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為何喜歡用波波沙衝鋒槍?

張曉龍


因為德軍缺乏足夠的單兵自動武器,所以很多時候就直接拿起敵軍武器使用了。

二戰中德軍主要使用的就是MP38/40衝鋒槍,在人們通過影視作品或者遊戲產生的印象中,二戰德軍廣泛裝備著這款衝鋒槍。但是實際上,二戰中MP38/40衝鋒槍的總產量也不過120萬支,放到近6年的戰爭以及總共千餘萬士兵中,數量明顯不足。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波波沙衝鋒槍在二戰中產量高達近600萬支,廣泛裝備蘇軍使用,甚至有的部隊成規模地只裝備衝鋒槍作戰。同時,波波沙雖然射速快、彈容量高、可靠性好,但是精度並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樣糟糕,其射擊精度完全是能滿足正常使用需要的,並不比MP40差太多。
在德軍步兵中,往往是班組指揮官、士官、老兵才能裝備上衝鋒槍,絕大多數的普通步兵僅有毛瑟98K步槍可用,這放在原野、草原等廣闊地帶還好,一旦在城市等較近距離作戰,在火力上就會處於絕對的劣勢。而在蘇德戰爭中,很多戰役都是圍繞城市等目標進行的,比如斯大林格勒戰役、哈爾科夫戰役等,對火力極為需要。 所以在己方衝鋒槍裝備量不足的情況下,直接拿起敵軍的衝鋒槍自然是一個必須的選擇。而在二戰中,德軍還給繳獲的波波沙衝鋒槍加上了MP41(r)的編號,也算是對其的一種認可。


戰爭之王


戰場上,當然是有啥用啥了。

二戰中MP40和波波沙是最著名的兩把衝鋒槍,他們是蘇德兩軍最信賴的武器,蘇德戰爭也是波波沙衝鋒槍和MP40衝鋒槍正面PK的戰場。

德軍的MP40與蘇軍的衝鋒槍

MP40是非常成功的一把衝鋒槍,製作簡單造價低,精度高。這把槍大量裝備德軍,配發到了班長一級。而對比蘇軍的波波沙,它的精度沒有MP40那樣高,但是,波波沙有自己成功的優勢,火力猛裝彈多。

MP40容彈量是30發,而波波沙有71發的彈鼓,波波沙這就在火力的持續性強遙遙領先。再看射速,波波沙每分鐘900發,而MP40只有500發,在射速上,波波沙完美壓制MP40。

MP40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這把槍太過於精密了,這樣在寒冷的蘇聯就容易出現一個問題,槍凍住了。而這個問題波波沙是絕對不會出現的,槍就是蘇聯的,這個問題肯定考慮過。

戰場上槍打沒子彈是常事,而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搶蘇軍的,留著自己用。甚至德國的軍工部門將繳獲的波波沙進行改進,發放到了德軍手中。

戰場上使用敵方武器是常事,就像越南戰爭中,美軍扛著北越軍隊的AK47一樣。蘇聯南斯拉夫游擊隊也是大量裝備了MP40衝鋒槍。


軍武文齋


波波沙41衝鋒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一戰成名,憑藉71發彈鼓輸出的強大的火力,可以說是碾壓了德國士兵引以為豪的MP-40衝鋒槍。

於是,在戰場上,出現了非常喜劇的一幕,那就是德國士兵也在大量的使用蘇制波波沙41衝鋒槍。甚至還特意將繳獲的波波沙進行改造,使得其可以安裝他們自己的子彈。這對於這件武器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榮幸了。



蘇聯的波波沙生產速度快、部件少、成本低,又比斯登之流更精準、耐用、可靠,是二戰衝鋒槍的豪傑。



波波沙衝鋒槍在蘇聯本國生產到1947年,20世紀60年代才從蘇軍中全部撤裝退役,但蘇聯及許多華約國家、第三世界國家的後方、內務部隊、警察卻把他們用到21世紀,白俄羅斯在2005年才將其退役,烏克蘭目前仍有數十萬的庫存,並在烏克蘭內戰中使用。


