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為什麼會改名叫西安?

灣灣腔惹


說起西安,大家可能最先想起的它光輝的歷史,也就是以前還叫做長安的時候。

長安,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城市,中國四大古都之首,而且還是我國唯一一座"十三朝古都",在世界上更是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有如此多的光環加身,如此耀眼的它為何會改名叫做"西安"呢,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事?

其實"西安"改名為"長安"這種說法並不是很準確,在歷史上"長安"這個名字從未消失過。由於長安只是一個縣名,雖然各個朝代對都城區域的稱謂並不相同,但"長安縣"始終是存在的。這是怎樣一回事呢?這就要從"長安"這個名字說起了。

早在西周初年,周文王就曾在這裡設置了豐京。後來周武王再建鎬京,歷史上稱為豐鎬。到了西漢初年,劉邦在定都關中的時候,恰好當地有一個長安鄉,便立名為"長安",取的就是它"長治久安"之意。這時候才出現"長安"這個名稱 。

到了隋初,此處仍稱漢長安城,後來因為此城從漢以來,"凋殘日久,屢為戰場,舊經喪亂",又因渭水河床南移、位於龍首原北的漢代故城,太靠近渭水,城市內十分潮溼,很容易被水淹,便決定在龍首原以南地勢較高的"六陂"地帶,營建新都。

隋文帝開皇二年(582年),開始營建新都。關於新都的名字,據《長安志》卷七記載,由於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所以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

到了唐朝時期,唐朝沿襲隋制,也仍然叫做長安,而且並擴大規模建設,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隋唐均設京兆尹(郡、府)或 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等20餘縣。

有意思的是唐朝時曾把長安城一分為二,一份歸長安縣,一份歸萬年縣。但無論怎樣都阻擋不了其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歷史上稱之為"西有羅馬,東有長安"。但是大家也都知道,唐朝自從"安史之亂"之後就國力疲敝,大不如前。公元880年,黃巢軍攻克潼關,唐僖宗逃往成都。黃巢率軍進入長安城後,在長安大明宮即位稱皇帝,國號大齊。但沒過多久,唐王朝重新調集各路兵馬,圍攻長安,大齊軍大敗,只好撤出長安。

唐昭宗時期,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為適應軍事上防守的需要,放棄了破敗不堪的外郭城和宮城,重修皇城,稱為"新城",即五代、宋、元的長安城。

重修後的長安"新城",其範圍大為縮水,不到原長安城的十五分之一。長安城縮水以後,原來的長安、咸寧兩縣的縣治已被隔在新城之外,後又另修建了兩個小城作為二縣的縣治。這樣三城並列,在當時戰亂的形勢下,便於相互聲援。

五代時期,長安已遭到廢棄,不再為都,北宋統一後,宋太祖雖然有遷都長安的動議,最後也沒有實現,但長安地區京兆的名稱仍繼續得以沿用。

到了元朝時期,由於國家迴歸統一以及通往中西亞的絲綢之路的再度暢通,長安城又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而得到了發展,成為控制西北和西南的軍事重鎮。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

值得一提的是,《馬可·波羅遊記》裡曾經詳細記載過元代長安城內的繁華,"工商繁盛",居民製造"種種金、錦、絲,絹"和"武器"等"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安西王宮"周圍約五里",其宮室"皆以金繪飾","壯麗之甚,佈置之佳,罕有與比"。從這些描述中我們又可以看出長安城恢復了繁華景象。

真正讓"西安"這一名稱搬上歷史舞臺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後,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名稱即是由此而來。

徐達之所以改這個名字,應該既是借鑑了原先"安西"的名字,同時又有希望西邊保持長治久安的意思。而且朱元璋的治國理念是"封建制",就是讓兒子們分守各地,為國之屏藩。太子朱標坐鎮南京,四子朱棣守北平為燕王,次子朱樉守西安為秦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樉封為秦王。但當時他年紀還小,8年後才去西安就藩。

朱元璋也十分看重西安的地理位置,曾經一度也想要遷都到此。在朱元璋看來,長安是歷朝歷代中原王朝的古都,就文化底蘊來說,完全能匹配大明王朝的氣質。同時,長安地處中原的中西部地區,地理條件優越,有山川之險峻,是"王氣"之所在。

