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人為什麼首先選擇進攻波蘭?

生猛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波蘭被兩大超級強國——德國、蘇聯夾在中間。波蘭號稱歐洲墊腳步,漢斯(德國)出門踩一腳,伊萬(蘇聯)出門踩一腳。可波蘭始終學不會低調,處處以大國自居。波蘭還以大國的自信,搞起了只有美國等大國才能玩轉的等距離外交。

客觀的講,小國是可以搞大國平衡外交的,比如2014年前的烏克蘭(在美、俄之間,烏克蘭算是小國),新加坡。但是,波蘭實際上是打著等距離外交的幌子,相信了希特勒的鬼話,和蘇聯漸行漸遠。

波蘭等距離外交的代表人物,是1932年9月出任波蘭外長的約瑟夫-貝克。

其實在貝克之前,波蘭實行的就是激進外交,和鄰國不斷交惡。當時的波蘭有六個鄰國,而波蘭和蘇聯、德國、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經常互吐口水。

波蘭和蘇聯的關係很緊張,但為了應對希特勒上臺之後對波蘭的威脅,波蘭在1932年7月和蘇聯簽了《互不侵犯條約》,為期三年。

貝克出任外長之後,也沒有立刻和蘇聯翻臉。1934年2月,貝克還和蘇聯續簽10年的《波蘇互不侵犯條約》。此前一個月,波蘭和德國簽訂了《波德互不侵犯條約》。

波蘭和兩個強大鄰國都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看上去一切都非常美好。

波蘭對與德國簽訂條約非常高興,德國同樣非常高興。不過,德國高興的是,與波蘭籤條約,實現了一石二鳥之計。

一,麻痺了波蘭對德國的防備心理。

二,離間了波蘭和法國之前非常友好的關係。

貝克曾任駐法國的武官,和法國鬧過矛盾。所以他主管波蘭外交後,極力把波法關係拉離正常的軌道。德國是肯定要進攻波蘭的,至少也要收回一戰時,被強行割讓給波蘭的但澤走廊。波法關係太密切,德國對此很忌憚。波蘭和法國漸行漸遠後,德國再收拾波蘭,就沒有西線之憂了。

下一步,德國就要破壞波蘭和蘇聯不算親密,也不算太差的關係。德國很擔心萬一大舉進攻波蘭,蘇聯會出兵維護波蘭(之於蘇聯的)戰略縱深。德國經常找波蘭“聊天”,把蘇聯說的十惡不赦,說只要波蘭遠離蘇聯,德國就會把大片地盤送給波蘭。最可笑的是,德國把歸屬蘇聯的烏克蘭,允諾給了波蘭。

德國慷蘇聯之慨的小把戲,按說並不是很高明,可波蘭就喜歡吃糖衣炮彈,認為德國是個可靠的朋友。波蘭還幻想和德國一起瓜分別國的土地。比如德國準備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波蘭就覺得波蘭可以趁機擴大地盤,然後在德國和蘇聯之間搞大國平衡。

德國吞併了奧地利,波蘭內部有人覺得德國早晚要對波蘭開刀,可貝克根本不相信。貝克還駁斥了法國批評波蘭不救奧地利,說奧地利的內政,我們管不了。

接下來,德國開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戰時,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有過交戰,所以波蘭樂見捷克斯洛伐克被吞併,並趁機向德國索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部分地盤。蘇聯曾警告波蘭不要亂來,波蘭當成耳旁風。這還不算,波蘭進攻被蘇聯當成自己地盤的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

更讓蘇聯憤怒的是,蘇聯要空中救援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此刻也忘記了自己的所謂大國平衡外交,拒絕了蘇聯。

同時,英國和法國為了對抗德國,準備和蘇聯、波蘭組成四國聯盟。這對波蘭來說是件好事,至少多交幾個朋友。可波蘭卻說寧可相信德國,也不相信蘇聯。

在歐洲沒能形成反德國的陣線,波蘭要負上很大一部分責任。

蘇聯的那位大爺是好惹的嗎?對波蘭恨得咬牙切齒!

波蘭早把自己宣稱的等距離外交拋到九霄雲外,激怒了蘇聯,又被德國的甜言蜜語騙倒。1939年9月,蘇聯和德國秘密瓜分了波蘭。

等波蘭發現上當並後悔時,一切都晚了。


地圖帝


1939年,9月1日凌晨4時許,德國動用53個師,2800輛坦克,6000門火炮,2000餘架飛機,40艘艦船,不宣而戰三路大軍閃擊波蘭,引爆了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那德國為何先攻打波蘭?

