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5G有沒有完全普及呢?普及現況如何?

大菠蘿Ananas丶


現在5G有沒有完全普及呢?普及現況如何?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伴隨著LTE等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對於下一代通信技術(5G)的研究也已經悄然展開。相較於4G網絡,5G將帶來更高的峰值速率體驗、高密集用戶連接的優質服務、泛在網絡互聯互通、更優質的用戶訪問體驗以及實時而可靠的網絡連接。但是在對這些即將出現的特性充滿期待的同時,也需要儘早地預見到與之伴隨的、可能的安全問題。通過介紹和分析METIS和IMT-2020(5G)推進組所提出的5G概念和架構,從而找出可能會出現的5G安全問題,並提出了與其相對應的5G安全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2015年9月7日,美國移動運營商Verizon無線公司宣佈,將從2016年開始試用5G網絡,2017年在美國部分城市全面商用。   

2016年11月,舉辦於烏鎮的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美國高通公司帶來的可以實現“萬物互聯”的5G技術原型入選15項“黑科技”——世界互聯網領先成果.高通5G向千兆移動網絡和人工智能邁進。 

2016年3月,工信部副部長陳肇雄表示:5G是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是未來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與4G相比,不僅將進一步提升用戶的網絡體驗,同時還將滿足未來萬物互聯的應用需求。我國5G技術研發試驗將在2016-2018年進行,分為5G關鍵技術試驗、5G技術方案驗證和5G系統驗證三個階段實施。

今年作為5G商用化真正快要落地的一年,各個手機廠商都爭先推出5G機型,唯恐在這場速度與技術的較量中落後於人。

今年6月25日,華為終端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華為Mate 20 X 5G版獲得中國首張5G終端設備進網許可證,成為第一款正式入網的5G手機。此後,華為在7月26日正式發佈了該款手機,並定於8月16日開售。不過,趕在8月16號的前十一天——8月5號0點,中興正式開售天機Axon 10 Pro 5G版,這一舉動不僅被看作趕在華為前面“搶跑”,並再次引發迎接5G時代的熱議。

5G技術日趨成熟,我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已經啟動了5G的試商用計劃。面對5G技術的演進與商機,三大電信運營商如何佈局?如何有效應對5G發展中面臨的資金困難、技術困難、運營困難和角色定位困難?早在3G向4G演進的初期,許多通信行業研究者就預測,4G對於全球電信運營商將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照搬2G/3G期間的發展模式,電信運營商可能會在4G時期承受空前的管道化、邊緣化挑戰;而如果能夠在4G技術的支持下,加快業務轉型,構建增值業務核心能力,擺脫原本單一業務模式。


DH科普神人


做為一名去年還在基站設計行業的從業人員,我來說一下我的看法。

5G這個詞彙如今已經深入老百姓的內心,但真正的5G時代到來了麼?我的觀點是:為時尚早!最終到來的可能會是6G!

我國目前主流通信仍然是以4G LTE為主,想必大家會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一些很高的杆或者塔上面掛著一些“矩形灰盒子”,對那就是移動通信基站,它們主要是通過有線光纜進行信號傳輸然後再通過射頻單元將信號進行發送和接收。這樣,我們使用的手機才可以實現移動通信。而5G也離不開這個方式,它和4G最大的區別就是傳輸速率大大的提高了。

目前主流的移動通信標準,是4G LTE,理論速率只有150Mbps(不包括載波聚合)。這個和有線是完全沒辦法相比的。在實驗室中,單條光纖最大速度已達到了26Tbps……是傳統網線的兩萬六千倍。

移動通信,主要是依靠電磁波進行傳遞,那麼我們所說的5G主流的頻段是什麼呢?