因此,朱元璋早早便派人在長安修築起了工程浩大的城牆,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朱元璋派濮英都督增修西安城,其西、南兩面仍保留韓建新城的位置不變,北、東兩面向外擴展了約四分之一左右,朱元璋甚至還派出過長子朱標親自考察西安,也算是為遷都做足了準備。但是天不遂人願,朱標風塵僕僕來到西安,進行考察。結果發現西安氣勢挺足,但關中早不是漢唐的糧草豐足之地,需要大量從江南運糧草到西安。這就需要長年累月的巨大運輸成本,明王朝未必能承受得起。關鍵是太子朱標身體不太好,剛從西安回來不久就去世了,所以朱元璋遷都西安的計劃便被一再擱淺,一直到他死去,這個遷都計劃都沒有被實施。

等到朱棣登基之後,由於退回北方草原的蒙古人依然對明朝有很大的威脅,最終朱棣決定遷都地理位置更為重要的北平。雖然北平同樣不產糧食,但江南糧食到北平,可以走漕運和海運,運輸成本比西安更有優勢。在加上北平又是他的龍興之處,所以他把都城遷到那裡,改北平為北京。

公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權,國號大順,但大順朝終歸是曇花一現。至公元1645年,李自成被迫放棄西安,後向南方轉移。

到了清朝時期,繼續沿用西安府名,轄長安、咸寧等15縣,1州,孝義(今柞水)、 寧陝(今縣)等2廳,1913年, 民國政府在關中地區設立關中道,轄長安等14縣。1914年撤銷咸寧縣,併入長安縣,結束了漢代以來一城由兩縣分管的局面。

1928年,國民政府將長安縣城及城關一帶劃出,設立西安市。1930年,撤銷西安市,原西安市區域仍然歸長安縣管理。民國21年(1933年)西安改名西京,由於此時已經面臨日本帝國主義的軍事威脅,國民政府把西安定為中華民國陪都。

後來為了對抗經長征抵達陝北的紅軍,1935年蔣介石在西安設立了西北剿匪總司令部並自任總司令。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張學良在多次建議不成後,同楊虎城共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使中國的抗日統一戰線得以達成,對東亞及我國的現代史影響深遠。

建國之後,西安的名稱被得到了沿用。

所以長安縣的名稱其實一直沒有變過,到現在還有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就是從長安縣變來的。很多人之所以想把"西安"改為"長安",是因為古代"長安",乃是六朝古都,長安作為好幾個大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在廣大人民心中,有著很高的位置。提起長安那就是盛世都城,眼前便是一片繁華。

而西安現在的發展雖然也很不錯,是國家中心城市之一,但畢竟還是要落後於沿海一線城市的,所以人們對於"長安"的追憶滿滿,大概也是希望西安也可以像"長安"那樣繁榮昌盛的基礎上,再增加點政治地位吧。


歷來現實


有這麼一種對西安的誤解。說漢唐古都長安名字多霸氣,慈禧這個敗家老孃們兒逃到長安後,勉強活命。為紀念此次西行,就把長安改成“土裡土氣”的西安。

事實上,真正給長安改名西安的,不是慈禧,而是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的時候,長安是陝西行省兼奉元路駐所,也就是省會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崛起東南,橫掃天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將徐達和常遇春,率明軍殺進奉元路。為紀念此次西征成功,朱太祖下詔,把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當時的長安,只是奉元路下轄的一個縣。

朱元璋的治國理念是“封建制”,就是讓兒子們分守各地,為國之屏藩。太子朱標坐鎮南京,四子朱棣守北平為燕王,次子朱樉守西安為秦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樉封為秦王。但當時還小,8年後才去西安就藩。

朱元璋非常看重西安,否則也不會讓地位僅遜於皇太子的次子坐鎮西安。要知道,皇太子朱標萬一有三長兩短,朱樉最有資格繼承皇太子之位,你說西安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重要不?雖說朱元璋並不喜歡這個兒子,但那是朱樉長大之後不為父親喜歡,小時候誰看的出來?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早對就國都南京的地勢不太滿意,有意遷都。而遷都第一首選,就是西安。