從他的使用歷史來看,我們也可以看出,波波沙衝鋒槍確實有他的獨到之處,否則,在武器的不斷更新的過程中,他肯定老早就被淘汰了。


是阿維啊


簡單粗暴、野蠻致命。

蘇聯,曾經與美國分庭抗禮的紅色巨獸,總是能利用武器,將暴力美學演繹的淋漓盡致。

夢迴二戰,仔細聆聽…

迴盪在高加索平原之上動人而振奮的軍歌《喀秋莎》、戰士們手中哐啷作響的烈酒伏特加,以及“波波沙機關槍”那韻律不同於栓動步槍的彈鼓所演奏出的“紅色死亡之曲”。

“波波沙衝鋒槍”——二戰史上最令德軍恐懼的存在。

優秀的槍管結急結構

波波沙機關槍,簡稱PPSh41衝鋒槍,由1941年前蘇聯槍械製造大師格里戈利·斯帕金所創,一經問世便成為了蘇聯的機槍之王。

波波沙機關槍的設計頗為獨到,7.62mm的大口徑槍管+120.65毫米長的延長管,得出了1+1=3的神奇效果。

首先,大口槍管對緩衝高密度的連續發射時,對槍身產生的壓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解決了衝鋒槍後坐力大,影響射擊精度的問題,

其次,長120.65毫米、厚3毫米的延長管,能夠幫助槍身散熱、通風、消焰,極大的延長了波波沙衝鋒槍的使用壽命,

“使用壽命”無疑是評價一款機槍的優秀與否的關鍵所在,被譽為“二戰時期的無敵機關槍德制MP40衝鋒槍”。

在使用壽命與減輕後坐力方面就稍稍遜色于波波沙衝鋒槍,這也是德軍都對波波沙衝鋒槍喜愛有加的原因之一。


特殊的彈鼓設計

波波沙衝鋒槍最為令人稱讚的設計點,就是標誌性的盤狀彈鼓。

用德國製造的MP40衝鋒槍舉個例子,MP40衝鋒槍的性能、火力、射程均不在波波沙衝鋒槍之下,

但MP40衝鋒槍的彈夾只能裝備32發子彈,子彈打光了就要停下來更換彈夾,更換彈夾時必然會間斷或終斷停止火力,給敵人造成突破口,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

波波沙衝鋒槍的彈鼓一次性可以裝備71發子彈,極大的避免了因補充彈藥而造成的間斷性停火所造成的致命損失。

雖然波波沙衝鋒槍900rds/min的射速,與200米左右的射程只能算中規中矩,但是71發子彈的不間斷連續發射無疑是恐怖而致命的。

在1945年展開的蘇日戰爭中,蘇聯紅軍利用波波沙衝鋒槍強大的持續性火力組成了一片密集的“子彈天網”,在t34坦克與波波沙衝鋒槍的碾壓式打擊下,蘇聯紅軍全殲日本關東軍。


絕佳的使用體驗

在外觀設計上,波波沙衝鋒槍採用了“狂野、粗獷”的設計思路,由內而外的顯露出“暴力美學”所展現的霸氣與冷酷。

波波沙衝鋒槍的準星可以根據目標的距離做出調整,能夠很好的適應蘇聯惡劣、寒冷的天候。

波波沙衝鋒槍的扳機護圈面積較大,在扣動扳機進行連發時,不會使手指有擠壓感,



扳機護圈內部安裝有保險扳,在進行突然設計時,僅用一根手指便可以實現打開保險扳與扣動扳機的一系列動作,

彈夾卡筍在扳機護圈的前方,前後跨度很小,熟練使用波波沙衝鋒槍的士兵可以在3秒之內將彈夾推入彈夾卡筍,設計非常人性化,極其適用速度快、火力猛的閃電俠、殲滅戰。

波波沙在裝卸彈夾、調整準星、固定卡筍方面都做到了一體化、人性化,達到了快捷方便的標準,一向以裝備精良著稱的德軍對波波沙衝鋒槍也是鍾愛有加。


白話歷史君


首先,請大家注意,德國的MP40最初是德國裝甲部隊為裝甲兵招標的武器,摺疊槍托非常適應裝甲車狹小的空間。如果換成波波沙衝鋒槍,光波波沙衝鋒槍的那個木質槍托,裝甲兵就不會喜歡。

波波沙衝鋒槍是蘇聯紅軍裝備步兵的武器,MP40則原來是給德國裝甲兵招標的武器,只是好用才逐漸擴散到全軍使用的。這兩款武器當初設計的使用環境是不一樣的。

另外,波波沙衝鋒槍的射速太高,每分鐘900發,就算是71發的大彈鼓幾秒鐘也會射光了。還有,波波沙衝鋒槍的大彈鼓是個麻煩的源頭:在士兵做戰術動作過程中,彈鼓磕碰變形後,容易卡殼。整槍的重量太大,士兵持槍會比較累。

