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何許人,如何逃過呂后一劫?

這城市那麼空氵


在說起薄姬時,很多人習慣拿戚夫人來做比較,他們倆都是劉邦的妃子,結果最後一個母儀天下,一個被殘忍虐殺,為什麼會這樣呢?

比較流行的說法是,戚夫人仗著劉邦寵幸,曾勸說劉邦改立自己兒子趙如意為太子,徹底把呂后得罪死,於是遭到呂后的報復。而薄姬善良樸實、與人無爭、事事低調謹慎,加上劉邦還冷落她,讓呂后感覺有同病相憐的感覺,於是便放過她。

但事實上,這些都只是表象。薄姬之所以能夠逃脫迫害的命運,甚至戚夫人之所以會被殘忍虐殺,背後的真正意圖都是為了權力。換句話說,如果放過薄姬,就會損害呂后的權力,那不管薄姬如何低調,呂后也會毫不留情將她殺掉。甚至而言,如果與戚夫人合作,就會更有利於鞏固呂后的權力,呂后也會選擇與戚夫人合作。

惠帝繼位後,呂后執掌朝政,她想要擴張呂氏家族的權力,但問題是,權力是一定的,每個好位置都已經被人佔據,如果你呂氏家族想要擴張,必然有人要把位置讓出來,換做誰處在這個位置上,都會不願意,甚至做出過激反應。



當時,呂后打算從劉氏諸王手中搶奪權力,因為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在他們手中,不搶他們的搶誰的。對於呂后來說,她從劉氏諸侯手中奪取權力,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劉氏藩王聯合起來對抗,這樣呂后肯定會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呂后必須必須隱藏自己真正的意圖,讓劉氏諸王感覺不到他是想削藩,在這種背景下,呂后就開始打擊戚夫人,總而言之,這個小賤人,差點把我和惠帝都害死,我今天自然也不會放過她。

從私人情感上,呂后打擊戚夫人,那是在洩私憤,也是當年戚夫人當年自己活該,所以大家相對而言不會引起過多警覺。於是,戚夫人被做成人彘,順帶他兒子趙王如意也被毒殺,而趙國的控制權,也慢慢落入到呂后的手中。

至於薄姬,如果可以的話,他肯定也想把她做成人彘,甚至把他兒子也一起殺掉,然後將代國的控制權也收歸到呂氏家族的手裡。但問題是,如果呂后真這樣做,只會給呂后自己帶來無盡的麻煩,甚至給她造成滅頂之災。

因為,所有人的知道,薄姬一直不受劉邦寵幸,她在劉邦的後宮待了一年多時間,都沒有陪劉邦侍過一次寢,甚至連劉邦的面都沒見到。後來還是因為薄姬的兩個姐妹受到劉邦寵幸,在她倆的幫助下,劉邦才臨幸了薄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薄姬應該是劉邦所有女人當中最不受寵的那位,而且薄姬在宮裡向來與世無爭,做人做事也處處謹小慎微,沒有和呂后產生過任何衝突,也沒有和呂后爭過寵,就是這樣一個可憐女子,如果呂后還不肯放過她,那那些曾經被劉邦寵愛過的女子,那些曾經和呂后吵過嘴爭過寵的女人,還會有安全感嗎?還有這些女人和劉邦生的兒子,還會有安全感嗎?

比如,淮南王劉長的母親、齊王劉肥的母親、淮陽王劉友的母親、梁王劉恢的母親、燕王劉建的母親,她們心裡會怎麼想?會不擔心呂雉報復嗎?還有這些藩王,他們會不擔心也被毒殺嗎?

在這種恐懼念頭的支配下,大家很容易達成串聯,甚至而言,他們會從內心裡覺得呂后就是想排除異己,所以故意找藉口打擊劉氏諸王,目的就是將天下變成呂氏的天下,在這種背景下,這些劉氏諸王搞不會會聯合起來帶兵勤王,到時呂雉恐怕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所以,呂后作為一個成熟政治人物,顯然不可能做出這種不顧後果的事情來。在這種背景下,她不但沒有對薄姬做出任何打擊的行為,反而還表現出一副同病相憐的模樣,她還特意將薄姬從宮中放出去,好讓她和兒子團聚。