朱元璋主要有三個選擇。開封雖是五代宋金故都,但地勢太平坦,易攻難守。朱元璋的老家中都鳳陽倒是有山有水,但明朝開國元勳一大半都是中都人。如果定都鳳陽,朱元璋還有多大話語權就難說了。

開國元勳都和西安沒啥瓜葛,又東守黃河,南依秦嶺,西望隴原,北眺大漠,易守難攻。放眼天下,再沒有比西安更合適取代南京成為國都的地方了。

朱元璋雖然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式下詔南京為國都,但在心中,他始終無法說服自己。朱元璋念念不忘的,還是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六十多歲的朱元璋自感時日無多,再不考察西安就來不及了。他自己沒有辦法親自前住,就派未來的皇帝——皇太子朱標代他走一趟。

朱標風塵僕僕來到西安,進行考察。結果發現西安氣勢足,但關中早不是漢唐的糧草豐足之地,需要大量從江南運糧草到西安。這就需要很大的建設成本,明朝未必能承受得起。再加上朱標身體不太好,剛從西安回來不久就去世了。朱元璋連天字第一號的皇位繼承人都沒了,更沒心思遷都了。

西安失去了重回漢唐的最好時機。

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篡位成功,他更不可能遷到西安了,更何況北元勢力太強,只能天子守國門,遷都北平。北平同樣不產糧食,但江南糧食到北平,可以走漕運和海運,成本比只有陸運的西安節省太多。

雖然沒當上國都,但在明朝,西安依然是陝西省會兼西北第一重鎮。守住西安,西北無虞。丟掉西安,西北、西南(雲貴川渝)都守不住,大明朝能塌掉一半。

西安府是明朝的特大城市之一,下轄6個州,31個縣,而當時的陝西省,總共有21個州,95個縣。也就是說,西安府佔了陝西省的三分之一。就城市地位和區域功能而言,明朝的西安府差不多相當於現在重慶直轄市。

僅在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西安府就有人口231萬。經過百年發展,明孝宗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西安府人口達到391萬。又過了八十多年,萬曆六年,公元1576年,這個數字已增長至450萬。

明朝早成過往,但明朝依然為西安,為中國留下了一段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氣勢恢宏的明城牆。你現在來到西安,站在西安城牆下喝“網紅”摔碗酒,那就是明朝的遺蹟。

明城牆是在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開始在漢唐宋元舊城牆的基礎上修建,四年後完工。朱元璋當時就有遷都西安之意,所以對西安城牆的要求特別高,級別向國都看齊。歷經數百年戰爭洗劫,西安明城牆有很多已損壞,但還是留下了13.7公里的遺作,在夕陽下留今人憑弔懷古。


地圖帝


以前是長安,現在也是長安。

長安現在還存在,即西安的長安區。

這個問題“長安為什麼改名為西安”是沒有分清中國行政區,將長安等同於西安導致的。

長安是一直是縣級區劃名,而西安是市級行政區劃名。

長安區以前叫長安縣。在

漢代時屬於京兆尹、京兆郡管轄,而到唐代將其分為長安、萬年兩縣,以朱雀大街為界,分城而治,同屬京兆府,其情況如同今天北京市東城區和西城區一樣,只是這時長安城沒有改名為京兆城而已

古代京兆府地位才等同於現在的首都北京。

也因此京兆才應該是西安的古稱。

往後京兆府失去了首都功能,則降為普通的市級行政區劃。

在元代是陝西省奉元路,明清兩代則是陝西省西安府,現在陝西省西安市。


歷史小知


長安之名,始於秦的長安鄉,漢高帝五年,在此地設長安縣,在長安縣內建起的都城,也順理成章被稱作“長安城”。長安之名,始於秦的長安鄉,漢高帝五年,在此地設長安縣,在長安縣內建起的都城,也順理成章被稱作“長安城”。

在唐代之後,中國的政治中心逐漸東移,但西安作為西部重鎮和西北區域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視。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

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元代曾設安西府;後改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西安後,曾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

1928年,國民政府將長安縣城及城關一帶劃出,設立西安市。1930年,撤銷西安市,原西安市區域復歸長安縣管理。民國21年(1933年)西安改名西京,被定為中華民國陪都。為對抗經長征抵達陝北的紅軍,1935年蔣介石在西安南院門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並自任總司令。