是偶然的決定還是蓄謀已久呢

答案肯定是後者

地理位置

在進攻波蘭之前,英法等歐洲國家對德國實行綏靖政策,1936年3月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還先後完成了對奧地利和捷克的吞併,德國對波蘭已經形成了戰略上的半包圍狀態。

既然波蘭進攻方便,希特勒也不傻,當然會選擇就近攻擊波蘭,奇襲可以將德軍閃電戰實力完全發揮出來。而且柿子也要挑軟的捏,波蘭的實力和周邊國家相比還是可以欺負欺負的。

得民心

那時候德國經濟快速發展,德國老百姓反戰人士也是很多,但是希特勒一攻打波蘭就把入侵套上了一個愛過的名號,爭取國內百姓的支持,迎合了德國人對“失地”的渴望。

波蘭軍隊在德軍閃電戰面前不堪一擊,軍隊的事蹟鼓舞大量年輕人參加軍隊,希特勒的第一步棋可謂走的漂亮。

國家恩怨

波蘭是一戰後新興的國家,因歐洲的三大帝國(沙俄,奧匈、德國)的倒臺才得以復國,所以希特勒總是看波蘭人不爽,那之前可是我的地盤啊,自己家被別人住著。

另外波蘭人雖然國家實力弱,但總是打著別人家國土的主意,不但曾經干涉蘇俄革命,還趁著德國吞併捷克之際,佔領了切欣地區。這樣搞得德國和蘇聯都看波蘭不爽,最後搞得被德國.蘇聯兩面夾擊。可謂自作自受


鄙人才疏學淺,各位朋友如果有更好的想法希望在評論區發表,不勝感激。


萬人迷2333


1939年9月1日,德軍集中了58個師、160萬人、6000門大炮,組成南北兩個集團軍向波蘭發動了“閃電戰”。波軍倉促應戰,由於指揮失度,戰術思想落後,再加上英法實行“綏靖”政策,見死不救,終應力量懸殊,抵抗一個月後亡國。那麼希特勒為什麼首戰選擇英法的盟國波蘭?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德國進攻進攻波蘭之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從地理上看波蘭處於德國的半包圍之中。正因為如此,所以希特勒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便下達了“永遠消滅波蘭”的命令。

第二,波蘭和英法是盟國,德國處於法波之間,而波蘭實力又不如英法。所以希特勒決定速戰速決,先佔領波蘭,然後回過頭來解決英法。

第三,攻佔蘇聯是納粹德國的既定國策,德蘇之間早晚必有一戰,而波蘭又與蘇聯接壤,佔領波蘭就有了進攻蘇聯的前沿跳板。

第四,為了避免攻佔波蘭後可能引起英、法和蘇聯同時出來干預,所以法西斯德國和蘇聯於1939年8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切準備妥當,為了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戰果,德國便拿波蘭首先開刀。


淮上秋陽


一直覺得二戰時,德意日三國就像一出相聲:德國是逗哏的,日本是捧哏的,意大利是報幕的。日本這個捧哏的安安心心做著小弟,而意大利這個報幕的卻頻頻出錯,害得逗哏的時不時就要過來圓場。

過去一致認為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又建立各種集中營,無比讓人憎恨。而今日細品歷史,那個“無辜”的波蘭,遠比希特勒的德國更加讓人厭惡。

二戰時,意大利是滑稽,波蘭則是朝三暮四。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出動了150多萬軍隊進攻波蘭。就在同一天,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也派出了110萬軍隊進攻波蘭東部。在兩大強國的夾擊之下,波蘭很快就宣佈投降。雖然波蘭號稱擁有80萬軍隊,但這些軍隊幾乎都是騎兵。騎兵當然擋不住坦克,波蘭騎兵成片成片的倒在曠野裡。

但是波蘭的結果完全是它自作自受,不應該得到任何的憐憫。認真地說,波蘭的助紂為虐是二戰爆發的原因之一。

大刀砍坦克,曾經我們認為波蘭騎兵是如此的悲壯

1939年9月,波蘭的邊境小城克羅加提,六千多名波蘭騎兵騎著高頭大馬、揮舞著被陽光照得雪亮的馬刀發起了海嘯般的衝鋒,而站在他們對面的敵人則是德軍最為精銳的第四裝甲師。

“騎兵砍坦克”作為二戰揭幕戰中的一個花絮自此永載史冊。通觀整個二戰史,以騎兵對抗坦克的波蘭人,其有勇無謀和悲催命運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波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新建立的國家當中,除了工業技術能力略遜於捷克斯洛伐克之外,綜合國力其實是最強的。