呂后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向天下人表示,自己當初殺害戚夫人和趙王如意,並不是想奪取他們的權力,只是單純為了報復,不信大家可以看我是怎麼對待薄姬的,我對她是多好。如果我真想削奪劉氏諸王的權力,會放她回代國嗎?所以大家不要再擔心。


我是趙帥鍋


薄姬是漢高祖後宮爭鬥中的最終贏家

呂后痛恨戚姬,根本原因是戚姬掀起了一場明爭暗鬥的太子廢立之爭。呂后素來不喜歡戚姬,但女人之間的嫉妒之心跟承襲大統這樣的命脈大事來比根本不值一提。

呂雉年輕時也是遠近聞名的美人,但人會老,珠會黃。吃盡人間之苦後,憔悴不堪的呂雉從項羽軍營回到劉邦身邊,本以為苦難過去可以一家團圓。可是眼前的卻是戚姬和劉如意已經代替她的位置多時。相比呂后,戚姬基本沒有吃什麼苦。罪都是這個皇后去受,福卻是戚夫人去享。這對於呂后或者是任何一個處在同等位置的女人來說,都是難以令人忍受的。

(圖為電影《王的盛宴》中的戚夫人和呂后)

劉邦在世時戚姬憑藉幾分姿色和舞技,恃寵驕橫、目中無人。再加上此時呂后的兒子劉盈已經是太子,而戚姬卻想借著劉邦寵愛劉如意而意圖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為太子。更可怕的是,劉邦居然還真的動了心。幸虧群臣心向呂后,再加上中國傳統王位繼承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見滿朝皆是反對之聲,劉邦不得不打消立劉如意為太子的念頭。但這次險關令呂后對吹枕邊風的戚姬恨之入骨。

(電影《王的盛宴》中呂后、劉邦、戚姬)

劉邦死後戚夫人遭到呂雉囚於永巷、毒殺趙王劉如意、最後慘被做成人彘除了呂后心狠外,戚姬自身的問題十分突出:

1.呂雉有與劉邦同甘共苦的本錢,人有魄力和能力,因此得到群臣肯定和擁護。而戚夫人認識劉邦以後,基本過的都是豐衣足食的日子,沒有與劉邦共食苦淡的經歷。戚姬唯一的資本就是劉邦對自己的支持,而朝臣卻沒人支持她。

(圖為電視劇《大風歌》中的戚夫人和劉邦)

2.戚夫人政治閱歷太淺,利用丈夫的寵愛就幻想改立太子,這觸犯了很多利益集團。戚姬除了哄丈夫,沒有籠絡朝臣的本事。但還不知道量力而行,非要去捅這個簍子,下場悲慘是必然的。

(圖為電視劇《大風歌》中的劉盈、劉如意、戚夫人和呂雉)

3.戚姬做法欠考慮。劉邦死後,戚夫人被關進永巷,她卻不懂得暫時忍氣吞聲、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道理。非要唱《舂歌》這樣的曲子觸怒呂后。她的行為間接害死了兒子劉如意,最後的靠山也沒了。而如日中天的呂后早已憤怒達到極點,將戚夫人變成人彘也就不意外了。

然而,後來兒子做了漢文帝的薄姬,也就是薄太后為何倖免於難,沒有遭到呂后毒手呢?
原因如下:

薄姬本是項羽部將魏豹妻子,魏豹被韓信擊敗後,薄姬被召入漢宮。劉邦偶然開恩和志趣不投的薄姬一夜雲雨,就這一次薄姬就生下劉恆。薄姬性格寬厚,不像戚姬那樣恃子而驕。她專心撫育劉恆,在劉邦死後安心隨幼子遠離京都,不問政事。因此她沒有遭到呂后的反感。

呂后對劉邦的小老婆們都不友好,曾與戚姬關係不錯的妃嬪都被呂后幽禁。“諸御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之所以得以和兒子前往偏遠的代國,是因為她和劉邦簡直可以說沒什麼關係,僅僅為對方生了個兒子,與劉邦也不怎麼見面。薄姬對呂后而言毫無政治威脅,所能去的封地代國也是各封國中最偏遠貧窮的。再加上薄姬從未對不起呂后,又懂得遠離政治漩渦,安心做個平常女人,呂雉對她也就沒有加害的必要了。

(圖為電視劇《大風歌》中的薄姬薄太后)


參考書目:《呂后傳》察應坤/著


小方說歷史1990


(1)薄姬的身份用現代語言來說,是私生女,二婚女。

私生女:薄姬之父與魏王宗室魏媼私通生下薄姬。

二婚女:薄姬一開始魏王豹的姬妾,後來又成了劉邦的後宮妃子。

(2)為何能逃過呂后毒手?