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張學良在多次建議不成後,同楊虎城共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使中國的抗日統一戰線得以達成,對東亞現代史影響深遠。

1943年,再次設立西安市,其行政區域為原長安縣城及城週四鄉。

1949年5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西安。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賈拓夫任第一任市長。

從古至今,長安縣都沒改過名字,改名字的是長安縣的上級單位,其歷史是京兆尹(漢)——京兆郡(魏晉隋唐)——京兆府(唐宋金)——奉元路(元)——西安府(明清民國)——西安市(民國至今)

所以,問題就很明白了,西安和長安是從明朝開始就並存的兩個地名,它倆的關係不是誰取代了誰,而是上下級的關係,西安府是上級,長安縣是下級,府衙與縣衙同城,府尹縣令同城辦公。若是類比現在的話:西安府是地級市,長安縣是西安府的市區。

如今,長安仍然存在,就是長安區,仍然是西安下面的一個區。西安和長安在歷史上,是並存的上下級關係,而不是取代關係,至今西安市與長安區仍然是共存的上下級。





徐字王旗


陝西長安改名叫西安主要是歷史原因:元初,長安城的範圍沿用五代初期唐長安城被毀後節度使韓建所重建的“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

皇慶元年(1312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擴展資料:

民國16年(1927年)11月25日,陝西省政府議決設立西安市。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箇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九宮居士


來西安生活已經15年了,確實發展變化非常大,為什麼呢,因為生活條件一般的我只能搬家,從發展最好的南郊搬到了北郊,又搬到了高陵,因為都是待開發,所以變化日新月異!說這個什麼意思呢?意思西安是西北城市,還需要大力發展,需要很多實事,別一天沒球事了,扯蛋呢!西安已經幾十年了,改回長安想幹嘛?只有磚家一天想著勞民傷財!


靜言思之奮飛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擊潰元軍,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從此長安就更名為西安了。明太祖朱元璋雖定都南京,但是他一直想遷都西安,所以他將次子朱樉為秦王,鎮守關中大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太子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後來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取得了明朝的統治權,遷都北京。

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周文王又命次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豐鎬就是西安城的最初規模。西周末年,犬戎攻入鎬京,將鎬京燒成一片廢墟,周王朝在諸侯的保護下東遷至洛陽,鎬京長時間荒廢,直達漢朝重建長安城。

秦人入主關中大地後,先後在雍城(今鳳翔縣)、櫟陽、咸陽建都,其中咸陽城離鎬京並不遠。秦末大復辟之時,項羽率十八路諸侯進入咸陽城,他對秦朝十分仇恨,於是一把大火將咸陽城燒成廢墟。劉邦最開始定都在洛陽,取得全國政權後,本想遷都咸陽,但咸陽燒成灰了,又是秦人國都,所以不便重建。他就命人重建鎬京,並取長治久安之意,命名新都城為長安。

宋朝時長安為京兆府路,元朝時為奉元路,明朝改為西安並延用至今。論城市規模,現在的西安遠遠超過漢唐時的長安;論城市在全國的排名,西安是不可能再成為全國第一市了。現在西安市下轄11區2縣, 總面積10108平方公里;2015年末常住人口870.56萬,其中城鎮人口635.68萬,城鎮化率72.61%。


大秦鐵鷹劍士


西安由長安變成西安是經歷了近400年的演變,才成這樣,並不是一朝一夕,它以前被叫長安已經有近一千年多年,從西漢漢高祖(前206年)聽從一位隴西官員婁敬建議才有打算遷都長安,以長治久安為名,這時主要想改變周以來禿廢之勢,開始到唐末昭宗(907年),經歷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這段輝煌時期後徹底戛然而止,也由此從它的興盛到衰落讓長安的名字徹底從中原消失。可以說長安也正代表著它是帝王都的可能,全國性政治中心的必選之地,可之後名字一變,再沒有哪個朝代皇帝會想起把它立為國都,所以長安名字的消失也正是它輝煌的消失,它等於因唐末一場藩鎮叛亂被徹底抹去,消失在歷史視野中。這也在歷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像陪都洛陽也沒有見它那麼悲催,它的名字照樣被用,從東周一直沿用至今,可是它也和長安一樣徹底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自東周起始一直延展到五代十國沒能陪伴走完中國歷史。

