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援鄂抗疫醫護人員日記選:(九)《八十多瓶輸液》

印象貴州網訊(吳子朗)人物檔案:楊玲花 貴航三OO醫院援鄂醫療小組第1批成員,護士,一線護理工作經歷4年。

2月7日,是我在鄂州中心醫院內三科的第七個班,也是最後一個,貴州醫療隊通知我們下週去鄂州三醫上班。我昨天剛新收了兩個新病人,一個是由老伴陪著來的老阿姨,微胖,安排的是7床,但是她說喜歡挨門近一點的,我和她老伴把床墊從7床抬到6床,鋪好床,她說很謝謝我。

貴州援鄂抗疫醫護人員日記選:(九)《八十多瓶輸液》

7床住下的是下午入院的一個70歲左右的爺爺。新冠肺炎之外,他有一個基礎疾病是糖尿病,醫生開的醫囑是每天我們要為病人測“五點”血糖:空腹、早餐、中餐、中餐後過兩小時、睡前。老人自己一個人入院,我給他打水,測血糖、測體溫,他都說謝謝。給他輸液錐第2針的時候,他都沒說什麼。

貴州援鄂抗疫醫護人員日記選:(九)《八十多瓶輸液》

今天我管的病人是7床到24床。治療車上的藥液瓶、輸液器滿滿當當。10床的病人是個30歲左右的大哥,給他打輸液,他非常配合。幾天來,他只要自己能做的事,一般不會讓我們做。早上給11床的老伯伯打輸液用的是小針頭,藥水滴得不是很好。我遊走觀察時,他一直說:你今天打的什麼針呀,怎麼到現在滴得這麼慢?我說不行我給你換一個吧。第1瓶藥水完了,上第2瓶藥水,輸液器開關沒打開,病人說:你怎麼搞的呀?你會不會錐啊?到現在又沒錐上。我給他換大的黑色的7號半針頭,再手部穿刺。雙層手套的手感和護目鏡視線起霧,我進針不方便。病人一直說:你技術不好就不要再錐了,換其他人錐。

貴州援鄂抗疫醫護人員日記選:(九)《八十多瓶輸液》

我說:伯伯你不要這樣說我嘛,其實我也不希望錐你這第二針。你理解我一下吧,因為我們護目鏡起霧了啊。10床的病人大哥這時候說:叔叔,其實她在這個環境穿著防護服就是不方便。她們是經過培訓的,給你穿刺的時候,她是儘量給你好好錐,你不要這樣說她,她們都挺辛苦的。我聽了,有些感動。11床的老伯伯不再說話。

貴州援鄂抗疫醫護人員日記選:(九)《八十多瓶輸液》

12床的熊爺爺有基礎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加上冠狀病毒、合併症,每天都上著呼吸機,入院就下的病危。他的心、腎功能都不好,每天都有出血,晚上有輸血治療。因為疾病的原因,熊大爺最近不怎麼配合治療,可能自己出氣太困難了,一不注意他就自己把呼吸機取了,或者把輸液針拔了,手上淌滿了血。

貴州援鄂抗疫醫護人員日記選:(九)《八十多瓶輸液》

我去把熊爺爺的呼吸機、心電監護上好,重新給他打了一顆留置針。病人繼續接受治療。打留置針的時候,聽到他的家屬(可能是兒子)吼了幾句:你要配合護士治療,你不配合的話怎麼好轉啊!不一會,這個家屬用手機開始視頻通話,聽起來是向其他的家人告這個老人家在醫院不配合治療的狀,他說老人家太拖累他了。我說:老人家生病也不好受,你多理解一下他哦。在這個三人間病房,他只能坐著,坐在老人病床一側,偶爾站起來,換一下姿勢。今天給熊爺爺上呼吸機,摘了又上摘了又上,上了五六次。

