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滄州發展大方向確定!涉及城市建設、片區徵收、民生項目等

近日,滄州政府工作報告發布,報告回顧了2019年的政府工作,並著重講述了滄州市政府2020年工作的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涉及城市建設、片區徵收、民生項目等!您關心的滄州發展狀況這裡全都有,一起看看吧!

2020滄州發展大方向確定!涉及城市建設、片區徵收、民生項目等


2020年重點工作


(一)堅定不移融入協同發展大局,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發展自己。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滄州面臨的最大機遇,我們要持續鞏固對接成果,擴大先發優勢,力促合作升級。

深化產業合作。健全完善項目謀劃、洽談跟蹤等九大機制,加強與京津各區、大型央企民企“一對一”對接,著力引進一批龍頭型、旗艦型、基地型重大產業項目,加快推進中關村(滄州)互聯網產業園、航天科工軍民兩用產業園、航天科技集團成果轉換基地建設。緊盯入駐雄安新區的企業總部和科研中心,做好產業鏈配套銜接,重點抓好中電·任丘科技園、雄安新區產業·肅寧協同園等孵化轉化和生產加工基地建設。

深化平臺建設。著力打造滄州現代產業基地、渤海新區新型工業化基地、任丘石化產業基地“三大對接平臺”,加快京津冀綠色能源保障基地、渤海新區京津產業轉移合作先行區、滄州產業協同發展示範區建設,確保協同項目進得來、留得住、發展好。充分發揮各縣(市、區)比較優勢,規劃佈局一批特色鮮明的“微中心”和產業園,推動京津現代服務業產業轉移基地、河間再製造產業示範基地擴規升級。

深化協同創新。深度對接京津創新資源“寶庫”,加強與石保廊三地協調聯動,建立一批高層次協同創新共同體,積極推進技術市場一體化建設,促進實驗室、科學裝置、科技基礎設施等資源共享,形成“京津研發、滄州轉化、滄州製造”的合作模式。加快中關村豐臺科技園(滄州)協同示範園、北京科創園渤海新區產業化基地建設,用好京南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滄州科技大市場、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等平臺,實施重大科技項目30個以上,力爭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68億元。

深化功能對接。採取設立分校、聯合辦學、共享師資等方式,吸引京津優質教育資源向我市轉移,加快北京語言大學國際學院建設,支持渤海新區與北京師範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院校繼續深化合作。充分利用合作辦醫、遠程診療等手段,推動更多京津知名醫療機構來滄建立分院、開設教學基地,爭創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健全完善支持服裝服飾等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幫助企業解決後顧之憂,真正讓商戶紮根滄州、樂居滄州。

深化交通聯接。著眼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重要交通樞紐,積極融入全省綜合交通體系規劃,織密外聯內暢交通路網,推動滄州與京津、雄安、省會等地互聯互通。加快石衡滄港城際鐵路徵拆工作,確保年內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紮實推進雄商高鐵、津濰鐵路、曲港高速等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力爭京德高速、邯港高速(滄州段)、任滄港快速路開工建設,確保津石高速(任丘段)建成通車。

(二)堅定不移推進沿海開發開放,全力打造河北沿海經濟帶重要增長極。堅持“以城定港、港城融合、產城共興”,推動新城建設“起步”、港口運營“起跑”、沿海經濟“騰飛”,做強高質量發展“藍色引擎”。

提升港口綜合能級。圍繞建設現代化綜合服務港、國際貿易港、“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和雄安新區出海口,全力抓好集裝箱、原油、LNG等15個專用碼頭和航道改造、化工管廊等18個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力爭8條鐵路專用線年內開工。進一步深化與天津港、寧波港、青島港合作,大力發展國際航線和外貿集裝箱,確保黃驊港綜合保稅區年內獲批、封關運營,全年吞吐量達到2.85億噸、集裝箱60萬標箱。依託“西北內陸-東南沿海”集裝箱海鐵聯運示範工程,在邯黃、太中銀、朔黃鐵路沿線先期建設8個內陸港,持續放大黃驊港面向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的吸引輻射功能。

加速臨港產業聚集。進一步優化調整產業功能佈局,著力構建汽車及零部件、綠色化工及新材料等“七大主導產業”,重點抓好中海油300萬噸油砂加工、河北科邁47萬噸橡膠新材料等581個億元以上產業項目,確保渤海東方化工20萬噸丙烯酸脂、達力普石油管道等90個項目竣工。深挖“海上富礦”、深耕“海上糧倉”,大力發展海濱旅遊、海水淡化等現代海洋經濟,加快恆大文旅城、滄海文化風景區等項目建設,爭創河北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

