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大家好,在最初学习EXCEL的函数公式时,我们接触到了求和SUM函数、求平均值AVERAGE函数、计数COUNT函数等等,但还有一个函数叫做IF函数。

IF函数是一个好东西,它不仅能从许多条件中快速挑选出我们想要的数据,另外添加了IF的其他函数,也能进行相应的条件运算,比如条件求和SUMIF、条件求平均AVERAGEIF、条件计数COUNTIF等等。

但实际工作中有些数据的求和或计数等需要同时满足多个条件,如何快速的进行多条件运算,便成为了人们的追求,这样函数后面加上IFS便应运而生。比如常用的IFS函数、SUMIFS函数等等。

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这层层递进的函数关系。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例一】某单位在年底对车间237名一线员工进行优秀评比和福利发放时,有以下规定

(1)所有男性员工,一律发放啤酒一箱;所有女性员工发放汇源果汁一箱;

(2)员工入职满三个月发面粉一袋;满半年,发放小米一袋;满一年发放花生油一桶;

(3)入职满一年,年出勤天数大于255天,月平均考核分数大于等于90分以上的员工均可评为优秀员工。

要求:在G列、H列、I列中依次对两种福利和优秀员工进行统计。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操作:

第一步:利用IF函数完成福利一的条件运算。在G2单元格输入公式“=IF(B2="男","啤酒","果汁")”,回车后,双击G2右下角填充柄,完成福利一的运算。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第二步:利用IF嵌套,完成对福利二的运算。在H2单元格输入公式“=IF(D2>12,"花生油",IF(D2>6,"小米","面粉"))”,回车后,双击填充柄,完成福利二的运算。

另对于福利二的运算,我们也可输入公式“=IFS(D2>12,"花生油",D2>6,"小米",TRUE,"面粉")”来进行运算。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第三步:利用IF、AND函数,完成对福利三的运算。在I2单元格,输入公式“=IF(AND(D2>12,E2>255,F2>90),"优秀","")”,回车后,双击填充柄完成优秀员工评选。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小结:IFS函数是对IF函数嵌套的简化,更容易理解和操作;而IF函数与AND函数或OR函数的搭配使用,可对同时需满足多个条件的判定进行一次性运算。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例二】某运营商需对2019年四季度销售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从中得到以下结果:

(1)求算四季度各月份个产品的销售数量

(2)求算各月份产品的销售数量

(3)求算各产品四季度的销售数量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数据源分析:从上表中我们看到A:C列是各产品按时间排列的销售清单,源数据中总共有2638条信息。如何快速核算出各月份各产品的销售数量?是本例的关键!

应利用SUMIFS函数求算各月份各产品的销售数量。

我们以求算10月份篮球销售数量为例,这里的求和区域为C列(销售数量),条件区域共有两个,第一个是B列(产品名称),对应的判定条件是“篮球”;第二个是A列,对应的判定条件是日期大于9月30日且小于小于11月1日。

操作:

第一步:首先在D8和D9单元格输入两个辅助日期:9月30日和11月1日,然后在F2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S(C:C,B:B,E2,A:A,">"&$D$8,A:A,"

用类似的方法,只需更改下进行判定引用的日期,就能求算出11月分、12月份各产品的销售数量。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第二步:插入sum函数,求算F7:H7,I2:I6中的各项合计值。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例三】如果获取的统计信息是下图中的格式,又如何快速求算各产品的年度销售数量呢?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数据源分析:在数据表中,产品、月份和销售数量是并列多行多列的排列的,不能一次性运用VLOOKUP、SUMIFS等函数,又应怎么办呢?有人会说,将信息剪切粘贴到一列中,不就可以了吗?但实际工作中,可能数据表的信息量会远远超过这些信息,如何用公式一次性运算出结果呢?这里,我们介绍SUMIF函数在多行多列中求和的应用。

操作:

在I2单元格输入公式“=SUMIF(A1:E24,H2,B1:F24)”,回车后,双击填充柄,完成操作。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注:利用SUMIF函数进行多行多列的求和时,判定区域和求和区域应具有相同大小的单元格区域,它们在运算是会按一一对应的方式进行匹配,若某条件区域的信息满足判定条件,便会将对应的数量进行求和。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例四】下表是某年级2019年度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成绩明细,请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三科考试成绩总分大于270分的学生人数

(2)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均大于等于90分的学生人数

(3)求算本次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考试分数

(4)求算总分大于270分的同学的平均成绩

(5)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成绩均大于90分的同学的平均成绩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析:本例涉及计数和平均值运算两个方面,又延伸出条件计数和多条件平均运算等知识点。涉及的函数公式主要包括条件计数(COUNTIF)、多条件计数(COUNTIFS)、平均值(AVERAGE)、条件求平均(AVERAGEIF)、多条件求平均(AVERAGEIFS)。

操作:

第一步:在F2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E:E,">"&270)”,回车,运算出总分大于270分的学生人数为121人。

第二步:在G2单元格输入公式“=COUNTIFS(B:B,">="&90,C:C,">="&90,D:D,">="&90)”,回车,运算出语文、数学、英语均大于等于90分的学生人数为36人。

第三步:在H2单元格输入公式“=AVERAGE(B:B)”,回车后,往右拖动填充柄到J2单元格,运算得出本次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考试分数分别为88.62、88.64和89.34分。

第四步:在H4单元格输入公式“=AVERAGEIF(E:E,">="&270)”,运算得出总分大于270分的同学的平均成绩为277.85分。

第五步:在J4单元格输入公式“=AVERAGEIFS(E:E,B:B,">="&90,C:C,">="&90,D:D,">="&90)”,运算得出三科考试成绩均大于90分同学的平均成绩为286.03分。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小结:从上面的四个案例中,我们发现从简单的IF函数到IFS函数,从SUM到SUMIF再到SUMIFS,从COUNT到COUNTIF再到COUNTIFS,从AVERAGE到AVERAGEIF再到AVERAGEIFS......

EXELE中存在着这样一类函数,从简单到普通再到复杂,解决着在满足各类条件前提下的计数、平均、求和、最值等多种要求。他们有着相似的语法结构,提高着我们的工作效率。他们值得我们学习和掌握!

加IF还是IFS好?4个案例,揭开函数“高阶运算”的神秘面纱

今天的知识分享比较笼统,还望能切实帮助到大家。大家可以查阅之前文章或者从网络上搜索,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学习。点击关注,获得更多内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