造業。只是小日本的鐵礦、有色金屬礦資源需進口。反觀二戰時的泱泱中國,年產鋼50萬噸不到,彈藥製造少得可憐。所以,美蘇德日等強國軍隊,每個步兵班可配機槍、衝鋒槍、半自動步槍,連隊可配小口徑迫擊炮、 火箭筒、擲彈筒。火力強是因為彈藥足。而當時國民黨軍主力部隊是靠美蘇援助裝備及彈藥,雜牌軍的槍彈就是萬國造了。一個連隊槍支五六樣是沒有彈藥保證的。所以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初期也是如此,連隊武器雜牌,每人能配五發彈不錯了,身背的彈藥袋大部分是插的小樹棍裝樣子,再挎上實用的大刀片。打仗必須算好人要多於對方,彈藥打完第一撥,就得揮大刀、上刺刀了。然後靠繳獲敵資才能準備打下一仗。

二,要有強勁的補給運輸能力。火力強的軍隊,彈藥消耗也大。一個連5挺機槍、10多支衝鋒槍、百支半自動步槍,加上迫擊炮、火箭筒、手榴彈等,我天,那得自帶多少彈藥?那不是打遊戲玩,彈藥無限,充幣可以滿血的!二戰時的美英蘇德日軍隊,都是機械化協同步兵運輸彈藥/火炮。八路軍、新四軍本來就沒有像樣的武器和足夠的彈藥,配幾匹騾馬也是實用的裝備。

我在70年代的野戰王牌軍服役,全連150人(加強連),裝備全自動、半自動,還有重武器排。彈藥/迫擊炮得用騾馬馱的。你可能笑了,解放軍王牌軍還有騾馬?是的,70年代。山區野戰,只有騾馬好使,彈藥和小口徑野炮能迅速到達高地山林指定位置,彈藥足夠作戰。

我還真看不好現代設計的機器狗之類,它背彈藥/裝備能上山涯?就算晴天可以,雨天泥水天能背上山去?我們連的騾馬就能上去,野戰訓練時大雨滂沱也上去了,人都累喘趴了。現代戰爭如何變化,要取得決定性勝利,還是要有地面步兵的攻佔。伊拉克、敘利亞戰場就是證明。你轟炸多少,沒步兵掃蕩殘敵是決勝不了的。步兵作戰不都是平地,而更多是在高地、山林,你得帶足彈藥。機槍500發子彈是一個作戰基數,你背它跑5公里試試,早趴下了!彈藥車可以幫你,但登山時就得自己扛彈藥了。我就想那些設計機器狗的專業人士,你能讓機器狗背200公斤彈藥和步兵一起登上高山陣地嗎?而且不許沒電、不許雨天短路趴下,這才能打仗滴!

要說的話就長了。不說了。





東之水32552593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很多的國家都被牽連其中。那麼想要贏得戰爭,不僅僅只是靠人力,最重要的還是武器。而在當時,步兵們大多使用的是栓動步槍,就是那種每射擊一枚子彈就要重複拉栓上膛動作的步槍,這種步槍無疑是比較麻煩的。那麼這個時候半自動步槍就被研發出來。但是在二戰的時候,只有美國做到了全面裝換半自動步槍,為什麼?兩個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財大氣粗!沒有金剛鑽,也攬不了瓷器活!


二戰時期美國步兵班,配備1挺勃朗寧輕機槍,1-2支湯姆遜衝鋒槍,其餘8支為加蘭德半自動步槍,是二戰初期乃至後期最豪華的步兵制式標配;

  德國的步兵班,在步槍上採用的是6-7支毛瑟98K步槍,1-2支衝鋒槍,但是德國的機槍比美國的實用性更高一點,前期MG34通用機槍,後期MG42通用機槍,可以當輕機槍,也可以轉換成重機槍,如果這樣的話,班級作戰單位的火力可能並不輸美國;

  蘇聯的步兵班以1942年為界限,1942年蘇德戰爭爆發前和爆發初期,都是一挺輕機槍,1挺衝鋒槍,剩下都是莫辛納甘步槍,是最標準的步兵配置(可能還缺乏衝鋒槍)。這種情況到1942年有了改觀,蘇聯進行了制式武器大革新,大量製造衝鋒槍,以取代步槍,配合裝甲部隊,深入學習德國在二戰初期的策略。

  從二戰三大陸戰強國的情況來看,蘇軍後期全員衝鋒槍,德軍班制機槍,美國的自動步槍分別都是各自的亮點。

  由此可見,只有美國大規模裝備了半自動步槍!

