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中央屬什麼?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脊柱是在人體的最中央,是土所主,也就是脾所主。得中就得平,得平就得和,和就不病。而且土是中央以灌四旁,實際上手法除了做中央做脊背,就是做四肢。四肢也是中央管的,脾主四肢,手法不管你做哪個地方,都是以肉為載體,都做到肉上,脾主肉,你做腹部也是,大腹也是脾胃所主,實際上我們的操作我們的下手處都是中央、都是土、都是脾胃。


醫乾的是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就是“中正平和",就是"導身心復歸於中正"。這是我們對醫和疾病的理解。實際上這也可以引申到對中國文化的認知上。這個問題解決了,我們再去看導引按蹻,也就能夠心領神會。


導引按蹻為什麼要從中央出?這裡面有甚深的法義。中央的中,有東西南北中的中,這屬於世俗的層面。除此之外,中國文化還有超越世俗層面的“中”,這就是不對立。


談到對立,我們很自然會想到陰陽。陰陽是中醫最最基本的概念,這一點《內經》已經講得很清楚。《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從學科的角度看,可以說中醫的一切都是在陰陽上構築起來的。


中(或者平氣)有什麼樣的作用呢?中就具有調和的作用、化解的作用,它就能在對立中尋求統一,在矛盾中實現調和。中是和的根本,中是和的保障!我們經常講的陰陽平衡、陰陽和,都要靠“中”去實現。


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自稱為“中醫”,“中”字不僅僅是相比於西方醫學的定位,更有調節陰陽和合的“中正平和”之意。只有立在“中”上,才有可能發生“醫”的作用。“中”是甚深的,我們需要更好地去認知。


任督二脈是人體最重要的兩條經脈,因為只有這兩條脈敢於居中。敢居中就意味著要敢於擔當。居前正中的任脈具總理諸陰之用;居後正中的督脈則有總督諸陽之功。也就是說,我們要想調理人體的陰陽,它的總持、它的總開關就在任督二脈。“導引按蹻從中央出”,也可以說導引按蹻的著落點首先必須放在任脈和督脈這兩條經脈上。


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此外,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我們澄清,就是這裡的蹻是什麼意思?有一種說法,按蹻的“按”指用手的操作,而“蹻”則指用腳的操作。結合現代的按摩,確實也有手腳並用的,當然用腳的情況還是很少。我(劉力紅老師)對蹻的認識不認為是用腳的意思,蹻應該指蹺脈,奇經八脈裡有陰蹺脈和陽蹺脈,尤其陰蹺脈是最靠近中的脈。後來發現,明代的張景嶽也持同樣的觀點。


按蹻從部位上來說應該是以中央為主,當然今天我(劉力紅老師)講的是自我的按蹻,它的區域就基本上限定於前正中,而陰蹺脈正好在這個區域。前面我(劉力紅老師)自己按腹的經歷,那個時候是滿腹按,哪痛按哪。也可以說那個階段還談不上按蹻,更沒有導引。


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今天回想起來,這仍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不少朋友的身體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改善。按腹其實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找到了痛點或者硬結,就意味著發現了問題。


《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有一句名言:“五臟不平,六腑閉塞所由生也。”這裡很肯定地告訴我們,五臟的不平是六腑閉塞造成的。如果六腑的閉塞解除了,五臟的問題亦就迎刃而解。


雖然這些問題一般都侷限在六腑的區域,但由於六腑與五臟的密切聯繫,決定了這些問題必然會影響五臟。通過按腹,直接解決六腑的問題,最終亦會帶來五臟問題的解決。


而醫院的治療、保健對整個生命健康來說只能起到很小部分的作用。要想尋求真正的健康,還是要從身內出發,著眼於自身。


以上向大家介紹了對中醫及導引按蹻的一些認識,下面會就導引按蹻的方法作進一步的展開。個人體會,導引按蹻比較方便的操作時間是早上5—7點,這個時段也叫卯時,手陽明大腸經在這個時候流注。


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此時按蹻按腹,首先改善的就是手陽明。陽明大腸主管人體的降,陰陽的運動不外乎升降(出入),而升降互為其因,降好了,升自然會很棒。這個時代的很多病都與降得不好有關,比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都與降不好有關。而要調降,要在大腸流注的時候能夠起來,我們首先要調整的就是起居作息,你要是熬夜,那5點你睡得正香呢。


上面我們談到的還主要是按蹻,那麼“導引”呢?導引的問題甚深,導引與按蹻,重點還在導引上。從自我按蹻的角度,我們方便操作的只是胸腹部,從經絡的層面這裡只有任脈、陰蹺、少陰、厥陰、陽明胃、太陰脾等等,那督脈,膀胱經、陽蹻等等,這些經脈怎麼作用呢?這就需要透過導引,導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導引的原則與針刺的原則一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有一段很重要的話:“夫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這是針刺的綱領,也是導引的綱領。只是現在搞針剌的人完全不在乎它了,比如我們一個右膝關節疼痛,你到醫院的針灸科,大部分的醫生都會圍繞你的右膝給你扎滿針。扎右膝不是不可以,但這就不是“善用針”者了。