5G的頻率範圍,分為兩種:一種是6GHz以下,這個和目前我們的2/3/4G差別不算太大。還有一種,就很高了,在24GHz以上。

目前,國際上主要使用28GHz進行試驗(這個頻段也有可能成為5G最先商用的頻段)。中國目前主流的5G頻段是2.6G和3.5G。

那是不是說我們使用越高的頻率就越好呢?的確如此,但是我們為什麼不用呢?因為用不起。

電磁波的顯著特點:頻率越高,波長越短,越趨近於直線傳播(繞射能力越差)。頻率越高,在傳播介質中的衰減也越大。

你看激光筆(波長635nm左右),射出的光是直的吧,擋住了就過不去了。

再看衛星通信和GPS導航(波長1cm左右),如果有遮擋物,就沒信號了吧。移動通信如果用了高頻段,那麼它最大的問題,就是傳輸距離大幅縮短,覆蓋能力大幅減弱。

覆蓋同一個區域,需要的5G基站數量,將大大超過4G。

目前,我國4G LTE基站布站數量是多少呢?

2019年11月12日,第三屆GSMA2019北京創新論壇召開,中國移動集團副總裁李正茂在大會上介紹了中國移動面5G建網及商用的相關思考。業界中廣泛提出了一個3個3的概念。

3個3:

5G基站數量比4G基站數量多出3倍;

5G單個基站的耗電量是4G基站的3倍;

5G單個基站的價格可能是4G基站的3倍

據統計,目前我國4G基站超過400萬個,而中國移動一家就擁有超過280萬個4G基站。試想,如果中國全面實行5G,基站規模將要達到什麼樣的量級?

據李正茂介紹:基站數量3倍的問題主要針對中國移動拿到的3.5G頻段而言。此後,工信部給中國移動劃分了2.6G頻譜資源。在5G建網中,中國移動可以用4G同樣的基站數達到和4G一樣的覆蓋。但可想而知,即使是佈置400萬個基站需要多久才能實現呢?

下面說說基站是啥?對,就是灰色的盒子。

先上圖吧!

靠外面的盒子是天線,它的背後小點兒的是基站。

室內天線

天線和基站集成在一起的形式。

這是一顆偽裝美化站,假樹裡藏著基站和天線

這個是常規的高覆蓋率站塔,另外還有燈杆式的。

那麼,5G的基站長什麼樣呢?

你沒看錯,體積很大,常規的一般將近一米長。基本上比常規的4G基站體積大一倍有餘。這是因為它們的尺寸受限於5G天線的尺寸。

試想,這種產品的製造成本,和原有的4G基站成本增加了多少呢?因此說,5G目前僅限於局部小範圍應用,還沒有到大範圍全國性商業化的程度。所以,我的觀點是:5G沒有完全普及,仍需等待

而隨著5G概念的大幅度被宣傳,很多科技企業已經在開始悄然的進行了6G技術預研儲備。5G時代的到來,也相當於一次工業革命,因為它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我們手機通信的速度變化,多種無人技術將變成可能。


京漂一枚


雖然5G技術目前還無法再全球範圍內商用,但是也指日可待了。分析人士稱,大規模使用得等到2020年。

  目前我國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聯通和電信,都已經在準備5g試點城市。中國移動董事長楊傑宣佈,計劃今年建設超過5萬個5g基站,並在超過50個城市提供5g服務。到2020年,為所有地市級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務。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在MWC19上海表示,在5g建設初期,中國電信在全國40個城市建設NSA/SA混合組網的網絡,提供5g服務。中國聯通總經理李國華表示,計劃今年在7個特大城市、33個大城市提供5g網絡覆蓋,並將重點覆蓋多個垂直行業。

  據瞭解,根據目前的規劃,我國一二線城市在今年年底應該都能普及了,一旦基礎設施站點佈滿,全國各地在明年就會全面享受5g紅利,另外中國偏遠地區可能在明年年底至後年年初,基本上就能實現全面5g,也就是說到2021年-2022年,全國的5g將全面普及。

  所以,2020年全國能用上5g的希望還是比較小的,畢竟5g基站建設還在進行中,而且5g網絡也還沒有完全穩定完善,如果貿然對全國進行5g建設的話,也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5g網絡要實現全國普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水墨寒


隨著5G時代的到來,又掀起了一波吃瓜熱潮。根據我目前所在的城市重慶為例,90%以上的手機店,都打有5G+的字樣。每當看到這些廣告,都有不少人會止步於此,進去看看。

為了滿足好奇心,隨便問了一家店關於5G的情況。據瞭解,4G卡可以升級5G。移動的套餐從128元-598元每月,消費還是不低。電信我這邊的話,288元-598元每月,不知道還有沒有便宜的,聯通估計也差不多。

