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練毛筆行書是先在格子裡單字練習還是整體練習?謝謝?

湖邊農夫


能夠練習行書,大部分書法學習者都有了一定的書法基礎,之前都練習過楷書、隸書或者篆書,經歷過書法的佔格訓練,所以再寫行書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在格子裡練習了,要跳出格子練習,不要再被格子束縛了。

什麼是書法的佔格訓練?

很多書法愛好者不知道佔格這個詞彙,所謂佔格就是在書法學習之處,為了規範書寫,會在田字格、方框格或者米字格里訓練,通過格子讓學習者控制好字體的大小、筆畫的長短、正斜,從而提高書寫者的控制毛筆的能力。

經過系統的佔格訓練,從米字格到田字格再到方框格,書寫者可以自由的掌控字體的大小,將來不用格子書寫一樣可以把字體寫的大小一致,所以很多高手寫字都不需要折格子的,都是直接在白紙上書寫。

學習行書為什麼不需要田字格了?

首先是因為練習行書的時候,已經經歷過楷書的訓練,可以自由掌控字體大小、粗細和長短了,有了一定的用筆基礎。

第二,行書並不是單個字的排列了,它更加註重字和字之間的關係,上下字的關係非常重要,這個時候再用格子書寫則限制了上下字之間的流暢性。


所以,即使是初學行書也儘量不要用格子書寫,可以只疊豎格,不疊橫格。


不二齋


其實就是說的臨帖應該怎麼臨才能出好效果,臨帖講究方法,首要記得要對臨,別拿些描紅本來糊弄自己,陳忠健老師的免費視頻教學我看過好多次,他總結出的臨帖方式,我一直覺得效果非常好。

首先,剛到手的字帖,從頭到尾通臨一遍,慢慢寫不要太快,也不要太在意寫的好不好,這第一遍的通臨並不能讓你馬上知道這個字怎麼寫,也不需要寫的太像,主要是讓你對這本字帖有一個大概的概念,讓你先明白字帖的一些特性。

然後進一步,這一遍應該是最吃力最枯燥的了,精臨。每一個字你都要認真對待,一遍練不好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一直到你能把這個字寫好寫準為止。精臨最是累人,也是最考驗人的耐心與毅力,如果碰到難一點的字,可能讓你幾個小時甚至幾天都寫不好一個字,這個過程,有個必須前提,就是一定要像,忠於原帖。

精臨一遍之後說明你差不多吃透這本字帖了,這時你就應該來一遍背臨。一篇文章那麼長你不一定能夠背下來,但是這本字帖的內容你應該能夠從網上查得到吧。相當於你找來這篇文章的內容,按照字帖的寫法寫下來,當然許多行書字帖都有這麼一個特性,相同的字都有幾種寫法,人的記憶是有限的,你不一定記得這個字在這個位置是用的哪一種寫法,只要你記住其中一種寫法也算是合格了,背臨其實就是檢驗你對這本字帖的瞭解程度

再到意臨,也相當的武俠小說裡所說的,得劍後忘劍的境界一個意思。意臨就是讓你在字帖的基礎上加上一點自己的東西,或者改變,畢竟寫得再像也不是你的字,也只是別人的字

最後是出帖,就算是畢業了。但是一本字帖能流傳至今肯定有其獨到之處,過個一兩年或者幾個月之後,你拿來再臨一遍你會發現還有許多你以前沒注意到的地方,畢竟臨帖是一輩子的事,就算你再強也不可能強過幾千年的傳承,人的一生最多也就百年而已。

最後給個總結:通臨--精臨--背臨--意臨--背臨--出帖。


緣來斌哥


行書為何要脫格子?

行書與楷書的要求不一樣,楷書打格子書寫是為了寫的整齊劃一,這是楷法嚴謹的要求,但行書講究的大小有致,參差錯落,行氣貫通,如果打格子書寫反而影響了行書的這種特點。

從上圖《集字聖教序》中我們可以發現,字勢有長有扁,有收有放,字與字之間講究避讓、錯落,因此與楷書相比,章法佈局更加活潑靈動。

先單字練習,再整體

練習的時候肯定應該先單字練習,題主臨的應該是《聖教序》,《聖教序》是懷仁集王羲之的字而成的。《聖教序》有2000字左右,懷仁根本找不到那麼多王羲之的字,因此有一部分字是通過找到的王羲之的字,把偏旁部首拎出來重新組合的,有的乾脆就是模仿王羲之的用筆自己寫的。

再加上反覆拓刻,細節失真很多,現在最好的版本也是宋拓本,裡面有很多字說實話並不是很好看。所以臨摹的時候先單字練習,找出其中比較好的字,清晰的、美觀的字多練練,熟悉行書的用筆。等這個階段練的差不多了,再去整體臨寫,整體臨寫關鍵是體會章法佈局,和字勢的連貫。

《聖教序》學完之後,建議還是多臨寫墨跡本的行書範本,對行書的用筆會更加清晰。以上是翰墨今香的一點拙見,不對之處還望指正。


翰墨今香


練習行書,不要在方格子裡練。練成了楷書式行書,將來再想糾正,比初學還難。

行書本來需要有行氣。字與字之間,筆意相通。或形斷意連,或形相連。如果在格子裡練行書,就好比我們要進行跑步,卻把自己的雙腳用繩子綁住。還跑什麼?

