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题记:27年前,瑞士有位23岁,名叫海迪的新娘,她与心爱的丈夫正在举行婚礼,在牧师问话期间,没忍住,突然放了一个奇响的屁,时正庄重,现场一片尴尬的安静之后爆发大笑。而接下来,新娘自感颜面尽失,竟在一阵激动之后倒地,脸色突变,心脏骤停,撒手而去。

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一屁响成绝唱”的奇闻

谈屁言论和放屁行为在东西方世界,都曾是为人所忌讳的。

即便今日,出现了社会对谈屁言论和放屁行为日渐宽松的征兆,但从社会伦理行为以及学者研究角度来看,在现代东西方社会日常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中,对屁行为及现象的忌讳仍是十分普遍的。

所以,屁,作为社会现象学,有必要拿出来讨论一下。


屁,因此出现的古怪行为

屁,作为一种社会忌讳而存在的,这种忌讳不仅弥散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广泛地存在于教育、礼俗、习惯、道德甚至法律等上层建筑领域之中。

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古希腊

在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可能有很强的憋屁功能(这是据说,谁也考证不了了)。他讨厌当众放屁的人,谁想求教于他,就必须学会一种不放屁的“辟谷”本领,至少在他面前不可放出臭气来,否则就会被赶出门庭。

2003年,据传,北京某小学为“培养学生好习惯”,宣布这样一条规定:“当众放屁者,罚款5元。”此规定随即遭到各界非议,没过几天,校方就被迫取消了这条“禁屁令”。放屁罚款有点过了。

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不可思议

还有更不可思议的事:

1.1994年,印尼的21名13岁左右的女学生去郊游,领队的老师指责有人放屁不敬,但无人承认。老师为了惩罚,居然命令全体女学生跳进河里去。由于多数女生不会游泳,致使15人被淹死。

2.有一个原始部落里的一位老人在向荷兰探险队队长鞠躬时,当众放了一个响屁,这位羞愧不已的老人当天就悬梁自尽了。

3.2006年,一名45岁的波兰男子在被问及对波兰总统和政府有何意见时,竟然随即放了一个响屁。结果被控“蔑视国家元首”,当场被警方拘捕。


不敢放,就憋屁?

屁,虽为不雅之事,难登大雅之堂,却是日常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种自然现象、行为。

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憋住

怎么办?憋屁?

其实,这涉及到文明问题,有屁不放,使屁从一种生理现象而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行为。

放屁,虽然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但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在非常严肃的场合(如会话、会谈、会议、婚礼、酒席等)放屁,则被视为不雅不文明行为,成为一种社会禁忌。所以才有了憋屁现象。


文明放屁?

用咳嗽声掩饰放屁声,使那些因自己的放屁声被别人听见而感到羞耻的人有了掩饰的手段,有一条古老的规矩说:每放一个屁咳嗽一声!

这算是一个办法吧。

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佛礼

其实,古代的佛门戒律中也曾提及“文明放屁”问题。

《僧祗律》云:“佛言:若急下,风来当制。若不可忍者,当向下坐,不得在前纵气;若气来不可忍者,当下道在下风放之。”

《毗尼母》经云:“气有二种:一者上气,二者下气。上气欲出时,要回面向无人处张口令出;若下处欲出时,不听众中出,要作方便,出外至无人处令出。”

“佛”相当地了解民情,知道众生会打嗝嗳气或放屁,于是要求人们“向无人处张口”打嗝嗳气,在下风或无人处放屁。


还有一个问题,关于“屁”字的话

关于屁的话语也并不是可以随时随地可以表达和言谈的。

屁,这个字在我国古代被换作“气下曳”或“放气”。白话文则为“排气”。而如今,我们很容易听到譬如:“那算个屁事”、“屁大点事”、“狗屁不是”……

不过这样的话,常被认为“粗俗,层次太低”。

可见,放屁,已经跟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现象一样被列入“不文明行为”的行列。同样,屁一词还与屎、尿等词一样被归入“不文明用语”,只有那些“粗俗”人才会干、才会说的。屁,所遭受的忌讳程度甚至远高于屎尿在社会出现的频率。

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禁止大小便

当然,国外亦然。“屁”这个词在英语世界中是最具变换多端和扑朔迷离的,

在英语世界里,屁(fart)是最为臭名昭著的“四字母词”之一。


除了本身臭,心理学角度试着解释:屁,为甚这么被忌讳?

弗洛伊德依从心理学的路径,对人类潜意识分析出发,认为人类把自身自然本性的一些事物视为“尘世的羁绊”而否认他们的存在。

如此,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不断否认我们自身的自然本质,再通过相互间的互相隐瞒,即通过一种类似于“掩耳盗铃”的方式,来脱离这种人类自身的困境,这就是文明的法则。

这个讲的不懂,大家可否听过这句话?精神疾病的一起根源都是性压抑。大概类似如此的去理解吧。

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老弗

老弗是要证明,人类自身自然的、动物的属性是人类本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或许还内化成为人类的潜意识,无论我们“抱怨”,或者“忍受”,或者“隐瞒”,它始终通过自身的运作法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即:作为一种生理行为的放屁现象,通过人类潜意识的运作,最后而被塑造成“忌讳”,这挺有意思的。


关于放屁,何必认真,不如就娱乐一下

抖音、火山、快手上有这样一个段子:

一对年轻人经人介绍第一次见面,在刚要落座时,女孩不小心放了个屁,场面立显尴尬,可男孩却很幽默的说你真讲卫生,这么干净的座还得吹吹”。画面外邻桌小伙子笑喷……

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不如娱乐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像古人那样对屁的忌讳达到了礼法约束的境地,但对屁的忌讳也是广泛存在的。

既然逃不掉,不如娱乐嬉戏一下,对屁当做“调侃”,缓解尴尬得了……


写在最后,碎碎念

屁的感觉来了,不放会自行消失吗?能憋得住吗?

回答:你自己品吧……本人是不行!

在一些情况下,只要来势不是过猛,完全可以让屁缓慢地通过,进而减轻甚至消音。

您懂得,祝您把握的恰如其分,美美哒!

关于“屁”的研究后总结之2——“社会屁”现象

不怪我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刘运喜.研究屁到底有没有学术价值.新西部.2019.06.84-85.

4.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5.吉姆·道森.尴尬的气味-人类排气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屁的笑趣与科学.医学文选.1993.5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