建設綠色生態新區。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推進海域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建設綠色循環低碳港口。按照“一主多組團”城市佈局,做大黃驊市區和中捷城區,帶動整個黃驊新城建設,唱好新時代滄州“雙城記”。加快推進“九路三互通”“七河一堤”等工程,抓好59個城市基礎配套項目,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樣板城市。

(三)堅定不移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夯實築牢經濟高質量發展根基。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基本抓手,積極開展“重點項目建設落實年”活動,全面提高項目謀劃能力、洽談能力、落地能力,以高質高端項目引領滄州高質量發展。

抓項目謀劃。堅持“一二三產業並舉、大中小項目齊上”,重點謀劃一批關乎全局、影響長遠的大項目、好項目。建立市、縣兩級項目謀劃儲備庫,實行動態管理、滾動更新、定期調度。搶抓中央擴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機遇,積極做好項目謀劃和入庫申報,力爭更多項目納入國家盤子。今年,確保儲備億元以上項目800個,爭列省重點項目45個。

抓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搶的是資源、靠的是韌勁、贏的是未來。堅持“以招商評發展論英雄”,建立領導幹部招商通報機制,一手抓招商力量整合,做強政府主導招商、做精專業招商、做深以商招商;一手抓招商路徑優化,圍繞優勢產業集聚壯大,進行精準招商、定點招商、全球招商。繼續辦好“海外僑商滄州行”“農業招商推介會”,以及縣域特色產業主題招商等系列活動,全年洽談引進億元以上項目220個。

抓落地開工。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四個一”機制,開設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建立環境監管正面清單,確保國工恆昌高性能特種金屬合金材料、北京十渡拒馬河雜技樂園等200個億元以上重點項目開工建設,鑫海化工清潔燃油質量升級、北京利和知信高性能樹脂等100個項目竣工投產。

抓園區建設。堅持把園區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充分發揮地標產業“虹吸效應”,成板塊、鏈條式、集群式引進配套項目。嚴把“投資強度”和“稅收貢獻”兩個關口,有序引導優質新增和存量項目向園區集中,力爭年內全市規上企業入園率達到65%。深化人事薪酬等體制機制改革,實施省級以上開發區提檔升級行動,確保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園區達到3家,主要指標增速達到10%以上,力爭滄州高新區晉級為國家高新區。

抓企業幫扶。聚焦重點產業、龍頭企業和受貿易摩擦影響的重要企業,組織開展“工業巡診”和“一對一”包聯幫扶,為企業提供精準有效服務。對主營業務收入超千萬元的企業建檔立卡,強化政策扶持和跟蹤服務,全年新增規上企業100家以上。持續放大中小企業風險緩釋基金“活水”作用,加快滄州供應鏈金融服務中心建設,解決貸款難、擔保難、融資貴問題。為企業“服務”,就是為經濟“蓄能”;幫企業“克難”,就是為發展“清障”,我們要用心用情用力幫助企業攻隘口、闖險灘、過難關,為企業發展提供充沛的陽光雨露和肥沃土壤。

抓督導調度。完善觀摩考評、集中開工、跟蹤問效等制度,堅持每月對縣(市、區)前期和新建項目進行一輪實地巡查督導。建立重點項目視頻監控平臺,全程跟蹤、實時察看項目進度,定期進行通報排名。加大投資項目服務力度,落實市縣鄉三級政府共同責任機制,疏解治理投資堵點,強化要素支撐,保障大項目、好項目順利實施。

(四)堅定不移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加快構建具有滄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圍繞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全力做好“強鏈、延鏈、補鏈、建鏈”文章,以縣域“18+7”特色產業的蝶變升級,加快打造“6+5”現代產業發展格局。

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認真落實“六個一”工程督導考評30條標準,推動“18+7”特色產業集群做大做強,確保營業收入增長達到8%以上,超百億元集群達到12個。深入實施“萬企轉型”行動和“雙百”工程,打造一批具有“鏈主”地位的引領性企業。篩選50家“隱形冠軍”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力爭三年內實現產值和稅收“雙翻番”。加快滄州工業設計創新中心建設,積極引進知名工業設計機構,鼓勵發展“設計+智能”“設計+文化”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和產業競爭力。今年,各縣(市、區)在傳統產業轉型上都要實現更大突破,至少打造一個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亮點。