  半自動步槍雖然不是全自動的,但是在射速上還是完全領先手動步槍的,因此,在二戰時期,半自動步槍一度差點取代了手動步槍。

  蘇聯和德國也並非沒有常識,蘇聯研發的SVT-38/40半自動步槍曾經也生產了上百萬支,德國研發的G43半自動步槍也生產的幾十萬支。

  但是無論蘇聯,還是德國都沒有將其全員裝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蘇聯為何沒有全員列裝SVT-38/40半自動步槍

  蘇聯從三十年代後期的時候就希望研製一款半自動步槍取代老式莫辛納甘手動步槍,1938年SVT-38半自動步槍定型,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後二戰爆發,10月份蘇聯開始批量生產SVT-38半自動步槍,在生產了15萬支左右,在隨後參加的芬蘭作戰中,表現並不好。

  因此,在SVT-38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改進為SVT-40半自動步槍,在生產此款自動步槍後,蘇聯就開始減產莫辛納甘步槍,想要用SVT-40半自動步槍全面取代莫辛納甘步槍。

  但是由於該槍結構較為複雜,生產速度較慢,雖然蘇聯高層很看好,但是有些士兵卻很反感,認為還不如老式的莫辛納甘步槍皮實,蘇聯最後只生產了上百萬支。

  相比之下,因為波波沙衝鋒槍結構簡單,製造速度快,上手容易,蘇聯在二戰時期生產了六百萬支,成為二戰生產數量最多的衝鋒槍,屬於一步到位型的。

  德國為什麼沒有全員列裝G43半自動步槍

  經過槍械專家的測評,德國G43半自動步槍在性能上完全不輸給美國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在蘇聯和美國陸續列裝半自動步槍後,德軍的毛瑟98K在火力上顯然無法較量,因此,德國生產了G43半自動步槍,作為應對之策,然而,德國步槍向來重視機槍而不注重步槍,再加上當時德國的生產能力和原料都跟不上,因此G43半自動步槍的產量很低。

  德國在二戰時的各種槍械,無論是步槍、機槍、衝鋒槍、手槍、突擊步槍都是二戰時期全世界範圍內比較領先的,名氣都很大,只有這款半自動步槍沒有成名,可以說是生不逢時了。

  相較於半自動步槍,德國後來更傾向於全軍列裝StG44突擊步槍。

  德國採取StG44突擊步槍,就是因為StG44採用了金屬衝壓工藝,生產成本低,易於大規模製造研發。

  蘇德裝備不起,不代表美國裝備不起

  從德國和蘇聯的情況來看,並不是說半自動步槍不好,雖然射速沒有衝鋒槍快,但是威力大,精準度高一點,是一款可以介於步槍和衝鋒槍之間的中間值武器。兩國早有研發意圖,卻都沒能全員列裝,跟兩國的陸軍作戰思維有一定的關係,也跟德國和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以及其他因素有關。

  首先,半自動步槍結構複雜,因而導致生產成本高,生產速度慢,作業時故障率高,對於複雜環境的適應性差,總之,沒有結構簡單的步槍和衝鋒槍皮實,易於製造;

  其次,相較於步槍,子彈消耗量驚人,對於缺乏機動性的步兵軍隊來說,後勤供應的負擔特別大,二戰後期,蘇德敢於大量裝備自動槍械,也是依賴於運輸體系的提升;

  最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半自動步槍比手動步槍、衝鋒槍操作難度更大,沒有經過訓練的士兵根本駕馭不了這款武器,到二戰後期的時候,德國和蘇聯連小孩都要上戰場了,根本沒有時間給新兵訓練,因此,衝鋒槍無腦突突很適合新兵。

  所有這些對於蘇德而言都是困難,對於財大氣粗的美國而言,那都不是事!

