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省份之綏遠省


綏遠省,是中華民國的塞北四省之一,簡稱綏,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包括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南部地區。

清朝統一中國以後,根據地理環境、政治因素和地域民族特點等實行多種行政區域劃分,比如:前明朝的十八省(逐漸增加到十八個)、東北和西北的五個將軍轄區、科布多參贊大臣、西藏辦事大臣甚至西南土司制度等。

相對來時,行省制度最為成熟和鞏固,也便於在轄區實行有效統治;將軍轄區等比較鬆弛一些,比如對轄區的人口、資源等控制較弱,動員能力也弱。

清初,為了征戰西北準噶爾部的需要,於乾隆四年在內蒙古中部築建了綏遠城,並且設立綏遠將軍,管理蒙古各部的事務。綏遠城後來發展成為了綏遠道,後來的綏遠省也是根據綏遠城命名的。

民國初年,北洋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區的統治,便大力推行民政統治制度,分別在內蒙古劃置3個特別區(熱河、察哈爾、綏遠)。民國三年(1914年)1月,北洋政府設置綏遠特別區,將原先由山西省管轄的歸綏道12縣,還有歸化城土默特左、右二旗,伊克昭盟(今著名的鄂爾多斯市)和烏蘭察布盟也劃歸綏遠特別區。

鑑於國防戰略的需要,1928年中華民國政府改稱綏遠省,省會為歸綏(今呼和浩特)。綏遠省在民國時期轄有3市、20縣、18旗、4行政督察區,管轄區高達32萬多平方公里。抗戰時期,綏遠東部部分領土淪陷,日本帝國主義扶植蒙奸德王於1939年9月成立“蒙疆聯合自治政府”,改歸綏為“厚和浩特”特別市。抗日的綏遠省省會遷至陝壩,對日偽展開了殊死鬥爭。抗戰勝利後國府收復失地,並恢復“歸綏”舊稱。同一時期的1945年,中國共產黨在綏遠成立中共晉綏分局,準備以綏蒙為中心,全面開展內蒙古的工作,發動內蒙古自治運動。

為了戰爭準備成立的綏遠省,也的確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抗戰全面爆發前,發生的綏遠抗戰(又稱為百靈廟戰役),是1936年在國民政府蔣介石的推動支持下,綏遠省主席傅作義率部與日本支持的德王等蒙古分裂分子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最後以中國軍隊全勝而告終,這次勝利有力的推動了中國全國抗日高潮的到來。抗戰爆發後,傅作義又領導了奇襲包頭、收復五原等戰役,給日偽沉重打擊。

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黨政軍要員通電宣佈起義,解放軍和平解放綏遠省全境。後來,中央政府將原綏遠地區部分劃歸河北省,將陝西省、內蒙古地區原址作為歸綏市新轄區。

新中國成立後,綏遠省由中央直接領導,省人民政府駐歸綏市。轄歸綏、包頭2市,豐鎮、集寧、涼城、陶林、興和、龍勝(由豐鎮、集寧、涼城、陶林4縣析置,駐卓資山)、歸綏、武東(由武川縣東部析置,駐旗下營)、武西(原武川縣西部,駐武川縣城)、和林格爾、清水河、托克托、薩縣(即薩拉齊)、包頭、固陽、五原、臨河、安北、狼山(抗戰期間新設縣)、米倉(抗戰期間新設縣)、晏江(抗戰期間新設縣)、東勝等22縣及鑲紅旗、鑲藍旗、正黃旗、正紅旗、土默特獨立旗、東公旗、中公旗、西公旗、茂明安旗、達爾罕旗、四子王旗、準格爾旗、達拉特旗、烏審旗、扎薩克旗、鄂托克旗、郡王旗、杭錦旗等18蒙旗。1950年分設綏東、綏中、綏西3專區及伊克昭盟蒙古族自治區、烏蘭察布盟蒙古族自治區,直轄歸綏、包頭2市及土默特旗、東四旗中心旗、鑲藍鑲紅聯合旗、正黃旗4旗(鑲藍鑲紅聯合旗、正黃旗均由東四旗中心旗領導)。1951年綏東專區改名集寧專區,綏中專區改名薩縣專區,綏西專區改名陝壩專區。

1952年綏遠省改由華北行政委員會領導。撤銷薩縣專區,併入集寧專區。轄2專區、2自治區。

建國的初期,內蒙古自治區已經成立,而且開始逐步向西延伸。大陸領土解放以後,我國開始進入和平發展的階段。隨著戰爭的結束,以軍事防禦為目的成立的塞北四省,出現了一系列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比如,綏遠省的總人口只有200多萬,還不如內陸省份的零頭。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綏遠省存在人口過少的問題。與此同時,內蒙古自治區沒有成規模的大城市,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暫時留在了張家口市,張家口隸屬於河北省管理。也就是說,內蒙古的首府寄居在河北省境內。鑑於上述問題,1954年1月,我國通過了《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合併的報告》。

1954年3月6日綏遠省建制撤銷,原轄區併入內蒙古自治區。至此,綏遠省光榮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