浴火重生後不久,波蘭就接連進行了六次邊界保衛戰爭:1918年在波茲南、1919到1921年間在上西里西亞與德國衝突;1918到1919年間在利沃夫以及東加利西亞與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對抗;1919至1920年與捷克斯洛伐克圍繞特申對壘;1918年到1920年在維爾諾與立陶宛作戰。

其中最主要的,則是1919年到1921年之間,和蘇聯進行的熾烈的戰爭,波蘭人創下了“維斯杜拉河的奇蹟”,擋住了湧往歐洲的蘇聯人的大潮。

二戰之前,波蘭的陸軍早就動員起來,波蘭人也早就意識到德國早晚會開戰。可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蘭卻不堪一擊,不到一個月就淪陷了。

為何波蘭騎兵草草落敗?為何波蘭會受到德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的猛攻?其實不僅僅是兵不善戰不利,相比軍事上的失利,外交上的汙點更是波蘭的敗筆。

不是出頭鳥,但波蘭是個著名的牆頭草

能夠同一時間讓兩個意識形態不同的大國猛攻自己,只能說明一點:外交問題。

而波蘭最大的外交問題就是朝三暮四與不自量力。

大家也許還記得這樣的場景,當年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據理力爭,力保中國權益不被日本佔去,當時英法都不好說什麼,卻有一個國家使勁為日本辯護,這個國家就是波蘭。顧維鈞在自己回憶錄上說,他實在不明白波蘭為什麼這麼做。

波蘭這個國家在二戰之前的10年時間裡,絕對是一個朝三暮四的奇葩。這個國家在外交之中不講絲毫的道義,在各個大國之間跳來跳去,最後被各國所拋棄。

一、背叛了法國,致使三國同盟瓦解

一戰後,曾經被瓜分的波蘭獨立,波蘭這個小弟死死抱著英法兩國的大腿。1933年,希特勒就任德國總理,納粹黨正式掌握德國政權。這讓波蘭深深恐懼,為了討好希特勒,波蘭當年就宣佈退出了三國同盟。

1938年,德國進攻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的軍力遠超那個廢物意大利。但是它仍然不是德國的對手。捷克盟友法國和英國求助,結果被合夥出賣。

波蘭的表現更加坑爹,它竟然夥同德國東西夾擊捷克斯洛伐克。

二、借道攻德,因為波蘭的拒絕讓二戰蔓延

因為夥同德國攻擊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徹底得罪了法國和英國,但英法也有過失,所以也沒說什麼。

然而,希特勒在歐洲的蔓延讓英法覺得戰爭離自己不遠了,因此同蘇聯商定東西夾攻德國。英法想要進攻德國很方便,畢竟領土和領海是接壤的,但蘇聯就不太妙了:中間有個叫波蘭的二貨。

波蘭貌似鐵了心了跟著德國大哥幹,拒絕蘇聯借道進攻德國希特勒,因此這次東西夾攻的計劃也就流產了。最後結果便是著名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三、不自量力,波蘭反水德國

本來希特勒對波蘭這個小弟已經相當滿意了,希特勒提出讓波蘭把從一戰時掠奪的但澤走廊還給德國。其實這件事希特勒要回去無可厚非,但澤走廊80%的人口都是德國人,誰都想回家,波蘭態度好一些還給希特勒,咱們還是朋友。

不過,波蘭太認死理了,果斷拒絕德國的要求。不但如此,波蘭還想重新回到英法的懷抱。

本身英法對波蘭已經夠上火的了,但想想在希特勒背後插根釘子,也是好事,也答應了波蘭的請求。結果,希特勒知道後勃然大怒,為了避免英法和波蘭同時進攻自己,果斷的給斯大林拍出電報,共同進攻波蘭。

“向由工人和農民組成的蘇聯紅軍致敬”

1939年9月1日,德國出動了150萬軍隊大舉進攻波蘭,蘇聯在同一天派出了110萬軍隊從東面夾擊波蘭。

而英法軍隊在法德邊境上按兵不動,100多萬的英法聯軍看著德軍肆無忌憚的進攻波蘭。當然這是波蘭咎由自取,它朝三暮四,得罪了所有的強國。

最終德軍和蘇軍在波蘭中部會師,德軍打出了橫幅“向由工人和農民組成的蘇聯紅軍致敬。”

希特勒表示自己可能會在1940年夏天訪問莫斯科。蘇軍俘虜了25萬波蘭官兵,1940年春天,蘇聯處死了其中的2.1萬名軍官。

1942年,面對波蘭流亡政府的質詢,斯大林支支吾吾的說:“他們通過西伯利亞,逃到中國去了。”


