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学”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中国古代建筑学里,风水学在其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就算是现代社会,依旧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但在现如今社会中,许多人给风水学贴上了封建迷信、装神弄鬼、传统文化等褒贬不一的标签,今天就来了解与解剖,中国古代建筑学里,不可以分割的——风水学文化!

“风水学”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风水学,其实就是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称“相地”。中国古代称堪舆术,目的是用来选择宫殿、村落选址,墓地建设等方法及原则,其实就是选择好地方的一门学问。很多人把风水和看相、算命论为一体,这根本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风水是一种人世间无形的科学,就像人的灵魂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存在,而看相、算命、卜卦、测字却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数术。

中国风水学的形成,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从当时人们居住的选址地与布局,就可以看出其趋吉避凶的风水术雏形。其实说白了,风水学就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一门艺术。

进入文明社会后,风水学随即有了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许多关于卜宅的记录。中国人在商周时期,就以将陆地区分为山、埠、丘、原、陵、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将水域区分为川、泉、河、涧、沼、泽、江、沱等,当时对大地的差异性,有极为细致的分类,为日后的“相地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风水学”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战国先秦时期,各种学术兴起。其中举世闻名的“阿房宫”与“始皇陵”两大古建筑的实施就得归功于当时“相地术”的发达。到了西汉,相地术更是盛行。在汉代还出现了《堪舆金匮》、《宫宅地形》、《移徙法》、《图宅术》等风水著作,标志着风水学在理论上有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不少风水大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郭璞,他的《葬书》将风水术从传统的相地术中抽出,对风水下了定义,并全面构架起风水理论,奠定了后世风水学的基础。中国人习惯把郭璞称为风水鼻祖。

到了唐朝,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各种学术广泛兴起,同时风水学更是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当时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风水,那个时候要是不懂点风水,都不属于有文化之人,其中皇帝唐玄宗也相信风水,《大唐新语》、《太平广记》中更是有很多风水的记录。因为唐代国力强大,版图扩大到西域,在敦煌莫高窟文献中,就找到了《宅经》、《阴阳书》等等书籍,可想而知当时的风水观念传播有多么广远。

到了宋代,风水学更是百花齐放,出现了许多风水学上的著名易学家,如朱熹、蔡元定等等,都是当时的风水学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对风水进行了阐释和认定,一些风水著作相继出版,从而出现了风水学理论体系。

明朝更不用说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风水学的忠实粉丝。民间流传这么个故事,朱元璋与陈友谅当时争做皇帝,朱元璋得到军师刘伯温的建议,破了陈友谅祖地风水才得以当上皇帝。到了明成祖,他更是一位笃信风水的皇帝,这也就影响到了民间,使民间也开始讲究风水了,风水成为明朝人一生之中很重要的准则。

到了清代,历代皇帝都笃信风水,不管是陵园或者皇宫的设计建造,更是严格遵守风水学。而至今保存完整的故宫紫禁城,就是严格按风水学建造的经典杰作,其雄伟大气之势,不知征服了多少世人。当时朝廷还特地设有“国师府”,这些人职责就两个:一为王朝找到好的风水宝地,安排好使用方法;二是破坏民间的地理风水,使之出人不能向朝廷造反。

“风水学”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纵观历史,先秦是风水学说的孕育期,宋代是盛行时期,明清是泛滥时期。明清两代,通过对各类风水学书籍的收集整理,以及学者们的不断探研,风水理论已相当完备。

民国时期,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评估和研究。风水学在当时依然大有市场,国父孙中山的中山陵,就是请著名风水大师进行反复踏勘后确定的。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学的发展,国际上对风水学的正视,风水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又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实风水学的本意是为了造福人类,安居乐业。只是后来,被一些心术不正之人,用于谋取私利,或者是为了突显自身本领,夸大其词,故弄玄虚。现如今的风水学,更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中国风水学,实际上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风水是从古代沿袭至今的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择吉避凶的数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体。我国古代建筑的灵魂就是风水学,实际上,现代建筑学在很多方面,都结合了风水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