卻令人意外的是長安在很長一段時間名字一直沒變,而且因為響亮的名字讓西漢後來的各個王朝紛紛湧入建都,它在隋初被宇文愷重新修建,開始本想改為大興城,可最終因居住百年的舊城百姓叫慣了,改不了口,仍叫長安。除此之外它也被別名稱呼西京或西都,但沒有取代長安之名,所以西京一直是長安那得出手的代名詞,它的地位是之後任何都無法替代,就連後來的遼金西京大同也都蓋不住它的功勞,雖然長安沒了,可是西京仍是它的代名詞一直存在,至今西安仍被稱為西京,與北京,南京,開封東京並立。

它什麼時候名字變了,還不都是因為節度使朱溫惹得禍,它是改變長安命運一切的肇事者,就因為如此他還取代了唐朝建立後梁,可沒想到事事都不如意,自己建立的卻成了割據中原的一方王朝,拉開了之後中原混戰宋朝割據的開始。令人想不到的是唐朝為此還誇耀他功績,賜以朱全忠,曾背叛了黃巢被唐僖宗重用,雖然挽救了大唐,可卻是大唐的掘墓人,最後自己主動親手滅了大唐,挾昭宗及皇室和官員百姓一起遷徙洛陽,將長安拆遷一空,韓建將西安縮得只有皇城大小,龐大巍峨的大明宮和宮城蕩然無存。本自以為學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想到自己卻成了竄權者又成分裂製造者,就這樣長安的輝煌伴隨漢唐的輝煌徹底不復存在,變成了遊牧民族馳騁的天下,中原農耕文明地盤轉攻為守,尤其以宋為代表,長城這時又被興起,所以長安的消失也是一個新的時期到來,漸漸挺向遊牧文明。

長安自唐朝滅亡後已不復存在,可是它卻變了名字,改為京兆,在經歷宋金漫長時間,元朝一直示為戰略要地,控制西北的動脈,當初也是忽必烈封地,在與阿里不哥發生內戰的時候,忽必烈早派廉希憲控制關中,將劉太平隔絕於陝甘地區,拿到了戰爭的主動權,忽必烈建立元朝後,特地將這塊地方分給兒子忙哥剌冊封安西王,將京兆改為奉元,置陝西行中書省,所以自此奉元成為陝西省會已成事實。明朝建立後將奉元改為西安府也不足為奇,明顯突出西安在西北這塊地位有多重要,明朝時期陝西布政司統轄的有陝西,甘肅,寧夏地界,是西北重鎮,它肩負起地區穩定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朱元璋為此還想試圖將大明帝都遷到西安,又恢復漢唐輝煌,可是遭到大臣反對最終流產。後來他將西安交給了得意的兒子朱樉管轄,賜以秦王,奉行高築牆廣積糧口號,1370年所謂洪武三年命耿炳文和濮英對西安城進行大規模的重建,今天的西安城牆就是明洪武時期建造的,所以長安經歷漫長時間並不是一朝一夕才演變成西安的,從而也見證它的一步步起落。











龍文說史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義改名長安,寓意“長治久安。”漢以前西周也曾在這裡定都曾取名豐鎬,王莽也曾在此稱帝改長安為“常安。”所以長安之名的由來取名於漢高祖劉邦時期,而後到民國時期西安成為陪都從那時就改名西安了,一直沿用至今。


因為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地位比較高陝西當地人包括一些學者呼籲西安再次改名為長安,學者認為改名的原因是長安在的歷史名氣要比現在西安在國際上的名氣大的多,希望更名後可以讓西安得到更好的發展。而陝西當地人特別是西安人願意更名為長安的原因是因為長安的寓意比較好,特別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後國家地震的次數逐漸增多而西安沒有,當地人就說是因為西安深處秦嶺腹地是一個風水保底,十三朝的龍脈在保佑著這片土地永遠長治久安。其實我感覺現在的西安其實比那時的長安名氣大多了根本不需要改名原因有一下幾點。


首先談國內:1西安是陝西省會、副省級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家西部地區國家級中心城市,認知度比較高。