呂后在劉邦死後,殘酷嚴苛的對待他的後宮,凡是符合這幾個條件的基本都逃脫不掉毒手:有寵的,有子的,和戚夫人走得近的。

這很容易理解。

劉邦生前寵愛戚夫人母子,幾次想廢掉呂后之子劉盈,立戚夫人之子如意為太子,呂后使出渾身解數,才化解了危機,自然對戚夫人恨之入骨,是以劉邦死後,呂后對戚夫人開刀,而那些和戚夫人走得近的妃嬪們都跟著遭殃。

薄姬不符合這些條件。

薄姬自從入宮,就沒有受到劉邦寵幸,在薄姬昔日好姐妹的美言下,劉邦才召幸她一次,這一次薄姬有了身孕,但是劉邦自此又不待見這母子倆,非常的疏遠。

不管是劉邦生前身後,薄姬母子倆都沒有引起呂后的嫉恨,也沒有對她構成任何的權力和利益威脅,呂后沒有把她們母子倆放在心上,所以薄姬逃過了呂后之劫。

薄姬母子的一生,真正體現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的人生哲學,讓人感嘆人的命運就是如此的奇妙。


師明禮


薄姬:劉邦眾多老婆中得善終之人!

薄姬的前半生比大多數人悽苦,在年幼之時喪父,正當花樣年華又歷經喪夫之痛,但她的命運又異常眷顧著她,讓她成為一代帝王之母。

楚漢戰爭正酣,項羽和劉邦正傾盡全力爭奪天下。魏豹本已歸附劉邦卻突然叛漢。劉邦勃然大怒,發兵滅掉魏豹。薄姬連同魏豹的其他嬪妃,都被送到劉邦的漢王宮中,做下賤的織布宮女。劉邦天性好色,有一天忽然想起從魏豹那裡俘獲的宮人,便來到織室,挑選幾個美貌女子,納入自己的後宮,這裡面便有薄姬。這薄姬本以為時來運轉,可是沒想到再陷深淵。進宮一年多,劉邦都沒有召幸過她奇蹟總是不可思議地發生。

原先在魏豹宮中,薄姬和管夫人、趙子兒關係非常親密,她們三人相約;誰先得了富貴,就不要忘記其他二人。後來,管夫人和趙子兒得到了劉邦的完幸,頗為得意。有一次,她們無意間談起了以前與薄姬的誓言,取笑薄姬命薄,沒想到被劉邦聽到了。劉邦心中鄙視二人,對薄姬動了側隱之心,當天晚上就召幸了她。

在見到劉邦後,薄姬告訴他,昨晚做了個怪夢,夢見有一條蒼龍盤踞在我的肚子上。劉邦聽了很高興,對薄姬說;這是你將要富貴的徵兆,讓我來成全你。說來奇怪,僅僅一次同宿,薄姬就懷了身孕。就這樣,偉大的漢文帝劉恆意外地來到了人間。

但是,劉邦並沒有因此而喜歡薄姬。此後,他幾乎再沒有召見薄姬,連兒子也很少看一眼。


薄姬既不受寵,也不搶不掙,她沒有出色的政治手腕,她也沒有陪著劉邦出生入死,但是薄姬卻是實實在在撿了個大便宜而且還當上了太后。薄姬絕對是走了大運了,堪稱運氣之王。薄姬母子二人,在幽幽的西漢深宮裡,過著孤寂暗淡的生活。因為極其不受劉邦寵愛,再加上為劉邦生子被宮中受寵的嬪妃嫉妒,劉恆和母親都養成了謹小慎微、忍讓低調的性格。

呂雉把戚夫人做成人彘 對薄姬卻異常仁厚

漢宮中時刻充滿殺機,後宮妃嬪們互斗的很厲害。以呂后和劉邦寵妃戚夫人各成一派,鬥得死去活來。而薄姬一來是因為自己和兒子都不受劉邦寵信,二來是因為本性仁厚不好鬥,所以並未參與宮鬥,一直很低調隱忍。所以;在劉邦駕崩後,呂后獨攬大權,對劉邦的寵妃和皇子進行了大清算,可謂趕盡殺絕,最受劉邦寵愛的戚夫人被呂后砍掉四肢,投進豬圈折磨而死,她的兒子趙王如意也被呂后毒殺。而薄姬因為向來忠厚老實,而且不受劉邦寵信,反而逃過一劫。

