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版圖到底有多大?

萌萌黃鴨子


歷朝歷代的版圖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在古代這些王朝中,版圖最大的肯定是那些大一統的王朝。

那麼作為歷史上非常出名的大明王朝,它的版圖也非常大,當然,在明朝之前是著名的元朝,那可是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國家之一,明朝其實是直接繼承它們的版圖,不過明朝在建立之前,經歷很長一段時間的戰亂,在明朝成立之後,也沒有辦法保證原來的版圖,整體領土要縮減不少,不過明朝的整體版圖也算是非常大。

歷史上很多版圖非常大的王朝,實際領土根本沒有那麼大,因為很多的王朝,它們實際的控制區域是有限的,很多領土根本不是他們實際控制的,可這些領土還是掛在它們的名下,後來的王朝就不一樣,這些王朝麾下的領土,都是它們實際掌控的。

明朝的領土到底有多大呢?

其實明朝和傳統的這些王朝一樣的,都繼承了漢家的十三省,基本上這是大一統王朝的基礎,在這基礎上,明朝繼續對外開拓,不僅把原來的燕雲十六州給拿回來,還繼續擴張。

朱元璋繼位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也發動不少的戰爭,不過朱元璋當政初期,國家的局勢不穩,為保護自己的政權,就選擇封閉國境,休養生息。因此在洪武年間,其實明朝主要是立國並且鞏固自己的國家,沒有大規模對外擴張,後來他們又出現靖難之役,國內局勢更加動盪,使得自己的疆域再度受到影響,幸好朱棣上臺後,很快就穩定朝局,他也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因此就選擇對外瘋狂擴張,還派人下海去開拓西洋等地,永樂朝是對外擴張最頻繁的時期。

明朝在這個時期,領土也不斷擴張,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朱棣時期主要是兩個擴張的地區,其中一個就是在北部,他發動對蒙古的戰爭,成功削弱蒙古的勢力,並且奪取北方大量的領土。

另外一處,就是在西南地區,當時朱棣讓張輔到安南等地作戰,成功把西南地區給平定下來。在明朝巔峰時期,他們的領土總共達到997萬平方公里,在原本漢地的基礎上,南部直接達到安南等地,北部直接就達到外興安嶺等地,都接觸到日本海。

在西部,帝國的疆域直接就達到新疆哈密等地,在東部,明朝控制海外各國,掌握了不少的海域,他們的船隊能夠航行到西洋。明朝在巔峰時期的領土算是很大,可他們的巔峰期算是非常短,永樂朝發展到一個巔峰,可很快它們就衰敗下去,土木堡失敗後,明朝的軍事實力受到很大的影響,他們對周邊各地的控制也越來越弱,尤其是他們在處理一些邊境問題的時候,不斷出錯,比如在處理安南地區的問題,他們就不斷出錯,使得這裡一直都是戰亂不停。

各地的動盪,使得明朝的版圖不斷縮減,後來明朝政府的國策就發生很大的變化,文官主導國家的政權,武將的勢力遭到嚴重打擊,他們主動放棄對外開拓,甚至還允許蒙古等外部勢力侵佔他們的國土,因此明朝越往後的領土越少。

雖說明朝時期他們的軍事科技非常發達,軍隊的建設也非常出色,可那是在中前期的時候,隨著後面衛所制度的衰敗,再加上國內黨爭不斷,大明的國力一天不如一天。

甚至北京都多次遭到外敵攻擊,連國家的首都都是這樣,更不用說其他地方,因此明朝疆域的巔峰期算是比較短的,後來就不斷縮減,總得來看,土木堡之變對大明的影響實在太大,導致他們國內的軍事力量一蹶不振,朝中文官勢力掌握大權,想要再有什麼發展就很困難了,事實證明,在文官主政的時候,朝廷的軍事政策都是非常保守的,疆域也很難有什麼改變。


貓眼觀史


明朝疆土在網上其實爭論不休,明粉認為明朝疆土極盛時,被控蒙古、西有西域、東北方向征服女真設立奴兒干都司、西南管轄西藏、南方收復了交趾,其中鄭和更是七下西洋,建立了舊港宣慰司,可以說四海臣服,實力遠邁唐朝,不遜於滿清。而大明在西南少數民族設立的衛所制度與土司制度,利於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



而一些人認為明朝疆土只有兩京一十三省可以作為國土,而兩京為南京和北京,一十三省山東、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西、廣東、貴州、雲南、四川。