貴州援鄂抗疫醫護人員日記選:(九)《八十多瓶輸液》

我觀察,這個家屬很淳樸,對老人家也很上心,偶爾對老人發脾氣是有的。他說,如果老人出院的話,他要給我寫表揚信,感謝我們貴州醫療隊。我管的另一個病危病人是一個70多歲的奶奶。幾天來,我去給她打輸液,她都叫我給她打開水。她是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人,不能在走廊上走。我為她打上一壺開水放床頭,然後給她倒上一杯熱水。輸液時老人家很聽話。每次她吃完飯,我收拾桌板,再給她的老年手機插線充電(家屬提醒過),方便老人家給家人報一下平安。

另一個50多歲的病人阿姨,非常和善。量體溫、打輸液,她都和顏悅色的說:你們貴州來的這些人辛苦了。她還用手機幫我拍照片,拍我給她送飯、給她量體溫,還叫我下班後加她的微信,她傳照片給我。我不當班時她也主動和我交流。今天,我說:阿姨我相信你很快就會出院了。她說很感謝我們一直的關心與照顧。

2月5日入院的21床是我管的年齡最小的病人。他是個18歲的大男孩,姓龔,來時發燒,兩天後就確診是新冠肺炎;沒問,不知是中學生還是大學新生。龔家小弟,身高1米85左右,估計體重80公斤,體格強壯。跟他的言語交流不算多。今天輸液,他的血管不是很好打,但給他的進針挺順利,一針見血。前兩天給他打留置針,他拔了,我巡視,他說是留置針干擾睡姿,很難忍受他才幹的。

和這個小弟弟的言語交流是最順暢的。這裡,普通話普及程度不如貴州。絕大多數病人講方言,我們溝通時候,要聽兩三遍,或者第一遍就拉長,慢慢說,慢慢聽。

龔家小弟的輸液量大,我就得頻繁的遊走,看他的藥液完沒有。可能他感覺到了這份關心,最後一瓶液體沒輸完我又進病房巡視的時候,他說:護士姐姐你不用這樣一直來看我,完的話我會叫鈴的,不行的話我就自己卡開關;你們太辛苦了,一個人要管這麼多病人。

下班,脫防護服的時間又縮短了十多秒。這是300醫院培訓、鄂州培訓之後,加上我自己看網上教學視頻琢磨的結果。現在,我穿防護服只要大約四分鐘,脫只要不到三分鐘。在安順市一醫援鄂的宋娟老師監督之下,我做到了。

回駐地的車上,我盤點了一下今天的工作:從7床到24床,推治療車進每個病房兩個輪次以上,最後空瓶空袋,我完成了八十多瓶輸液。還不包括給熊爺爺上了五六次呼吸機。

回駐地的幾公里車程中,宋娟老師話不多。明天就不來這個醫院了,我開始“預祝福”自己管過的病人哪些可以早一些出院,覺得30多歲的大哥、50多歲的阿姨、鞏家小弟最有希望。龔家小弟,願你出院後繼續生龍活虎、壯如牛;30多歲的大哥,願你出院後繼續未竟的人生目標;50多歲的阿姨,願你出院後繼續有品位的人生後半程。

2月12日,在鄂州三醫上班了。貴州醫療隊的微信群裡有消息,說我們護理過的鄂州中心醫院有13個病人出院!

晚上下班,鄂州中心醫院的霍淑平護士長髮來微信,關心我在鄂州三醫上班第一天的情況。交流中,她說:很遺憾,你護理過的12床熊爺爺,他去了。他兒子,因為在病房時間長,有狀況,檢測發現“疑似”,已被醫院隔離。

我沒流淚,我想留到凱旋。只是又想起那兩句話。——

“你要配合護士治療,你不配合的話怎麼好轉啊!”“老人家生病也不好受,你多理解一下他哦。”

我不會忘記,在這個三人間病房,他長時間在老人病床一側,偶爾站起來換姿勢的疲憊身影。那裡面有盡孝、有恐懼、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