但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71發大彈鼓的波波沙衝鋒槍,在有經驗的士兵手中,斷壁殘垣的膠著城市戰場上,碾壓對面德軍手中的MP40。儘管MP40更輕巧、後坐力和殺傷力更均衡,但還是抵不住簡單粗暴的波波沙衝鋒槍。波波沙衝鋒槍通過高射速在近距離可以形成密集的彈雨,大彈鼓可以短點射10次,木質槍托更適應寒冷環境,也更結實(木質槍托在格鬥和擊打物體時更結實)。

在大批量生產性上,一根莫辛納幹步槍的槍管中間一截,就獲得了兩根波波沙衝鋒槍的槍管,多麼簡單易生產!人手一隻,完爆德國人(MP40生產工藝再怎麼簡單,數量也趕不上波波沙)。

德國人看著繳獲的大量波波沙,身後堆放著像小山一樣的彈藥,自然是配發給前線士兵了。甚至於,德國工廠還專門開發出了改裝套件,供士兵改造波波沙,可以使用德國9㎜帕彈。可見波波沙在德軍裡裝備的量是有一定規模的。

還有一點,其實歷史上真正的德軍,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樣,士兵清一色的都是MP40衝鋒槍,出門行軍都是半履帶裝甲車。德軍裝甲部隊的機械化比例,在參戰國當中是比不過盟軍的,甚至都比不過蘇軍。德軍裝甲部隊還大量依靠騾馬牲畜拖拽運輸。士兵手裡的武器,很多都是繳獲的。特別是黨衛軍,在初期的時候,只要是能用的槍,都給黨衛軍使用。能用上波波沙就不錯了,還有部隊裝備意大利的武器呢,更坑爹……



黑鬱金香966


首先,不光是德國愛用的問題,主要是繳獲的太多,而且德軍用繳獲物資的傳統也在。

先從ppsh-41本身開始說,首先這槍本身並不差,在當時來看射速快,子彈威力和射程都比德國人的MP-40要強,火力持續性上也比對面德國人的衝鋒槍強一倍,所以說在當時來說這種槍並不賴,得到喜歡是應該的。

其次,整個二戰當中,PPSH-41的產量相當大,達到了驚人的600萬支,當時蘇聯衛國戰爭的總參戰人數3460萬,相當於6個人裡面就能分到一支PPSH-41。從蘇聯方面來說,一方面,蘇聯衛國戰爭初期的1941年當中,損失了相當大一部分受過教育的高素質戰士,導致了蘇聯當時軍事人才的不足,不得已蘇軍開始徵召大量沒上過幾天學的農民參軍,而農民本身維護不好精密的半自動步槍,手動的莫辛納甘又得事先訓練,PPSH-41反而成了最簡單的武器。另一方面,這玩意生產方便,耗時也短,造起來也容易。所以二戰中蘇軍ppsh-41的產量大,裝備量也就大,從另一方面來說被德軍繳獲的數量也就大。

再一方面德軍一直有繳獲物資使用的傳統在,在二戰當中,德軍繳獲了ppsh-41自己用,而彈藥方面一來本身7.62mm TT手槍彈的繳獲量就大,而且口徑上還與德國自己的7.63mm毛瑟手槍彈通用(歷史遺留問題啊),有的還改膛成為發射9mm手槍彈的版本,其中沒改膛的稱之為MP717(r),改膛後的稱之為MP41(r)。其實不光ppsh-41德國愛用,德軍繳獲的PPS-43衝鋒槍改名為MP719(r),德軍繳獲的TT手槍改名為Pistole 615(r)。德軍和芬蘭軍也使用擄獲的蘇聯SVT-40,甚至還借用SVT-40的設計研發了G43半自動步槍。所以說沒什麼問題。


鐵匠工坊


主要是火力猛這一點。

首先關於德軍扔掉mp40撿波波沙這個事情,我是不太認同的,當然除非槍被凍住了或者嚴重損壞。雖然波波沙整體性能更優於mp40,但是武器好好的,又不是特別難用,扔了幹嘛。雖然7.62的手槍彈好繳獲,但是補給的彈藥畢竟還是9mm更多。



(注意槍管前段下方的小掛鉤,是為了將槍勾住射擊口)

另外mp40這個槍成本高,數量少是真的,而且mp38/40設計的初衷更不像是給普通步兵設計,而是給裝甲兵用。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槍管前段的掛鉤和摺疊槍托。



