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潮不可避免,未来古玩市场十大发展趋势

一、场内古玩商品全面进入冬眠期,场外古玩非正常进入市场。


由于古玩商品购买力大幅度缩减(缩减幅度近90%),市场行情继续低迷(客流量下降近60%),古玩商品价格大幅度下滑(下滑近70%),及前几年买入价与现在市场价的巨额倒挂,原先成交活跃的古玩商品几乎全面进入冬眠期。市场可见的古玩艺术品越来越少,个别出现者也只能充当“模特”作用,真正的古玩艺术品成交额锐减。


二、古玩市场倒闭潮开始显现。


由于古玩市场前几年过分商业化炒作,其间大量非专业市场开办主体跟风而入,在经历了2012年开办峰巅后已迅速跌入低谷。目前,古玩市场倒闭潮已不可逆转地显现。


预计年内倒闭和转业者数量不会低于10%。其中有一现象:市场的开办年头与市场倒闭速度恰成反比。市场开办年龄越短倒闭速度越快。最先进入倒闭行列的将是那些古玩元素稀少的古玩市场和场地高额承租而来的二房东型古玩市场。


主要包括三种具体行为:一是固守一地一摊,以往古玩繁华时期狡兔三窟状态彻底改变。二是减少一地一摊店铺经营面积,追求单一店铺减成本,两家或多家合租一铺的组合型店铺经营模式将会形成一个时期的市场经营时尚。三是要求市场开办者降租金,或者向租金低廉的市场转移。


四、购买群体出现颠覆性变化。


繁荣时期古玩市场购买群体主要包括古玩爱好者、经营者、收藏者、实用者、送礼者五类。曾经一个时期,声势浩大的送礼群体成为主力。这一主力购买群体的减少表现在高端古玩购买数量上和这部分古玩需求群体的购买人数上。


据市场权威人士估计,送礼需求群体以往购买金额保守计算不低于市场营业额的60%。由于送礼群体的退出,造成市场购买力和购买额锐减,古玩经营者之间串货成了当前古玩市场交易的主体和主旋律。多数专家认为,这种购买主体的颠覆性变化不值得大惊小怪,恰恰体现了市场在理性回归。


六、古玩经营模式探索出现空前活跃局面。


自上世纪90年代末金融危机起,古玩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呼声就一直此起彼伏,诸如在古玩市场搞各种活动类别和方式的探索,花样翻新的古玩会所模式,多种金融形态和金融主体涉足古玩商业领域,设立古玩研究院等多方文化兴市意愿的努力。


客观地讲,上述探索尚无任何一种收到明显预期效果。虽然普遍认为文化兴市是今后古玩商业发展的希望,但如何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仍会困扰今后一个时期的古玩经营。


八、古玩藏品市场与大众藏品市场分离势在必行。


由于古玩一词的神秘感和吸引力,改革开放以来,古玩城、古玩市场一直是多数艺术品市场开办者追求的目标,造成了多数古玩市场经营内容与市场名称严重背离,名不副实的怪现象。当下行情下滑,迫使古玩市场里不同群体(古玩经营者与市场开办者)开始思考各自的准确定位,寻找有效经营思路和经营名称。


因而,古玩藏品经营群体与大众藏品经营群体分开已势在必行。古玩及古玩经营者要寻找自己的小众购买群体,大众藏品及大众藏品经营者要寻找自己的大众购买群体。


以往两类藏品及两类藏品经营者相互借助经营的时代已成历史。大众藏品市场使用大众藏品的本来名称经营,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大众藏品购买群体。同理,古玩市场也会使古玩商品的小众购买群体更加精致化和有效化。


倒闭潮不可避免,未来古玩市场十大发展趋势

九、古玩展会大幅度缩水。随着古玩市场行情低迷,古玩展会也将出现大幅度缩水,一是展会总体数量减少。因展会客流量减少、购买力减弱,即使国家资助不收展位租金的古玩展会,也会因成交低迷致使参展欲望骤降。


二是不得不办的展会项目宁可改头换面,许多古玩展会历经连续几年的缩减面积挣扎,把希望寄托在有朝一日行情回暖,现在市场依然看不出希望,仍将有不少展会停办,或将展会转移到不花钱或少花钱的场地举办。


倒闭潮不可避免,未来古玩市场十大发展趋势

十、拍卖市场暗箱操作加剧古玩市场信用危机。古玩市场持续冷清致使拍卖市场成交额持续下滑,但更可怕的是拍卖市场暗箱操作严重,不论实力强业绩好的拍卖公司还是后起的中小拍卖公司,都在传出或大或小的拍卖丑闻,有些甚至是极大的笑话。


这些拍卖公司的暗箱操作,无疑会愈发加剧古玩市场的信任危机,对于本就低迷的行情起到雪上加霜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