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六大新動能”“五大新引擎”,完善推進方案,建立調度機制,確保相關企業數量、增加值增速明顯高於全市平均水平。深入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開展高技術產業化示範、重點技術改造等“六大工程”,育強做優生物醫藥、激光裝備等4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示範基地。加快中南高科·滄州產業園、四季青創新型智慧服飾產業園等項目建設,確保天成藥業原料藥及中間體、北航科技園等項目竣工投用,力爭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圍繞激發“購”“養”“旅”需求,加快發展智慧家政、醫療康養等生活性服務業,積極培育定製、共享、體驗等新興消費熱點。發展壯大樓宇經濟、總部經濟,引進建立免稅店、港貨精品店,建成3家進口商品營銷中心(商店),支持各縣(市、區)建設1-2個“夜經濟”商圈和特色商業示範街,重點抓好運河區吾悅廣場、滄州開發區奧特萊斯商業綜合體、任丘萬達廣場等項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和快遞業務,做大阿里巴巴滄州產業帶,辦好第八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深入開展“千企上雲”行動,培育5個“互聯網+先進製造業”重點跟蹤項目,建成10家數字化車間、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滄州大數據產業公司發展壯大,抓好華為大數據雲計算中心、中興信息技術產業園等項目,加快推進5G通信網絡建設,積極培育5G產業及應用新業態。積極籌建金融科技大數據服務平臺,打造省級示範區。數字經濟將引領未來經濟發展,我們必須在新一輪競爭中搶先機、贏主動、拔頭籌。

大力推動科技創新。積極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年內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00家。引導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力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殺手鐧”技術。加快南開大學渤海新區綠色化工研究院、滄州市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滄州創新研究院建設,年內新增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10家以上,新建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5家。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緊盯科技前沿和朝陽領域,遠佈局、大投入、深耕植,把未來5到10年的“飯碗”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大力引進高端人才。深入實施“人才興滄”工程和“獅城精英”計劃,推動“海歸博士行”“院士行”等招才引智活動常態化,積極引進一批尖端科研團隊、領軍人才。建立海歸博士(專家)服務站,加快外國專家公寓建設,打造一流“雙創”環境。對創新創業人才,尤其是有創造活力的年輕人才,我們要給政策、給待遇、給溫暖,提供人盡其才、追夢圓夢的廣闊舞臺,匯聚創新創造洪流,助推滄州振翅高飛。

(五)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水平。積極融入全省“兩翼三圈”城鎮空間佈局,重規劃、強管理,聚要素、增活力,促進城市承載力和品質內涵“雙提升”。

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引領城市發展。千年大運河是滄州的“根”和“魂”,必須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只能留下遺產,不能留下遺憾。堅持全域統籌、規劃先行。加快《滄州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滄州城市區大運河建設規劃》等主城區段相關規劃,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土地綜合開發利用等6個全域性規劃編制工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紮實推進文物保護、拆遷拆違、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態修復“五大工程”,重點抓好生態修復展示區(一期)提升改造和南關、張家墳等重點片區生態修復工作。堅持文化引領、內涵傳承。加快大運河文化帶研究院和大運河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園建設,深度挖掘、多角度展示滄州大運河豐富的文化內涵。堅持文旅融合、項目化推進。組建壯大滄州大運河建設發展集團,統籌吳橋雜技旅遊名鎮、泊頭手工業名鎮等特色小鎮建設,重點打造東光連鎮謝家壩、滄縣捷地分洪閘等節點景觀,構建“一線多珠”發展格局,打造富有文化氣息的運河城鎮集群,讓我們滄州的“母親河”煥發時代新光彩。

以高水平規劃提升城市品質內涵。全面推行“多規合一”,高標準編制完成《滄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繪好面向未來的“一張藍圖”。積極推進城市區劃調整,進一步拉大城市整體框架。加強城市風貌管控,對公共空間、建築色彩、景觀亮化、建築體量等要素,進行全過程精細化管理。高水平做好運河兩岸、老白酒廠等重點片區城市設計,科學佈局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力爭每改造一個片區,都形成一個景觀、留下一個亮點、建成一個精品。

以重點城建工程塑造城市新顏新貌。全面啟動海河路提升改造工程,實施安徽大道、杭州路等8條市政道路建設,青海大道、濟南路10月底前通車。加快推進濱河公園二期、植物園二期等重點園林綠化項目,力爭年內向社會開放。做好276個老舊小區改造“再提升”工作,加大棚戶區、城中村改造力度,確保分別完成7400套和1177戶任務目標。精心打造水月寺、南川樓等歷史街區,讓一條條老街古巷留住滄州記憶、傳承歷史文脈。

