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千百年來,很多人對它的理解都不一樣;有人認為這裡所說的“三戶”,指的是三戶人家,也有人認為是楚國的三大姓氏,即“昭、屈、景”;甚至還有人認為這只是地名而已;龔維英先生則認為,這裡的“三戶”即屈原。

總而言之,關於“三戶”的理解,千百年來爭論不休。不過在龍大姐看來,想要真正理解“三戶”本身的含義,就必須要先解決兩個問題才行:一是什麼人所說;二是在什麼背景之下說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當然了,關於第一個問題,在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已經明確說到了,此話是“南公”所說。但問題是,這個南公究竟是何許人也呢?根據《史記正義》中的記載:“南公者,道士。識興廢之數,知亡秦者必於楚。”

而在《漢書·藝文志》中則記載他是六國時期的一位陰陽家,還說著有《南公》十三篇。總而言之,這個人物給我們的整體感覺就是一個字——神。

這位“神”一般的人物,竟然能預料到“亡秦必楚”,致使人們在驚歎的同時,也不得不懷疑這不過是後人根據已成的史實進行杜撰構想出來的罷了。

在龍大姐看來,這裡所謂的“南公”並非是一個人,而應該是一個群體。根據《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昭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郊為南郡”。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此外,在《史記·六國年表·秦表》中還記載道:“白起攻楚,拔郢,更東至竟陵,以為南郡”。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關於白起進攻楚國郢都的記載。所以這樣看下來,秦人口中的“南郡”,實際上就是楚人的“郢都”。

而“郢都”之人稱之為“郢人”,而南郡之人自然可以稱為是“南公”,而公是楚人對長者的尊稱。所以這樣看來,所謂南公並不是一個人,應該是一個群體,而這就是指生活在“南郡”裡面的人。

而我們知道,秦國在攻佔郢都之後,將郢都改為南郡就算了,秦人還燒燬和剷平了楚國先王的陵墓。此事在《史記·白起列傳》中有明確記載:“其明年(秦昭王二十九年),攻楚,拔邪,燒夷陵,遂東至竟陵。楚王亡於那。東走徙陳。”

在那個宗法觀念十分講究的社會里,秦國的所作所為可以說是對楚國人的極大侮辱,所以他們也必須得進行抗爭。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中,被創作出來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至於這其中的“三戶”,也可以叫“三夷”。在古代“戶”等同於“易”,皆屬於支部字,可以通用。而“易”與“夷”聲相同,故“戶”也可與“夷”通用。當然了,這並不是龍大姐胡編亂造出來的,而是有據可考的。

在《楚辭·天問》等著作中均有記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去查閱一下。我們知道,周王朝屬於四夷的諸侯國,其國名是帶有族名的,比如“戎蠻”的戎等。所以“楚雖三戶”亦可稱之為是“楚雖三夷”。

所以我們在聯繫前文說到的白起進攻楚國的郢都,則不難發現,所謂的“三夷”實際上就是針對“夷陵”這件事來說的。

這裡我們需要注意一點,那就是所謂的“夷陵”並非是某一個先王的陵墓,其實這只是一個專有名詞而已,所謂的“夷”,實際上是“剷平”的意思,主要用作動詞。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比如在《漢書》中就這樣記載道:“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徒其民河內,夷其城郭”。這裡的夷,實際上也就是剷平(除)、夷為平地的意思。

所以總的來說,這裡所謂“三戶”,其實不過是楚人創作的謠諺,是在白起攻佔郢都,剷平楚國先王陵墓,並將郢都改為南郡之後才創作和傳播出來的。所以我們也可以將這“三戶”想做是這一件事的整合。

通過這句話我們也可以看出,楚國人對秦國人充滿著仇恨,同時也表現出了濃濃的愛國之情。此外,關於這句話現在也有很多新的解釋,比如很多人都將這“三戶”看作是三個人,即項羽、劉邦和陳勝。

當然了,對於這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而本文也不過是筆者在結合史料的基礎上,簡單分析出來的而已,並不就是唯一答案!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指的到底是哪三戶?


不管怎麼說,最終滅亡秦國的正是楚國的力量,陳勝吳廣政權號稱張楚,項羽是西楚,而劉邦前期也藉助了楚國的力量,部隊中也多楚人。所以楚南公這句話即使對當時形式的判斷,也是對天下楚人亡秦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