個人認為明朝前期疆土是非常遼闊的,在永樂盛世時期應該處於最盛為977萬平方公里,而仁宣之治期間開始收縮國土,到了土木堡之變更是國土大幅減少,到了後期只剩下兩京一十三省了。


Sylar弈



明朝的版圖在朱棣時期最大,朱棣北擊蒙古,東收遼東,南下南亞,西建藩部,形成了龐大規模的大中華時代。

北面朱棣四次深入蒙古,蒙古部落不斷分裂北遷,明朝得到了大量領土。

東北收復遼東,用於牽制蒙古,設立三衛,由於女真最大活動範圍遠達白令海峽,因此名義上明朝在遼東的領土範圍很大。

西面明朝繼承元廷對西域西藏的統治,設有設有羈縻衛所。

南面收復安南(今越南緬甸柬埔寨),並且下西洋後,並設置舊港宣慰司,管理東南亞諸地區,曾一度佔了馬六甲。


如今在阿拉伯半島以及非洲東岸還有未證實的中國村,因此明朝的領土範圍遠不止地圖所畫那麼多,大明王朝遠邁漢唐,就可想而知其世界的影響力了。據明粉統計,明朝疆域實際大於2000萬平方公里。


曹老師xixi


有效、穩定的統治大概300萬平方公里。

【注:對明、清都不喜。】

圖一

至於所謂的1200,那只是明太宗【後改為明成祖】時期實力最強時的盛世附加區,也就是中原王朝最強勢的時候表面臣服,中原王朝弱一點就脫離的。也就是朱棣以後,就不再屬於中原王朝的名義統治。而朱棣駕崩後,明朝還有超過200年的壽命,也就是說,明朝中後期兩百多年裡,一直在300多萬平方公里內

也就是圖二中比圖一超出的部分。

圖二

至於越南北部以外的東南亞所謂的領土,都是朱棣到處冊封人的產物。比如舊港宣慰司什麼的,那是下南洋的華人取得實際控制權的地區,實際統治者是華人,而不是明朝人。因為鄭和下西洋有影響,所以趁機巴結鄭和,要了一個冊封,抱明朝大腿。

明實錄、明史裡,明朝甚至支持爪哇奪取舊港控制權。即使是明史黑明朝,但是舊港被吞併,而明朝對此沒有實際行動,這就是事實

還有明宣宗棄置交趾事件。

可見明朝壓根就沒把它們當實際領土。倒是總有一些明粉給明朝地圖開疆。


黑眼歷史觀


中國明代的實際控制面積為300多萬平方公里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其國土面積也備受人們關注。

其實明朝的實際國土面積並沒有後世宣傳的那麼遼闊,大致際疆域都只限於長城以南的地區,清代叫關內十八省。

(清代由督撫管轄的漢地十八省,大致相當於明朝的領土範圍)

中國古代的漢族人對於關外領土並沒有特別大的感興趣,那裡的土地對於一個農耕民族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價值,反而還要花費鉅額軍費去派兵駐守,十分勞民傷財。

試想,如果你是一個古人,在中原或是江南吃著燒烤,泡著澡,喝個小酒,遛個鳥。但突然有一天朝廷號召你去支援西伯利亞搞建設,你去不去?

在當時,去西伯利亞=發配!

就是擱到現在,也沒幾個人去西伯利亞,還是北上廣深過的舒服。

當然,像是盛唐和兩漢都曾經控制過西域,甚至蒙古高原地區。但這些控制也都是採取羈縻政策,大多是採取駐軍威懾當地少數民族首領,並沒有派駐官員直接管轄,相當於內藩。(這是一張明朝永樂年間最鼎盛時期的疆域圖,但實際上明朝政府的控制面積遠遠沒有這麼大,帝國對於東北和西藏主要還是採取羈縻政策)

明代,明帝國的主要控制地區基本還是是關內,但在前期也收復了一些關外的漢家故地,比如說遼東地區,並一直保持到了明末。

除此以外,明代初期還曾經佔領了關外的河套、哈密地區和越南,不過到了明朝中後期,這些土地都漸漸被明政府放棄了。

(明朝萬曆年間的實際控制疆域,明朝的疆域雖然不及日後清朝遼闊,但這並不妨礙它是一個偉大的王朝)

