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溫槍測不準的尷尬,有解嗎?

近期,國內疫情得到了進一步的控制,但鍾南山團隊建議嚴格防控措施實施到4月底。這就意味著,被額溫槍和口罩支配的日子,還要再堅持兩個月。

曾經不起眼的額溫槍,經歷過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後,火爆市場。與此同時,也被很多人吐槽“測不準”,不是測高了,就是太低了,有的甚至被測七八次才等到準確數值。


額溫槍為什麼測不準?

任何溫度的物體都會有熱輻射,其實就是電磁波,紅外輻射就是電磁波的一種,又被稱為紅外線或者紅外光。物體溫度越高,紅外輻射功率就越大;相反,物體溫度越低,輻射功率就越小。紅外測溫儀通過測量紅外輻射的功率,就可以推知人體的溫度。  


人體溫度包括兩種,身體深部的較為恆定均勻的核心溫度和接近皮膚表面的表層溫度。耳溫槍測量的是耳內鼓膜溫度,鼓膜與肺動脈溫度非常接近,所以被認為是人體深部溫度的可靠指示,而額溫槍測量的則是額頭皮膚的溫度。 


額溫槍測不準的尷尬,有解嗎?


如果同在穩定的室內環境中,排除設備質量問題,耳溫槍和額溫槍的精度幾乎沒什麼差異。然而,耳溫槍的測量結果可以被納入臨床體徵數據,額溫槍卻不可以。


這是因為皮膚表層溫度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背景環境溫度的變化會使人體表麵皮膚溫度隨之變化,從而影響測量的準確性。


為什麼不用耳溫槍代替額溫槍?


在複雜環境下,額溫槍的適應性較差,存在測量不準確的問題,但耳溫槍並不適合疫情中的快速篩查。一方面,耳溫槍的成本要高於額溫槍;另一方面,使用耳溫槍測量時,需要將其插入耳道內,如果擺放角度不正確,沒有對準鼓膜,就會直接影響測溫結果。而且,放入耳道的耳溫槍為了避免交叉傳染的風險,必須使用一次性膠套,這就導致測量速度變慢。


額溫槍測不準的尷尬,有解嗎?


此外,在實際使用中,由於衣服的保護,手腕比裸露的額頭受環境影響較小,因此在許多測量場景中,測量人員都用額溫槍測量手腕溫度,以得到相對準確的數據。此外,如果從室外進入室內時,可以先安靜等待一會兒再進行測量。


有辦法提高額溫槍測量精度嗎?


紅外熱像儀提升精度的方法是加入一個名叫“紅外標校黑體”的組件,它相當於一個標準參考物(37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校正儀器的測溫誤差。但黑體也無法從根本上排除背景環境的影響,當處於室外或溫差明顯的出入口時,測量結果也會不準確。只能相當於一個粗糙的分類器,根據顯示溫度來起到警示作用。在實際運用中,這種思路也可以應用到額溫槍的設計中。


額溫槍測不準的尷尬,有解嗎?


專業人士指出:現有產品可以通過整體架構優化的方式,在測溫系統中建立一個數學模型,通過軟件算法的方式實現測溫系統的補償,從而校準測量結果。這種方法的應用前提,就是傳感器的輸入和輸出之間能用一個隨機函數模型,環境溫度是當中最重要的一個變量。


技術的發展總是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目前紅外測溫技術相對來說比較成熟,不存在難以克服的技術瓶頸,未來想要調整產品設計路線並不難實現。


以往市場需求不大,應用場景也比較單一,所以大部分產品設計並沒有考慮到複雜環境的應用。再加上現階段市場需求量暴增,整個供應鏈跟不上節奏,整體模型和方案的優化還需要企業和研究機構再花些時間去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