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歙外磻老藥工方壽章

皖歙外磻老藥工方壽章

皖歙外磻老藥工方壽章

近來,因工作之便,與歙縣杞梓里鎮外磻村中醫世家原團支部書記方建六,談起他父親方壽章,原來是一個老藥工,於1985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進行了國家級老藥工的評選活動,對入選的老藥工頒發了榮譽證書(帶編號,即0098),彭真委員長為老藥工榮譽證書題詞:“光榮的老藥工的經驗是我國傳統醫藥學的一個寶庫”, 第八屆中央名譽主席許徳珩為老藥工榮譽證書封面題詞“老藥工榮譽證書”。筆者左看右閱,為中醫世家方壽章獲得殊榮而感到自豪。

方壽章(1924——1994),小時候,天質聰慧,待人熱情,和藹可親,活潑好動,能吃苦耐勞。初中階段,到休寧萬安中學讀書。那時,他的學習表現出一種超人才能,上課時,專心致志,善於質疑,提前預習,常在老師講解時舉手,打斷其思路,發表不同看法,或完善老師講解歧義之不足。他的成績在年級名列前茅,屬優等生,得到學校獎勵。

但是,那時上學,從歙縣南鄉到休寧上學每一個月要返回一趟,每次單行要走180餘里路。因長途跋涉,身體疲倦,鞋履不適,在溪水中泡腳,而腿部關節出了問題,時常疼痛,釀成關節壞死的徵兆。兼之,母親早逝,而家道中落,只好輟學返鄉。後來,貴校多次動員其返校就讀,因主客觀原因,而終止學業,另謀職業,即在家藥店裡跟炮製中藥的父親方庭桂當學徒。

清末年間,方庭桂的父親方路來隨徽商到了上海,由於徽州有得天獨厚的中藥資源,於是對中藥有了特殊的興趣。那時,具有“徽駱駝”精神的方路來,任勞任怨,求學慾望強,在上海藥店當幫工,進中藥,售藥品,點中藥,對中草藥的藥用功能有了確切的瞭解,並掌握了開中藥的湯頭歌。因此,方建六的太爺爺方路來,成為家鄉一帶進售中藥貨物並能開中藥方的能人。

方庭桂,在繼承父業的基礎上,肯於學習,不恥下問,不僅懂得炮製中藥品的技術,還有看口腔科疾病的絕招,則在家鄉蘇村一帶開的藥店,生意興隆,紅紅火火。

解放以前,外磻一帶是新四軍活動的主要陣地,受到仁愛之心、劫富濟貧的游擊隊親密扶植和秘密保護,藥店成了傷員急需藥品的後備力量的倉庫。據說,都是隱匿對接,保證安全的。

方壽章已到婚嫁年齡,娶了愛妻,生了六男二女。其中子承父業的有方建國、方建六。他們經營職業肯於專研,細心周到,關心他人,對待患者如親人一般,贏得鄰近村民的愛戴。

方壽章在七十年代,成了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在鴻琴邊勞動邊行醫。由於腿病,在四十六歲時截肢,在屯溪動了手術不太成功,後來又在上海進行補救,釀成終身殘疾的憾事。

當時,杞梓里片區,有蘇村、齊武、杞梓里、英坑、唐裡、外磻等六爿藥店,合資轉型成公家藥店,老藥工方壽章負責到深度進貨。掌管中藥進貨的人,必須懂得市場行情,時令併發疾病症,更要在質量上把好關。如採集中藥,必須因藥賦時黃金期挖、摘、割;烘曬中藥,必須掌握天氣,因地制宜;藥庫集存保管必須通風,乾燥;地域藥材,必須事先預定;飽裝中藥品,必須箱置綠色環保。

在蘇村期間,方壽章當過副經理,不僅有炮製中藥的絕活,還有治癒口腔疾病的拿手本領。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那時都是計劃經濟,買糧憑糧票、糧證,買布憑布票,買煤油憑煤油票,都要到蘇村總部去提貨。許多家鄉人到蘇村挑米,有時因時間擱留延至中午,常是自己中飯寧可不吃,也要節制留給別人吃飯。如此而已,家鄉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都尊敬稱方壽章為“章伯伯”。

方壽章有一手好字,注重積累“藥案”,供傳承於世;有一個心願放飛自己理想,讓中藥店成為解除肉體痛苦的“國粹”。

藥工,是從事傳統中藥炮製工作的群體。俗話說,醫不離藥,再好的名醫,也要有好藥作為支撐,才能藥到病除,所以藥工這個群體,是在幕後默默無聞奉獻的人。

這樣,老藥工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方壽章成為國家醫藥管理局弘揚中醫文化而極為重視的“百號”工匠師。(安徽省歙縣唐裡學校 方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