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中國人對玉的熱愛由來已久,特別是對古代玉器情有獨鍾,認為古玉更有靈性和文化韻味。這麼火熱的需求促成了古玉造假行業的興旺,造假技術也越來越高,套路越來越深。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1、仿造古玉器之背景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社會中,皇帝的一切嗜好、願望就是天意,皇帝有權力無限地滿足自己的佔有慾和各種癖好!宋代宮廷開始仿製古玉器,皇宮中設有玉院,專門生產時用玉器和仿古玉器,南宋高宗時期還曾專門編了百卷《古玉圖譜》,詳細地描繪了他所佔有的古代玉器的紋飾器形。上行下效,搜覓古玉器,仿製古玉器之風從此大盛。

清代宮廷對仿古的熱情較之於宋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新石器時代的瓊、壁、圭一直到明“子岡”款器物都是玉匠的模仿對象。除了在雕琢技術上力圖逼真地表現出古代玉器的藝術風格和加工特點外,為了亂真,還對大部分作品作了人工染色處理。宮廷“玉作”用和闐玉所作的仿古玉圭、玉人幾乎達到彼此不分的地步,令人歎服。由於乾隆痴迷精緻古樸的玉器,尤其珍愛古玉並且對之極有研究,清代宮廷仿古玉器,絕大多數都以傳世精品作母本,在製作上又精益求精,代表了仿古玉器史上的最高水平。酷嗜古玉的乾隆皇帝不僅四處搜尋古玉,還不斷要求宮廷玉作仿製古玉器,在他高興時也常常慷慨地賞賜皇族大臣。不僅如此,乾隆還親自捉刀,為宮廷收藏的古玉器題銘、題詩並寫了《圭瑁說》、《搢圭說》等,推動了古玉器的研究。於是朝野痴迷,下大功夫“盤”(“盤”,指盤玉。古玉器往往出自於墳墓,自然帶有土鏽色沁—,為了便於進呈宮廷或長官、長輩,同時也出於好古者把玩的需要,得到出土古玉的人喜歡用各種辦法把古玉器外表的土鏽去掉,這個去除土鏽的過程就叫盤玉。盤玉一般經過洗淨、水煮,然後用白細皮或鐵皮細擦,考究的則貼身放置,以人氣養之,不管用什麼辦法,都需經常把玩。據說,如此這般後,這件古玉器的汙濁煤氣退淨,受色之處愈來愈豔,顯露出古玉器特有的沉穩溫潤。用代的眼光看去,盤玉似乎比較符合衛生要求)真古玉,也下苦功夫仿製古玉。由於有大利可圖,出現了好幾處著名的仿製古玉器的地方,作偽的手法,作偽的技術登峰造極,出現了一大批可以亂真的贗品,不僅騙過了一般的收藏者,甚至也騙過了眼界極高的乾隆皇帝本人。民國後,玉賈為了謀取鉅額利潤製造了更多的贗品,粗製濫造者雖多,但仍能相當多地欺騙一般收藏者。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2.常見古玉器偽造法

仿造古玉器的方法極多,從大的方面來說可以分為“古玉後作”和“新玉仿古”。

古玉後作包括“古玉改作”和“古玉後雕”。

古玉改作

古玉改作不易被識破,且能以次充好,因此被作偽者經常使用。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古玉大件,器形完整者總是鳳毛麟角,出於各種目的,改作者儘量按原來器物的造型及紋飾改作成零星小件,或對殘器進行補整,對容易暴露廬山真面目的斧鑿之痕,重點進行染色、褪光。如一塊已經破碎的玉壁,玉賈認為如果照原樣出售,大多無人間津或即使有人願意收置,買方也不可能出高價,於是,往往根據其殘破情況改作,如缺一半則將尚存的改作璜,如缺一小部分,則改為玦,如裡口殘缺則磨去一層改為瑗,若是外邊殘缺,則磨去一層改為環。至於補整也不少見,如一件系壁破碎了,則截取完整部分而以顏色相仿的玉甚至是金銀補之,這種方法,在愛玉成癖,嗜古成風的中國很早就曾屢屢發現。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古玉後雕