不過,升級了卡普通手機也是不能使用5G網絡的,還得需要5G手機才行。現在的5G手機價格1000多到1萬多的都有,而且都是雙模,品牌眾多,有知名的華為,三星,小米,vivo,oppo,還有很多小品牌。

我哥入手了一部三星,因為重慶5G區域還是比較多,所以網絡都很好,下載速度基本在20M每秒,一分鐘就1個G,所以速度很快。在沒有5G網的地方,也不用擔心,它會自動降為4G。

重慶3千多萬人口,估計使用5G的也就幾十萬人。所以知道5G的人很多,但使用5G的很少。可能是價格.網絡覆蓋的原因,讓很多人都在觀望吧!


TianXun的Vlog


首先5G只是在大城市的繁華地區覆蓋,要想實現全面的覆蓋需要花費的時間會很長。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的5G網絡還處於試商用階段,雖然三大運營商已經宣佈進入正式商用階段,但是這並不代表在中國到處或者某一個城市能夠隨處連上5G網絡。因為:5G網絡的覆蓋還是一步步進行的。自然5G網絡首先覆蓋的是那些人流量巨大以及具有高流量需求的地方,例如車站、體育場、重點商務區等等熱點地區。

當然一些熱點城市正在加緊進行5G全覆蓋的工作,但是期望一夜之間5G網絡來到身邊那只是一個夢想。回顧歷史,中國5G網絡要想達到現在4G網絡的普及程度,至少需要5-8年的時間。5G目前的信號覆蓋非常稀疏,就目前公佈的數據來看,國內就只有11個城市才有可能體驗到5G網絡,名單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天津、杭州、蘇州、武漢、鄭州、瀋陽。

僅有11個, 雖然5G的發展似乎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快,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支持5G網絡的手機,並且很多地區的運營商也開通了體驗,消費者也剛好卡在這個4G向5G網絡升級的節點,很多想要在今年換手機的人都犯了困難,就目前而言,或者接下來的一年中,普通消費者幾乎沒有有必要買5G的手機。以為等到5G手機真正的普及後,你的手機估計已經用的落伍了。 舉個例子,比如關注度比較高的iPhone最新款手機就是不支持5G的,如果讓你花錢去買這其中的任何一款,不一定都是你心儀的, 所以還不如就手頭的先用著。

目前的5G網絡,實際上對於日常的使用提升是不明顯的,我們大眾消費者所認識的5G,支持速度上的提升而已,每次談到5G,都是在聊它的速度有多麼多麼快,因為目前5G沒有普及,相對應的應用場景還沒出來,所以你買回來就只是單純的速度提升而已,新鮮感就那麼一兩天就沒了。回想一下4G出來的時候,不也是如此嗎,4G普及之後才出現了短視頻、直播這些匹配的應用,所以大家才會感覺確實是有提升。

附錄:

【5G首批開放城市】:

『華北』北京、天津、石家莊、雄安、太原、呼和浩特

『東北』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

『華東』上海、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濟南、青島、福州、廈門、泉州、合肥、南昌、鷹潭、杭州、寧波、溫州、嘉興、紹興

『華中』武漢、鄭州、長沙『華南』廣州、深圳、東莞、佛山、中山、珠海、南寧、柳州、海口

『西南』重慶、成都、昆明、貴陽

『西北』西安、蘭州、銀川、西寧、烏魯木齊

5G識別網絡覆蓋地區小技巧:

現有的5G網絡你可以通過軟件找出來,下載個騰訊手機管家的APP,在5G資訊裡就有移動、聯通的5G覆蓋地圖,直接看哪裡覆蓋了5G網絡。


分享深度Deeply


答案是:沒有完全普及,目前是商用試用階段

通過下圖這個5G發展階段的總結,我們可以看到,在2020年我們是站在了5G技術的元年,5G背後會繁盛出來什麼樣的應用?什麼新的大公司,我們都無法預知,就像當年在2010年大家都不能預料到現在的短視頻、直播、遠程辦公產業的發展,所以2020年是5G的元年階段,未來至少需要5到10年的發展。