其實我們現在沒有必要糾結明代的領土大小問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對於領土面積有了一種莫名的痴迷,總認為中國古代王朝面積都應該是遼闊至極的,恨不得整個東亞都是天朝的。

但其實中國古代王朝的強盛還真不是因為其領土的遼闊。

而是在於文化、科技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的領先。。

明代在科技、市民文化、民主政治、資本主義經濟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發達的國家,這一點是之後疆域更加遼闊的清朝遠遠比不上。


千佛山車神


明朝疆域的巔峰--880多萬平方公里

在漢地地區,疆域和元朝基本一致。明朝在全國設立“兩京十三布政司”。分別是南京、北京、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包括遼東半島)、河南、南直隸、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其中在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內部實行有土司制度。其疆域面積大約為420萬平方公里。1409年,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置了奴兒干都司,將黑龍江地區納入了管理的範圍。奴兒干都司內部各族的賦稅也有了具體的規定,明朝還曾經在松花江地區建立造船廠,建設驛道,因而該地區可以說是疆域。該地區的面積大約為160萬平方公里。明朝初年,明朝宣佈繼承元朝對烏斯藏地區的管轄,並冊封了指揮使、都指揮使僉事、千戶、百戶等官職,這些官員均由當地的首領擔任。明朝將吐蕃地區劃分為了烏斯藏都司(西藏)、朵甘都司(西藏)兩部分,實行了政教合一和僧官制度。另外明朝還在青藏建立驛道,規定了該地區的賦稅,因此,青藏地區的確屬於明朝版圖。不過明朝對青藏地區的控制還是比較有限的,因為沒有駐紮軍隊,沒有派遣官員。該地區的面積大約為240萬平方公里。因此可以說,明朝疆域的巔峰在永樂時期,大約為880多萬平方公里(包括越南)。明朝大部分時間的疆域面積為690萬平方公里左右。


華夏一老卒


說起中國的領土面積,那是人盡皆知為960萬平方公里。可是,在歷史上我國領土面積全盛時期並非只有960萬平方公里,而是1380萬平方公里(元朝全盛時期中國領土面積),那麼,為什麼到了今天我國的領土面積版圖為960萬平方公里呢?這還得從滿清帝國說起。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在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的歷史領土面積,如下:

夏朝時期中國領土面積全盛時期為100萬平方公里左右。

商超時期中國領土面積約為200萬平方公里。

周王朝時期中國領土面積繼承了商朝的領土約為200萬平方公里。

戰國後期中國領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

秦朝時期秦始皇一統六國,中國領土面積達到350萬平方公里左右。

西漢時期中國的極盛疆域領土面積達到570萬平方公里。

東漢時期中國領土面積有所收縮,約為500萬平方公里,主要是因為附屬國脫離漢朝。

三國時期中國領土面積約為400萬平方公里,魏國170萬平方公里,吳國160萬平方公里,蜀國70萬平方公里。

西晉時期中國領土面積約為430萬平方公里。

東晉時期中國領土面積大約在220萬平方公里左右。

同時期的十六國裡,前秦短暫地統一過北方,中國領土極盛面積在390萬平方公里左右。

南北朝時期中國領土面積加起來大約在450-550萬平方公里之間。

隋朝時期中國領土面積約為460萬平方公里。

大唐王朝時期,中國領土面積全盛時約為1076萬平方公里。

五代十國時期,領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

北宋時期中國領土面積約為450萬平方公里。

南宋時期中國領土面積約為330萬平方公里。

元朝時期中國領土面積大約在1380萬平方公里左右。

明朝時期中國領土面積約為800萬平方公里。

以上就是歷史上我們領土面積的變化數據,但是到了清朝乾隆時期,1759年8月,清朝屠滅準噶爾汗國,領土達到全盛期。我國清朝時期領土面積全盛時期為1320萬平方公里,括今天的外蒙古、外東北、外西北、拉達克等地區,在清朝時期都屬於中國領土。

滿清王朝後期由於列強侵犯中國領土,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廷在1858年被迫簽下《中俄璦琿條約》,割據了黑龍江以北,失去了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清廷與列強議和簽下了《中俄北京條約》,割佔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失去了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

1864年清廷又與列強侵略者簽下《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侵佔了中國西部地區約4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1881年清廷與沙俄簽訂《中俄伊犁條約》,失去了約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1892年沙俄侵佔薩雷闊勒嶺以西帕米爾高原2萬餘平方公里中國領土。接著又到了道光末年時期,清廷被英屬印度侵佔的西藏拉達克地區,大約9萬平方公里。