  看美國關於二戰的影視劇,大概都會看到,美國士兵只要入伍,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新兵訓練,體質上,身體有缺陷的想當兵還費勁呢!比如美國隊長入伍後差點被整出軍隊。

  正因為如此,二戰時期美國士兵的作戰素質應該是最高的,看《兄弟連》美軍偷襲德軍炮兵陣地的戰術運用,想要不佩服都不行。


鐵桿軍迷


很多人說是美國的強勁工業生產能力造就了二戰美軍統一制式化的半自動步槍裝備體系,這其實是很不正確的說法,小日本不裝備衝鋒槍也不是因為打不起子彈,德國元首希特勒不同意生產半自動突擊步槍也不是因為大規模貯藏的毛瑟子彈,而是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夠。美國陸軍在參戰前僅有10萬人,這樣的裝備規模根本養活不了多少軍工企業;在德國彈藥生產是女工和奴隸勞工都可以從事的生產活動,這樣的低端軍工產業想要重建多少都不是問題。

美國之所以率先裝備半自動步槍是因為其自動武器發展出現重大失誤,戰爭迫近的情況下前線步兵班火力輸出密度嚴重不足,這個時候再像德國、英國那樣大批量研發生產衝鋒槍很難在短時間內滿足軍方需求。湯姆孫衝鋒槍(機關槍)的生產成本太貴不可能人手一支,這時候原本在30年代就已經設計定型的M1加蘭德步槍被順手拈來,因為它不需要浪費時間重新設計只要工廠開足馬力生產就可以了。

德國吞併的捷克有世界第二大兵工廠“斯柯達”,這裡早在20年代就誕生了“zh-29”半自動步槍,德國人本可以節省設計時間立刻大批量生產,但是受到大日耳曼主義思想限制得過高層,連照搬T-34坦克設計的5號坦克方案都不能接受,自然也就沒考慮過這款下等人設計的步槍。其實加蘭德步槍也不是完全體它的改進型號M14直到越戰才大規模裝備也就是說美軍人手一把的M1也只是應急貨,因為前線士兵沒有足夠的衝鋒槍可用。

但是德國的MP40、英國司登、蘇聯的PPS-43和波波沙等數量充足,他們前線上的步兵並不缺乏密集的火力輸出因此就沒有設計生產半自動步槍的動力,即便是英德蘇意識到半自動步槍的重要性又因為戰爭緊張進行中工廠來不及組建新的生產線而遲遲不能向前線交付,德國的M-43半自動步槍不過40萬支的產量、蘇聯沒有受到戰略轟炸因此SVT-40半自動步槍產量稍高。日本在戰後軍工企業滿目瘡痍的情況下還能保證彈藥生產,甚至嘗試仿製M1加蘭德步槍,一言以蔽之不是產能趕不上而是來不及。


兵器世界


二戰時期其實美國、蘇聯、德國都有了半自動步槍,只是美國的裝備量要大於蘇聯和德國……。

一,託卡列夫SVT-40型半自動步槍





託卡列夫SVT-40型半自動步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軍步兵的主要裝備,彈藥使用“莫辛納幹‘’式1908型凸緣步槍彈,該槍曾作為狙擊步槍在二戰戰場上使用過。 但託卡列夫SVT-40型在二戰中被公認結構過於複雜、不便於維護且故障率高。也有少數蘇軍部隊對SVT-40型評價較高,認為SVT-40型的性能要比莫辛-納甘步槍好得多。 SVT-40型是一種合格的半自動步槍,但由於設計相對複雜,而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蘇軍沒有辦法做好維護,從而導致故障率高,加之二戰突然爆發,其生產量跟不上消耗量,所以沒有大量列裝蘇軍。

二、德國的G-43型半自動步槍



G-43型半自動步槍採用的導氣系統是長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該系統久經實戰檢驗,閉鎖系統的可靠性也很高,可拆卸的10發彈匣也可用5發彈夾填裝。可以說G-43型步槍在設計上並不亞於美國的M-1型半自動步槍。 德國製造的7.92毫米的G-43型半自動步槍應該是二戰中最精密的半自動步槍,總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型和53433支帶瞄準鏡的G43型步槍在德軍中服役。

三、美國M-1型加蘭德半自動步槍



此款槍型從1936年1月9日正式生產,至1957年停產,累計生產近1000萬支,當之無愧的成為二戰最優秀的半自動步槍。美軍除了最初在太平洋島嶼上的一些戰役中仍使用M-1903型春田步槍之外,之後基本全部美軍都換裝了M-1型加蘭德半自動步槍,這也成為唯一一種全面裝備部隊的半自動槍械,完全代表了美國在20世紀步兵輕武器技術的最高水平。 M-1型半自動步槍的可靠性和射擊精度的穩定性都比較高,而且易於分解和保養。根據它在歐洲和亞太戰場上的出色表現:它被公認為是二戰中最優秀的半自動步槍。 再加上M-1型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在盟軍部隊中廣泛大量的裝備,從而使其在當時的半自動步槍家族中名列榜首。


東驤神駿


半自動步槍,是可以自動裝填子彈上膛的步槍,不用打一槍就拉一下槍栓,所以射擊效率很高,那麼,這麼好的槍支,為何沒有在二戰時期大規模使用呢?



