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常態化,掌握“拔牙”技術將是每個養豬人的必修課

拔牙技術,原指醫學上為防止健康牙齒被感染而採取的拔除周圍損壞牙齒的一種常規手段,效果非常明顯。在原理相同的情況下,拔牙技術被養豬人成功運用到了防非復產中,並且為豬場防控非瘟提供很大的幫助。

非瘟常態化,掌握“拔牙”技術將是每個養豬人的必修課


後非瘟時代,為什麼說拔牙技術對豬場來說會越來越重要?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1、符合當前的養豬國情

後非瘟時代,加速產能恢復將是整個養豬業的首要工作。一方面,需要減少豬場能繁母豬的損失,針對發病豬場的政策也由之前的“撲殺”(以發病豬場為單位的拔牙)變為“點殺”(以發病豬隻為單位的拔牙);另一方面,產能恢復的前提是有母豬,而大量豬場復產經驗表明:通過倖存豬(拔牙後)復產比清空(撲殺後)復產會更快、成本和風險更小,所以說拔牙技術是符合當前的養豬國情的。


2、遵循傳染病的防控原則

防控傳染病有三大基本原則,即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動物。豬場通過拔牙措施可以將傳染源(有臨床症狀表現的豬隻)剔除掉,並且還可以有效切斷相鄰豬隻間的傳播途徑(糞便、尿液和唾液接觸感染)。從傳染病防控角度來看拔牙技術是可行的,並且已經被養豬人成功運用到豬場疾病防控上(如非瘟、病毒性腹瀉等)。


3、拔牙對非瘟防控意義重大

在2019年李曼大會上,新希望六和首席科學家閆之春提出一個重大的實驗結果:即在4℃條件下,非瘟病毒在糞便、尿液和唾液中的存活時間不超過3天;同時,非瘟病毒的傳播速度有限:同欄R­0=2.8頭,跨欄R­0=1.4頭。因此,非瘟病毒通過“豬-豬”的接觸性感染範圍不會太大,更多的是由於人員操作不當導致“豬-人-豬”的交叉汙染。因此,豬場在疫情早期(豬隻出現早期臨床症狀)採取嚴格的拔牙措施能有效防止疫情擴散。


4、拔牙技術已經成常態化

非瘟背景下,豬場通常會存在三種情況:

一是豬場反覆拔牙卻不成功,可能是拔牙措施存在漏洞;

二是豬場穩定而倖存豬不斷排毒(德國因塞爾裡姆斯弗里德里希-洛弗勒研究所實驗表明,在感染第99天后,倖存豬才能不再散毒),存在疫情復發的風險;

三是豬場在六大窗口期(如查情、配種、分娩、斷奶、轉群和免疫)容易爆發疫情。

可以說非瘟疫情波動將會常態化,而掌握一種高效的拔牙技術將會成為每個養豬人的必修課。

小結

對豬場而言,防非復產將會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而拔牙技術已然成為其中關鍵環節之一。豬場切不可因為一時的拔牙失敗就全盤否定其價值,這是不客觀的。

相反,一定要以P氏生物安全體系為核心,同時遵循 “早、準、狠、靜、提”的五字原則,提煉出屬於自己豬場的拔牙技術。唯有如此,豬場的安全生產才會更有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