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从古至今,在中国书坛上

大家之风姿被赞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大家之风格被竞相模仿

大家之风采流芳百世

小编家里就有一位“大家”,我的父亲——吴鸿璋。寻得暑假闲暇时,小编以实习记者的身份和父亲就他的书法学习之路展开了颇为深入的谈话,地点便在自家阁楼,阁楼名为:卧兰居,其意有三:一是兰花为家乡南靖县县花,二是家中盆景为清一色兰花,三则取自《孔子家语》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之意。为不负此意境,我们也学着古人文风,在阁楼喝茶把话聊,这是小编第一次和父亲面对面谈他的书法学习之路,父亲娓娓道来,我颇受启发!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人物简介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吴鸿璋,笔名立早,号“卧兰先生”,1971年4月出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南靖县文联主席。

作品入展:

全国“铁人杯”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最高奖 中国书协)

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文化部)

“乾元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生态大连”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大展(中国书协)

“丝绸之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首届“刘禹锡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首届“沈商文化杯”全国书画作品展(中国书法报社)

首届“八闽丹青奖”福建省书法双年展 (省文联、省书协)

“八闽丹青奖”第二届福建省书法双年展 (省文联、省书协)

第三届福建省书法篆刻作品展(省文联)

漳州市百名书画名家作品晋京展(省文联)

下面小编就用“卧兰先生”称呼父亲喽!

年少初心,自强不息

卧兰先生:我16岁的时候在龙溪师范求学,学校以培养小学教师为主,书法氛围浓厚,经常派优秀学生去参加书法比赛,学校取得了挺好的成绩。我在榜样力量的引导下开始认真学习书法,慢慢也喜欢上了书法。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小编:是什么样的经历促使您选择了学习书法这条道路呢?

卧兰先生:我当时在学校里根据老师的指导,临摹碑帖,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挺正确的选择,我进步明显,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毕业后,在1992年的第五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成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就是书法,须更加努力刻苦钻研,争取把书法变成一技之长。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小编:您是怎么学习书法的?有没有养成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卧兰先生:学习书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以传统为根基,注重求古,临摹古味较浓的碑帖,在临摹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思考古人的书写状态,并且要重视及时出帖,运用在日常书写上,做到一招一式、有板有眼,有出处有来历,从而实现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小编:您在自学的过程中对您来说堪称转折点的人和事情是什么?

卧兰先生:对我影响最深的是崔学路老师,他是《青少年书法报》的首任社长,也是当今书坛的泰斗。二十多年前,我在《青少年书法报》投稿发表作品,有幸成为他函授班的优秀学员,老师与我有不少的书信往来,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崔老师是书法名家,更是名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领会到学习书法以古为徒,取法乎上的重要性。对我影响很深的事情是在2010年,我去参观市里一位青年书法家的作品展览,作者对于书法碑帖的理解研究和融合借鉴令人叹服,当时我就觉得自己的临帖还过于粗浅,同他比起来就相形见绌了,我受了很大的触动,回去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考,最后给自己定下了专攻小楷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碑帖做深入临帖学习。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崔学路,山东平原佛堂人,号佛堂玄一。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五届书展评委,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韩国文化艺术研究院招待作家,泰国曼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等。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个人简介

80年代初宗汉隶、颜楷,后得沈鹏先生“广取博览,以免拘束”的教诲,遂转习右军、鲁公、苏、米行草;1985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任社长、总编辑。

艺术评价

1992年,出访新、港、日,举办书展、书法讲座,交流书艺;

十余年来,全力书艺研究,隶书渐及高古苍拙一路;楷则钟、王、鲁公;行草由王铎、八大上朔魏晋、敦煌遗书,直显一已天然灿烂本心;

日本《翔》杂志主编福田祥洲评为:“中国当代新古典主义前列书家”;

欧阳中石先生赞为:“中国青少年书法发展里程碑”;

刘海粟大使赞为“福佑书坛后坤,功莫大焉”;

沈鹏先生引为“当今书坛为数不多的具有战略思考的朋友之一”。

孜孜不倦,铁杵成针

小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您曾经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

卧兰先生:我在决心专攻小楷之后,以魏晋碑帖为主,如钟繇的《宣示表》、《力命表》,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以及北朝的诸多墓志,每天坚持临摹数遍。我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临帖、创作上,甚至在吃饭休息的时候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写出我所追求的精到古雅又散淡空灵的小楷。在我不断临摹和思考风格多样的碑帖后,取各家风格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都说成为一个书法家要努力一万个小时,我在过去十几年的基础上,用三年时间,作品在全国性书法展中多次获奖、入展,完成了从县书协到中国书协会员的三连跳。别人都觉得我很幸运,通过自学还能以较快速度成材,但我觉得其中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还是很多的。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小编:您是属于成长比较迅速的自学型书法家,成为中国书协会员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卧兰先生:当然是激动啊!觉得自己从摸索方向取法、风格融合到逐渐形成自家的书法面貌,竟能做到少走弯路并且学有所成,是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情!同时也希望自己能继续有所进益。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不忘初心,学无止境

小编:您现在也是小有成就了,现在的学习状态是怎样的?今后有什么目标?

卧兰先生:艺术品位的提升,不仅仅是技法的娴熟,更是整体文化层面和文化精神的提升。我现在仍然保持着临帖、学习国融会贯通学经典和历代书法理论的习惯,并且在小楷、中楷、大楷风格的融会贯通方面做进一步的临创实践,学有余力的话希望能学好行书和草书。我希望自己能和我敬重的崔老师一样,志存高远,不断提高学养、拓宽视野,提升人格境界,听从时代使命的呼唤,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格传承人,在书法这条路上孜孜不倦,不忘初心地走下去!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小编:最后,对于学习和传承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您有什么想说的吗?

卧兰先生: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和汉字、国画、诗歌、中医学、佛道教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譬如我所喜爱的王羲之版本的《黄庭经》就是书法和中医学、道教相结合的典范,书法和其他中国文化是相通的,所以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应该涉猎其他领域的文化,以此拓宽思路、激发创造性,在不同领域寻找乐趣才不会让书法学习显得枯燥!只有在传统的根基上不断培土、修剪枝叶,才能让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文化向阳生长。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聊天结束的时候,父亲笑说:“活到老,学到老!” 这样普通的一句话也的确印证了他在钻研书法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事实。父亲的成功或许有天赋的使然,但更多的是他对书法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和研习。父亲的成就和书坛泰斗的明月之辉相比也许只是萤虫之光,但他用切实行动诠释着何为坚持勤勉,小编坚信着他将会在书法学习这条路上竿头日进!这也激励着小编在今后学习道路上更应该不忘初心,迎难而上!

以下为卧兰先生部分作品欣赏: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金刚经》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朱熹诗集传序》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临《孔子庙堂碑》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我家有“大家”,斯室有“卧兰”

临《黄庭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