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榆林:追尋中國黃土高原失去的“森林”

陝西榆林:追尋中國黃土高原失去的“森林”

[2013-12-10]

陝西榆林:追尋中國黃土高原失去的“森林”


中國園林網12月10日消息:在中國西部陝西省榆林市的沙地裡,有一座快被世人遺忘的古城——“匈奴故都”統萬城。歷史記載,那裡曾呈現過水草豐美、土地肥沃的景象,但是經過大自然的洗禮和人為的破壞,這裡又曾一度黃塵蔽日、寸草難生。

陝西榆林:追尋中國黃土高原失去的“森林”


“這裡肯定曾經綠樹成蔭,至少有過一片很大的榆樹林,否則怎會有榆林的稱呼?”一位榆林當地人說。為恢復昔日的綠色勝景,30多年來,有一群人始終追尋著黃土高原失去的那片“森林”。他們當中有遠道而來的慈善家,有滿腹經綸的科學家,有不諳世事的少女,也有樸實無華的農民。

在榆林市城北6公里的紅石峽沙地植物園,時不時可以聽到幾聲清脆的鳥叫聲,陽光從密密麻麻的喬木針葉空隙中撒下來,彷彿身處原始森林之中。

一塊石碑靜靜地躺在一棵樟子松身下,擦掉碑上覆蓋的塵土,可見“認領養護,朱英龍,臺灣大學,2003年”的字樣。

陝西榆林:追尋中國黃土高原失去的“森林”


據植物園主任史社強介紹,這位臺灣教授一直關注大陸的生態環境建設。來到榆林考察後,沒想到印象中風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居然有如此大的改變,他被榆林人的治沙精神感動,投資1萬美元用於造林護林。為了感謝他,人們在這棵樟子松下立了一塊碑。

陝西榆林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全市43578平方公里總面積中,北部風沙草灘區面積佔到48%。以往風蝕沙化和水土流失嚴重,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

1981年,17歲的史社強來到榆林沙區樟子松種子園工作。他描述說,當時從城裡向城外望去,是一座座沙丘,榆林城如同沙海中的“孤島”。

陝西榆林:追尋中國黃土高原失去的“森林”


多少年來,史社強記不清自己親手栽過多少棵樟子松,只記得親手嫁接過的大概有1萬多株,採的種子、育的苗子分佈在陝西、內蒙古各地。他緩步走到一棵高15米,胸徑35釐米的大樹下,輕輕撫摸著粗糙的樹幹。“這棵樹稱樟子松王,跟我同歲,我也是1964年(出生)的,我們一起成長,但它比我長得快。”他說。

陝西榆林:追尋中國黃土高原失去的“森林”


榆林市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進行樟子松的引進試驗工作,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1964年,治沙專家們在毛烏蘇沙漠南緣的沙地上首次栽植成功了1.3畝樟子松林,面積不大但意義非凡。“現在全市有20多萬畝樟子松,技術都是從這裡出去的,這是西北地區引種最早的樟子松人工林。”史社強說。

在中國的黃土高原上,像史社強這樣不放棄追尋“森林”夢想的人還有很多。今年23歲的席彩娥,是女子治沙民兵連的現任代連長。身著迷彩服的她皮膚黝黑,眼睛閃亮有神。因為沒到植樹季節,席彩娥手下的“兵”們都不在,時下只有她和兩名護林人常駐連部。

陝西榆林:追尋中國黃土高原失去的“森林”


39年前,54名平均年齡只有18歲的女民兵來到風沙最猖獗的毛烏素沙漠黑風口安營紮寨。幾十年來,民兵連的女孩子換了一批又一批,她們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堅守著。

這場與沙漠的鬥爭,從最初的“引水拉沙”到飛播造林;從種植楊樹到廣泛引進、推廣樟子松等新品種;從追求生態效益到兼顧經濟效益;從一個人到一支隊伍,甚至一座村莊。

高西溝位於米脂縣城北20公里處,經過50多年的治理,這個只有4平方公里的村莊,將40座山和21條溝變成了青山綠水、碧水瀅瀅、花果飄香。如今,高西溝正在開發生態農業遊。

每一位追尋者心中都藏有一片“森林”,但放棄和選擇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考驗。由於造林效率有限、人員緊缺,女子治沙民兵連需要探索新的模式;高西溝在開展生態旅遊的同時,又擔心會對環境造成破壞;而治沙專家們為了提高植物多樣性,也不得不放棄自己親身試驗成功的樹種。

“我們相信,樹木不僅可以在黃土高原這片土地上成活,還可以成林,甚至成材。”史社強說,“即使做出一些犧牲,也是值得的。”

陝西榆林:追尋中國黃土高原失去的“森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