1917年沙俄吞併中國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計17萬平方公里。1921年外蒙古宣佈脫離中華民國獨立,從此18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從我國領土版圖脫離,到現在我國的領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

滿清帝國的滅亡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中國領土面積全盛時期,面積遼闊,主要就是從滿清後期開始,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國內文化思想落後,經濟貿易停滯不前,封閉了國內文化與世界文化思想的共享互通。要知道歐洲列國當時已經步入了資本主義時代,他們已經確立了人權的自由平等制度,但是清朝時期中國還是處於被封建王權的壓迫與剝削之下。與歐洲等國的資本主義制度發生了強烈的碰撞,再加上滿清王朝極力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才導致了與列強國家的大規模戰爭,被迫割據領土,賠銀議和。

二、冷兵器時代與火器時代的碰觸。清朝時期雖然在軍事力量上依然很強大,但是清朝仍然還是處於冷兵器時代,而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進入了火器科技時代,雙方的軍事力量瞬間就出現了較大的差距,以至於大清國與列強開戰節節敗退,這是輸在了軍事裝備與科技力量下的結果。

三、民間起義軍與革命的力量。在清朝晚期,民間起義軍層出不窮,清廷一方面要與列強國家開戰,另一方面還得與民間起義軍對抗,所以導致了大清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局勢,在加上革命的力量也已經萌發新芽,清廷已經失去了控制國內形勢的主動權,各個地方政府也逐漸宣佈獨立,走進了民國軍閥大混戰時期,直到革命成功,滿清王朝才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文獻參考:《清史稿》《二十四史》《中國歷史地圖集(1-8)》





散仙說史


先放結論。明朝版圖最大的時期是永樂年間,彼時明朝北部邊界為長城以北百里之外,西部到達哈密衛,東部控制東北地區的奴兒干都司,南部將安南併入,烏斯藏勉強算上,一共大約是九百七十萬平方千米。

這個數據的水分實際上很大,因為明朝在東北和烏思藏並沒有做到實際控制,如果說東北的奴兒干都司可以勉強算得上是羈縻統治的話,那麼烏思藏可以說完全就是一個附屬國。如此一來,將烏思藏剔除,明朝實際上控制的區域大概是八百多萬平方千米。

但這也僅僅是巔峰時期,這個版圖只維持了不到二十年。北方由於朱棣的五次北征,導致了軍力疲憊,於是將長城以北完全放棄;安南地區的明軍在朱瞻基時期被安南人趕出;而奴兒干都司因為朱瞻基的全面收縮戰略而徹底成為一個空殼。因此,明朝在長達兩百多年的時間中,實際控制的區域不超過六百萬平方千米。

隨著時間的推移,明朝的版圖持續縮水,朱祁鎮時期丟失了河套地區;朱厚照時期丟失了哈密衛,明朝退守嘉峪關;萬曆皇帝又基本上丟掉了遼東地區,明朝末年的版圖,大約三百萬平方千米。

因此,明朝的控制地區,並不是很大。很多人都看過譚其驤先生繪製的這張明朝疆域圖,如下圖所示:

但譚其驤先生也說過,這張地圖的繪製實際上是考慮到了一些Zheng Zhi因素,明朝的實際疆域並沒有這麼大。也就是從此圖中,才能計算出明朝九百七十萬平方千米的疆域。實際上,在國際上公認的明朝疆域,遠遠小於這個數值,下圖為美國的歷史教材

其中出現的明清疆域直接對比,更加直接地反應了明朝版圖的大小。

以上。


庭州行者


實際上我國關於明朝版圖的劃定是大大美化了,如果對比一下國際史學界的看法,就不難發現中國和國際上關於清朝的版圖是沒有爭議的,但關於明朝版圖的劃定差別非常大。以下是我國曆史書和哈佛大學地圖冊的明朝地圖,可以發現差別很大。

(哈佛大學的明朝版圖與國內的版本差別很大)

可以發現,哈佛大學的明朝地圖不包括烏斯藏,奴兒干都司的管轄範圍也小了一圈,和國內劃定的明朝版圖比縮水了一大截,那麼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烏斯藏不算明朝領土,連明朝人自己都不認為是