傳統的觀念本來在這裡已經定義得非常清晰,但我們就是很難去遵循它,我們會認為直接的作用應該更好,“見”的確立真是太不容易。如上所說,《內經》在這裡給出的“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是導引的總則。比如,我們用手觸按前面的任蹺二脈,這便是從陰,而“從陰”的操作必定會帶來“引陽”的效應。引陽先是引動督脈,進而引動諸陽。陽動之後,又自然會產生引陰的效應,從而陰陽互動,最終實現效能的最大化。


所謂導引,就是達到上述效應的一種手法或自我感知方法。


通過導引來達到上述目的,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感,導引按蹻能不能上層次,就要看“感”的深度。因此,如何建立起這個“感”,或者如何找到這個“感”,便成為導引按蹻的關鍵。


為了幫助大家培育起這個“感”來,我(劉力紅老師)要先來跟各位談談“鹹”字。鹹是《周易》的一個卦名,這個卦用比較專業一些的詞說,就是澤山鹹。上卦為澤兌,下卦為艮山。鹹卦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彖辭裡這樣說道:“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從萬物的化生,到天下和平,都離不開感。而彖辭很明確地將鹹定義為感,所以,要弄清楚感還得先從鹹開始。在《易》系統裡,乾坤是最基本的卦象,乾坤亦被視為最初始的父母。由這對父母生養出六子,其中三為男,三為女。三女分別是,兌卦少女、離卦中女、巽卦長女;三男分別是,艮卦少男、坎卦中男、震卦長男。由父母帶上六個子女,這便構成了八卦,亦稱為八經卦。然後,八卦兩兩相重,便形成了六十四卦的易經系統。


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鹹這一卦上卦是少女(兌),下卦是少男(艮),當少女與少男相遇便稱之為鹹,亦叫做感,這就很微妙了。大家不妨回憶一下,當我們情竇初開的時候,當少女碰上少男(或者少男碰上少女)臉會發紅的時候,這是什麼滋味呢?這就叫“感”!這裡面沒有絲毫亂七八糟的東西,只是一種異樣而甜美的感受。我看到我們有些人已然回憶起了那一刻,已然沉浸在妙樂之中,那真叫心有靈犀。


易經的系統,女遇男的卦很多,但唯有這一卦稱為鹹,這是很值得考究的。男女陰陽之間的異性相吸,是一種自然,而鹹卦的這種相吸,被孔子描繪為:二氣感應相與,止而說。顯然,這樣的相吸是唯美的,是純真的,是有力量的,並且超越了男女之事!由鹹而引申出咸池,咸池後又被演繹成桃花,從而羈絆於男女的情慾之中,由此生出無限的痛苦。因此,“止而說(通悅)”,實在耐人尋味。


天地萬物之情,天下萬事之狀,好與歹,都是這“二氣感應相與”而成。二氣,或天地,或男女,或剛柔,亦就是這個陰陽。而陰陽怎麼感應相與呢?我想亦不過《素問》所說的:“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前面談到,上述八字是導引的綱領,而感是導引的關鍵。感,《康熙·增韻》雲:“觸也”,陰陽(二氣)相觸,而有覺、而有知、而有應,故曰:感覺、感知、感應。因為感而有覺知,亦因為相應而有道交,而有力量。因而“感”是一個既有覺知,又有力量的過程。


通過觸按任脈陰蹻等陰位區域,首先會引發對督脈等陽位區域的動靜覺知,這即是感的過程,亦就是導引的過程。而這個動靜、這個覺知、這個力量,會隨著感的深入,導引的深入,變得越來越明晰。


這裡我(劉力紅老師)想再進一歩地強調,導引是一門功夫,是功夫就需要時間,不能一蹴而就。我不敢確保大家會不會立即生起這樣的感,因為透過鹹我們可以窺見,為什麼將少女少男相遇定為鹹?少男少女有什麼樣的特質呢?我想純真應該是最起碼的特質!純真是少女少男的特質,是鹹是感需要的基本條件,亦就是導引的基本要求。純是純粹、單純、不雜,這是導引應該盡力做到的;真是真切不虛,導引必須有真實而切身的感受,沒有切身的感受,談不上導引。


現在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嘗試,來體會一下這個“感”。請大家輕輕地閉上眼睛,平時我(劉力紅老師)都是很放鬆地平躺在床上做,現在大家可以很放鬆地坐著做。我們可以將雙手手指(主要是食指、中指、無名指)相對相併,以指腹觸按在前正中線(任蹺脈)上,這個操作過程即是從陰,而接下來的引陽能否發生,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的感!當然,這個“感”開始的時候不一定馬上就出現,或者開始的時候不一定很清晰,但慢慢就會出現並清晰起來。


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本文整理自網絡及劉力紅老師的講座。本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隨時聯繫刪除。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劉力紅:略談導引按蹺

《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請相信,如果緣分十足,你一定會被治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