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村的農田會被擱荒?

用戶2402886633320


農村農田撂荒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地處山區的邊遠農村,山高坡陡土地貧瘠,地塊狹小不易耕種,機械化耕作又施展不開,人工耕種吧成本相對較高,無效益。

二是大部分的青年農民都沒有種田意識,有的從學校一畢業甚至連家也不回就直接進了城務工,農民出現了後繼乏人的現象。

三是在山區農村堅守的,基本上都是60歲左右的農民,他們上有老下有小,即使種田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普遍的情況是能種多少是多少,能收多少是多少,種不了的也只能撂荒了。

四是由於山區農村土地分散零碎,自然條件惡劣,耕作困難,很多老農又年齡過大,種田已力不從心,即使想流轉也找不到下家,拋荒也就在所難免了。

五是由於糧價過低,生產資料過高,成本過大,生產週期又長,且是靠天吃飯,一些從農民手中得到流轉土地的企業與業主,懵懵懂懂地幹了二年不掙錢,便逃之夭夭。個別農村甚至還出現過農民自家的土地讓別人白種也無人無津的現象。

以上僅屬個人管見,還望大家作進一步探討。


三晉風光美


這個問題我有親身經歷,我們這裡是平原,但是村裡還是老年人和留守兒童居多,年輕的勞動力都去城裡打工了,這裡目前能種的農作物有大麥,小麥,黃豆,花生,玉米,菜籽,小米等,按照目前的糧食價錢,大麥和小麥一畝地順利的話除去開支可以收200元,花生和黃豆可以收700~800元,其他作物收入也只有幾百塊錢一畝地,根本不能養家餬口,而作為老年人居多的群體,他們能力有限種不了其他費時費工的經濟作物,而且還要照顧孩子,所以冬季基本上是荒廢不種的。另一方面很多年輕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小孩都接到城裡了,家裡沒有可種地的人,所以現在農村一般種植黃豆花生等效益還不錯的作物後冬季就荒廢了。





雲姑娘蔬菜


這個問題其實很直觀

第一,農村基本沒有年輕人家在家務農。都是老人,年齡大的,也種不了地,年齡中等的,也就種點點,還是種離家裡近的田地。

第二,如今農村田地好多被徵收了,用來種植別的經濟農做物。

第三,一些田地比較難種,特別供水這方面。

我爸那邊已經沒有多少種地了。這三點都可以說大事我爸那邊的情況。


江西小小燕子


看到你提出的這個問題後,我想了很多。確實有些農村的農田被擱荒,但那只是個別地方存在的現象,並不代表所有的農村都存在這樣的情況。

我的家鄉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中陽鄉,共25個自然村,有邊坡地區有平川,村與村的情況就不一樣。

我所在的村屬於平川,位於滹沱河的東岸,自然條件比較好,農業基礎設施也不錯,土地大多是水耕地,土壤壯況也比較肥沃。全村820人,耕種著的土地共有5800多畝。第二輪承包時集體分配給村民的土地只有3400多畝。

隨著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隨著水利設施的不斷修建,部分村民覺得分配的土地有點少,基礎設施改變後對種植農作物創造了有利條件,於是對原先的荒灘進行了墾荒,全村又增加出了2400多畝未確權的土地。這些土地經過逐年的施肥、除草、種植,目前都已和過去分配的基本農田差不多了,產量也相當高。

只是由於是私自開的荒,當然造成有和沒有,多與少的不平衡。於是有很多沒荒地的村民,就一直提出,要求平分這些私自開墾的荒地,以達到人人有份。所以說,在我們村,就從來沒有發生土地擱荒的現象,倒是經常發生因爭地邊地埂的矛盾。由於是荒地,沒經過集體丈量確定,界線難以確認,村幹部解決起來很困難。

我村東面十華里之外的現峪村、石盆村、上、下神頭等好多個村,屬於那半丘陵地帶,土地偏遠分散,自然條件差,種植農作物全憑靠天吃飯,雨水多少直接會影響到糧食產量。這幾年,很多年輕人不想呆在山莊窩鋪,都想享受一下城市生活,於此就想方設法在城市買樓居住,在城市打工賺錢,還有些農民隨子女看了孩子。這樣就造成村子裡大多是老人留守,而這些老人逐步年邁,地遠土壤不肥,又靠天吃飯,種地的收入不甚樂觀,這就造成原有的農田,有的栽了樹佔有,有的乾脆擱荒不種。

這種現象一時半會很難改變,有人說適當提高糧價就解決了土地擱荒的問題,我認為那解決的是表面現象。在這些半丘陵的農村,農業收入低的問題關鍵是自然條件的不好,糧食產出低勞動力缺失造成的原因。

土地是農民生活依賴的根本,農民熱愛自已耕耘了多年的土地。土地的擱荒,是農村農民不得已而為。我講的可能與你的觀點不同,歡迎各位評論指正。


李增喜3


有些農村的農田被擱荒根本原因是利益!現如今農資價格上漲,糧食價格偏低,農村種糧收益甚微,有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基本選擇走出去打工掙錢,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人小孩無法承擔繁重的農業生產勞動!只能眼看著土地荒蕪,實屬無奈之舉。

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問題是重中之重!14億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土地擱荒必須引起足夠重視!