5G的真正普及取決於兩個層面,一個是基礎建設的普及,一個是為5G生態成熟,這兩者缺一不可,可以理解為一個是高速公路,一個是能夠在高速公路上跑的車。

基礎建設的普及

在4G時代,我國建設了超過440萬座基站,領先與全球,全世界建設的4G基站總數一共才600多萬座,也就是說中國的4G基站數量佔全球基站數量的70%。對比美國,一共只有20萬座4G基站,還不到中國基站數的零頭。可見中國在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了多麼大的資源。不過以此換來的卻是幾乎覆蓋全國的無縫網絡信號覆蓋。

但5G的覆蓋半徑是沒有4G廣的,因此5G必須採用蜂窩式部署,以後在路上的路燈、電線杆、下水道都有可能部署5G基站,這個數量可能得是4G的5倍,基站的投入意味著後端也要投入,不能光修路沒有維護,所以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下圖是麥肯錫做的預測,大多數運營商需要在2020年和2025年之間進行重大的新建工程,這種轉變將是基建投入成本增加。

5G生態成熟待發

瞭解5G的人應該知道這樣一句話,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這也成了很多運營商宣傳的口號。

4G改變生活我們都很清楚,我們的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網上購物、專車、直播短視頻等等,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為和10年前比肯定大不相同。

那麼5G改變社會是什麼意思呢?

5G帶來的是一個社會產業化的轉變,投入到我們生活中將是方方面面。

有這樣一個公式可以列給大家:傳統行業+新技術=新產業

縱觀人類所有的重大技術發明,都會遵循這個公式,傳統行業通過新技術賦能形成新產業和新產品,出行方式+蒸汽機出現了火車,紡織業+蒸汽機改變了紡織業的產能,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在電氣時代,因為電的發明,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了信息時代,因為互聯網改變了很多生意模式,所以每一個重要的技術革命,都將會帶來一系列的產業升級。

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是,通過5G技術將實現自動駕駛、5G帶來遠程教育、5G技術實現工業4.0的革命,讓很多工廠通過數字化的轉型讓生產效率更加的提高

5G只是一個單純的傳輸技術,背後卻有龐大的底層技術支撐和支撐平臺上的生態體系

底層支撐5G的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人工智能是算法,雲計算是算力,大數據是算料,算法、算力、算料已經初見成效,他們三個的迭代升級需要5G來形成催化,5G將打通這三者之間的聯繫,讓企業通過5G獲取更多的算料、利用算法、算力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這也是為什麼有觀點會講5G和工業革命息息相關的原因。

在平臺上就是龐大的生態體系,通過下圖就能夠更加直觀的看到,生態體系滲透的方面,可以說是方方面面,所以可以講5G改變社會。

現在只是站在技術併發的元年,我們看到真正的變化還需需要時間積累

5G背後其實更需要的不是基礎設施,而是生態形成,而基礎設施能夠促進生態,生態的技術支撐將是人工智能技術,但現狀是人工智能的發展處於初級發展階段,雖然我們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很多領域可以打敗人類,但實際的現狀就下圖的發展歷程:

總結:5G現在是商用的元年,隨著運營商的不斷普及,在行業裡面會逐漸的應用,隨著時間推移,傳統行業就會藉助5G、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進行改進產品、提升生產效率,反向的行業應用也會驅動這些技術的不斷成熟,相信在不久未來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大的成效。


一鳴凡人


5G有多好?業界的各種樂觀說法有不少,比如網絡速率提高了多少倍、無人駕駛多麼地讓人期待、物聯網如何改變個人生活等等,每一個都像一個天方夜譚一樣。而實際真正的結果,按目前的發展情況,這些遠大場景描述真的是“天方夜譚”。

比如一切事兒說到底要用“錢”來辦,對於通信運營商來說,如何解決5G網絡下的成本投入就是大問題。

簡單舉幾個錢的例子:

此前2G時代,一個基站可以覆蓋5公里以上,4G時代的一個基站也能覆蓋1到3公里,即便用中頻搞城市密集組網覆蓋,也有500米左右。而根據目前的5G試點,一個5G基站只能覆蓋100米至300米。所以其結果是,要達到4G的覆蓋程度,單就基站數量要超4倍以上左右規模。如果單基站的成本相同,也就是要多4倍成本。

