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雪鴞,還有紅河谷 《山海經證真 》(總第19期)

(前言 作為一個陝西人,《山海經》研究到這裡,第19期才談到自己的家鄉。雖然周圍很多親人老鄉朋友要求儘快發佈關於陝西的內容,但是研究有本身的邏輯順序,加之我素來沒有地域觀念,是全國一盤棋,世界是地球村,所以一直按部就班地研究和發佈。現在終於到了家鄉陝西關中一帶,那份鄉情是無以言表的,所以我格外仔細,生怕搞錯。雖然我生長在陝西關中,成年之後求學工作都在外地,對於秦嶺中的山水其實是陌生的,只有多年以前匆匆登上過華山一次,那麼多的山水只是紙上得來。所以在此要提醒各位親友、鄉黨高鄰,如果哪裡說的不對,儘管批評指正。待到疫情結束,一切恢復正常,我當回到家鄉,和諸位一起進入秦嶺登山臨水,實地考察求證。)

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

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臘。

【按,此“華山”即今“秦嶺山脈”,“華夏”、“中華”得名之源。

錢,讀“剪”音,本指農具,見於《詩經》。後來鑄幣模仿其形,故亦曰錢(讀“前”音),“趙鏟形幣”之鏟即此錢。根據下文方位距離推斷,錢來之山應即河南最高峰海拔2414米的三門峽靈寶老鴉岔堖,此山在自然地理上是華山東尾,隔雙橋河谷與崤山相對。在《山海經》裡顯然此山屬於“西山”即“西部的山”,而“崤山”則屬於“中山”即“中部的山”。在當今行政區劃上此山劃歸華中地區的河南三門峽靈寶。可以說《山海經》裡的劃分(即歸於西部地區的陝西渭南潼關)比當今行政區劃還顯得合理。此山大的方位就是華山東尾與剛拐過彎的黃河相會,所謂河華之險即此。歷史上中國東西交通的咽喉鎖鑰函谷關、潼關即在此一帶。】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錢來之山:靈寶老鴉岔堖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

濩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中多銅。

有鳥焉,其名曰螐渠,其狀如山雞,黑身赤足,可以已。

【按,濩水是渭河入黃之前的最後一條支流,即今陝西渭南潼關的禁溝河,從南往北流經潼關古城和秦東鎮,匯入渭河尾再共入黃河。古代修築的“禁溝十二連城”,即禁溝西岸綿延三十里有十二座烽火臺的防禦城牆。此河溝發源於秦嶺蒿岔峪口也叫“秦嶺溝”,即所謂松果之山。】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松果之山:潼關蒿岔峪

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

有蛇焉,名曰肥 ,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按,即陝西渭南華陰的西嶽華山。在近現代科學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人很難準確測量高山的實際海拔高度,其實連海拔的概念都不可能建立。只能用幾何學的方法大致測量相對高度。我們現在知道華山南峰海拔2155米,最險峻知名度最高的西峰2083米,相對高度大致在1500米左右,顯然沒有五千仞(一仞七八尺)這麼高。】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太華之山:西嶽華山

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㸲牛,其陰多磬石,其陽㻬琈之玉。

鳥多赤鷩,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狀如烏韭,而生於石上,亦緣木而生,食之已心痛。

【按,即今渭南華州少華山1664米。】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少華山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陽多銅,其陰多鐵。

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

其草多條,其狀如葵,而赤華黃實,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

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於渭。

其獸多蔥聾,其狀如羊而赤鬣。其鳥多鴖,其狀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按,符禺之山應即今草鏈嶺2646米,是華山山脈的最高峰。

符禺之水應即華州遇仙河(或石堤峪河)。

此處原文可能有脫漏,草鏈嶺南麓的洛水之源缺失。

這種蔥聾獸即鬣羚。】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符禺之山:草鏈嶺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