以統籌均衡思維推動城鄉提檔晉位。鼓勵任丘、黃驊、河間、泊頭圍繞中等城市定位,完善功能配套,加快產城融合,提升服務能級。支持青縣、孟村創建省級“潔淨城市”,確保黃驊、東光通過國家園林城市複查。紮實推進縣域特色產業振興計劃,打造一批新型工業強縣、特色農業大縣、魅力旅遊名縣,爭取更多縣(市)進入全省30強、全國“百強縣”。同時,加快鄉改鎮、鎮改街、村改居步伐,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有序轉移,力爭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

以“繡花功夫”實現城市精細智慧管理。城市發展三分建七分管。以中心城區“六城聯創”和“五亂共治”為抓手,強化精細管理,加強街區整治,推廣垃圾分類投放,落實“以克論淨”制度,市區機械化清掃率穩定在95%以上、縣城達到85%以上。完善資源共享和大數據應用兩大平臺,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大土地收儲出讓力度,加快房地產項目清理規範,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六)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活力。東南沿海地區正在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熱潮,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更大的力度推進改革開放,持續增創經濟發展新優勢。

更大力度打造“六最”營商環境。加快“一網一門一窗一次”改革,推廣使用一體化平臺辦理業務,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95%以上。推進“證照分離”和項目審批改革,在省級以上開發區推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試點,企業開辦1日辦結。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失信懲戒長效機制。對標對錶河北領先、全國一流,探索設立“為民服務狀元榜”,與最快者賽跑、與最優者比拼,推動政務服務大幅提速提質,讓“六最”營商環境成為滄州最亮的城市名片和最大的競爭優勢。

更大力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大國有資產處置力度,全面完成危困企業改革退出和國企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移交工作。穩妥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組建交通發展、中東歐產業園等國有公司,提高市建投、市金控、渤投、港務集團國有資產運營能力。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力度,謀劃實施一批混改項目,實現國企強身健體、提質增效。深化財稅金融改革。建立健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推動市縣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強政銀企協調聯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鼓勵更多企業在多層次資本市場掛牌上市。積極發展“普惠金融”,加快“大數據+金融”服務下鄉,促進金融服務多元化發展。支持渤海新區爭創國家級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科技評價制度,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組建知識產權培訓基地,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

更大力度擴大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交流合作,重點抓好斯洛伐克D1園區、合作區歐洲特色產品展銷中心等項目,做大做強滄州開發區中日韓產業園、南大港日本機械精密製造產業園等國際合作平臺。辦好第二屆滄州進口商品交易會,鼓勵管道裝備、機械製造等企業“走出去”,建立一批海外生產加工基地,力爭全年進出口總值增長7%。以更高水準籌辦第三屆中國-中東歐中小企業合作論壇,加快中東歐商務中心、論壇永久會址建設,打造滄州對外開放合作“金字招牌”。

更大力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認真落實國家支持民營企業改革發展28條意見和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法治環境,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用地、用能、物流等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真正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公平參與競爭。健全完善企業“直通車”機制,為民營經濟發展送上“滄州版”的“政策服務包”。

(七)堅定不移推進鄉村振興,紮實推動農業農村工作邁上新臺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高質量做好“三農”工作,加快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化鄉村。

持續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聚焦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深入實施“十二大專項行動”,強化老弱病殘等特殊群體兜底保障政策,確保完成剩餘0.25萬貧困人口脫貧任務。聚焦“四個不摘”要求,紮實開展產業扶貧攻堅和“百企幫百村”活動,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和持續增收、防返貧“兩大機制”,增強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認真開展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等重點領域“回頭看”,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戶不落、一人不少。

持續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深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大力發展質量農業,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建設工程,抓好鹽山中合·一同、黃驊中國供銷國際農貿產業園等項目建設,現代農業園區達到100個;大力發展科技農業,推廣冬小麥節水技術84萬畝,調減高耗低質低效農作物60萬畝,新建8個農業創新驛站;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新增綠色、有機農產品20個;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做大做強青縣羊角脆、泊頭鴨梨等特色品牌,支持黃驊旱鹼麥、獻縣樂壽鴨等更多優質農產品進入京津及全國市場。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三年行動計劃,紮實做好廁所革命、荒草清理、垃圾汙水治理等重點工作。深入推進“三區同建”,以運河沿線、沿海鄉村為優先承接平臺,重點抓好吳橋古運河畔、河間景和田園等示範區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283公里,改造提升生產危橋81座。實施江水村村通工程,今年集中攻堅,明年掃尾清零,讓農村群眾全部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持續優化涉農體制機制。

深入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抓好農村產權流轉交易中心建設,培育發展151個集體經濟試點村。紮實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力爭全市農業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20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55%以上。完善鄉村振興財政投入機制,加大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力度。積極探索發展多種形式股份合作,規範提升農民合作社,大力培育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讓農業更有幹頭、農民更有賺頭、農村更有奔頭。