(德軍將波波沙改成9mm版,但是並不常見)

但是畢竟數量少,所以衝鋒槍一直優先配置裝甲兵和空降兵,然後才是步兵班的班長,普通士兵還是毛瑟步槍。

照片中的德軍應為中後期,但德軍班組武器還是以機槍和步槍為主,普通步兵班只會將衝鋒槍裝備班長和副班長。

但是到了蘇聯巷戰裡,步槍就變成燒火棍,尤其是近距離,比較笨重的機槍也壓不住一群四面八方射來的波波沙,德軍自己衝鋒槍不夠,那就拿蘇聯人的就好啦。

(mp38/40對於戰爭前期防護薄弱的德軍裝甲車輛起到很大作用)



一名德軍士兵手持波波沙

波波沙的71發彈鼓和高射速真的非常適合城市近戰,所以mp40比起來就差遠了。但是彈鼓也有缺點,一是不好攜帶,二是掛在前面很重,機動性會變差,拿久了費勁。說白了,槍有自己的用處,對於偵察兵什麼的,ppsh43更短小的很明顯會更舒服一些。

(雖然71發彈鼓火力更強,但是擁有摺疊託和彈匣的mp40和ppsh43靈活的多)

另外皮實這一點,波波沙也是很佔優勢。畢竟蘇聯氣候那麼惡劣,還是帶一支更可靠的比較好。德軍二戰的時候可不少吃後勤供給的虧。

不過如果我是德軍士兵,我可能就不會考慮這麼多。有可能我手上的毛瑟不好使,有可能我的mp40沒子彈或者壞了,對面正好有一幫毛子給我送波波沙,那我幹嘛不換一支呢。

這一點在《1944》中比較寫實。愛沙尼亞黨衛軍的裝備,有stg44,mp40,g43這樣的德國槍,也有ppsh41和43。當兩個拿著毛瑟的新兵進來時,班長讓他們把“燒火棍”扔了,給了他們一支ppsh41和一支ppsh43。

電影中剛剛報道的新兵,身上背的就是毛瑟,考慮到戰時步槍質量下降的很厲害,估計也沒多少人願意用。

我想如果德軍大量供應mp40,最好供應stg44的話,除非像在莫斯科那樣被凍壞,不然也不會大量用蘇聯槍。


視聽團仔


謝謝你點進來看,老李儘量用最簡潔的速度說明這個問題。德軍喜歡用波波沙這種情況是有的,大多數發生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

我以前分析過德軍是怎樣在這場戰役中戰勝德軍的,簡而言之。蘇軍在軍事素養上面遠遠不及德軍,可是蘇聯的優勢是源源不絕的動員兵。如果看過《兵臨城下》的朋友,可能還記得男主角瓦西里剛上戰場的情景,他拿著一個五發彈夾衝鋒,跟著前面那個裝了子彈莫辛·納甘步槍的戰友,等前面那個戰友戰死,他才有槍使用。

那種情況是絕對存在的,這種戰術是被逼迫出來的,沒辦法啊,有人沒時間訓練,槍支有不夠。而且這種戰術效果並不好,因為高軍事素質的德軍班組配備mp38一把 MG42一挺 98K若干

蘇軍這麼一群莫辛·納甘栓動步槍手衝過去,估計最多有開兩槍的機會(最多最多兩槍),狹路相逢的突發戰鬥,也會被MP38完勝,於是一種一次性使用的武器應運而出,你想的沒錯,就是波波沙。

波波沙製造簡單,一根莫辛·納甘的槍管直接鋸成兩段就是兩根波波沙槍管,這種槍甚至可以在汽車修理廠組裝,產量蹭蹭的。而使用這種槍的士兵還可以是剛放下鋤頭的農夫或者是漁夫------短兵相接,扣住扳機,傾瀉71發彈藥,期間中彈然後死去。這個比手持莫辛·納甘要划算得多,總有德軍在錯不及防的情況下被射中。用源源不斷的動員兵和粗糙暴力的波波沙緩慢換取德軍的生命,這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秘密。(至今俄羅斯沒有公佈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死亡人數。)

在德軍看來,巷戰中,波波沙是比98K好用,除了班長使用MP38---40以外,98K射手也會撿起波波沙來用了。因為德軍始終是補給不足的那一隊,而被蘇軍一次性使用的波波沙射手總歸會留下部分槍械和沒有來得及射完的子彈,這成為德軍補給的一部分,這樣才成為德軍喜歡波波沙的傳說。