我們都知道,在呂后專政時期,先後謀殺掉劉邦八個兒子中的六個,其中惠帝劉盈是她的親生兒子,之外還有劉肥、趙王劉如意、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燕王劉建。而代王劉恆和她的母親薄姬卻倖免於難,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薄姬平日並未與呂后結仇,並未和呂后形成競爭之勢。同時在薄姬的影響下,劉恆也沒有太多的惦記皇位。

心狠手辣的呂后,為何對薄姬網開一面?

呂后沒有殺掉薄姬母子,可能是呂后對薄姬青睞有加,也許是因為薄姬為人小心謹慎,也許是因為薄姬和呂后一樣,曾備受劉邦冷落,二人同病相憐。慎言慎行,讓薄姬受到了呂后的善待,也許因為極少被漢高祖見愛的緣故,不管怎樣,呂后沒有難為薄姬母子,並特別恩准,允許薄姬到兒子的封地母子團圓。並給予她代王太后的稱號。母子二人得以離開波譎雲詭的漢朝政治中心長安城,過上了平安富貴日子。


歷史中簡堂趙劉果兒


薄姬能夠逃過呂后,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薄姬仁善不爭。

薄姬原為魏王豹的妃妾,後魏王豹戰敗,薄姬被劉邦俘獲,後雖然得到劉邦召幸,生下皇子劉恆,但是薄姬仍然得不到劉邦的寵幸,甚至被遺忘。



被冷落的薄姬更加謹慎小心,與人無爭,勤儉低調,這使呂后掌權後對其沒有太大的恨意,甚至憐憫,便應允她去兒子的封國,與兒子劉恆團聚。



第二,兒子劉恆封地貧瘠荒僻。

呂后掌權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呂姓家族的利益,劉姓封國被壓制迫害,而薄姬的兒子,因為母子都不受寵,被封在了遙遠偏僻的代國,代國地貧民稀,對呂后沒有威脅,而代國為漢朝北部邊疆的屏障,是阻擋匈奴南下的重要力量,呂后便沒有迫害劉恆,並讓薄姬去代國與兒子團聚,穩定代國局面。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喜歡歷史,歡迎關注“津城沐雨”。


津城沐雨


首先喜歡這個問題,薄姬是個有故事的人!記得劉邦還沒有一統天下的時候,所謂的魏王豹歸附了他,薄姬是魏王豹女人,當時神算子許負為其算命,稱薄姬當生天子,魏王豹一聽,心花怒放,心想自己是薄姬的丈夫,薄姬的兒子貴為天子,豈不是意味著自己要當皇帝,於是一時頭腦發熱發兵反叛,劉邦隨即勦滅,將魏王豹的女人都收歸後幃,其中就包括薄姬,但薄姬卻不受劉邦待見,她兩個好姐妹卻很受寵,這兩姐妹有一次聊天時提到當初跟薄姬若富貴,定同享的誓言,恰好被劉邦聽見,劉邦覺得薄姬可憐,當晚臨幸了她,僅此一晚,此後再無纏綿,孰知薄姬懷上了,還是個帶把的,命名劉恆,長後封代王,居偏隅之地!薄姬因不得寵,兒子又沒有皇位競爭力,因此呂雉恩開一面,沒有責難,劉邦死後,其令薄姬前往代地和兒子團聚!後來周亞夫之父周勃聯合劉氏宗親剷除諸呂,考慮劉恆文弱,外戚勢孤,便於控制,隨即迎立為帝,開啟了文景之治,應驗了薄姬當生天子之徵!