王銘葦


1939年的歐洲,在經濟大蕭條的陰霾下,各國的經濟受到衝擊。貨幣貶值、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社會動盪,儼然沒有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生機勃勃的樣子。讓人想不到的是,一戰戰敗後受制裁的德國,依靠擴軍備軍,異軍突起,成為“人見人怕”的軍事強國。

此時,整個德意志民族都沉浸在久違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之中,民族情緒空前高漲,參軍入伍成為最榮光的一件事,與20年前比,軍隊達到300萬,是過去的30倍。他們願意跟著“小鬍子”希特勒再創輝煌,把原來失去的,要加倍的要回來。

不可信的各類《協定》和國家聯盟。

面對這樣一個來“清算後賬”的軍事強國,歐洲各國可以說是“人人自危”,想當初為了徹底制服這個好戰的國家,各種“苛刻的”制裁和“掠奪性”懲罰,讓高傲的德意志民族倍感恥辱。現在,人家找過來,他們也是 “啞巴吃黃連”。

英法不惜出賣小國利益,簽訂《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以下簡稱“捷克”)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以求自保。就在他們認為可以鬆一口氣的時候,僅過半年,德軍就吞併了整個捷克。

作為軍事同盟的英法兩國,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除了抗議,還是抗議。更讓人唾棄的是盟友波蘭,在其遭到入侵時,不但不幫忙,而且趁火打劫侵佔了他們的切欣地區。在他們眼裡,同盟就是一個相互“忽悠”的工具。

此時,按照希特勒的戰略部署,計劃用3-5年的時間發動局部戰爭來奪取奧地利、捷克等地。沒有想到,西方列強的軟弱和綏靖政策,讓德軍兵不血刃,不戰而勝,短短几個月就連下兩國,讓“小鬍子”的信心瞬間“爆表”。

“白色方案”。

在以軍事威脅又要回一戰後割讓給立陶宛的梅梅爾地區之後,這些又快又容易的“成功”,並沒有滿足他的膨脹欲,他要找一個更具挑戰力的目標試試手。那就是波蘭,焦點就是“但澤走廊”。

德意志和波蘭兩大民族之間長達600年的矛盾焦點就是這個地區。它是連接東普魯士地區和德國大部分領土的咽喉要地,是波方最理想的出海口。一戰後,根據《凡爾賽合約》劃給波蘭。

底氣十足的“小鬍子”向波方提出歸還但澤的要求,但遭到波方的堅決拒絕。在兵不血刃收復失地“興頭”上的“小鬍子” 氣急敗壞,揚言“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局勢”。其實,按照他的戰略意圖,要但澤是假,攻佔整個波蘭是真。

他要的就是波方的拒絕,這樣才能“師出有名”。果不其然,一份代號為“白色方案”的作戰計劃迅速出臺,同時他要求,所有的戰備工作在9月1日前準備完畢。眼看著該國“岌岌可危”,各西方列強又忙碌了起來。

首先是英法兩國的抗議。尤其是英國首相張伯倫對德國出爾反爾撕毀《慕尼黑協定》、進佔捷克並向波蘭提出但澤問題等惡劣行為,感到極為擔心和震驚。同時,綏靖政策的徹底破產,讓他成為全世界的笑料,遭受到國內外的一片指責聲。

在“裡外不是人”的形勢下,惱羞成怒的英法兩國譴責希特勒的行為,並宣佈全力支持並保證波蘭的獨立。同時,面對德國的步步緊逼,迫於戰爭的威脅,雙方在倫敦簽署了《英波互助同盟條約》。

其次,美蘇兩國的反應。動盪的歐洲局勢,讓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也坐不住了,為了區域平衡,羅斯福總統致電德意兩國,要求其不要入侵歐洲31個國家。作為交換,他願意斡旋解除各國軍備競賽的危機,打開國際貿易通道。

而蘇聯也覺察到“小鬍子”的野心,提出與英法兩國締結三邊互助條約,另外如果合適的話,還可以加上波蘭。雖然,英法不願蘇聯加入到歐洲大國集團,但三方還是排除了意識形態上的分歧,進行了一次互惠談判。

讓人感到意外的還是意大利。當聽到英美法蘇等國的強烈反對,墨索里尼“退縮”了。他表示如果因為發動對波蘭的進攻,導致各國的強烈反應,意大利將不介入戰事。說白了,二打一可以,但別引起公憤,犯了眾怒,我也無法再幫忙下去。

各國的強硬表現,一改過去各顧各的情形,很難得的站在了同一邊,這令希特勒十分擔心。更可氣的是意大利的背信棄義、臨陣脫逃。這樣的局面,他也不得不將已經發動的戰爭機器停了下來。