2:教育。西安是全國受高等教育人數最多和高校密度最多的城市是中國五大教育中心,現在社會發展需要的是人才數量而不是人口數量。

3:醫療。西安整體醫療水平居全國前列,其中唐都醫院、西京醫院的一些自主研發治療手段居全國乃至世界一流水平。

4:軍工。中國國慶閱兵近乎一半的最新武器都是西安研發的,西安也是中國軍工五大研發中心之一。

5:航天。西安擁有全國唯一的衛星測控中心。

6:西安是中國旅遊最佳目的地,全國衛生文明城市之一。


接下來我們再談談西安在國外的知名度。

1:西安有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


2:形成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關鍵事件“西安事變”就發生在西安。

3: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國家一帶一路的經濟方針從西安開始,全球矚目。


4:西安是世界文明古都,全世界的外國人為了目睹中國風采,必來西安。

所以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現在西安的影響力都大於以前的長安,不管它是叫西安還是長安,這裡永遠都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方針下,西安必定長治久安!西安為中國驕傲、中國為西安自豪!加油西安!加油中國!


老天請睜眼


說到西安,就像彈幕一樣一連串的關鍵詞就會在腦中浮現。十三朝的古都、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兵馬俑、華清宮,當然也是“吃貨”們打卡的地方,臘汁肉夾饃、羊肉泡饃、麵皮兒、biangbiang 面……一大撥美食勾著你的口水往下流。說起西安的古稱有很多,長安、鎬京、咸陽....印象最深刻的古稱是長安,尤其是盛唐時的長安,王維曾做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讓人感嘆“回不去的盛世,忘不了的長安”。

長安在古代中國威名遠播,為什麼後來改成了西安呢?

風華絕代的長安

說起長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周文王時期在長安這裡設置了豐京,到周武王時又建立鎬京,歷史上稱為豐鎬。在秦末漢初的時候長安還只是一個縣,因為這裡是秦始皇兄弟長安君的封地,所以命名為“長安”。漢高祖劉邦推翻了秦始皇的統治後建立西漢王朝,正式設立長安縣。等未央宮建成之後,劉邦便將國都遷到了長安縣,並以“長治久安”為意,正式把都城取名為長安城。劉邦時期的長安,其實主要建築也就是長樂宮和未央宮,連個城牆也沒有。到了劉邦的兒子劉盈繼位後,長安城終於成型。後來經過漢室五六代帝王的擴建,長安城終於具有規模。在東漢劉秀奪回政權後,將長安改為西京。但是,西漢東漢兩個漢朝,長安都是首都。

歷史上,“長安”這個名字一直就沒消失過,只是不同時期的稱謂不同罷了。要說歷史中的長安最鼎盛的時期是在唐朝時,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李淵稱帝,定都長安。到盛唐時的長安城,按現在世界城市排名,絕對是一線強市,說是最發達的城市也不為過。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7.27平方公里,是如今西安城牆內面積的9.7倍,西漢長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與世界上的大城市相比也是超級大,是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長安城鼎盛時期,常住人口近200萬,流動人口50多萬。僅是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就不下3萬人。作為唐都的長安是與唐朝與外朝通使的中心、有300個國家的使者來往長安,將唐的文化、政治制度、飲食、建築等傳播至世界各地。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高度效仿了長安城的規劃結構,現在去日本旅遊還能看到很多帶有唐代特點的建築遺蹟。“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鼎盛時期的大唐令人神往,絢爛異彩的長安絕代風華。

明朝長安改西安

元朝時,長安只是陝西省奉元路駐所,相當於省會城市。明太祖朱元璋從東南發跡,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王朝。公元1369年,徐達和常遇春殺進奉元路,西征成功,朱元璋下令將奉元路改為西安,有“安定西北”的寓意。

朱元璋對西安是很看重的,他曾考慮過遷都,首選就是西安。朱元璋派出了太子朱標去西安視察,朱標覺得西安糧草供應有問題,需要從江南運糧草才能滿足供給。再者,那時的西安已經不像唐朝時面積那麼多,容納不了明朝那麼多的功臣名將。所以,朱元璋聽後興致減半。再加上朱標從西安回來後沒多久就去世了,朱元璋就更沒有遷都的興趣了。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歷史上的長安和西安不能完全看為同一個地方。因為,每個朝代長安城的區域都有差別。今天討論的這個話題,也是將長安和西安放在了一個大體的區域內。是一個相對寬泛的代稱,請各位客官見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