實際上,明朝時期對於西藏的管轄並不符合現代國際法對於領土的定義,現代國際法的領土定義,包含三個層面:一是領土所有權,二是領土管轄權,三是領土不容侵犯的主權。而明朝對於烏斯藏的控制一條都不符合,明朝在烏斯藏沒有一點駐軍,也沒有派遣官員,烏斯藏與朝鮮一樣,完全處於自治狀態,對於明朝中央政府的義務除了朝貢別無他物。因此,烏斯藏實在算不上明朝領土,很多人總是指責西方人雙標,說羅馬地方自治也很普遍,為何那些行省依然算作羅馬領土,但熟不知人家羅馬雖然奉行地方自治,但好歹有軍團駐守,皇帝也任命總督來監督地方,總督擁有收稅權和最終決策權,而明朝在烏斯藏是一個官員一個軍人都沒有,如果說烏斯藏是明朝領土,那朝鮮也應該是。

其實這一點,看看明朝的記載就知道了,明朝人自己都沒有把烏斯藏算作自己的領土。在明朝的外夷朝貢表裡,將西藏(西番)禺日本、朝鮮一併列為外夷,明顯視作外國人,連明朝人自己都不認為烏斯藏是明朝領土,現代人憑什麼將其劃入呢?

烏斯藏和朝鮮一樣,都屬於羈索,這是一個相當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相當於附屬國的意思,這些國家名義上對明朝臣服,按時進貢,但享有完全的自治權,這些地方頂多算明朝的勢力範圍,而實在算不上明朝版圖。

二、清朝將西藏正式列為中國版圖,進行直接統治

西藏成為中國版圖是清朝的時候,清朝消滅準格爾後,在西藏設立駐軍,並派遣官員,雖然西藏仍擁有一定自治權,但必須受到中央派遣官員的監督。

除此之外,清朝還通過金瓶掣籤的方式控制了達賴和班禪的選任,從而徹底完全的控制了西藏,現代中國對於西藏的法理也完全來自於清朝。

可以說,我國對於西藏的領土主權幾乎全由清朝所確立,承認清朝對西藏的控制是我國最為有利的法理武器。

(哈佛大學清朝版圖與國內完全一樣,這表明國際史學界都公認清朝時西藏已成為中國正式領土)


沉思的托克維爾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們知道自古以來我國就是一個領土大國,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的領土也在隨著li歷朝歷代國力的興衰而不斷的增減。

而明朝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其領土面積也成為很多人爭論不休的焦點,那麼明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呢?靜夜史認為這個問題說來話長。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明朝的疆域和明朝的國力緊密相連,在古典王朝,封建王朝的疆域會隨著國力的興衰而出現領土的增減,因此在明朝276年時間裡,其疆域也是在不斷變化的。

那麼明朝的疆域到底是如何變化的呢?靜夜史認為應當分為幾個階段來看:

1、明朝前期,疆域面積約為900萬平方公里

和明朝之前的所有古典王朝相同,明朝的疆域並沒有明確的國界線,烽燧所及,就是明朝的邊界,因此明朝的疆域只能是一個大約的數值。

因為是古典王朝,所以說明朝疆域最大值往往是明朝國力最強盛的時候。

而明朝相比於其他朝代,最大的特點是明朝在王朝建立初期,即朱元璋在位時期就達到了國力的巔峰。

所以明朝疆域的巔峰也出現在朱元璋在位時期。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隨即發起了對元朝的討伐,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將領前赴後繼收復了中原地區,將元朝勢力趕回蒙古高原。

在完成了驅逐元朝統治者的歷史使命後,明軍和北元軍隊又進行了數年的拉鋸戰,直到1388年藍玉取得捕魚兒海之戰的勝利,徹底消滅北元朝廷。

除消滅北元勢力外,朱元璋還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一系列的擴張。例如在西南方向平定雲南的梁王政權,消滅四川的劉夏政權;在西北方向招降吐蕃,攻打哈密,並於其後設置哈密衛等衛所。

在正北方向,朱元璋在驅逐北元勢力後,陸續在長城以北數百里的地區建立大寧衛,東勝衛、開平衛等一系列衛所,組成極為牢固的軍事防禦體系。

而在東北方向,朱元璋則降服了元朝丞相哈納出,收復遼東地區。

不過為了爭取李氏朝鮮的支持,朱元璋將鴨綠江以東的鐵嶺衛內遷,使明朝失去了鴨綠江以東的大片土地。

應該說經過了朱元璋的一系列猛烈擴張,明朝的疆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這為後來朱棣設置努爾幹都司、完善關西七衛、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以及收復安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古典王朝,明朝的疆域統治形式和前朝一樣,都是分為直接統治區和羈縻統治區。