第一,經濟問題。

二戰時期,各國打仗經費都很緊張,直到一直沒有加入戰爭,並且國力雄厚的美國加入戰爭後,才給盟國打了一針強心劑,蘇聯,英國,中國等主要盟國,向美國借了大量的貸款才得以繼續戰爭,而半自動步槍的研發,設計和生產比單發栓動步槍萬惡複雜的多,特別是在造價方面,十分昂貴,只有家底厚的美國才有能力大量生產。



第二,美軍火力偏弱。

美軍只能用又長又笨的勃朗寧BAR自動步槍,來充當班用機槍,但其彈匣的容彈量小,明顯火力偏弱,即用半自動步槍彌補輕機槍火力偏弱的短板,在單位時間內發射大量彈丸,壓倒對方的火力,是保護士兵,戰勝對手的最主要手段。


風雲一點通


自人類發明用火藥推動彈丸離膛,飛向射擊目標的步槍以來,提高步槍的發射速度,從而在戰場上取得主動權,便成了一些國家孜孜追求的目標,美國包括德國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國家。

從軍械發展角度而言,裝備半自動包括自動步槍,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只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半自動包括自動步槍裝備部隊的進程。

但半自動步槍包括自動步槍的研發、設計和加工製造,都要比單發栓動步槍複雜許多,造價也極為昂貴,要遠超栓動步槍。

美軍之所以用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裝備部隊,成為步兵的制式槍械,作為軍迷個人認為有三大原因。(美製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

一是追求戰場上絕對的火力優勢,在單位時間內發射大量彈丸,壓倒對方的火力,是保護士兵,戰勝對手的最主要手段。

二是美國力強盛,有豐厚的財力,才能源源不斷地製造,二戰時期,僅美軍就裝備了400萬支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

三是二戰期間,美軍一直沒有一挺可靠的機槍,只能用又長又笨的勃朗寧BAR自動步槍,來充當班用機槍,但其20發彈匣的容彈量,明顯火力偏弱,是美軍步兵班大量裝備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的一個主要原因,即用此槍彌補輕機槍火力偏弱的短板。

二戰時期,德軍也裝備有G41/43半自動步槍,但數量非常有限,20萬把左右,主要是技戰術性能差,常出現卡殼現象,所以並沒有大規模裝備德軍。

(蘇制SVT-40半自動步槍)

不是德國沒有財力製造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都是德國率先發明並裝備東線作戰部隊,而是與德軍步兵的戰術運用有關。

德軍步兵班是以MG42通用機槍為核心,配2支MP40衝鋒槍,其餘步兵都是毛瑟98K步槍,二戰末期,才配發了1-2支MP44突擊(自動)步槍。

日軍由於國家實力弱,各類資源緊缺,就沒有裝備半自動步槍,以38式和79式栓動步槍為步兵主要槍械,有武士道精神的步兵,上了軍刺端著大槍口喊萬歲衝鋒,對付東方弱國時,此招屢屢成功。

但在太平洋殘酷的奪島戰中,日軍步兵卻吃死了美軍步兵槍械火力兇猛的大虧,想到了要裝備衝鋒槍,以彌補步兵火力不足,所以在戰爭末期,日軍才裝備了1萬餘支百式衝鋒槍,但戰爭馬上就結束了,此槍作用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德制G43半自動步槍)

蘇軍大都是農民出身,文化素質都不高,操控簡單的莫辛納甘栓動步槍,就成了最好的選擇,此槍動作非常可靠,射擊精度極高,射程高達900米。

SVT-38/40半自動步槍,結構過太複雜,由於發射藥具有腐蝕性,開槍後擦拭很困難,導致半自動步槍的可靠性很低,這是蘇軍裝備半自動步槍數量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反而是衝鋒槍,蘇聯人稱此槍為自動槍,得以大量裝備,是二戰時期裝備衝鋒槍最多的國家,甚至整班、整排、整連、整營地列裝,並在斯大林格勒巷戰中大放異彩,71發彈鼓的波波莎,其火力徹底碾壓德軍引以為豪的32發直彈匣的MP40衝鋒槍。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