劉禹錫遊玄都觀


毋庸置疑,薄姬肯定是一個有智慧的女人,要不然怎麼能在呂后的手裡劫後餘生。薄姬是被劉邦臨幸了一夜的妃子,之後幸運的懷孕,並生下了西漢歷史上第五位皇帝劉恆。

薄姬是個不幸的女人,但又是一位幸運的女人,正是由於其矛盾坎坷的經歷,成就了她一波三折的戲劇人生。

(薄姬劇照)

薄姬的父親薄生是秦國人,母親是魏國貴族,二人一見鍾情,私定終身。不久母親未婚先孕,生下薄氏,而父親沒來及享受天倫之樂就去世了。

古人都很迷信相術,認為一個人富貴榮辱可以體現在臉上,因此魏母請了相士,為女兒指點迷津。相士直言不諱,薄氏大貴之相,日後必為天子之母。因此,母親趕忙將薄氏送入魏宮,魏王豹納其為妃。

薄氏雖然姿色不出眾,但心思縝密,多謀善斷,正是由於薄氏的出謀劃策,魏豹遇到的許多難題都迎刃而解。再加上她有天子之母的“貴相”,魏豹對其俯首帖耳、言聽計從、寵幸之致。

魏豹原本追隨項羽,後又依附劉邦,由於魏豹過分的投機,不但惹怒了項羽,也得罪了劉邦。當劉邦攻打魏豹的時候,項羽坐壁上觀,因此想吃天鵝肉的魏豹被劉邦打的屍骨無存。魏豹被滅,薄氏及後宮姿色尚好的女人都成了劉邦的戰利品。
(薄姬劇照)

劉邦本就好色,所以魏豹留下的女人一個都不放過,但就是對薄氏下不了手。也許薄氏長的實在差強人意,不但避邪,而且也避劉邦。後來宮裡的女人見到薄氏都是冷嘲熱諷,不屑一顧。

一日,劉邦實在看不下去了,眾目睽睽之下,就將薄氏拉入床幃之中,好一番雲雨。從此劉邦再也沒出現,薄氏卻幸運的懷上龍種。於是薄氏小心翼翼,從不張揚,也不邀寵,直到生下孩子,才讓劉邦知道。

劉邦看過之後,囑咐薄姬好生撫養孩子,轉身離開。從此,薄姬就變成了一個保姆,劉恆成長的每分每秒都浸注了薄姬的心血。呂后知道之後,先是醋意大發,繼而滋事,薄姬則逆來順受,春風化雨。最終呂后發現薄姬太軟弱了,對自己沒有絲毫的威脅,因此也就放任自流了。

公元前197年,劉邦封劉恆為代王,劉恆到封地就任,薄氏則留在長安。與兒子分離是薄姬最大的痛苦,但是她明白後宮就是龍潭虎穴,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勾心鬥角的犧牲品,而且在呂后的淫威之下,其他女人早都命懸一線。

劉邦死後,曾經受寵的女人都沒有得到好下場,呂后唯獨沒有為難與劉邦不親不近的薄姬。於是薄姬更加表現的低眉順眼,無慾無求,還經常侍奉呂后左右,儼然一個老媽子。久而久之,呂后動了惻隱之心,允許薄氏去代國與兒子團聚。

(薄姬劇照)

薄姬感激涕零、千恩萬謝,當踏出長安城的第一步,薄姬如釋重負,恨不得肋生雙翅,馬上飛到兒子身邊。劉恆得知母親到來,親自徒步三百里出迎,母子見面抱頭大哭。

公元前180年,呂后夢到灰狗撞懷,不久病故。之後,西漢老臣聯合齊國劉肥之子劉章及劉襄,琅琊王劉澤等人將呂家勢力剷除。最終群臣一致商議,擁立寬厚賢德的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薄姬則成為皇太后,從此否極泰來,無限榮光。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呂后在自己的兒子劉盈繼位之後誅功臣,殺劉姓宗族,做這些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以及鞏固漢惠帝劉盈的統治。呂后並沒有覺得薄姬和薄姬的兒子劉恆阻礙到她的權威以及威脅到漢惠帝的統治。


呂后不把薄姬、劉恆母子當作政敵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高帝劉邦實在是太忽視這母子二人,以至於呂后也根本不把這母子二人放在眼裡。

呂后是劉邦的結髮妻子,生的兒子劉盈是劉邦的唯一嫡子。之後劉邦的妃妾們唯一敢和呂后爭鋒的戚夫人正是因為她最大的靠山就是劉邦,所以戚夫人才敢憑著劉邦這個靠山想為兒子劉如意奪取太子之位。呂后不放過戚夫人母子的根本原因就是劉如意幾乎取代了劉恆的地位。

