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大理不遠的雲南驛,是雲南緣起的地方,這裡有足夠理由讓你停留


第一次來到這裡,時空的概念好像有些恍惚。凡是到過雲南驛的人,都知道有一條青石板鋪成的街道。在這條街上,曾經住過官宦,扎過軍隊,歇過馬幫。這裡曾經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

“雲南”這個稱謂名詞,是由富有詩意的“彩雲之南”簡化而來。這個美稱由來已久,相傳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強勢推疆拓土的漢武大帝,睡夢中見到西南方一片七彩祥雲升騰的地方,認定是祥瑞之土,便派人尋訪。從此,便有了“彩雲之南”的美稱。

走進這座千年古鎮,一條青石板路從遙遠的山間蜿蜒而來,穿過古鎮又逶迤而去,漸漸消失在茫茫的群山之間。

腳下是丈餘寬由東向西延伸的方塊石板街。中軸線上,一溜半尺餘寬的長條形青石板鋪就。方塊石板上一隻只馬蹄印,深深地拓入石板中。

一片灰黑素樸的瓦屋,一條細長的小街,一丈來寬的石板路兩旁,鱗次櫛比地排著些人家,多是那種舊得看不出顏色的傳統老木門、老木板的窗鋪屋,窗鋪大多沒下鋪板,關得緊緊的。

主街兩旁,縱橫交錯的巷子,連接著一所所匯聚滇西各民族特型的宅院,而這些宅院,又各自分為茶樓酒肆,歌臺伎館、客棧伙房,馬廄倉庫。不難想象,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每天都有一隊隊馬幫,搖響著清脆的銅鈴匯聚到這裡。

在雲南驛古道西端,還留有一戶名為錢家大院的古建築。錢家大院始建於清中期,始建人是錢治。大院佈局上把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與四水歸堂的建築形式巧妙地結合起來,清靜別緻,古韻悠長。

不遠處是雲南馬幫文化博物館,馬店創於清初,終於民國,是從前茶馬古道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馬店。看著那落滿灰塵的馬鞍、鍘料刀,你是否會想到那些在古驛道上的趕馬人和騾馬用血汗烙下的石臼般的馬蹄印。

那份歷史的厚重感,就在那些落滿了馬鞍、鈴鐺、煤油燈......還有咿呀作響的木質樓梯,這就是當年馬鍋頭的真實寫照。在雲南驛古驛道上,因為有了這些人,也就有了大馬幫的故事、古驛道的故事和雲南驛的故事。

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則加入了汽車、飛機的機器轟鳴。每天日薄西山,晚霞絢爛之時,這些宅院則會燈火闌珊,人聲鼎沸,馬嘶驢歡。

二戰時的雲南驛是中印緬戰區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在南古絲路的驛道上,戰時搶修的滇緬公路由此通過,中印輸油管從這裡通過,老百姓和天南海北來的抗日士兵拉著大石碾子在這裡搶修出了一個戰時機專用機場。

著名的駝峰航線和飛虎隊特別在這裡設立了航空轉運站。當時利用它靠山的地勢,聰明地修築了許多隱蔽的機窩,有效地保護了自己和盟軍的飛機。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員和援華盟軍雲集在此,每天人來車往,熙熙攘攘,連名叫華美、紐約的西餐廳都開到了這裡。

抗戰結束,雲南驛驛站的功能隨馬幫的消失而退化,後來新修的320國道和新建的高速公路把它甩在了十幾裡之外。失去了交通樞紐的位置,沒有了人流、物流,小鎮失去了經濟支撐,人們漸漸離開了這裡。

時間好象在某個日子停滯了,雲南驛,總有足夠的理由讓你停留。就像一本史書翻到某頁,有人在那兒疊了一個角,或是放了一支筆,日子就永遠擱在了那兒。

我在似乎凝固的時間中一步步走過那條被馬蹄和人腳板踩踏出窩陷的窄窄的青石驛路,走過發生在這路上又寂滅在這路上的那些為人知和不為人知的故事與記憶,小鎮依然寂寥無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