難道他要放棄?不,他要演出戲。

在“小鬍子”的授意下,德軍將領海德里從集中營里拉出了十幾名死囚,穿上了波軍制服,配備波軍武器。將他們在距波德邊境16公里的樹林裡槍殺,製造波軍對德國發動進攻的假象。於是,作為“反擊”,德軍開始大舉越過德波邊境。

一是,“小鬍子”是瘋子但不是傻子,他也知道“師出有名”。國內的民眾雖然也狂熱,但對侵略戰爭,他們還是有很理性的看法。為了忽悠民眾能夠和他一條心,做這樣的假戲,一定會激發全國民眾的憤怒。

二是,他的戰略部署是先歐洲後世界。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他是不會首先招惹美國的。而這次進攻波蘭,美國的態度還是強硬的,有撕破臉的感覺。現在是波軍先“進攻”,在道義上,美國是不會再插手。因為,美波兩國沒有結為同盟。

當然,蘇聯早已不是“敵手”。早在其向英法兩國示好的時候,希特勒很快意識到波蘭的行動,蘇聯不能插手。於是,主動拉攏,一次次地暗送秋波,甚至不顧臉面親自聯繫斯大林,希望締結一個互不侵犯條約。

而斯大林最擔心的也就是這件事。於是,兩下一拍即合,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條約》裡的秘密條款,居然規定德軍攻佔後,德蘇雙方將按一定界限在該國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也就是說,要瓜分波蘭。

看來,在國家關係上沒有什麼責任或者道義,就其本身來說,所有的國家行為都是有理的,哪怕他是損人利己、爾虞我詐、變化無常,唯一的道德標準就是國家利益。

如果,德軍入侵波蘭,美國隨即宣戰,會遏制住二戰的爆發嗎?歡迎留言和討論。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文|小河對岸

二戰,是以德國閃擊波蘭為全面爆發標誌的。那麼,為何德國會最先攻打波蘭呢?德國最先進攻波蘭,並不是偶然的決定,而是蓄謀已久。無論從英、法等國的態度,還是德國的地緣政治及德國的民族情感與德波雙方的歷史等因素上來看,波蘭都是德國首攻的不二之選。

首先,從當時的背景上來看。在德國進攻波蘭之前,由於英法等歐洲大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德國軍隊不但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還先後完成了對奧地利與捷克的吞併,並將斯洛伐克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德國對波蘭已經形成了戰略上的半包圍態勢。

其次,從德國曆史疆域版圖的變化及民族情感上來看。在德國(德意志)的歷史上,其西部疆界較為穩定,而最大、最頻繁的疆域變動,也就是法德兩國對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為德語區,歷史上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的反覆爭奪。相比德國西部疆界的波瀾不驚,德國東部疆界的變動卻更為劇烈,矛盾也更為激烈。

尤其是《凡爾賽條約》,德國被迫割取了大量領土給波蘭,且將德國分割成了兩部分。而導致了德國人對戰敗條約的最大不滿,一戰後的德國政府對西部疆界予以承認,但對東部疆界卻始終沒有承認。德國最先攻打波蘭,迎合了德國人對“失地”的內心渴望。

第三,波蘭與周圍國家的關係也不和睦。波蘭在歷史上曾消失了123年,因歐洲的三大帝國(德國、奧匈、沙俄)全部倒臺,才得以復國。作為新獨立的國家,在疆界上就必然會有鄰國矛盾衝突。就德國、蘇聯等國而言,看波蘭的眼神都會顯得怪異,總會覺得波蘭曾是自己的領土。而波蘭作為弱國,也不安分,不但曾經干涉蘇俄革命,還趁德國吞併捷克之際,佔領了捷克的切欣地區。所以,波蘭就不可能獲得鄰國的好感,這也是蘇聯後來趁火打劫,而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的內在原因。德國最先攻打波蘭,也容易獲得他國的諒解,而不至於局勢過分緊張與敏感。

第四,英、法等國對蘇俄共產主義的仇視,而希望將德國這股禍水引向東方。德國位於歐洲的十字路口,在吞併奧地利之後。南面與盟國意大利相鄰,且有阿爾卑斯山脈地理隔斷。北面是丹麥、瑞典、挪威等半島國家,需要海軍力量的支持,而德國的海軍力量相對較弱。且對納粹種族主義來說,北歐國家與德國屬同一民族,有一種親切感,且這些國家的油水也不多。

