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藥引子,醫學愛好者,可以收藏!

導讀:藥引子,顧名思義,就是將治病的藥引到患病之處,使其發揮最大的藥效,起到增效、解毒、矯味、護胃等作用。清代尤怡《醫學讀書記》說:“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清代末年太康人龍子章在其所著《蠢子意》一書中寫了一節文字,名為“大藥引子甚是得力”,讀起來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也頗實用,現擇於下,供讀者參考。

治病引子最為先,引子便是先行官。

先鋒如硬實,它自打敵前。

我嘗治傷寒,大蔥一把煮水煎。

我嘗治吐衄,茅根一握煮水煎。

我嘗治腹痛,黑豆一碗煮水煎。

我嘗治尿血,薊根一束煮水煎。

我嘗治瘡腫,忍冬一掏煮水煎。

我嘗治風症,艾葉一團煮水煎。

我嘗治眼紅,薄荷一襟煮水煎。

我嘗治滑瀉,五倍一兩煮水煎。

我嘗治虛熱,童便一罐煮水煎。

又嘗薑汁一大盞,對藥治頑痰。

又嘗韭汁一大杯,入藥治血鮮。

又嘗酩餾一大壺,炒藥治喉幹。

又嘗治半邊,外用醋麩裹腿纏。

又嘗治項強,外用熱瓦枕藉眠。

又嘗治瘰癧,外用神針把火燃。

諸如此類症,引子最為先。

好似烏騅馬,全在霸王去著鞭。

又如青龍刀,全在關帝去傳宣。

幸當用藥時,不妨此筆添。

文中所說的藥引,多是隨手可以取來的,有的是藥物,有的是食品;還有的是外用之物。

藥引子多是隨內服湯藥使用的,但文中還將外用的“醋麩”、“熱瓦”、“火針”等作為藥引子使用。

“童便”,現在雖然不大常用,但健康衛生的童便在一些山區、農村還在使用,它的清熱涼血作用不庸否定。

“酩餾”,即酩餾酒,就是黃酒,有活血通經、祛風散寒的作用,常作為治療頸肩腰腿痛的藥引。

“醋麩”,就是將麥麩用醋炒熱,起到熱敷溫熨、散寒止痛的作用。

“熱瓦”,即將蓋房用的瓦燒熱,外用毛巾包裹,以待溫熱適度而枕之,以達到溫通經絡、活血止痛的效果。火燃神針,即火針,是針灸的絕技,現在已很少人能掌握應用。國醫大師賀普仁先生是掌握運用火針的高手,希望這份絕技不要失傳。

文中將藥引子比作楚霸王騎得“烏騅馬”、關羽使用的“青龍刀”,要用好這些“烏騅馬”、“青龍刀”,關鍵在於醫生的醫術是否靈巧。藥引子的選用,主要依據疾病的性質,另外與當地的飲食習性、用藥習慣、風土人情等因素亦有關聯。

藥引子雖然是尋常之物,但它也有寒涼溫熱之性,所以在選用藥引子的時候,首先要明瞭病情,然後才能針對性地選用藥引子。

常用的引經藥,按部位來歸類

1、頭面部

引藥達頭面:菊花、川芎、蔓荊子、蒼耳子、辛夷花、藁本等。

引藥達額頭:白芷

引藥達頭兩側:川穹

引藥達目:菊花

引藥達鼻部:蒼耳子、辛夷花

引藥達顛頂:藁本

引藥上行於頭:蔓荊子

2、上肢

引藥達上肢:桑枝、桂枝

引藥達左上肢:桂枝

引藥達右上肢:桑枝

3、引藥達頸部:葛根

4、引藥達背部:薑黃、防風

5、引藥達腰背部:杜仲、川斷

6、引藥達胸腹部:木香、砂仁

7、引藥達少腹部:小茴香、艾葉

8、引藥達下肢:木瓜、牛膝、雞血藤、防已

9、引藥走督脈:狗脊

10、引藥達皮膚:蟬蛻

11、引藥入胃:半夏

12、引藥入肺:桑白皮

13、引藥入肝:柴胡、香附子、當歸

14、引藥入心:丹參、黃連、菖蒲

15、引藥入脾:蒼朮

16、引藥入骨:威靈仙

17、引藥上行:柴胡、升麻、桔梗、蔓荊子

18、引藥下行:牛膝、代赭石、旋復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