薄姬從來就沒有得到過劉邦寵愛。薄姬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妾室,作為戰利品進入劉邦後宮。剛開始劉邦可能都不知道有薄姬這個人,只是由於和薄姬交好的管夫人和趙子兒談起,才知道有這個人,於是“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可見劉邦不過是出於憐憫才寵幸了薄姬。後為生了劉恆以後薄姬幾乎要被劉邦忘到腦後去了。

薄姬的兒子劉恆八歲就被立為代王,然後生活在代國,遠離劉邦。遠離了中樞的劉恆沒有得到父親高帝的多少關愛,但也遠離了權力的爭奪核心。代國的核心在現在的太原,代國在山西、內蒙一帶,遠離都城長安。薄姬和劉恆母子比較低調沉穩,呂后也就沒有把劉恆當作必須除掉的政敵。


沅汰


俗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歷史上的薄姬是劉邦的姬妾,作為劉邦的姬妾,卻沒有得到寵愛,就是這一點,薄姬母子在劉邦死後成功的躲過了呂雉的毒手,最後母憑子貴成為大漢朝的第二個皇太后。




薄太后真的懦弱無能嗎?


其實不是這樣的,薄太后就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女人,也非常懂得生存之道,她知道自己沒有呂雉的皇后權利,也沒有像戚夫人那樣的容顏,能使劉邦神魂顛倒。


所以就退而求其次,帶著自己的兒子劉恆住在了永巷裡面最不起眼的一個角落,過起了遠離後宮是非的日子,遠離了後宮的爭鬥,不代表就是安全的,薄太后非常明白帝王家權利爭鬥的殘酷,但是自己能力有限,又沒有別人幫忙,薄太后就通過閱讀古書籍,總結先人們的生存之道,並從中悟出道理。特別是在劉邦活著的時候就要求給劉恆分封,而且要求分封在西北的邊疆(有點反其道而行之)。就在劉邦死後,薄太后在呂后面前展現自己渺小,懦弱,無能的一面,成功騙過了呂后,得以出宮來到兒子的封地,徹底遠離了帝王家族的視線。


經歷過苦難的人更早容易懂生活。


薄太后的家鄉是江南的水鄉蘇州,薄太后的父親原是個風度翩翩的公子,在秦朝之前的亂世時期和魏國的宗室女子魏氏和上了,在沒有婚約的情況下生下了薄太后和他的弟弟,當時的亂世之年,薄太后的父親不知怎麼的就突然死了,幼小的薄太后和弟弟就是在這樣的亂世之年。被母親拉扯長大。



當時秦末亂世之年,一些有勢力的諸侯王族紛紛擁兵自立為王,薄姬母親的母家魏室親王魏豹也自立為王。魏氏為了有個依靠,就把自己的女兒薄姬送進宮裡,從此薄姬就成了魏豹的姬妾。

當時在亂世之年劉邦的勢力是最大的,魏王在自己的地盤過了沒幾年的太平日子,就被劉邦的大軍給滅了,他的封地成了劉邦管轄的地方,魏王死後,他的後宮所有嬪妃們都成了“寡婦”罪人,於是全部從享福的主子變成了宮中供人使喚的奴婢,薄姬就是其中之一。


俗話說,朋友多了路也寬,薄姬幼年時候有兩個關係不錯的閨蜜,在劉邦民間選妃時候被選進宮中做了姬妾,一個位是管夫人,另一位封為趙夫人三人幼年時期就發過誓言,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時兩人進宮以後得到了劉邦的寵愛,有了地位就想起了做奴婢的薄姬,於是二人便決定找機會向劉邦引薦薄姬,劉邦在聽完兩人對薄姬身世的講述,便生了憐憫之心,決定召見薄姬。

而薄姬也真是個有福氣的人,在接到劉邦召見的第一次,就被劉邦留下來侍寢了,而且還意外的懷上了劉邦的骨肉,次年便生下一個兒子,劉邦賜名為劉恆,也封了薄姬為夫人,從此在宮中有了一席之地。