(八)堅定不移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強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成效。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我們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這一片藍天、一灣碧海和一方沃土,為築牢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做出滄州貢獻。

強力推進大氣汙染防治,讓藍天白雲永駐。實施工業汙染源達標排放行動,加快重工業企業退城搬遷,保持“散亂汙”企業動態清零。穩妥安全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工作,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完成22.8萬戶“雙代”任務。科學應對重汙染天氣,逐行業、逐企業做好排放績效評價和分級分類管理,實行差異化管控,堅決避免“一刀切”。打好嚴禁秸稈焚燒、超標重型柴油貨車管控等治理措施“組合拳”,確保空氣質量持續好轉。

強力推進水汙染防治,讓碧波清水長流。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推動由“建制度”向“見成效”轉變。深入開展渤海綜合治理、白洋淀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等專項行動,強化入河排汙口汙染物管控,確保入海河流國控斷面全部消除劣Ⅴ類,近岸海域水質達到二類及以上標準。實施“節、引、調、補、蓄、管”六大行動,深入推進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

強力推進土壤汙染防治,讓良田綠地常在。全面開展農用地土壤環境質量摸排調查,嚴格管控涉危、涉重金屬企業,加快建立汙染地塊清單和優先管控名錄。有序推進土壤汙染治理,積極探索運用植物、微生物等方式治理土壤汙染。深入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全市新增造林面積30萬畝。

強力推進綜合監管執法,讓環保利劍高懸。認真抓好國家、省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工作,確保全部解決到位。充分發揮大氣汙染熱點網格平臺作用,運用紅外視頻、無人機等科技手段,推動執法力量前移,建立立體化、多層次、全覆蓋監管指揮系統。紮實開展涉氣、涉水等環境整治專項行動,交叉執法、巡迴執法、機動執法,做到執法檢查全覆蓋,以零容忍態度堅決打擊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九)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民生難點,回應群眾關切,集中力量補短板,優化服務促均衡,不斷提升民生質量。

謀民生之利,促進就業強化保障。聚焦高校畢業生、農民工、下崗職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實施援企穩崗、就業指導等“一攬子”幫扶措施,城鎮新增就業7.3萬人。落實國家職業技能提升和高職擴招提質兩個“三年行動”,鼓勵創業帶動就業,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深入推進全民參保計劃,推動實現法定人群全面覆蓋、待遇水平合理增長。建設養老服務體系,新改擴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所,培育星級養老機構19家。落實低保標準城鄉一體化自然增長機制,完善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促進社會救助與扶貧開發、醫療救助與大病保險有效銜接。做好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

應民生之盼,推動教育全面振興。堅持幼有所育,持續推進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治理,促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全市新改擴建、改善辦園條件幼兒園30所。堅持學有所教,優化教育資源佈局,年內開工建設6所中小學,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堅持師有所長,加強鄉村教師業務能力培訓,實施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改革,推行“雙師制”,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高等院校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解民生之憂,實施全民健康行動。深化“四醫聯動”改革,開展公立醫院改革,推行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擴大藥品集中帶量採購和使用範圍,健全完善管用高效的醫保支付制度。完善城鄉基層公共醫療服務體系,每個縣(市、區)至少建成1個醫聯體,全面推開鄉村醫療機構一體化管理。加快鄉鎮衛生院績效分配製度改革,積極推廣“東光模式”,努力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週期健康服務。

補民生之短,繁榮文化體育事業。深入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三年提升計劃,開展“十百千”優秀文化人才種子選手培育工程,建成100個“文化幹細胞”示範點,確保工人文化宮主體完工。精心籌辦好第十一屆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申報創建國家級滄州武術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區。積極推進運動休閒城市建設,加大冰雪運動推廣普及力度,年內實現室內公共滑冰館縣域全覆蓋。深入挖掘旅遊文化資源,辦好2020年全市旅發大會,打造“河海相濟·文武滄州”旅遊品牌。

保民生之安,全力打造平安滄州。

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推動資源下沉、向末端發力,加快“雪亮工程”“兩站一平臺”和智慧平安社區建設,積極構建新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格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防止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加強應急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落實“四個最嚴”要求,建設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深入實施違建、土地等6個重點領域清理規範,依法依規整治到位。持續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強化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鞏固軍政軍民團結良好局面。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樑紐帶作用,繼續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人防海防、氣象地震、史志檔案等工作,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同時,高標準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確保編制出一個符合滄州實際、引領未來發展的高質量規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