故而,德國作為歐陸的國家,只能選擇東線與西線。相比西線的法國、比利時、荷蘭等(後方還有英國),東線的波蘭顯然更軟弱可欺。而在二戰全面爆發之前,德國也無法評估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軍事實力挑戰法國與英國(一戰時,德國的西線戰爭就陷入長期膠著狀態)。故而,德國選擇較弱的波蘭下手,能順便檢驗一下自身的軍隊戰鬥力。而德國最先攻打波蘭,又能暗合英、法將德國這股禍水引向東方蘇俄的那種心理。


有知社


這件事還得從波蘭的復國談起。

歷史上的波蘭也有過輝煌和強大,德國、土耳其、俄羅斯都曾經是他的手下敗將。大名鼎鼎的波蘭翼騎兵也打下過莫斯科,蹂躪過善良的俄羅斯人民的。鼎盛時期的波蘭領土達到過100萬平方公里,這在歐洲就屬於龐然大物了。

後來,波蘭民主搞過了頭,國家開始陷入分裂,走向衰落。19世紀被德意志、俄羅斯、奧匈帝國瓜分乾淨,亡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戰勝國:美、英、法,重新規劃未來的歐洲格局。怎樣處理戰敗的德國成了大問題。法國在戰爭中損失慘重,與德國的仇恨也是最大。所以它強烈主張肢解德國,把德國拆分成幾個小國。當然,法國自己的小算盤也是很明顯,肢解了德國,以後的歐洲大陸就是他一家獨大了。

而防止歐洲大陸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恰恰是英國的國策。英國絕對不允許歐洲出現一個超級大國,歐洲必須分裂,歐洲國家必須互相制衡,這才最符合英國的利益。所以英國是堅決不允許肢解德國。其實就是不允許出現法國獨霸歐洲的局面。

消滅德國威脅,最徹底的辦法就是肢解,但英國不幹。所以,只能退一步:削弱。巴黎和會給德國開出了極為苛刻的條件,用來防止他再度崛起。滑稽的是正是因為這些敲骨吸髓的條件,反倒激發了德國的民族主義,導致了德國的反彈,希特勒上臺,爆發二戰。

巴黎和會給德國上了枷鎖,但這個枷鎖是用條約的形式套上去的,很明顯,這並不安全。而且德國是歐洲傳統的軍事強國,極為善戰。為了防止他再次崛起,就必須再上個保險,就是波蘭!

英美法對德國進行了削弱,然後再扶持波蘭復國。

近代的波蘭,是美英法硬立起來的國家,並與它結成盟友,幫助他強大。目的就是在德國東側打下個楔子,用它來監視和牽制德國。未來,如果德國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陷入英法和波蘭的兩面夾擊。

而且,當時蘇聯已經建立,英法也很怕布爾什維克發展到歐洲,這樣也需要有一塊橋頭堡,來阻擋蘇聯的入侵。這個使命也落到了波蘭的身上。

經常有網友嘲笑波蘭愚蠢,總是站錯隊,被人家德國和蘇聯給滅了。這是不瞭解情況。波蘭這個國家就是為了剋制德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而立的。東擋蘇聯西防德國,是波蘭立國的使命。他不是站錯隊,是壓根就沒的選。不給人家當馬前卒,你這個國家都立不起來。就像以色列,建國當天就遭到阿拉伯國家圍攻,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這跟波蘭一樣,都是孃胎裡帶來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造成的。

問題裡談的:德國進攻波蘭。這問的有瑕疵,波蘭是被蘇聯和德國兩面夾擊而滅亡的。對於德國來講,波蘭就是美英法插在我後背的楔子,按照用兵原則來講,我肯定是先打弱的,也就是波蘭。拔掉你之後,我的後背才安全,這樣我才能放開手腳對付英法。這是一個很正常很合理的選擇。而蘇聯呢,你波蘭是美英法插到我面前的眼中釘,我也是必須要給你拔掉的。

波蘭就是為了威脅蘇德兩家而立的,趕上蘇德國力上升期,人家兩家一攜手,把他給滅了。

立波蘭的初衷是如果德國重新暴露出侵略野心,波蘭與英法東西夾擊德國。

如果蘇聯入侵歐洲,由波蘭在前方擋住,英法在後面支援上去。

但是,歷史出了一點小意外,兩個如果同時發生了。也就造成了波蘭再次滅亡的悲劇。

二戰中,波蘭無疑是遭受到了巨大的損害,希特勒、斯大林前後下黑手,前面是正規軍被德軍圍殲,後面是蘇聯秘密警察製造卡廷慘案。但是,畢竟二戰結束後它再次復國。天底下沒有白吃的晚餐,這是波蘭復國必須付出的代價。美英法立了你,你就得交出投名狀。


銳度何老師


因為波蘭這個國家在歐洲一直就是個實力不算強,但又特別牛逼喜歡挑釁,然後地緣位置又重要。所以總是被新崛起歐洲大佬暴揍漲經驗的新手村怪物NPC。差不多波蘭的歷史如下...