其木多棕枬,其草多條,其狀如韭,而白華黑實,食之已疥。其陽多㻬琈之玉,其陰多銅。

灌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禺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按,石脆之山應即灞源鎮華岔村西白石巖一帶,灌水即北流之山溪,禺水即今灞河。即灞河東源藍田縣灞源鎮麻家坡,應即是華山山脈的西端,狹義的秦嶺東端。灌水即灞河東支,當今認為的正源。但是《山海經》原書認為正源是在西的輞峪,即下文之招水。】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輞峪,讓人想起王維在輞川的作品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橿,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

禺水出焉,北流注於招水,其中多鱧魚,其狀如鱉,其音如羊。

其陽多箭䉋,獸多㸲牛、羬羊。

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

【按,英山應即秦嶺山脈中藍田縣王順山一帶。

禺水即東來之“灞河”,招水即輞川地圖亦標“灞河”。可見,書中此處以北流之輞川-灞河為幹流,東來今之主流為支流。關於河流上源主流支流的判斷,由於歷史上發生的地震等原因,會導致河道位置、流量的改變,所以古今對河道源流的認識有差異也是很正常的。】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英山:藍田王順山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其狀如樗,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

竹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陽多竹箭,多蒼玉。

丹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

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筓而黑端,名曰豪彘。

【按,竹山即即今西安市區正南的秦嶺山脈終南山2604米。

竹水應即終南山北麓源出的潏河。

丹水即今丹江,丹江干流發源於陝西商洛商州區秦嶺主脊-海拔近2000米的鳳凰山東南側,西北接終南山東南麓。】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終南山的名氣很大,但是《山海經》裡就叫竹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枳葉而無傷,木蟲居之。

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

【按,浮山即西安西南方向的秦嶺山脈首陽山2719米。】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浮山:首陽山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北流注於渭。

其上多棫橿,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之玉。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

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

【按,羭次之山即秦嶺主峰太白山拔仙台(亦作八仙台),海拔高達3767米,是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以東最高峰。拔是超拔的意思,就是超過仙人的意思,並不是用手去拔拽。

漆水即今黑河,漆最常見的顏色即黑色。黑河有南北兩大源流皆發源於拔仙台。北支發源於拔仙台東側,向東又折向南流,稱紅水河;南支發源於拔仙台南側的第四紀冰川湖泊二爺海。

南北河谷即歷史上即著名的儻駱道所在。

——此處名“囂”的獸,即金絲猴。禺即普通的獼猴。因為金絲猴與普通的獼猴相比,更善於飛躍攀援,投是投身飛奔的意思,不是投擲東西。當今這裡有陝西周至金絲猴自然保護區。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善投:善於飛身騰躍的金絲猴

——冬天能看到夏天“蟄伏”的“橐”鳥,就是雪鴞,狀如梟即貓頭鷹。雪鴞不可能一足,是原書作者看圖說話誤解的緣故。這是一種遷徙的旅鳥,夏天並非蟄伏,而是在西伯利亞高緯苔原地區生活,冬天飛往相對溫暖的中緯度地區。】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橐?雪鴞。人面?是有點像哦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一足的雪鴞?《山海經》作者往往看圖說話,看不見就以為沒有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羭次之山:太白山拔仙台

又西百五十里,曰時山,無草木。

逐水出焉,北流注於渭,其中多水玉。

【按,時山即太白山湯峪河源太白山“一腳踏三縣”,逐水即今湯峪河-清水河。逐或訓為豚、遯,就是指野豬或者野豬奔逃,或當時野豬多聚於此天然溫泉一帶。】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眉縣太白山湯峪源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