泰安方圓


為什麼農村有的地方農田會擱荒呢?本人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農村年輕人常年在外地打工,逢節過節,村裡紅白事才回家探親訪友,幫父母親戚乾點臨活,種點疏菜水果等,有的許多年未曾歸家,別說種田了,甚至全家遷戶外地。

二,農村能打工的老人也在村裡或附近打零工,而有的老人需要帶孫輩上學讀書,根本無時間種士地了,剩下的老幼心有力而力不足,望田興嘆!就算能種,肥料,種子,人工,機械費用高昂,稻穀價格在1.5元一斤,計算下來,無利可取。有的兒女經濟富裕,不讓老人種莊稼,所以有田無人種而荒蕪。

還有土地整理,連片種植的業主,因國家補貼的減少,糧價低廉,無利可取而退租,筆者所在的村就是例證,水田流轉了六七年,業主換兩三個,面積年年委縮,租金年年減少,甚至退租打官司,到如今也欠租金!

綜上所述,這就是農村的真實寫照,田擱荒,長漫漫如草原!可悲可嘆!呼籲政府重視三農,重視基本農田的保護與耕種,這關乎每個人的生活保障!




嘉陵飛龍


為什麼有些農村的農田會被擱荒,小編總結有以下幾點:

1. 農業效益低造成擱荒,農產品經常受結構性、暫時性和低水平過剩的影響,市場風險大,價格相對偏低,特別是水稻等糧食價格近幾年持續下跌,並且農業生產成本逐年增加,導致種田效益進一步降低。

2. 勞動力轉移造成擱荒,隨著農村改革深入和經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大量農業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力比較缺乏,且各方面素質偏低,造成許多耕地無人種或有人無力耕種。 

3.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造成擱荒,當前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難以抵禦旱、澇、風、病蟲等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增加了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程度,提高了生產成本,影響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4. 土地流轉困難造成擱荒,造成土地流轉困難的原因,既有土地權證不清等歷史遺留問題,也有土地流轉機制不夠健全,缺乏靈活性和可操作性等因素。

5. 土地徵而不用造成擱荒,近年來非農經濟發展迅速,大批耕地被徵用於工業區、房地產等建設開發項目,有些耕地徵而不用任其荒蕪,造成土地資源浪費。


鄉城日記


農村土地擱荒的原因,以我老家為例。

一,首先我認為地理位置是一個原因,偏遠農村與城郊,鎮郊對比,越偏遠越荒蕪。

二,然後是一個客觀事實。大環境下,種地不如打工,就是農業生產成本太高,收入卻很低。按傳統種植方法和技術,種地不但不掙錢,反而是賠錢的。因此,大凡有工打都不會種地。上小學時,我們村有近2000人;現在我們一個村在家的一共不到80人,基本上是老病殘,連孩子都沒有。

三,三農政策和國家福利。現在農民福利比較好,兩不愁三保障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現在在農村的人,基本都在享受政策。比如窮的有低保,孤寡有五保,諸如建卡貧困戶,各種補貼救助救濟真的數不勝數。什麼都不幹,吃穿不愁誰還種地。

四,最後一個不容否定的事實。可能不只是我老家,也許是大多數地方都存在。那就是會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老一輩漸漸失去勞動能力。我是七零後,我的同齡人會種地的佔比很小很小,願種的基本沒有。

綜上所述,就可以理解偏遠農村越來越多的荒蕪土地了。


重慶張天木


農村以農為主,農業水利工程很重要,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南方雨水多,水利不過關,農改後也起不了作用,低窪地下場大雨成汪洋,排水不暢通造成內澇,農作物被淹、壞死,影響正常生長週期,影響產量和收益。低窪地只是放棄,成了牛羊的天地。

適合耕種的土地又少,我村每人只有幾分地,農作物上市行情不穩定,運氣好了掙錢,運氣不好賠錢,今年,紅薯六毛多,往年,一塊多元。我村農民大多外出打工解決溫飽生活。





林振溜


  • 農村最近幾年很現實的一個問題,就是糧食價格太低,除去化肥,種子,農藥,基本上種的少的話,不賺什麼錢,還要把人工搭進去,現在農村種地的也就是那些歲數大的,出門打工幹不了,在家種幾畝地,像我們村子裡的,家裡沒有老人的,小孩又大了,會打工了,就一家都出去打工掙錢,就按少的算,每個人平均每月掙三千塊錢,一家四口一年也能掙十來萬塊錢,比在家種地強的多,所以他們的土地三百,二百一畝的承包給別人種,有的不願包的乾脆荒廢到那裡,也沒人種,現在農民思想也有所轉變了,他們一般種玉米,小麥的少了,我們村子大部份都開始種植經濟作物了,大面積種植梨樹,聽說那種香梨價格特別高,有的都出口了,也有種秋葵的,這種我們這裡今年第一次種,不知銷量怎麼樣呢,以前我們村秋季都是玉米,現在很少了,大部份是花生,紅薯,芝麻,還有高梁。反正種上一點吃著方便,比把地荒在那裡強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