指利用未成器形或器形不規整、雕琢不精的古玉進行加工。將素面的或一面有紋飾一面素面的古玉器,重新切磋,雕琢紋飾。素面的玉斧、玉圭、玉璧、玉璜乃至玉琮等古玉器是被較多選用的器物。利用新發現的古玉,或加工粗糙的古玉仿造古玉器,據調查,有時高達偽制器的十分之一。

新玉仿古與古玉後作的區別,顧名思義,一為新玉,一為古玉。新玉仿古也可以分為二種,我們稱之為“新玉臆古”和“新玉摹古”。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新玉臆

宋代開仿古之先河,所仿古玉似古非古,有時甚至是不倫不類。這在考古資料嚴重缺乏,斷代知識剛開始積累的宋代,確實是難免的。後代仿古者,包括宮廷仿製,也往往採用宋元時代的考古圖錄如《考古圖》、《古玉圖譜》等摹繪的許多古玉形狀;紋飾仿製。如根據宋聶崇義的《三禮圖》中的玉壁圖仿造古壁:刻若干株蒲草的所謂蒲紋玉壁,琢幾棵稻穗的所謂谷紋壁,此類“傑作”早已貽笑大方。由於此類圖錄缺乏考古依據,許多又是“拍腦袋”發明,一些稍有考古知識者就能明辨,但是由於時代久遠,器物本身已成了研究仿古玉器的重要資料,也不乏研究保存價值。由於這些仿古玉器是主觀臆造(創造)的產物,我們稱之為新玉臆古。

新玉摹古

新玉摹古是完全根據出土玉器的形制、紋飾用新玉摹仿製作的仿古玉器。在這類贗品中尤以宮廷玉匠精心仿製的玉器最難識別。因此,必須更認真謹慎地對待。清朝宮廷對漢代玉器的鑑定和認識極負盛名,所仿古玉器也以這一時期為多。仿造者從器形紋飾乃至雕琢技術都刻意模仿,甚至能逼真地模仿出漢代玉佩上的遊絲跳刀方法,線條若斷若續,往往使一些有經驗的鑑定者也受騙上當。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3.常見人工染色法

未經入土的傳世古玉極為罕見,入土古玉因為長年受地氣、礦物質等的侵入浸染,許多玉質顏色發生跡化,出現了斑、水銀沁等土鏽斑沁,這種顏色變化叫“沁色”。沁色雖然本身是一種瑕疵,是一種缺陷,但也是一種經歷滄海桑田的外觀標誌,自然也成了鑑定家辨別是否為古玉器的重要依據。

在嗜古者眼裡,沁色是美妙的。在他們那裡沁色名稱繁多。色如甘慄,名曰“對黃”;色如蜜蠟,名曰“老對黃”;受水銀沁而色黑的稱為“純漆黑”,受血沁深者為“醬紫斑”,淺者名“棗皮紅”,其他如丹頂紅、金韶顏、紫靈芝、梨花白、蛾眉籬、牛毛紋、鵬鴿斑、石榴子等形象生動,而“梅花數點”、“銀灣浮萍”、“長虹貫日”、“太白經天”、“金星繞月”、“玉帶纏繞”、“孤雁宿灘”、“蒼龍浴海”等,不僅詩意盎然,而且傳神達意呢!

嗜古者對沁色的多寡也有專門的雅稱:“受一色沁者,名曰純一不雜;受二色沁者,名曰黑白分明;受三色沁者,名曰三光照耀,俗稱三元及第,又曰桃園結義;受四色沁者,譽為四維生輝,又名福祿壽喜;受五色沁者,美稱五星聚魁,又稱五福呈祥;多至十色以上,名曰群仙上壽,又稱萬福攸同”。據說曾有諺語曰:“玉得五色沁,勝得十萬金”。如此注重沁色怎不令逐利之徒怦然心動!