丹水出焉,北流注於渭。獸多猛豹,鳥多尸鳩。

【按,此“南山”為狹義,應即今秦嶺山脈太白山西岔以及再往南的跑馬梁,廣義的“南山”則是整個太白山甚至秦嶺。對於關中而言,整個秦嶺都在南邊,每個時代因為政治中心不同,南山也所指不同。此處正北即是岐山周原;前文的終南山正北則是豐、鎬、長安;“海外南經”也有南山,顯然是指嵩山,則是以洛陽為參照。由此可以推斷本文反映的觀念為岐周甚至先周(即夏商時期並非天下共主而是普通一族的周人)時期,即周文王作豐(灃濱之都)之前,時代上為商代及之前。東進灃、滈之後,就有了當今的終南山,本應叫中南、仲南,可以理解為“第二南山”或“中間的南山”,因為東邊洛陽以南還有個南山(崧高、嵩山、中嶽),後訛為“終南”,解釋為在西安一帶往南最遠就到秦嶺,實在太小看古人的眼界和胸懷了。秦在西府的中心是鳳翔雍都,在岐山西北方向,而且遠離秦嶺,不知道在當地肉眼能否看到秦嶺。總之,此處的南山正對的是岐山周原,告訴我們反映出來的是岐周甚至先周時代的認識觀念。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太白山紅河谷

此丹水即今陝西眉縣營頭鎮的紅河谷,亦名赤峪(河),源出太白湫,在太白山跑馬梁以北的西岔,因太白八景之一的“紅河丹崖”而得名。紅河谷是攀登太白山的重要古道。

以上三山都在今秦嶺山脈太白山中,相互之間的直線距離沒有書中這麼大,當然書中的距離也不可能是直線距離,而是當時登山的實際里程。】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太白山赤峪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時之山。上多楮柞,下多杻橿,陰多銀,陽多白玉。

涔水出焉,北流注於渭。清水出焉,南流注於漢水。

【按,大時之山即寶雞市區以南的玉皇山2819米, 涔水即寶雞市區以南的清姜河或清水河。清水即石溝河,入西河,入褒河,入漢水。南北河谷即歷史上著名的褒斜道所在。】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大時之山:寶雞玉皇山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

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沔;囂水出焉,北流注於湯水。

其上多桃枝鉤端,獸多犀兕熊羆,鳥多白翰赤鷩。

有草焉,其葉如蕙,其本如桔梗,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食之使人無子。

【按,此嶓冢之山歷來爭議最大,舊說以為指漢中寧強縣大安鎮的漢王山。此山並無北流之水,而且也不是向東南方向流,可見此說欠妥。

《禹貢》:嶓冢道漾,東流為漢。漾水是漢水的上源。結合上下文,嶓冢之山似應為留壩縣紫柏山2610米。因為對於河流源頭的認識古今往往不同。比如長江、黃河。此處漢水亦是如此。一般認為嶓冢山是漢中市寧強縣大安鎮漢王山,顯然不符合此處的諸多條件,比如沒有北流之水。這裡既然說漢水東南流,可見並非當今認為的漢水。而是發源於紫柏山的沮水、黑河等北來支流。

囂水即發源於紫柏山而北流的東溝河等小河,湯水即嘉陵江上源支流。】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嶓冢:漢水之源,漢中留壩紫柏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多棕枬,下多菅蕙。

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溪邊,席其皮者不蠱。

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翁,名曰櫟,食之已痔。

有草焉,其狀如共葵,共其臭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

【按,即今甘肅天水小隴山麥積山,海拔約1700米,相對高度只有142米。然而如一塊巨石矗立,古人以為天帝宮廷,故稱“天帝之山”。】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天帝之山:甘肅天水麥積山,佛來之後成了著名石窟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換個角度看,麥積山像不像天帝所居?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臯塗之山。

薔水出焉,西流注於諸資之水;

塗水出焉,南流注於集獲之水。

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銀、黃金,其上多桂木。

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

有草焉,其狀如稿芨,其葉如葵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

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而四角,名曰如。

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癭。

【按,即今西秦嶺大拉梁、岷峨山一帶,甘肅隴南長江黃河分水嶺的一段。也是秦長城的西端起點臨洮(臨於洮河拐彎處),即今岷縣,素有“隴原旱碼頭”之稱,可見地理位置之重要。

薔水即洮河上源一支,諸資之水即向西匯入黃河的洮河主流;塗水即白龍江一北支,集獲之水即白龍江,是嘉陵江的支流。】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臯塗之山:甘肅西秦嶺岷峨山