好了回到正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早就被滅國瓜分的波蘭在協約國幫助下得以重新獨立建國。然後瓜分到了好大一塊德國領土,其中包含通往但澤港的但澤走廊,並將德國本土和他們的東普魯士分離開。

而且但澤走廊這塊德裔還挺多,希特勒上臺之後當然想問波蘭要回這塊領土(其實這塊領土歷史上也是德國人從波蘭搶走的...)

然後我們提一下凡爾賽條約的核心之一,民族自決權。當時分解德國、奧匈、土耳其領土的基礎就是民族自決,領土內居民你想併入你自己的民族主題國家,你就可以公投。希特勒鼓吹的大德意志理念和這個民族自決超匹配...

奧地利公投併入德國了,蘇臺德併入德國了,那麼但澤走廊這塊德意志人的地方也得併入德國。所以這是希特勒大德意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計劃的一部分而已。

但波蘭不給啊,而波蘭東邊還有虎視眈眈而且是世仇的毛子(波蘭19年剛建國不久就和毛子幹了一架)

小鬍子和中胡子一合計,既然這個孫子那麼皮。乾脆瓜分了...


我的意思是,既然德國人要完成大德意志計劃,而波蘭又是能揍的人裡邊最軟的柿子,又有毛子幫忙混合雙打。那麼先弄死他是一件很合理的事兒


瘋狗的輕武



如果評選二戰時期的歐洲境內的“戰五渣”,給國人留下“騎兵砍坦克”笑柄的中歐大國波蘭無疑會成為眾望所歸之國。這個曾經的中歐霸主在一個月內就成為了元首“閃電戰”之錘的刀下之鬼。那麼,為什麼希特勒會選擇用閃擊波蘭拉開歐洲戰場的序幕呢?

挑選對手

1938年的德國已經把同文同種的奧地利人收入麾下,捷克斯洛伐克更是在慕尼黑會議後成為元首的兵工基地,再向東的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已經開始導向納粹的旗幟,因此,東南方向希特勒已經可以完全放心。正南方向的瑞士雖然橫亙在德意之間,但是向來中立且處在阿爾卑斯山中的瑞士人實在讓元首提不起興趣。


在西方與北方,在一戰吃盡苦頭的法國人築起了馬奇諾的“銅牆鐵壁”,荷蘭比利時丹麥這些臨海國家仗著英國海軍的後臺,希特勒在解決法國之前也暫時不想擴大自己在海上的受敵面積。因此,環顧整個周邊,只有東方的波蘭最適合用來開刀。

圖/二戰前的歐洲


新仇舊怨


波蘭,確實是德國人最想佔據也最能佔據的國家。首先,波蘭與德國同處於波德平原之上,易北河、奧得河之間的廣闊原野完全可以讓德國人剛建立起來的摩托化騎兵師策馬狂奔,一日覽盡華沙的斯拉夫妹子。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一戰後剛剛獨立的國家,波蘭的工業化水平大概還停留在工業革命之前,他們的機械化程度幾乎為零,騎兵師則是真正的騎兵,海軍孱弱到只能停留在一個但澤港中打醬油。因此,面對如此的弱雞且毫無障礙的波蘭,元首毫不猶豫的伸出了擴張的鷹刃。

圖/奮不顧身的波蘭騎兵


除了戰略選擇與強弱對比之外,波蘭人與德國人八百年的歷史時期中長期處於互相爭鬥的狀態,波蘭北部的地區長時間屬於德國的普魯士邦國領土,存在大量說德語的普魯士遺民,因此,德國人對波蘭的攻擊對他們來說更像是等待已久的“又見王師”。如此看來,德國人選擇波蘭當開胃菜是必然中的必然。


參考文獻:1. 妮塔·普拉茨莫烏斯卡:《波蘭史》


生猛歷史


第一、波蘭地理位置特殊,使其幾百年來一直成為首先被攻擊的對象,大國出頭先打波蘭甚至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規律。

波蘭悲催的夾在兩個富有侵略性的大國之間,經歷了數次亡國,號稱“歐洲大國墊腳布”。用一句戲言來說,就是波蘭就是歐洲的墊腳布,不論漢斯(普魯士or德國)還是伊萬(俄羅斯or蘇聯),出門都要踩一腳。建國,被瓜分,再復國,再亡國,再建國,再亡國,這就是波蘭在二戰結束前的遭遇。