波波沙並非萬能,它缺點是很致命的,精準度不高,遠遠低於MP38---40。蘇軍使用波波沙最後的輝煌也就是攻克柏林的巷戰了。之後很快就被淘汰,這是一支在特殊環境下特殊條件下的特殊槍械,要說德軍喜歡,那可不是。


李勉9


要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士兵的標誌性物件和裝備,估計除了伏特加,就要屬“波波沙”莫屬了,“喝上一口酒,端著槍衝鋒”的蘇聯士兵這樣的畫面我們在很多影視橋段中都看到過,而除了廣泛裝備於蘇聯軍中外,“波波沙”還深受德國士兵的喜愛,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波波沙”原名什帕金1941型衝鋒槍(即PPSh-41型衝鋒槍),是蘇聯著名武器設計師格奧爾基•謝苗諾維奇•什帕金於1941年設計出來的一款衝鋒槍,發射7.62×25毫米的託卡列夫手槍彈。“波波沙”衝鋒槍是蘇聯在二戰生產數量最多的武器,沒有之一,和其前一代的PPD-40衝鋒槍相比,“波波沙”製造成本更低,武器複雜度更低,同時射擊距離也更低。但就這麼一款採用“開放式槍栓、反衝式原理”的低廉槍支,卻能一舉成為二戰最成功的衝鋒槍。

“波波莎”從1941年開始量產,最開始蘇聯最高統帥部似乎並不看好這款武器,但是由於德國閃擊蘇聯後,蘇聯節節敗退,大量前線工廠的喪失,使得蘇聯軍方不得不考慮弄些廉價武器來快速武裝後備部隊,所以從1941年秋季,“波波沙”最早在莫斯科城郊的第一批生產線上被製造出來。

一名手持“波波沙”的蘇聯士兵正在押送一名被俘的德軍俘虜

截至到1941年11月,“波波沙”才生產不超過1000支,但由於前線士兵的好評反饋,“波波沙”開始大規模量產,之後的2年時間內,“波波沙”的產量一日比一日高,1942年3月甚至能夠一天生產3000支PPSh-41。蘇聯甚至在1942年向伊朗秘密提供“波波沙”的圖紙和工具授權印度生產,蘇聯紅軍也獲得過數萬支來自伊朗製造的“波波沙”。

“波波沙”全槍由於廣泛採用衝壓工藝製造,除卻槍管外,“波波沙”僅由87個零件構成,到了後期蘇聯工廠都不再專門生產鑄造用以PPSh-41的槍管了,只需要把大量囤積的莫辛納甘步槍的槍管拆下並且削為兩半,再簡單加工一下膛室後,一根步槍槍管就這麼“華麗轉身”成為了兩根衝鋒槍槍管。即使這麼粗略加工,“波波沙”仍然可以較好使用。

蘇聯士兵在前線經常整排整排地裝備“波波沙”衝鋒槍,這使得蘇聯士兵在與德軍士兵接敵時,能夠取得無法比擬的火力優勢。所以不少德國士兵,在繳獲“波波沙”衝鋒槍後,也會迫不及待的換上,而捨棄德軍提供的MP-40。相比於MP-40的32發彈夾,“波波沙”最高可以使用71發彈鼓,儲彈量大可以讓蘇聯士兵為所欲為的火力壓制。

“波波沙”身為蘇聯第一常見的衝鋒槍,也同樣為德國第二常見的衝鋒槍,僅次於MP-40,為此德國士兵們都常備有將PPSh-41的7.62毫米口徑改造成發射德軍9毫米口徑的工具,接受改造的“波波沙”甚至還有德國國防軍編號:MP41(r),可見德國士兵有多麼喜歡用蘇聯的“波波沙”。


科羅廖夫


近身糊臉,大波波比98k靠譜多了吧。。。除非你能像圖一一樣扛著褲拉鍊衝鋒。。。

先來看一下二戰時期德軍的常規步兵班組裝備。圖二。除了班長和戰術核心的褲拉鍊,剩下的都是拉大栓的98k和擼子好吧。。。打巷戰和後期有海一樣的T34/85充當移動掩體的烏拉衝鋒完全不在狀態啊。。。MP38/40的產量特別感人。。。倒是滿山滿谷的大波波隨便撿啊。。反正子彈多的是。。。到後期德國佬自己都裝備使用毛瑟彈的大波波了,這是對mp40的產能徹底喪失信心了呀(當時的產能主要轉移到stg44上去了也是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