為了提高古玉售價,更為了便於仿製古玉,歷代作偽者除利用玉皮魚目混珠外,還炮製出了一系列對玉染色造假的方法,這種種方法不僅如今仍被廣泛運用,而且還被不斷推陳出新。因為作偽者深知,形象仿製得再好,如果不能有效地掩蓋贗品的新琢痕跡,一旦敗露豈不功虧一簣?更何況人工染色還能掩去玉質的瑕斑,以劣充優。

燒、烤、煮、炸是人工染色的主要方法,但要使玉色酷肖古玉器尤其是獲得需要染成的顏色,便常常要綜合使用這些染色法,下面這些手法是較為常見的: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提油法

即油炸法。方法是將玉器需染色部分放入油鍋中炸,隨油炸時間的長短不同,玉器表面就出現深淺不一的棗皮紅、桔皮紅等色。

酸蝕法

將仿古玉器放入強酸之中,使玉器表面出現高低不平現象,有的經過強酸腐蝕後呈現雞骨白色,有的再按需要染色。

褪光法

褪光法原是“盤玉”者常用之法。古玉有一種特有的溫潤柔和的光澤,即使戰國或明代呈現玻璃光的玉器仍自然柔和。仿古玉器即使是古玉新雕,刀琢之痕,仍“賊光四溢”,於是,作偽者往往將仿古玉器放入糠麩中磨擦,在磨擦中利用糠麩的油脂,均勻褪光,使新玉產生古玉般柔和滋潤的光澤。

仿牛毛紋法

寒冬臘月,用濃灰水或濃烏梅水浸沒已製成的玉器,放文火中煮兩天,乘熱取出放在風雪漫天的室外,使玉紋凍裂,然後用提油法上色。這樣製造的玉器也叫“風玉”。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仿雞骨白法

古玉中偶能見“像煮過的雞骨一樣”的白玉,俗稱“石灰沁”,據說是受地火所致,極為名貴。偽造者於是人為地將次白玉,次岫巖玉等次等材料製成的玉器放在大火中燒,趁灰燼熱時,用水猛潑,製作雞骨白的“古玉器”。

造斑法

古玉質上的紅色斑,俗稱血沁,有些愛好者認為有這種紅色的玉器最為名貴。作偽方法據說主要有二種,一種是把製成的玉器置火上燒熱後,馬上置入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狗或貓腹腔內,縫牢,埋在地下,一年後取出,玉呈土花血斑,這種人工沁色後的玉器,亦被稱之為“狗玉”。二是把玉器置火中燒,趁熱抹上紅色顏料和蠟,再熱再塗,至玉質呈現棗紅色為止。

造黑斑法

造黑斑方法不少,主要有二種,一是將玉器用水煮松,置於鐵網上,用火慢烤並不時地抹上蠟油,至黑斑出現方為告成;二是用舊棉花泡溼後包玉,用小火燒烤,燒到火紅時再用。水澆,再燒,再澆,一直到黑色入骨方休。造黑斑者,一般求顏色的深淺不一,並且盡力避免玉器通體發黑。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人工染色的一些專用名詞

叩鏽 此法據說是乾隆時無錫人阿叩發明的。阿叩製成玉器後,用鐵屑拌之熱醋淬之,然後埋入地下數月後取出,玉質表面為鐵屑所蝕,渾身有桔皮紋,紋中鐵鏽作深紅色,且有土斑。

梅玉 把玉器浸沒在濃烏梅水中,文火煮上幾天幾夜,玉質疏鬆的地方被烏梅水搜空,冷卻後用提油法上色,儼然水坑古。

羊玉 割開活羊的腿,把琢成後的小件玉器放在裡面,用線縫牢使傷口癒合,一年後取出,玉上便有血紋,酷似古玉。

琥珀玉 在玉器的瑕疵處或需染色處用金剛鑽劃出痕跡,在縫中塗入琥珀,然後放在文火上慢慢燒烤使之變色。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4.古玉器辨偽要點

古玉器的辨偽是一門非常專業的非常嚴謹的學問。擁有較高的鑑賞能力和成熟的辨偽技巧的朋友,他們一定是非常注意學習和借鑑前人和當代學者專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他們一定熟知每個時代玉器的器形、紋飾、琢工等特徵的。要想提高自己的鑑賞和辨偽能力,必須:

第一,努力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除熟讀中國玉器史外,還應熟讀中國通史,中國工藝美術史,研究中國的青銅、陶瓷、書畫等藝術,追蹤現代考古學的最新發現。

第二,大量地接觸、研究實物。專業人員“近水樓臺”通過對實物大量地類比研究,快速提高自己的辨偽能力的條件是得天獨厚的,廣大愛好者除了虛心向專業人員請教外,認真研究圖片畫冊,注意聽各類講座,仔細觀察博物館藏品,利用閒暇時間去古玩店或古玩市場對各種真品或贗品進行比較研究等,都是提高自己辨偽能力很好的途徑。

第三,有條件的同志應該向治玉工匠虛心請教。熟悉現代治玉特點、琢玉方法,對深刻領會各代玉器的治玉工藝特點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如震驚中外的殷墟婦好墓玉器出土後,專家學者深入玉雕廠廣泛聽取琢玉工人的意見、虛心向老玉工請教一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第四,對玉材應該有一定的認識。是玉還是非玉,好玉還是玉皮這直接影響著古玉的價值也影響著衡量玉器雕琢水平。

辨偽之事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明白的,但拿到一件玉器應該一看器形,二看紋飾,三看琢治特點,四看玉質,五看沁色。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一看器形

器形是器物給人的第一印象。判斷某器為某物後,就可以根據該器物的發展衍變,某時代該具有的特徵,判斷它是真品還是贗品,這是辨偽的第一步。

二看紋飾

優美的造型和婉轉自如的紋飾是玉器惹人喜愛的必備條件每個時代的紋飾有每個時代的特點:龍山文化以複雜陰線勾連的獸面紋和商的紋飾隨型變化以及令人注目的“臣”字眼;春秋戰國以谷紋、蒲紋等為代表日趨抽象繁密的紋飾等特點都是必須熟記在心的。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三看琢治特點

一塊玉必須經過多道工序才能成為一件玉器,琢治時的鋸片、鑽孔,雕琢等加工情況是判斷玉器優劣真贗的重要標準。

四看玉質

我們知道和闐玉也即軟玉是商代才開始使用的,漢代才大量進入中原地區的。而紅山文化的玉器一般是由呈黃綠色的岫巖製成,翡翠是明末傳入中國,清代才較多使用的硬玉,因此用和闐玉製造的新石器時代的玉器是可能為真品。而用翡翠製造的漢玉,真正製作時代絕不會太早,但用昂貴的和闐、翡翠偽造古玉從經濟上考慮是絕對不合算的,因此它是極少量的,一般為宮廷仿造。現在充斥古玩街的,都是一些價格低廉的石性很強的似玉甚至是大理石。

古玉造假,這套路太深

五看沁色

沁色的深淺、形狀是鑑賞、也是辨偽的一大要點,需要提醒廣大讀者的是,不是所有的“出世古”都有沁色,而現在眾多古玩攤上看起來天衣無縫的“古玉”,是運用高新科技產品人工染色的產物。

人工染色雖可亂真,但細心辨析還是能準確識別的。如偽造的“雞骨白”乾枯似石,缺乏玉特有的溫潤感;人造血沁仔細嗅來有一股血腥味,且迄今的考古發掘得到的玉器中未發現有此種沁色,至於用提油法上色的玉器,油膩感很難消除。此外,觀察色沁處是否正好在玉器的瑕斑處,也是辨析的捷便途徑。

現在的古玩市場上,仿製品極多。像戰國的龍形紋玉佩;漢代的各種龍紋、蛹虎紋的小件器、玉佩飾、玉雞心佩;明代的子剛(岡)款玉佩等。玉辟邪、玉龍、玉馬也是仿製者較多偽造的對象。現代仿古玉器者也掌握著幾手可以用“卓越”二字形容的染色技術,他們一般喜歡把小件器通體染成煙垢色,也喜歡在玉壁、玉辟邪上人工染上土黃色和灰黑色。掌握了這些特點,你就不會受騙上當,聽信攤主之言,徒尋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