但是很可惜,5G的單基站成本並不與4G相同,而是高出不少。同時除過設備外,5G的高功耗問題一直未解決,其功耗表現是4G的2.5至4倍左右。據一位業內人士告知:中國電信(38.510,+2.09%)估算,如果廣東省用5G實現無死角全覆蓋,一年電費就高到200億元,而電信一年的利潤也就這個水平。想想,單純電費就這麼高,網絡的維護可不是一個電費能了,像建設、優化等等,哪項不是花錢的主角和大頭?但目前的這境況,對運營商來說真可謂左右為難了。

與此同時,5G的網速及應用能否達到承諾標準也很難說。就從全球範圍來看,2019年4月美國Verizon在兩個城市開展的5G試點工作中,5G穩定下載速度為400Mbps至600Mbps之間,上傳只有60Mbps,這與宣傳中的5G網速高達10Gbps差距很大。韓國在全球範圍是部署5G最快的國家,據Opensignal發佈的一份韓國5G網絡實測分析報告顯示:

5G手機的上行平均速率為13.9Mbps,4G旗艦手機的上行速率為16Mbps,其他4G手機的平均上行速率為12.6Mbps;

5G手機的平均下行速率為111.8Mbps,4G手機的平均下行速率為75.9Mbps,其他4G手機的平均下行速率為47.7Mbps。

5G手機的平均時延為35.9毫秒,4G旗艦手機的平均時延為37.4毫秒,其他4G的時延為38.3毫秒。

這種網速,相比4G壓根沒太多變化,完全有點談不上壓倒性優勢嘛!

而據悉,在部分演示場合達到的5G全速率反映,實際是不計成本的採用暴力提升高頻擴容的辦法而獲得,本身就沒商用落地的可能。比如在一些5G演示中,足足使用了800M及以上的帶寬,而4G是什麼情況呢?僅只消耗幾十M的帶寬。高頻擴容帶寬可大,但覆蓋範圍太小,一個5G基站若只是覆蓋300米左右,且一遇障礙物各種損失沒信號,單做盲點覆蓋就是一個特大工程;而中低頻又一個蘿蔔一個坑,即便能清理出來使用,在覆蓋範圍上有所提升,但帶寬卻不足,就像現在規劃中的2.6G、3.5G、4.9G上拿出了合計約500M的帶寬讓三家瓜分,相比5G演示上一家強上800M,真不是一樣的建網方式。

故之以筆者個人的看法,5G的商用速度和體驗效果,短時間內遠不能達到描繪中的那個場景,如果有條件嚐鮮或可試試,希望能幫到你。


手機專家


附圖

現階段我國的5g正處於實驗階段。目前覆蓋的城市只有

如圖:

如果說這樣表達不夠直觀,還有圖

這是現階段我國5g覆蓋的分佈圖。這幾個城市不是隻要覆蓋就會有信號,對應的運營商對應不同的地區。也就是說我有移動的5g套餐只能去移動覆蓋的地方才能用。這麼看來現階段大部分人還不能夠使用5g。

反觀信號發展史。第一個商用3G網絡在2001年上線以後,早期的3G手機並沒有風靡全球,因為通訊費太高了,沒有人願意使用視頻通話功能,直到2007年,3g套餐資費降低,3G網絡才被人們廣泛使用。而第一批4G網絡也在2009年上線了,它也經歷了目前5G正歷經的狀態,4G準備了4年的時間才達到網絡狀態穩定的效果。

所以我估計5g也得三四年左右才能步入正軌。


大眼東河666


一直以來,5G都被稱為是改變世界的存在,萬物互聯、無人駕駛、遠程醫療、智慧警務...每個場景都為人類勾勒出一種科技大片的趕腳,人們對5G也抱有極高的期待。

然而從已取得的成績來看,5G跟之前宣揚的“將會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整個社會”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也有不少人開始質疑5G是不是個偽命題?

5G是技術發展的必然

很多人對於5G,從一開始就質疑聲不斷:從數據來看,5G速率是很快,但是4G 網絡已經可以滿足當前用戶的個人使用需求,比如在視頻及圖像傳送等方面已經非常流暢,為什麼還需要5G?