大家有機會可以感受一下波蘭藝術,給人的感覺就是特別沉重,尤其是波蘭音樂。甚至在現代歐洲人的眼裡,波蘭人還顯得比較陰沉,被稱為“不愛笑的東歐人”。
不過,也有人問了,瑞士的地緣環境也差,國家面積更小,資源匱乏,還被惡鄰環繞。怎麼一直好好的,還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吸金國?這就涉及到了第二點。
第二、波蘭蹩腳的外交政策。畢竟,想要在強國之中立足,自己不夠強大,還容易惹是生非,怕是說不過去的。

遠的不說,就拿二戰中瓜分波蘭的蘇聯和德國舉例,某種程度上也是兩國的一種報復行動。

一戰末期,波蘭趁著俄國革命,出兵武裝干涉,還用不平等條約狠狠的訛詐了蘇俄一把。

對一戰戰敗的德國,更是強行割了德國一條狹長的領土—但澤走廊和但澤自由港,這使得德國被一分為兩半,中間沒有任何的相連之地。

一戰戰敗的德國成了諸位列強砧板上的魚肉,不僅被限制各種權利,連領土也被割得四分五裂。

波蘭在和蘇聯、德國有宿仇的基礎上,各種趁火打劫的行為更引起兩國的仇恨,為其之後的悲慘遭遇埋下了伏筆。

希特勒上臺後,曾明確提出要求,要波蘭歸還領土。波蘭仗著英法的撐腰,高調拒絕了。這一舉動把德國人的民族情緒一下子給煽動起來,讓日耳曼人空前團結,上至納粹高層,下至學校的孩童,天天把“收復被波蘭強佔的失地,解救波蘭鐵蹄下的日耳曼人”掛在嘴邊。

而在一旁看熱鬧的蘇聯,顯然也覺得波蘭的行為著實令人討厭,再加上之前被佔了便宜,蘇聯頓時心中有了想法。甚至戰前蘇德雙方就已經開始秘密謀劃瓜分波蘭事宜。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被夾在中間的波蘭首先成了兩國洩慾的對象,腹背受敵,不出一個月時間再次亡國。

第三、波蘭人文環境比較複雜,百年來反覆被佔領的歷史和領土歸屬問題,使得波蘭的血統中添加了不少德意志和俄國元素,所以,也湧現出不少親德或者親蘇的“波奸”。

比如,波蘭西部地區曾長期被屬於德國的普魯士,生活著大量說德語的日耳曼人,因此,德國人對波蘭的攻擊對他們來說更像是等待已久的“又見王師”(下圖)。如此看來,德國人選擇波蘭當開胃菜也是必然。第四、德國人充分利用了英法禍水東引的陰謀。當時,英法的主流判斷是:攻打波蘭之後,德國最終的目的應該是西方世界共同的敵人——蘇聯。

德國把這套看的清清楚楚,順勢玩了一手瞞東欺西計,製造了即將攻擊蘇聯、和共產主義不共戴天的半真半假大戲。所以,英法雖然宣戰,卻默默的看著的波蘭掛掉,全程基本在磨嘴皮子,就是不打,只等接下來圍觀蘇德火拼的好戲,然後坐收漁人之利,從而有了1939-1940年間的“靜坐戰”。(下圖)
同時,德國暗地裡卻和蘇聯結了盟,簽訂互不侵條約,併合夥瓜分了波蘭。讓蘇聯人認為德國是好基友。安撫住了蘇聯後,德國人回手迅速幹掉了一直看熱鬧的法國,順便抹平了歐洲大陸,英國急的乾瞪眼也只能退守孤島。

行動之突然,連一起數錢的蘇聯也被矇住了,直到德國人通過波蘭這塊挑板突然殺回來,全球人民才明白了德國人真正想幹啥。這就是德國閃擊波蘭的高明之處。

第五、除了以上的主觀因素,波蘭的自然環境也特別適合“閃電戰”——地勢易攻難守,氣候溫和。

1939年9月德國首先選擇拿波蘭開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波蘭地形平緩(波德平原),缺乏戰略緩衝帶,氣候適宜,非常適合機械化部隊推進。德國裝甲部隊進入以後一馬平川,迅速釋放了閃電戰的動能。

1939年,德國奧地利已經合併,捷克斯洛伐克也被併入德國,歐洲大陸其他諸國都不堪一擊,屬於見風使舵型的,比如匈牙利。只剩下倆大國態度強硬,一個西方的法國;另一個就是東邊的波蘭,那麼從柿子挑軟的捏的角度來看,當然選擇東線的波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