明朝的機密統治區,大致包括後來形成的“兩京一十三省”及長城以北數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這一區域,明朝設置流官進行管理,並在西南廣大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加強中央的統治。

但是除了面積不到400萬平方公里的直接控制區,剩下的超過5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皆為明朝的羈縻統治區。

因為明朝屬於古典王朝,因此我們不能用今天的有軍隊駐紮才算領土的原則來核算明朝的疆域面積,事實上只要嚮明朝稱臣納貢的,受明朝政治影響的羈縻統治區都屬於明朝的疆域範圍。

因為明朝奉行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因此對於直接控制區之外的蠻荒之地,明朝並沒有直接管理的興趣,因此他們採取的是因地制宜的方式。

以東北地區為例,雖然在永樂二年設置了努爾幹都司,但是東北地區的衛所,基本都是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軍事長官,比如努爾哈赤就是明朝的建州都指揮使司。明朝並未向東北北部地區派遣流官和進行軍事駐紮,所以明朝在東北北部地區統治的力度相當薄弱。

這導致的後果就是當明朝國力強盛時,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樂於接受明朝的賞賜,嚮明朝稱臣納貢,但是一旦明朝的國力轉衰,這些少數民族就會紛紛改換門庭,對明朝置若罔聞,明朝也就失去了這片土地。

2、明朝中後期,疆域面積約為350萬平方公里

因為明朝在朱元璋時期就達到了疆域的頂峰,因此朱元璋駕崩後,明朝的疆域就開始了不斷的縮水過程。

雖然朱棣在1407年征服了安南,將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納入版圖,但是相比於明朝在長城以北土地的丟失,安南的補充並沒有起到增加領土的作用。

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並陸續造成一系列嚴重後果。

首先是朱棣為增強造反勢力,綁架了寧王朱權。這使得寧王駐守的大寧城成為一座空城,大寧城的廢棄使明朝長城以北防禦體系出現巨大漏洞,為整個體系的崩潰埋下了禍根。

靖難之役成功後,恰逢明朝的氣候開始轉冷,長城以北的衛所再也無法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這使得朱棣開始考慮將長城以北的衛所陸續內遷。1403年,朱棣內遷東勝衛。

這導致兩個非常嚴重的後果:一是明朝在河套平原再也沒有軍事存在,為其後的蒙古侵佔河套地區提供了便利;二是東勝衛的內遷直接使開平衛成為孤懸長城之外的獨堡。

作為元朝的上都城,開平衛位於北京的正北方向,對於鞏固北京的防禦,增加北京的戰略縱深意義重大。但是此時的開平衛已經難以維持,長城以北防禦體系的崩壞,氣候的轉冷加上明朝腐敗的橫行,使得衛所逃戶現象越來越嚴重,因此在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宣佈內遷開平衛到獨石口。

此舉意味著明朝在長城以北的防禦體系徹底崩潰,明朝長城以北的土地也全部丟失,都城北京成為真正的國門。

長城以北土地的丟失,是明朝疆域縮水的一個重要縮影。

事實上今天我們看歷史地圖,努爾幹都司以及烏思藏都司等地區標註非常模糊,邊界也非常平直,這說明明朝缺乏這些地區的詳細資料,也意味著明朝在前期短暫統治了這些邊疆地區後,很快就將其放棄。

1427年,明宣宗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1435年,明宣宗撤銷奴爾幹都司。

明代中期間,蒙古部落開始侵佔河套平原;明世宗時期,關西七衛被陸續放棄,明朝退守嘉峪關。

而與此同時,朱元璋前期在青藏高原地區推行的多法王制度,也因為青藏地區宗教上層的相互傾軋而煙消雲散。

最晚到明世宗時期,明朝的疆域已經萎縮到面積約為350萬平方公里,這就是明朝的“兩京一十三省”,這一局面基本保持到了明朝末年。

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西方殖民者已經紛至沓來,在澳門地區建立了殖民據點。加上前期的明蒙戰爭,以及明朝中期以來的倭寇進犯。明朝始終在內憂外患的狀態下,疆域也隨之不斷萎縮。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