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啤酒,又是一種智商稅?

林哥不賣啤酒。

今天簡單聊兩句,“輕奢”範兒的精釀啤酒是不是又一種智商稅。



精釀啤酒,又是一種智商稅?

味道好不好,先不管。價格檔次要先提上去,這是很多消費者對國內精釀啤酒的第一印象

作為更關注釀酒本身的純粹愛好者,不想討論諸如商業模式,目標消費者之類的問題。換句話說,本文不回答,類似茅臺為啥貴過洋河之類的問題。而是簡單聊聊,精釀啤酒釀製成本的特殊之處。

1. 某些精釀啤酒“的確有料”

根據一項來自北美市場的統計數據:精釀啤酒商約佔釀製啤酒總量的10%。但是精釀啤酒商購買了美國種植的全部啤酒花的25%。這意味著,和全球化的主流啤酒大廠相比,釀製同樣量的啤酒,精釀啤酒商投加啤酒花的用量是兩倍半。考慮到大酒廠採購時的議價優勢,消費者到手時的每杯精釀啤酒,啤酒花的成本至少要高出兩倍半。


精釀啤酒,又是一種智商稅?

在啤酒花這一項上,很多精釀啤酒的確需要更大工本

對於喜歡口感清淡低啤酒花啤酒,或者不想為此支付溢價的顧客,這的確是個壞消息。但這裡面的財務邏輯還是清晰的。至於某些講究的精釀啤酒商,為了保持額外啤酒花帶來的新鮮口感,從產品包裝開始引入冷鏈運輸,這部分成本將更加不容忽略。


精釀啤酒,又是一種智商稅?

冷鏈運輸,不僅僅是“逼格”問題,確實關乎口感

2. 某些精釀啤酒“的確費時”


這方面例子很多,但以高品質的拉格啤酒最為典型,畢竟Lagering的德語本意就是儲存。通常來說,優質拉格啤酒,發酵後應在低溫下冷調至少四周。這是因為酵母在發酵時會排出各種風味化合物,但在此後足夠長的冷調階段,酵母將重新吸收這些化合物,留下新鮮乾淨的啤酒,口感清新爽口的同時,但仍具有風味和特色。


精釀啤酒,又是一種智商稅?

拉格就是冷存的意思,妥妥的德國範兒。不過空調電費不便宜

然而企業財務角度看,貯藏啤酒的過程不僅會浪費週轉資金,而且還需要為涼爽的存儲溫度花費大量鈔票。在這樣的溫度下,要保持巨大倉儲空間的製冷效果,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傳說捷克百威Budvar(不是那家跨國公司的百威,這裡面的笑話林哥有機會單獨介紹給大家),以這種冷調方式將啤酒發酵至少90天,才達到出廠標準。相比而言,主流商業啤酒大廠從釀造到包裝僅僅需要72小時。如果詢問大廠銷售,會告訴您,現代技術的發展已經消除了在這方面浪費時間的必要。但是,如果有機會同時品嚐兩種方式的作品,您或許會懷疑上述表態。


精釀啤酒,又是一種智商稅?

捷克百威,味道沒的說。官司打輸了,商標判給了美國百威,這裡面趣事很多,下次聊

3. 有些精釀啤酒使用特殊的配方或工藝

以比利時酸啤酒蘭比克(Lambic)為例,釀酒商沒有利用純培養的酵母菌種將糖發酵為酒精,而是依靠周圍空氣中的天然酵母。我們周圍的空氣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微生物,一般而言,其成分會根據您所在的地點而不同。比利時的某些地區,空氣中特定成分的組合,在啤酒中產生了神奇的效果。除了地理條件的限制,還和季節有關。在溫暖的月份,空氣中的雜菌會使啤酒變質,無法飲用。這意味著傳統上拉比克酒廠,只能在一年中的某些月份(10月到4月)釀造啤酒,平均溫度在-8到+8攝氏度之間。但是隨著全球變暖,這個窗口期正在縮小。


精釀啤酒,又是一種智商稅?

比利時酸啤,不是所有人都欣賞,但確實別具風格


在世界上最著名的蘭比克啤酒廠Cantillon,有限的釀造時間從上世紀初的165天縮短到今天的約140天。對於這樣的小型家族企業,只在一年中的140天內釀造啤酒,儲存三年,成熟並混合後方才上市銷售。價格上的不夠親民也就可想而知了。

結語


精釀啤酒,又是一種智商稅?

林哥此文,並非否認有啤酒商正在利用精釀啤酒的噱頭來抬高價格,僅僅因為有顧客願意為新鮮事物付錢。


以這三個故事為例,我想說,作為一種個性化的製造方式,精釀啤酒的成本構成的確有它的特殊之處。


乾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