由於薄姬沒有出眾的樣貌,也沒有特殊的才藝,在花海似的宮中很快就被劉邦給遺忘了,而薄姬在有了兒子後近八年的時間都獨自一人帶著兒子生活。



在宮裡沒有皇帝的恩寵過得奴才都不如,所以薄姬在宮中一直都是謙卑謹慎的生活,正是他的這種低調,才躲過了呂雉的毒手。


劉邦死後,呂雉把持政權,劉邦生前所寵愛的姬妾都受到了懲罰,特別是戚夫人更是被做成了“人彘”。但是對不得寵的薄姬母子,卻有了同情心(可能是同情薄姬像自己一樣長期受到冷落吧),不但封劉恆為代王,還讓薄姬隨同兒子一起去封地,並封薄姬為薄太后,位份僅次於呂后。


薄姬得到呂雉的准許來到代國後,開始她幸福的生活,由於母子倆都是謙卑有理的人,把代國管理的一派繁榮景象,深得百姓愛戴。


劉邦死後,呂雉的兒子劉盈繼位,可是沒有幾年新帝就病逝了,不久呂雉也撒手人寰,朝堂頓時亂做一團,眾大臣經過商議一致推選口碑較好的劉恆為皇帝。



公元前180年劉恆繼位,成為大漢朝的第五個皇帝,開啟了歷史上“文景之治”,而劉恆的母親薄姬就理所當然的成了薄太后。


微風之語


薄姬,漢高祖劉邦的嬪妃之一,漢文帝劉恆的生母。漢高祖去世以後,獨攬大權,心狠手辣的呂錐將劉邦寵幸過的嬪妃及其子女幾乎趕盡殺絕,甚至將劉邦最為寵愛的戚夫人做成“人彘”,卻唯獨對薄姬母子手下留情,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薄姬既是一個不幸的女人, 又是一個幸運的女人,她的一生歷經坎坷,卻也充滿傳奇色彩。薄姬是個遭人冷眼的私生女,父親早逝,後嫁於魏王做妾室,魏王被韓信擊敗後,薄姬也成了俘虜,被輸入漢高祖後宮織室,魏王被殺後,劉邦看薄姬有幾分姿色,於是將她納入後宮,但之後的一年多,薄姬卻再也沒有見過劉邦。

薄姬年少時,與趙子兒,管夫人交好,三人約定今後不管誰先富貴,都不忘記其他二人。後來趙子兒,管夫人先後得到劉邦寵愛。有一次二人侍奉劉邦時,笑說與薄姬的約定,劉邦聽後有所觸動,進而憐惜薄姬,當天晚上就召她侍寢。這一次之後,薄姬就懷上漢文帝劉恆。常言道母憑子貴,薄姬卻並沒有因為懷上孩子就得到劉邦的寵愛,還是一樣很少有機會見到劉邦,就別說侍寢了。



劉邦不重視她,不見得別人不重視,懷上身孕的薄姬遭到了善妒的呂后的極端仇視,想盡各種辦法害薄姬,善良樸實的薄姬,處處忍讓,從來不爭辯,事事低調謹慎,後來,呂后發現,薄姬既沒有漂亮嫵媚的長相,也沒有雄厚的家族背景,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劉邦還冷落她,這讓呂后有點同病相憐的感覺。同時她也明白這樣的人對自己的地位造成不了威脅,於是,從此不再為難薄姬。

薄姬生下劉恆後長達八年的時間裡,劉邦是經常很長時間都不會想起見她們母子一次,薄姬都是一個人在偏僻的宮廷一角,辛苦的撫養著兒子劉恆。長久的宮中生活讓薄姬知道了宮廷鬥爭的殘酷現實,為找到她和劉恆的生存之道。於是苦讀《道德經》,從中領略道家思想的精髓,走上清淨無為的道路。

劉恆在母親清心寡慾思想的影響下,無意與其他皇子爭奪繼承權,心甘情願被封到西北邊疆,毗鄰匈奴的荒漠貧瘠地帶為代王,這種偏僻窮苦地方,其他皇子沒有人願意過來,劉恆在此為王,幾乎被朝野遺忘。也正因為如此,才如此順利的躲過了呂錐的迫害。



劉邦駕崩以後,心狠手辣的呂后大開殺戒,因為薄姬與人無爭,謹慎低調,再加上其子善良樸實又在偏僻貧瘠的代國,不但不會對呂后造成威脅,還能為漢朝阻擋匈奴南下,於是呂后特准許薄姬到她兒子劉恆的封地代國去。

呂后死後,大臣們在尋找合適的繼承人時,這位遠在邊疆,樸實善良,清心寡慾的代王劉恆被請到長安,是為漢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