從科技的角度而言,技術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我們不可能止步於4G。就好比現在的汽車已經很快了,為什麼還要建高鐵、飛機的道理是一樣的,人們總是追求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和技術。

從當下來看,現有的4G在某些情況下確實已經出現明顯的痛點。

例如,在千人、萬人的演唱會、運動會以及大型活動現場,很多人不論是用的Wi-Fi還是4G,都會出現連不上網的情況,微信圖片、朋友圈都發不出去;再比如,在進行一些遠程操作的時候,4G也經常會出現嚴重的卡頓。諸如此類,還有很多。

這也促使了5G的快速到來,畢竟未來將是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數以萬計的數據、信息流肯定是4G難以支撐的,而5G大帶寬、低時延、高速率的特性就可以成功解決這些弊端,為我們提供更加良好的體驗。

未來5G的應用除了手機等基礎設備之外,也將更多應用在工業互聯網、智能駕駛、遠程醫療、智慧城市等比較特定的場景。目前,業界已經開始嘗試5G在各種場景方面的嘗試,並且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以遠程醫療為例,受困於當下的網絡信息延時等問題,醫療機器人遠程手術一直都發展緩慢,但如今,在5G的協助下,已經取得巨大的突破,目前中國已經成功完成很多手術案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在北京積水潭醫院完成全球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多中心5G遠程手術。據瞭解,這一手術是藉助中國電信5G網絡和華為通信技術支持,通過5G技術快速傳輸高清4K畫面,實時穩定傳輸手術機器人遠程控制信號,使遠程機器人手術得以實際應用,這標誌著我國5G遠程醫療與人工智能應用達到了新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5G確實會給我們帶來很深的影響,但是由於5G的內涵非常豐富,在目前而言,5G還不夠成熟,是一個慢慢普及商用的過程。

完全普及還需時日

無數過往的經驗都告訴我們,第一波吃螃蟹的人絕不是大多數,5G也是如此。

先不說整個產業大的應用場景,單從5G終端這塊而言,儘管從目前華為、中興等發佈的5G手機價格來看,價格都在普通消費者可接受範圍內,但首批購買使用的也是高精尖的用戶。這類用戶對科技產品非常感興趣,或者比較趕潮流,希望能夠率先體驗,但相對於總的用戶而言只是一小部分。

從整個產業而言也是如此,目前來看,只有極少數的人真正的體驗或者感受到5G在各類應用中的強大,絕大部分人還停留在被科普階段。並且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到5G真正的落地商用並且普及之後。

那麼,究竟5G啥時候會普及呢?對此,多位業內專家也曾表示,5G普及時間不會太長,但是取決於5G生態系統的成熟、政府政策以及運營商的進度。

從政府層面肯定是大力支持5G建設的,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曾表示,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快融合應用領域法規制度建設,進一步強化科技、金融、財政、稅收、人才、知識產權等政策支持,深化放管服改革,消除行業政策壁壘,匯聚產學研用等各方資源,共同推進5G應用普及。

5G生態系統方面,華為、中興等業內企業都在積極與客戶和合作夥伴合作,推動5G的大規模商業推廣,並建立成熟的5G生態系統,加快5G生態系統的成熟,助力5G商用普及。

在運營商層面,目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都將5G網絡鋪設的重點區域集中在省會、直轄市等40到50個左右的一二線城市,到明年5G基站會鋪設到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在國家政策以及產業各方的努力下,相信不用太久,5G就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

5G並不是所謂的偽命題,相反,這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是個必然要經歷的技術階段,只是商用普及都需要一個過程,對此也不用太操之過急。


雞爪數碼


5G 2019年開始使用國家已經向三大運營商及中國有線電視發佈商業牌照預示著即將開始商業運營,一但商業化,大面積推廣就變得很快,2020年將是5G推廣的重要年份,隨著AI、智能家居、物聯網等等大面積的使用將成為可能,這也就是美國為了5G要和中國撕破臉的真正原因。普及5G是國家戰略,現狀就是普及量會爆發式增長,所帶來的商業價值也不可估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