行書的練習,開始時對兩個筆畫的連續寫法進行練習,然後字的兩個部分的連接練習,楷書我們可以一個筆畫一個筆畫的來組合成字,但行書首先要有速度。速度不光是書寫動作的動作快,還要在沒有筆畫的兩個筆畫間,使毛筆在最短的空中運行。這樣上下筆間的起止環環相扣,一筆之終,為另一筆之始。

行書的連帶,並不是要筆筆形質相連才算行書。意連為上,形連為下。所以,筆在空中的運行就不可以沒有軌跡的運行。要讓觀看的人看到你無形的地方,筆意是相接的。在你的臨作中,形斷的字,意也隨之終斷,“二,儀,像,以,形”等字,看不到兩個分開部分間的聯繫。上一筆指向的方向,下一筆本應接住這個方向,你卻不是,而是在另外一個地方起筆。這就是沒有注意無筆畫處的空中運筆。字與字之間的聯繫就更聯繫不上了。

行書不需要如楷書那麼拘謹。要讓自己的情性隨著筆尖流露於紙上。如果把行書寫的和楷書一般的工整排列,就沒有了行書特有的靈動性。











子衿書法


練習毛筆行書,先在格子裡練習單字,或者先整體練習,都是可以的,二者各有利弊,因此最好將這兩種方法結合一起練習。

我以前練習行書的時候,是從整體練習的,每一遍都是從頭到尾,儘量按照原帖上的佈局去安排,我看過大部分書法愛好者也是這麼寫的。這麼寫有一個好處,就是容易從總體上把握章法,但是在單字細節上就會有所放鬆,寫不好的字有時候也一筆帶過,下次遇到還是一筆帶過。

後來我也嘗試用帶格子的毛邊紙來寫,卻發現有另一種好處——就是特別注重單個字的質量,一個字一個字去突破,寫不好可以反覆寫,直到滿意為止。後來常備一些格子紙,不方便用毛筆的時候,就用粗一點的硬筆寫,反覆去琢磨每一個字。

總結:

上述這兩種辦法,前者注重整體,後者注重單字,二者結合起來,是較為理想的練書法狀態。比方說你以前都是整體臨摹的,不妨用練格子的方法一個字一個字去突破;如果你以前是單個字練習的,不妨嘗試從整體上去臨摹,這樣可以加強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聯繫,更好把握章法佈局。

更多書法技巧,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格子裡練筆畫也就是說要先練筆畫,永字八法,通過八個點畫的形態的臨摹練習是,初步熟悉毛筆的性能和書法點畫的基本造型。以及點畫的表達技法,是用什麼對應的技法來實現點畫形態的表達的。為了能夠精準掌握永字八法技法,當然是在界格里練習書寫,能夠在格子中正確書寫,就是隻寫一個點畫,實際上也同時開始了結構技法的練習,開始初級的字形與結構整體的臨摹練習。為什麼呢?這時候就不僅僅是點畫的問題了,還有點畫的位置或者說一個點畫的經營位置問題就要考慮了。



如柳公權的字體。我們在格子中臨摹練習,不僅僅有利於找尋點畫和偏旁部首位置,同時也能夠找準點畫的長短粗細,斜正角度,包括起筆到收筆過程中的曲直等的變化。



翰墨書道


不論是任何的書體,和任何階段的書者而言,都不建議用格子書寫,原因如下。

任何的書體都是有行氣和左右顧盼的,對書者而言,帶格子的紙張會一定程度的影響到其對書法行氣及左右關係的表達,尤其是行書,字與字之間的映帶呼應相對含蓄,加以橫豎隔離,則這種呼應關係會被削弱,雖然題主習憒了在格子裡書寫,但想寫出自我,自由表達卻很難,我是這樣認為的,不知是否有同感!

書法的本質是自由的,眾多先賢的習字之法及經典作品不勝枚舉,這其中就包括一些石刻,各種書體應有盡有,儘管當時這種界格的方法是出於實用,又或者以顯示其正式感,但對於書者而言,不論何種形式,都想往盡美的方向表達,毫無疑問的是,這些名家單字是一流的。

建議拋開枷索,表達自我,儘管很痛,很難適應,但有什麼是容易的呢?

快收麥子了,寫點標語。見笑!






讀書耕田人王七


初練毛筆字行書,不建議用帶格子的紙寫。

首先,行書是講究行氣的,要求上下字之間有一定的連續關係,需要交待好筆鋒的起承關係,有時甚至需要用牽絲引帶來連貫。如果用格子紙一個字一個字的寫,互相不作連貫,就失去了行書的“行”意。

二者,行書書寫要求靈動流暢,字的大小不再象楷書那樣規整,而是隨章法的需要來確定,有時甚至會出現誇張性加大或縮小,有的字可能會佔用數個字格,比如有些長豎的寫法。如果用格子紙來限制,則肯定流於死板,失去行書的流暢性。

因此,書寫行書儘量不用格紙。即使上下字之間不作連筆處理,也不要用格紙。但是,寫行書時可以疊豎行線來控制行與行之間的間距,防止寫歪了或寫大了,等寫到一定程度時,最好連豎線也不用,而是根據實際需要來調整,有時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章法效果。


方圓居書法與詩詞鑑賞


如果是零基礎,可以在格子裡練習。這樣有助於字形的把握。但是隻侷限於單字練習或是部首筆畫練習。

如果有了基礎,就不用格子了,用無格紙一個詞組或是幾個字、一行字的練習,寫完之後可以用製圖工具做成對比圖,找出差距,進一步有的放矢的練習!


泉湧水自流


行書一欄一欄就好吧,沒必要方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