又西百八十里,曰黃山,無草木,多竹箭。

盼水出焉,西流注於赤水,其中多玉。

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其狀曰。

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

【按,即今甘肅臨夏、合作之間的太子山、蓮花山。盼水即牛津河,此赤水即大夏河。】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此黃山非彼黃山,臨夏蓮花山、太子山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

其上多棕枬,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麢、麝。

其鳥多鸓,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御火。

【按,即今青海西寧以南的拉脊山,或作拉雞山。鸓鳥即石雞亦即嘎拉雞,拉雞山以此得名。所謂兩首四足,是因為圖上畫了兩隻鳥。】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拉脊山,拉雞山?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拉雞山的拉雞就是嘎拉雞、石雞,這裡的鸓 鳥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是錞於西海,無草木,多玉。

悽水出焉,西流注於海,其中多采石、黃金,多丹粟。

【按,騩山即青海湖東岸的日月山。即西海即青海湖。悽水即今倒淌河。】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騩山:青海湖邊的日月山

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於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

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

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壁。

其餘十七山之屬,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席採等純之。

【按,華山是主宰,用太牢則是天子之禮。羭山即羭次之山即拔仙台,是秦嶺之中真正最高的山峰,就是主峰。說明當時人們雖然沒有準確的測量手段,但是仍然獲得了難能可貴的正確認識。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西山”里程,與當今里程差距不大,根據華山與少華山距離80裡,而當今為60裡,推算為每裡375米,恰好是現在一里的75%也就是3/4。然而“南山”、“東山”部分明顯沒有這麼長。“西山經”2975裡與“南山經”2950裡幾乎相等,可是實際首尾直線距離則相差很遠。“西山經”從河南靈寶到青海湖東岸約1000公里,而“南山經”從膠東半島昆嵛山到魯西東平湖約為600公里,雖然原書是曲線的實際里程,而這裡只能計量對比直線距離,實際路線的彎曲程度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大概也能對比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南山”、“東山”的一里只相當於“西山經”的60%左右,則相當於現今之裡的45%,就是225米,不到一半了。其中“東次三”各海島之間的水行距離更小。其他部分的長度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對比。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晉代地學專家裴秀就說“惟有漢代《輿地》及《括地》諸雜圖,各不設分率,又不考準望,亦不備載名山大川,雖有粗形,皆不精審,不可依據。”他認為之前的地圖沒有比例尺和標註方位,標註也不完備,不能作為實際依據,基本上是一棍子打死了。其實就《山海經》的文字內容來看,我們已經發現還是相當精審的,至於當時的“山海圖”我們無法看見不能評價。但不是說沒有問題,比如這裡各部分的里程明顯不一致,筆者初步推測可能是由於當時各地或各諸侯國的長度單位不同甚或地圖分率(即比例尺)不同導致差異。而且“西山”部分里程常帶二里、七里這樣的尾數,與其他各部分都是整十數甚至整百數大不相同,可見“西山”使用裡數較為嚴格,也更為準確。而“西山經”顯然屬於“秦”政權的範圍,因而筆者懷疑秦人尤其可能是秦代人在統一之後,將楚國典籍“山海經”裡關於秦地內容的里程全部重新修改過,即沒有用其他各部分的“夏裡”(姑且這麼稱呼,有似曆法上的夏正、周正、秦正),而是改為“秦裡”。目前只是推測,並未證實。待本研究(目前已完成19期,包括“海外四經”全部,“山經”中的南山、東山及本文西山第一卷)完成之日,相信一切都會水落石出,那個時候自然會得到最終的定論。】

陝西秦嶺有金絲猴棲息地,其實《山海經》裡就提到了

壯麗神奇大秦嶺

(作者聲明原創,所有權利保留。配圖多來自網絡,只是為了緩解讀者視覺疲勞,未經證實因而可能與實際不符,也未經原拍攝者授權,侵刪。)

文章已於2020-02-11修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