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結局王翁送別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鶴唳華亭》中王翁和太子告別這一段劇情,單隻看劇的話,王翁這裡比較突兀,可能前面有細節鋪墊吧目前我還沒看出來。如果走原著,這時候太子去長州為了收兵權,好像已經知道舅舅的死是皇帝做了手腳,逢恩反了,然後太子為保長州堅持不反,最後自殺,可能太子就是有感覺會是訣別吧。再回看太子策馬回首這段,原來的突兀感和彆扭樣消減了許多,太子孩子般燦爛溫暖的笑是留給王翁的,也是留給觀眾的,是對愛護他,溫暖他的人最後的回報。

鶴唳華亭:結局王翁送別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而且王翁只是單純地去送別嗎?不盡然,除卻手中的錦袋暖爐,界碑旁還有包袱,他許是想陪太子去長州的。哪怕自己已是霜染雙鬢,步履蹣跚,垂垂老矣。太子縱馬飛過,王翁卑微而又虔誠地雙手舉著暖爐,緊追幾步,默然不語,殷殷相望。馬蹄聲漸遠,王翁以為太子不會回頭,垂首看向手中暖爐,徒有餘溫,卻已不再被需要,一臉落寞。聽到熟悉的喝馬聲,抬頭望見太子打馬回頭,王翁一臉欣喜,再次殷殷地舉起手中的暖爐。

鶴唳華亭:結局王翁送別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太子卻道“此去長州,不日便回”,讓他回去。王翁愣怔了下,口中囁喏到“回去”,失望盡顯。王翁也許不一定知道太子去意已決,此地一別即為天人永隔,卻知道一句“回去”,自己恐是再不能回到太子身邊了。看著太子溫暖的孩子般的微笑,他雖強顏歡笑,仍是聽從吩咐,正式行了大禮,叩拜時卻情不自禁地深深望了太子一眼。

鶴唳華亭:結局王翁送別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鶴唳華亭》中的太子是性格決定命運,很多時候,結局一開始便註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為啥太子和老師是現在的關係,為啥同樣是老師的學生,卻有一個陸英,一個張陸正,誠然,在太子成長的路上,老師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是引路人,我們也希望老師能夠教給太子的不僅僅是大道與大義,還有成大道為大義的折中之法,但太子之所以為太子,悲天憫人就天生存於他骨子裡,老師也不過是一個外因。

鶴唳華亭:結局王翁送別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鶴唳華亭》中作為太子的蕭定權還是失敗了,一個成功的人,他起碼在一定時期內是開心與滿足的。太子在世時,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嬉笑怒罵皆不敢,這樣的日子,生有何歡,死有何懼?人死如燈滅,所謂解脫,不過是他人安慰自己的說辭罷了。

鶴唳華亭:結局王翁送別有些突兀?太子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

他堅持住了赤子之心,他成功地做了一個乾淨的人,心懷家國,很偉大很高尚,用一死作為對他失望的一切的報復和對自己的和解,可是,各位為什麼會為他難過,對他的經歷產生同情?用羅晉的話而言,蕭定權太難了。看劇的時候,有一條彈幕讓我記憶深刻:“蕭定權什麼都抓不住”,他的悲劇一方面在於自身,另外一方面,在盧世瑜。他自身,有很多身不由己,出生不被期待,父輩家族的恩怨強加於身,而盧世瑜太正直,把一國儲君也教得太正直,太重感情,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是非曲直自有論斷,恩怨分明不受羈絆,這才是理想的人格。這段師生情,真的感天動地,他對太子而言,如父,太子對他而言,是君,更是子。我倒是希望,有更多盧尚書和蕭定權這樣的人出現生活中,他們在劇中真的有太多高光時刻值得我們學習,但是蕭定權是太子啊!在深似海的宮牆內,要成為一國之君,光有仁義是遠遠不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